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八,楊梅紅,酸酸甜甜好上口」,正是我們祖先初到楊梅時的第一印象。群山環繞的壢谷,遍地都是茂密的楊梅樹林,樹上結滿彈丸般的紅紫色果實- 楊梅。「楊梅壢」之名, 由此而來,後來才改成楊梅。 楊梅樹滿 楊梅壢 楊梅是一個山川水麗、地靈人傑的好地方,這裡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文化悠久,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以客家籍為主。在地居民個性勤儉、堅毅、敦厚,民風淳樸,位處桃園市西北方,可以稱為世外桃源。 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四月八,楊梅紅,酸酸甜甜好上口」,正是我們祖先初到楊梅時的第一印象。群山環繞的壢谷,遍地都是茂密的楊梅樹林,樹上結滿彈丸般的紅紫色果實- 楊梅。「楊梅壢」之名, 由此而來,後來才改成楊梅。 楊梅區在我們祖先開墾前,原為平埔族霄裡社原住民的狩獵區,遍地荒野,開墾不易。最早開發足跡是在西元1708 年, 古揚基三兄弟由新竹北上,至長岡嶺(即上湖里、三湖里)一帶,後因難以開墾,棄地遷往他處。 西元1712 年古達光等人,沿著社子溪一帶進行開墾,直到西元1785 年,組成「諸協和」墾業團體,派出鄭大模、黃燕禮兩人為佃首,楊梅的大規模開墾正式開展。現在楊梅街區的大模街,即是為紀念鄭大模而命名。 中部是一塊略呈東南-西北向的長形盆地,楊梅市街位在中央偏東;南部是店子湖台地,與龍潭區和新竹縣新埔鎮的台地地形相接,平均海拔在300 公尺以上。楊梅全區面積89.12 平方公里,主要居住聚落集中在埔心、楊梅、富岡、高山頂四大區域。 楊梅最早成立的市街位於伯公山周圍,又被稱為老街,楊梅歷史最悠久的錫福宮便位於老街上。自清代開始,楊梅區就位居北臺灣南北交通的要道,清光緒年間臺灣第一條鐵路– 淡新鐵路通車,就於楊梅設站。目前,楊梅區由北而南有埔心、楊梅、富岡、新富等4 個火車站,另外還有三個中山高速公路交流道,由此可見,楊梅鐵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楊梅確實是一個融合客家、鄉村、都市、鐵道的生活文化行政區。 土牛溝為清朝時期臺灣從南到北開挖,現僅存的漢人與原住民分界的遺跡。在青山二街附近的土牛溝經桃園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到場會勘,確定這段土牛溝為臺灣從南到北僅存的遺跡,西元2011 年登錄為桃園市文化景觀。另外,在楊湖路上湖派出所對面到三元宮一段的灌溉水圳,其前身即為土牛溝, 石門大圳興建後借用為三湖分渠。北邊社子溪流域的三七圳, 是桃園古老的水圳之一。 護鄉佑民,伯公三官 「伯公」,就是指我們說的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來台開墾的先祖們,經歷顛沛流離,在拓墾的過程也遭遇許多困境,為尋求心靈寄託、祈求守護鄉土、庇佑子民,因此伯公在客家人心中地位崇高,甚至客家村莊到處都可見到伯公廟, 俗諺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可知伯公廟分佈極廣,小朋友不妨在住家附近找找有幾座伯公廟。 除了土地公之外,「三界爺」三官大帝更是客庄的保護神, 在楊梅區有老街的錫福宮、高山頂的啟明宮、埔心的頭重溪三元宮、長岡嶺的三湖三元宮等,均供奉三官大帝。到了歲末農閒時,會舉辦酬神謝天的祭典儀式「收冬戲」,向客家神祇三官大帝還願,感謝祂這一年來保佑風調雨順。 第一章 歷史沿革 認識楊梅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 三湖三元宮 撫今追昔三元宮 楊梅轄區內的大型廟宇,當以祭拜三界爺的三元宮佔多數, 目前有楊梅街區的錫福宮,埔心街區的頭重溪三元宮,高山頂地區的啟明宮及長岡嶺地區的三湖三元宮等四座大廟。讓我們一起從學校出發,認識我們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三湖三元宮吧。
No Comments
根據書籍所載,八德區的開發由霄裡社域而起, 清朝乾隆年間隨著霄裡大圳的開築,由山腳泉孔開導水源,灌溉八塊厝等地,開墾地區逐漸向外擴張,造就今日都市發展的空間風貌,所以水利設施與埤塘資源,是八德區早期先民開發的重要自然資源;而緊鄰桃園市街區的大湳地區,則是隨著桃園後火車站的開發,軍事基地與戰後外省移民眷村的設立,形成八德區另一個發展的核心地區。 飲水思源 – 八塊厝尋根 揚帆啟航 – 凝視時光 走過時空,重新發現家鄉的歷史記憶與空間移轉。 家鄉是我們出生與成長的地方,從家鄉的歷史開發、地理位置、廟宇古蹟等,往往與我們生息相通,孕育形成家鄉的獨特印記。細細的回想家鄉的過去圖像,就像靜靜地凝視著一張張泛黃卻帶有情感的老照片,這一次帶著你我的足跡,掀開家鄉歷史的課本,再一次構築起家鄉的記憶。 我的家鄉 八塊厝庄 我們的家鄉八德區,舊有的地名稱為「八塊厝」,相傳是最早來開墾的總共有八戶人,各自興建了一座房屋,所以稱作「八塊厝」;在台灣光復後,改名為「八塊鄉」,因為居民認為名稱不好聽,所以改稱為「八德」,也有發揚我國固有道德的意思。八德區是桃園市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地勢平坦且埤塘遍布,所以從本地開發以來,良田沃土造就本區興盛的農業, 稻米與有機蔬菜是本區重要的產物,有機蔬菜更是北台灣首要的供應區。 多元族群的匯聚也是本區的特色,早期是凱達格蘭族南崁 四社之一的霄裡社平埔族人所居住,後來閩南族群以及漳州籍詔安客家人逐漸移入共同開墾,成為主要的人口,客家族群、外省榮眷、新住民等,在今天都成為八德地區的成員。八德區更是本島最大的馬祖人居住地,許多馬祖人,已在本地落地生根第二代、第三代,帶來獨特的離島文化,就連現今我們在街頭隨手可見的蔥油餅,也是當初馬祖移民為了謀生所帶來的家鄉風味。 祖先開發台灣時,帶著冒險的精神尋求新生活, 清代文學家郁永河所寫的《裨海紀遊》,在他探訪桃園之時,曾留下一段記載寫著:「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可見先民開發桃園地區時,環境相當不好,然而,祖先憑藉著毅力,克服自然環境,建立了新的家鄉。 根據書籍所載,八德區的開發由霄裡社域而起, 清朝乾隆年間隨著霄裡大圳的開築,由山腳泉孔開導水源,灌溉八塊厝等地,開墾地區逐漸向外擴張,造就今日都市發展的空間風貌,所以水利設施與埤塘資源,是八德區早期先民開發的重要自然資源;而緊鄰桃園市街區的大湳地區,則是隨著桃園後火車站的開發,軍事基地與戰後外省移民眷村的設立,形成八德區另一個發展的核心地區。 廟趣橫生 世代傳承 對於早期開發的先民而言,如何撫慰來到陌生環境的惶恐, 和如何謀生同等重要。而這也就是家鄉信仰對於開拓先民的重要性,舉凡:開漳聖王、三山國王、三官大帝等,都是先民開發所帶入台灣地區的宗教信仰。想要了解神明與信仰,可從廟宇的探索為起點。現今具有歷史痕跡的都市,都可見到百年風華的廟宇,莊嚴的守護著街頭的每一角落。是臺灣鄉土教育中 重要的一環。 探訪廟宇的故事,猶如家鄉記憶的延伸,從霄裡社的玉元 宮、八塊厝的三元宮、廣福宮、大湳的龍山寺,在香煙裊裊中, 雙手合掌的祈禱,是對神明的尊崇,也是對於世代傳承的連結, 連結的是你我與土地的感情,與家鄉同框的記憶。 現在,牽起你我的手,順著先民開發的足跡,以八塊厝的 三元宮為起點,從三界公的信仰中,探索人與土 地的和諧連結, 一同寫下八德區的開發故事。 第一章 歷史沿革 祈求天、地、水三官保佑百姓開墾平安 廟語如神三元宮 從渡台而起 清朝從明鄭王朝的手上接收台灣之後,一開始是採取消極管理的態度,為了管理方便,禁止人民駕船出海謀生。因此早期先民,必須透過偷渡的方式,歷盡千辛萬苦才能來到台灣開墾新天地。 在遠渡重洋的過程中,雖然先民可以僥倖偷渡上船,但面對台灣海峽的暗礁與著名的黑水溝,要能平安踏上「台灣」這塊土地,還是容易遭受許多的困難與危險。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