桃園區-景福宮

現在的桃園市桃園區、八德區在清乾隆初年是由客籍墾首薛啟隆和平埔族人所開發。和今天我們看到的高樓大廈櫛比鱗次、車水馬龍又現代化的桃園區很不一樣,如果我們回到二百多年前的清朝時代,這兒到處都是比人還高的茅草。鋒利的茅草一望無際,讓經過的人們往往被割得滿身傷,像碰到老虎一樣。因此,當時的桃園被稱作「虎茅庄」,後有移民在此種植桃樹,逐漸成林,而改稱「桃仔園」。 承先啟後 桃仔園 篳路藍褸、以啟山林   各位小朋友,桃園是我們的家鄉,家鄉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對於家鄉,我們總有一份親切而難忘的感受。   市區婦產科醫院的醫生,可能是第一個迎接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人。學校對面早餐店裡,有每天和我們親切打招呼的老闆; 亭仔腳(騎樓)賣飯糰、潤餅的老奶奶,熱騰騰的飯糰、潤餅包著滿滿的愛心;家鄉裡有我們親愛的同學和朋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生活在這裡。夏天去玩水的民族公園、哥哥姐姐大考前認真拜拜的文昌廟、放學時走過的南門市場、東門街、大廟口……。   我們桃園人在這裡生活了好久好久。你知道在爸爸媽媽小時候,桃園是什麼樣子?在更久更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怎麼樣在一整片渾身割人的茅草中建立了我們安身立命的家園?   市區婦產科醫院的醫生,可能是第一個迎接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人。學校對面早餐店裡,有每天和我們親切打招呼的老闆; 亭仔腳(騎樓)賣飯糰、潤餅的老奶奶,熱騰騰的飯糰、潤餅包著滿滿的愛心;家鄉裡有我們親愛的同學和朋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生活在這裡。夏天去玩水的民族公園、哥哥姐姐大考前認真拜拜的文昌廟、放學時走過的南門市場、東門街、大廟口……。 護鄉佑民的信仰中心   我們的家鄉桃園區,位於桃園市的北邊,位置接近新北市,是台灣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因此成為桃園市最繁華的地方,也是市政府的所在。   大部分小朋友的祖先都是在二、三百年前, 鄭成功時代或清朝時期,從大陸沿海地區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來台灣的渡海移民,所以台灣有很多崇拜航海之神媽祖的信仰。到了進入台地開墾的時期,由於桃園台地上,時而大水時而乾旱,瘴癘瘟疫橫行,為了求取五穀豐收與身心健康,除了開鑿水圳與埤塘調節供水外,很多人就會祭拜最親切的守護神土地公,有一句閩南諺語說「田頭水尾土地公」。   過去我們桃園有非常多的土地公廟,一直到現在,在商圈林立的街頭巷尾,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土地公廟,桃園區更是全台灣土地公廟密度最高的地區,可說是土地公的城市。   除此之外,在祖先們落地生根之後,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們(移民),就會將原來老家的守護神帶在身邊祭拜,例如: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拜廣澤尊王、清水祖師、客家人與潮州人拜三山國王……等。而早期來到桃園開墾的先民大部分是漳州人,所以在當年最熱鬧的桃園街庄上,以漳州人為主的先民就把家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供奉來桃園祭拜,也把桃園開埠港口南崁港的玄壇元帥也一同迎奉於廟內,就是我們今天最主要將介紹的「大廟」—「景褔宮」。   假日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來一趟桃園古城小旅行,可以從火車站前古老的景褔宮出發,慈祥濟世的媽祖信仰慈護宮、忠義武勇的關帝聖君武廟、威鎮廣澤鎮撫宮、文風頂盛的文昌廟和孔廟、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鴻福寺、東西南北門的褔德正神土地公廟、忠烈祠、佛教蓮社……等。   手裡拎著老餅鋪著名的麻粩米粩,香甜軟糯甜滋滋,紅胖胖帶來福壽的麵龜、糯米龜都是流傳百年的好滋味!廟口街旁的鴨肉湯、甜不辣(天ぷら)是爺爺奶奶大手牽著小手,帶著我們品嘗的好味道!   食物總是承載著一代代人的回憶,也標記著我們桃園豐富的多元族群色彩,無論是古早的漢移民點心、台日混血的甜不辣(天ぷら)小吃、還是在今日,隨著新住民的腳步,充滿著異國風情的後火車站生活圈。 日久他鄉是故鄉   今日,在桃園,無論是原住民、新住民、漳州人、泉州人, 我們都是桃園人。   讓我們透過認識桃園市的三級古蹟-『景褔宮』,承先啓後、穿梭古今來追思想像二百多年前的老桃園,了解先民如何在艱苦的大自然中用雙手開創天地,不畏困難與挑戰的桃園開發史。 第一章 歷史沿革 古往今來景福宮 虎茅庄到桃仔園   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 年)來臺灣採硫磺的郁永河先生,在他所寫的「裨海紀遊」書中,對當時的臺灣有生動的描寫:『平原一望,罔非茂草,勁者覆頂,弱者蔽肩, 車馳其中,如在地底,草梢割面破項,蚊蚋蒼蠅吮咂肌體,如飢鷹餓虎,撲逐不去』, 在相隔四十年後的乾隆二年( 西元1737 年),客籍的大墾戶薛啓隆來到桃園時( 那時叫虎茅莊), 他所看到的景像,應該和郁永河當年相去不遠。   現在的桃園市桃園區、八德區在清乾隆初年是由客籍墾首薛啟隆和平埔族人所開發。和今天我們看到的高樓大廈櫛比鱗次、車水馬龍又現代化的桃園區很不一樣,如果我們回到二百多年前的清朝時代,這兒到處都是比人還高的茅草。鋒利的茅草一望無際,讓經過的人們往往被割得滿身傷,像碰到老虎一樣。因此,當時的桃園被稱作「虎茅庄」,有移民在此種植桃樹,逐漸成林,而改稱「桃仔園」。 建廟原因   開墾荒地是一件辛苦又危險的工作,很多人水土不服生病死掉,或者為了土地水權的紛爭,來自不同故鄉的人,常常會有暴力或自相殘殺的行為。因而許多民眾透過信仰拜拜以求平安保佑。即使是現在科學發達的時代,宗教仍然是人類很重要的文化成就,它給人希望和心靈的安定,更何況是在以前生活如此艱難的時代。 建廟時間   墾首薛啟隆捐田產二十甲餘倡議建廟,在乾隆十年(西元1745

Read More

No Comments

復興區-福興宮

復興區是位於桃園市的最南邊,鄰近新北、宜蘭、新竹,是桃園市境內土地最大、人口最少的原住民地區。復興區在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 年)劉銘傳巡撫前來開發此地,當時經過此地時見大嵙崁溪(現在的大漢溪)對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就取名為角板山。但其實這裡早就有由當地原住民泰雅族所取的名字-Pyasan(比雅山),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早期居住於高山上的泰雅族人們因這裡是與漢人開墾交匯的地方,泰雅族人們會抓取一些獵物或山產在這裡交換一些生活用品,所以才有這個名字。到了民國光復後設鄉,稱為角板鄉,直到民國43 年,改名復興鄉。 高山風情在復興 叩石墾壤、原民風彩   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桃園市復興區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喔!作為桃園境內唯一的山地區域,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的美景是我們復興區人熟悉的家鄉。春季角板山(Pyasan)賞梅花及櫻花、夏季盛產拉拉山水蜜桃、秋季黃澄澄甜柿以及冬季供應高山蔬菜,觀光資源豐富多元,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居住在這美麗的家鄉居民也很多元,大多為原住民族-泰雅族人以及來台開墾的漢人們後代,所以在這兒蘊藏原住民生態智慧以及多元人文風俗兼容並蓄之美。   我們在這裡生活了好長一段時間! 小朋友知道原住民和漢人們在復興區生活是什麼樣子嗎?當時先民們在這荒蕪的山區是如何胼手胝足、不畏辛勞地建立我們的家園呢? 天佑鄉民的信仰中心   復興區是位於桃園市的最南邊,鄰近新北、宜蘭、新竹, 是桃園市境內土地最大、人口最少的原住民地區。自然地勢有高山有河階,讓原本居住於此的原住民過著依山傍水的生活, 也吸引了許多早期來台開墾的漢人們。大約於清光緒年間,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委請林本源家族辦理開墾事務, 大陸沿海地區漢人渡海來台開墾。墾戶林勝源招募民眾入山開墾,而最早進入復興區這塊寶地的漢人是漳州人,因此也將當地的信仰帶到充滿原民風情的復興區。   漢人信奉道教,來到復興區開墾初期地方不平靜,原住民和漢人之衝突時有所聞,再加上水土不服、居民體弱多病,為祈求神靈消災解厄、醫治百病,經地方熱心人士倡議,擇定福興宮現址興建土地公廟祈求地方平安,後改建為紅壇,供奉觀音佛祖及福德正神。又遇興建石門水庫復興宮開漳聖王移廟, 經聯庄士紳會議,決定將之分作四間廟,分別為觀音一間(觀音復興宮)、大溪兩間(百吉復興宮、三民東興宮)及角板一間(復興福興宮-本廟)各自建廟,自此一分為四,「角板福興宮」創建,目前為復興區唯一立案之宮廟,在復興區內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信仰中心!   泰雅族的宗教信仰原為「祖靈」,認為祖靈具有主宰人禍福的力量,祖靈的祝福使人平安,並保佑農作得以豐收。雖然祖靈祭儀式日漸式微,基督宗教現在為泰雅族人主要信仰,教徒主要的活動方式有做禮拜、禱告、查經等,天主教較著名有三民天主堂(聖十字架堂), 基督教在復興區發展的歷史各有不同,教派上分為長老會、真耶穌會、神召會等等,但傳統的祭儀也是維繫全族的精神象徵,每年八月復興區還是會舉行泰雅祖靈祭。   若小朋友們有機會和爸爸、媽媽一同來到復興區, 不妨也可以來福興宮走走!宮廟廣場上放眼望去那秀麗、重巒疊嶂的山水絕對可以撫慰心靈,讓我們身心愉悅,充滿活力!廟宇的宮門散發出陣陣檜木香,那是不用一根鐵釘、遵循榫卯古法所製成,還有那獨具特色的牌樓等著你來挖掘、探索!另外,順道一遊角板山公園、暢遊新溪口吊橋、看看角板山行館、走走神秘戰備隧道,在角板山形象商圈漫遊,體驗泰雅族的人文特色,品嚐、採購四季各有不同的農特產品,保證讓你收穫滿滿、滿載而歸。或是規劃復興區樂活森林之旅,我們可以暢遊東眼山(Togan)森林遊樂園區,這裡有泰雅大豹社族人的遷徙故事;走訪小烏來風景特定區,享受氣勢磅礡的瀑布景觀;漫步拉拉山(達觀山)自然保護區,悠遊在高山巨木中。羅浮的溫泉與山中的野溪溫泉,更是讓人停下腳步來感受復興人暖暖的好客時光。 族群融洽是故鄉   復興區居民有2/3 為泰雅族原住民,以信奉基督教與天主教為主,還有閩南族群和客家族群等,景緻宜人的山水風光、特有的原住民文化,是復興區最著稱的特色,但無論是原住民、來台開墾的漢人,我們都是復興區的居民,讓我們透過認識復興區的『原民文化』以及『福興宮』,了解先民怎樣開墾山林,手牽著手,心連著心,如何做到文化交流及融合,共同舞出祖先的心靈智慧。 第一章 歷史沿革 早期泰雅族與漢人開墾交匯的地方 比雅、角板至復興   復興區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當時非常有價值的樟樹(用來提煉樟腦)、檜木或是煤炭都是吸引人前來開發的誘因,所以在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 年)劉銘傳巡撫前來開發此地,當時劉巡撫以大嵙崁(現在的大溪區)作為撫墾中心,這段期間劉巡撫經過此地時見大嵙崁溪(現在的大漢溪)對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就取名為角板山。   但其實這裡早就有由當地原住民泰雅族所取的名字- Pyasan(比雅山),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早期居住於高山上的泰雅族人們因這裡是與漢人開墾交匯的地方,泰雅族人們會抓取一些獵物或山產在這裡交換一些生活用品,所以才有這個名字。到了民國光復後設鄉,稱為角板鄉,直到民國43 年, 改名復興鄉。 篳路藍縷蔭子孫   道教是復興區漢人的信仰主流,在移居過程中將自身的信仰帶入。作為桃園境內唯一的山區,想要開墾一定是相當不容易的!不平整的山路、水土不服,讓人容易生病!又或者居民因來自不同的族群,而產生暴力、爭吵與利益衝突等,因此先民們決定為了祈求平安在這裡興建宮廟,將移民當地的開拓神攜來臺灣,以求庇佑!   移民為了祈求開墾順利,便會供奉土地公;王爺則是地方的保護神,來自漳州的人便會供奉開漳聖王;媽祖原是航海守護神,後與先民一同橫渡臺灣海峽,說明了復興區雖沒靠海, 卻有媽祖信仰的原因。這些神祈在先民開墾艱難的時期,給予當時的人們安定心靈的希望以及寄託! 緣起福興   在清領、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復興區的生活條件並非很好,漢人也無餘力興建廟宇,但仍會前往大溪拜拜,在經濟漸漸改善後,興建廟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復興台地福興宮,規模之大不亞於桃園其它鄉鎮,信徒人數也是區內最多。   福興宮在清朝光緒年間經由地方善心人士努力下,擇定現址興建土地公廟祈求地方平安,後因漢人遷移此地開墾,改建為紅壇供奉觀音佛祖及福德正神。在民國50 年紅壇年久失修,

Read Mor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