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區-甘泉寺

  觀音區主要的信仰廟宇有位於草漯里保障宮、保生里溥濟宮及具有傳奇色彩的甘泉寺。保障宮興建於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 年),主祀媽祖。廟中媽祖金身據說是安奉於船上的船仔媽,相傳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50 年),由福建湄州分靈, 極具歷史價值。溥濟宮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始於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 年),創建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保生大帝精通醫術,神威顯赫,為民消災解厄,庇護村民平安,是觀音地區之守護神,保生里因供奉保生大帝而得名,是里民之信仰中心。 觀音緣起 甘泉湧現 緣起觀音   各位小朋友,觀音是我們的家鄉,家鄉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同學和朋友都生活在這裡。有想過我們的家鄉為什麼稱作觀音嗎?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福建、廣東的移民渡海來臺進行開墾,在阿公的阿公的時代,觀音是什麼樣子?他們如何辛勤拓墾建立了家園?   假日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來一趟觀音漫遊,從觀音街上的地標- 甘泉寺出發,品味觀音的源起,再往海岸線走去就能看到「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的國定古蹟白沙岬燈塔( 已於2021 年5 月10 日公告),周邊有古老的榕樹,環形步道, 蒼綠濃蔭,高聳直立,屹立不搖,訴說著引導海上船隻的故事。整個觀音海岸線,東北季風強勁,迎著海風不斷轉動的風機與海岸構成美麗的圖畫,草漯岸邊形成的沙丘景觀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觀新藻礁是桃園著名的生態及地景亮點,觀新藻礁已被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草漯沙丘已於109 年6 月公告為草漯沙丘地質公園。   觀音娘保佑的甘泉井、錯落於田園與埤塘間的三合院老屋、石觀音文化節、中元節祭典、海邊放水燈,凝聚了觀音人彼此間的情感及敬神感恩的心意,也展現出觀音的傳統與傳奇。 護鄉佑民的信仰中心   我們的家鄉觀音區,位於桃園市沿海。西面為臺灣海峽, 因地理環境與開墾時期種種因素,自然形成觀音、草漯與新坡三大發展區域,閩、客族群也在這三大區域中各自呈現不同的文化。   觀音區主要的信仰廟宇有位於草漯里保障宮、保生里溥濟宮及具有傳奇色彩的甘泉寺。保障宮興建於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 年),主祀媽祖。廟中媽祖金身據說是安奉於船上的船仔媽,相傳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50 年),由福建湄州分靈, 極具歷史價值。溥濟宮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始於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 年),創建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保生大帝精通醫術,神威顯赫,為民消災解厄,庇護村民平安,是觀音地區之守護神,保生里因供奉保生大帝而得名,是里民之信仰中心。   甘泉寺舊稱福龍寺,供奉觀世音菩薩。清朝時期,因黃姓農民拾獲一塊酷似觀音菩薩之石而得名,石觀音傳奇牽動地方命名,這是我們今天最主要介紹的大廟。 繼往開來故鄉情   觀音區昔日有「魚米之鄉」美譽, 隨著時代變遷,近年來設立觀音工業區、桃園科技園區;農業部分則朝向精緻休閒農業的開發,北環埤塘之旅和南環蓮園之旅,兩條自行車專屬道串連起周邊的蓮園場,騎鐵馬尋幽探古,與台南白河的蓮花齊名,因此有「北觀音、南白河」的稱號。現今,綻放清香的蓮花田、笑臉迎人的向日葵地,讓我們可以放慢腳步,體會觀音的真善美。 一共劃分為24行政區(里) 包括保障、草漯、草新、塔腳、樹林、富林、白玉、廣興、觀音、大潭、武威、保生、三和、坑尾、新興、金湖、藍埔、大堀、新坡、大同、廣福、崙坪、上大、富源等里。 舊稱石觀音,是位於臺灣 桃園市西部沿海的市轄區,東臨大園區、中壢區,南邊與新屋區相臨,西濱臺灣海峽。 第一章 歷史沿革 觀音區的命名與信仰中心甘泉寺有密切關係 甘泉湧現 甘泉寺

Read Mor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