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鎮區-褒忠祠

平鎮區位於桃園市的正中間,是桃園市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在清朝時期,為了保護從湖口地區至中壢、桃園之旅客與商人貨物的安全,在這裡設置張路寮(今楊梅區埔心地區)、望路寮(今平鎮區南勢地區),類似崗哨的驛站,兼具維持治安的功能。 守護行旅的安平鎮 為什麼這裡叫平鎮呢?   小時候我們總愛追著大人問「為什麼」。為什麼我們住的地方要叫做「平鎮」?為什麼這裡的居民拜的神明, 要稱作「義民」呢?為什麼義民廟的外面牌坊上寫的是「褒忠祠」呢?…   一堆的為什麼總在大人回「囡仔人有耳無喙,不要亂問!」後而埋藏在我們心中。也許這一輩子都不會知道原因。也可能我們長大之後就忘記這些事情,當我們變成爸爸或媽媽時,會不會我們的小孩也問我們一樣的問題?那我們該怎麼跟他們說呢? 桃園市的交通樞紐   我們的家鄉平鎮區,位於桃園市的正中間,是桃園市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在清朝時期,為了保護從湖口地區至中壢、桃園之旅客與商人貨物的安全,在這裡設置張路寮(今楊梅區埔心地區)、望路寮(今平鎮區南勢地區), 類似崗哨的驛站,兼具維持治安的功能。夾在兩地之間的地區則稱為西勢(今平鎮區平鎮里一帶,今桃72 線南平路沿線),後來治安好轉,希望這裡往後能一直這麼平安, 於是取名為「安平鎮」。日本治理台灣的時期,將地名三個字的都改成兩個字,於是「安平鎮」就成了平鎮。   大部分小朋友的祖先都是在二、三百年前,鄭成功時代或清朝時期,從大陸沿海地區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來台灣的渡海移民,所以台灣有很多人拜媽祖。祖先在開墾時候,由於環境氣候惡劣,降雨量十分不穩定,導致居民容易罹患瘟疫或傳染疾病。為了求取五穀豐收與身心健康,除了開鑿水圳與埤塘調節供水外,很多人就會祭拜最親切的守護神土地公,有一句閩南諺語說「田頭水尾土地公」,光是地圖上可以查到的平鎮區的土地公廟就有18 處。除此之外,在祖先們落地生根之後,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們(移民),就會將原來老家的守護神帶在身邊祭拜,例如: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拜廣澤尊王、清水祖師;客家人與潮州人拜三山國王等。   即使有了守護神的庇佑,人們還是可能發生衝突,就在乾隆年間台灣發生了「林爽文事件」,這個在各位同學的社會課本上應該會學習到,因為這次的叛亂而自發組成義勇軍的團隊在台灣就有四個族群,其中客家族群在這次叛亂平定後,獲得皇帝欽賜「褒忠」兩字,這就是「義民廟」的由來。當時因為這次叛亂而犧牲的先民被埋葬於新竹的新埔鎮,每年平鎮的客家祖先們都要翻山越嶺的前去祭拜追念,西元1791 年宋屋善心人士宋廷龍先生捐出土地蓋廟迎義民爺香火到廣興庄(宋屋),即為平鎮的義民廟。   平鎮區義民廟的信奉香客就是原來十三大庄的民眾, 以現在的行政區屬楊梅、平鎮及中壢三個區為主,每年會由這十三大庄輪流進行祭祀活動,舉辦義民廟的神豬、神羊、放水燈等消災祈福活動。   平鎮區除了位於聯新醫院旁的義民廟,還有祭祀三官大帝的鎮安宮和三崇宮,祭祀開漳聖王的建安宮。反映出這個區域居民的多元文化,及住在這塊土地上的居民的兼容並蓄。各位同學可以當成這是一趟冒險的旅程,讓我們一同去發現屬於我們平鎮區的獨特魅力吧! 第一章 歷史沿革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 古往今來褒忠祠 阿公講古 _ 平鎮的由來         炎炎夏日,妹妹拿著一隻冰棒躲到義民廟旁的涼亭裡躲太陽。       「這天氣真熱,幸好有涼亭可以乘涼!」妹妹自顧自地啃起手中的冰棒。       「四月芒種雨,五月無乾土,六月火燒埔!」阿公在一旁一會兒搖著扇子,一會兒滑著手機,聽著他的網路電台,隨口回了一句。    

Read Mor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