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區-長祥宮

祭祀主神:神農大帝
  • 聯絡電話: 03-4773866
  • 地址資訊: 桃園市新屋區九斗里2鄰34號
  • 開放時間:
  • 門票資訊: 免費
  • 網站資訊:
  • 停車資訊: 路邊停車

新屋區位於桃園市的西邊,西面緊臨台灣海峽,是一個靠海的鄉鎮,地形平坦廣闊,而且土壤肥沃,是典型的農業鄉鎮,耕地面積是全市最大的區域,也是桃園市最大的穀倉區,在地出產的桃園3 號「新香米」,擁有濃郁的芋頭香味,比賽連年獲獎,遠近馳名。新屋又因為靠海,漁業發達,提供了我們生活所需,豐富的漁產和農產,也成為桃園市著名的「魚米之鄉」。

台地上的多元民俗

桃園采風

   桃園市是台灣的縮影,多元文化在這個滿布埤塘的台地上綻放了七彩光芒;雖然一般人對桃園的印象與認知是「北閩南(河洛)、南客家,東南復興泰雅族」,然而,從原住民文化、閩南文化、客家文化、眷村文化、外島馬祖文化、臺灣各地移民的文化、到晚近外籍移工與新移民文化的加入,使得桃園文化更加炫麗。整體上,雖然閩客二大族群的北南分治,使得其他族群在這二元分立的土地上,塑造了自己立命生根的角色, 不論是北閩地帶或是南客地域,不少原屬詔安、南靖與饒平等客家移民,逐漸在北桃園地區成為所謂的「福佬客」(講閩南話的客家人),在福建閩南語系移民聚落與廣東客家語系移民地區之間,形成一條厚實的帶狀區域,這群富有韌性的先民, 在其文化與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桃園各族群的常民生活。而在南桃園如中壢區內壢及青埔兩區、觀音區草漯地區與新屋區蚵間深圳地區的閩南人則各自形塑了在地的生活特色,甚至部分成為「客福佬」(講客家話的閩南人)。

  而廟宇當然成為一個展現常民生活的重要場域,桃園的寺廟信仰組織,不論是閩南族群或客家聚落,多呈現著一寺廟所轄較廣的祭祀圈,且彼此互不重疊壁壘分明的領地。泰雅族的傳統祭典以及各地原住民的祭儀,馬偕醫生帶來的基督宗教教堂,傳教士創建天主教堂,戰後穆斯林移民的清真寺,馬祖廟宇與擺瞑民俗,「北觀音(觀音媽過頭)、東關帝(大溪迎聖帝祖)、南義民(褒忠義民節)、西王公(輔信王公過火飛輦)」,四項民俗類文化資產伴隨著工商業快速發達的桃園依然發光著,傳統慶典的古味,新穎廟會的熱鬧,交織出歷史立體面的鑽石光芒。

  住的文化在桃園各族群聚落尚保留著許多古宅與祠堂,是一窺傳統民居建築的首選。桃園早期的閩南聚落幾乎都是每個村莊有自己的北管軒社與子弟戲班,現在僅尚存北管軒社與神將團,伴隨著茶葉與農耕的傳統褒歌依然在台地上餘音繞樑著。此外,來到桃園,豐富美味的常民美食更是不可錯過的,「食」是常民生活文化最重要的一環,常伴隨著歲時節慶活動而運轉著,大溪豆干、燒肝、紅龜粿/粄、客家菜包、鼠鞠草粿、艾草粄、地瓜餅/蕃薯餅/月光餅、龍岡米干等都不失為道地常民傳統小吃,也是歲時祭典重要的供品。而沿海地區夏季的西瓜,北部坪頂台地、大溪、平鎮、楊梅、龍潭丘陵與復興高山地區的各式茗茶,更是贈送親友的絕佳伴手禮。

桃園的魚米之鄉

新屋

  各位小朋友,「新屋」是我們生長的地方, 自出生到現在,就和它有密切的關聯,但是你們認識這塊孕育我們,讓我們成長茁壯的土地嗎?它的地理環境、歷史淵源及民俗文化又是如何?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自己的家鄉吧!

歷史由來

  新屋區早期是平埔族人的活動領域,18 世紀來自廣東的客家先民陸續移居,乾隆初年范姜一氏來此地開墾,取得墾照,建立「姜勝本」墾號後,范姜族人因為開墾有成,建造了不少「新屋」,當地人引為盛事,客語又稱它們為「起新屋」。因此「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沿用至今,這就是新屋地名的由來。

魚米之鄉

        新屋區位於桃園市的西邊,西面緊臨台灣海峽,是一個靠海的鄉鎮,地形平坦廣闊,而且土壤肥沃,是典型的農業鄉鎮,耕地面積是全市最大的區域,也是桃園市最大的穀倉區,在地出產的桃園3 號「新香米」,擁有濃郁的芋頭香味,比賽連年獲獎,遠近馳名。新屋又因為靠海,漁業發達,提供了我們生活所需,豐富的漁產和農產,也成為桃園市著名的「魚米之鄉」。

宗教信仰

  新屋區有九成人口是客家人,是道地的客家庄。客家先民從大陸渡海來到這裡開墾,面對環境的險惡與艱難,發揮了客家人硬頸打拼的精神,也發展出屬於客家人特色的宗教信仰和生活型態。

  在新屋區,幾乎每一個鄰里都有護佑當地居民的土地伯公,每個居民都可以到這裡上香奉茶,早晚一炷清香,祈求平安,土地伯公的信仰已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另外還有從中國大陸帶來的觀音、三山國王、三官大帝、關聖帝君、媽祖、五穀神農大帝等神明,此外還有每個來臺家族都真誠崇拜的「來臺祖」…等。新屋的廟宇非常多,如:九斗里長祥宮,主奉五穀神農大帝;永安里保生宮,供奉保生大帝;笨港里天后宮,供奉海上之神-媽祖;大坡里六通寺,供奉釋迦牟尼佛…等。這些廟宇的建立,也代表客家人敬天地、禮神明的虔誠信仰。而閩南人地帶的新屋蚵間沿海的石滬(石塭)讓來自福建沿海的王爺船停靠於此,帶來了閩南王爺信仰。

節慶習俗

  客家人非常重視祭祀、拜神儀式,因此每逢稻米收成、祭祖、廟會、婚壽喜慶等日子,總要「打粄」,也就是製作粄食來祈求平安順利。而春節、端午、中秋三大節慶,以及元宵、清明、中元、冬至等節氣,更是需要「打粄」應景。

  農曆過年,是客家人的重要節日,而且至今仍是我們在地客家人最重要的團聚、祭祖之日, 應景的粄製品有:甜粄、鹹粄、紅粄、蘿蔔粄、發粄、粄圓。農曆正月二十日,是客家人的「天穿日」,農業時代的客家人認為,經過一整年的辛勤,這一天是必須休息的日子,在這一天我們也會準備祭品祭拜女媧氏。

  清明節,是客家人掛紙〈掃墓〉的日子,有許多家族的「祖塔」供奉來臺祖之後的所有祖先, 像新屋區永興里的葉氏家族祭祖時,可見到上萬人齊聚的壯觀場面,而應景的粄製品有:艾粄、發粄。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是五穀神農大帝生日, 居民會準備豐富的三牲祭品祭拜神農大帝。還有五月節(端午節)、中元節、義民節(農曆七月二十日)、中秋節、平安戲(或收冬戲)都是我們客家人重要的民俗節慶。

主題旅遊

  小朋友,我們初步認識了新屋的歷史文化與民俗節慶之後, 你們也可以利用假日,和家人來一趟主題之旅,讓自己更加認識家鄉。古蹟之旅路線,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參觀有百年歷史的新屋農會及稻米故事館,還有三級古蹟范姜古厝,或是客家美食之旅,品嘗令人垂涎的客家美食及新屋鵝肉,又或者是來一趟自然生態之旅,體驗在永安綠色走廊騎乘自行車,享受海風吹拂的優閒時光,到海岸邊觀看全台最大的藻礁生態群,以及百年石滬群。若是對宗教文化有興趣,也可以來一趟廟宇之旅,探索不同的廟宇特色。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要更了解家鄉的各種風貌呢?現在,就讓我們先從介紹新屋的「長祥宮」開始,一步步探索我們的家鄉—「新屋」吧!

第一章 歷史沿革

新屋區的開發最早是在清朝康熙四十年

五穀神農

長祥宮

新屋區的開發歷史

  根據紀載,新屋區的開發最早是在清朝康熙四十年(西元1701 年),歸化的平埔族衛阿貴首先開墾。至康熙五十八年有泉州人連蔡盛等至此開墾,並與附近平埔族聚落交易,日漸形成熱鬧街道。之後廣東陸豐人徐立鵬、徐理壽、黃海元、張阿春等人,在開墾竹北二堡時,新屋區即屬此轄區。

  廣東鎮平人巫廷政,福建同安人曾國詰、歐天送,南安人曾六,惠安人楊夢樵等陸續開墾崁頭厝(今永安里)、蠔殼港(後改蚵殼港,今屬蚵間里) 一帶的濱海地區。崁頭厝港在本區開拓史上,實佔有重要地位,不僅具有運輸接濟功能,並促進本區發展,係為良好貿易港及漁港,福州、廈門、汕頭之商船,常載有杉木、牛骨、布匹等物來此交易。

  相傳神農氏生於中國五千四百多年前,他發明了耕種工具— 耒耜,以及耕種的方法,教導百姓把穀種收集,然後播在開墾過的田土上,以後百姓就按照這方法耕植五穀了,所以他又被尊稱為「五穀王」、「五穀大帝」、「神農大帝」。

  因為神農氏為了治療人民的病痛,親自嚐試各種藥草,被視為醫藥的發明者。又因為幫助過很多人,讓大家感恩在心, 後人便紛紛建廟祭祀,以感謝他的聖德。臺灣民間盛行神農大帝(或稱五穀大帝)之信仰,可以追溯自閩南、閩西以及粵東地區,但汀州、梅州、海陸豐的客家村莊更盛行。根據統計, 臺灣約有一百三十餘座主祀神農大帝的廟宇。

長祥宮建廟原因

  新屋區在開墾之初,由於環境的艱苦,先民一方面希望能不受平埔族人的侵擾,安居樂業,另一方面希望開墾耕種能有好的收成,讓大家有豐饒的生活,因此建廟供奉神農大帝,祈求五穀神農大帝能庇佑居民,年年豐收且生活平安。

長祥宮建廟時間

  據傳二百多年前清乾隆年間,有一位劉姓人士從廣東渡海來臺,背負一尊五穀神像,供奉在埔頂庄彭進安的家中,之後由於福建、廣東遷臺定居者人數漸多,神農大帝也就被百姓廣為奉祀。

  在同治九年(西元1869 年)在居民大力支持下,建廟供奉,名為「長祥宮」。後來因日本統治設置派出所,佔用了廟地,因此在民意代表、各村里鄰長、善心人士、地方士紳等的積極奔走下,經范姜開望先生捐出一甲五分的土地供建廟之用。在西元1900 年元月由地方耆老范姜新馮先生籌備興建完成, 將神農大帝神像移駕九斗村,也就是目前的廟地供人奉祀。

  因為當時的建材以土磚建造,十分簡陋,經80 餘年的風吹雨打,土磚慢慢損壞,廟體已經破舊不堪,村民與地方仕紳經過商議後,決定翻新舊廟,以表對五穀神農的尊敬。在長祥宮重建委員大力的倡導與信士們慷慨解囊下,於民國69 年(西元1980 年)農歷四月初四動工分段興建,除主體建築外,另於廟旁空地增建公園,提供活動休憩的地方供香客及附近居民使用。民國72 年(西元1983 年)12 月10 日丑時,舉辦玉皇大帝登龕大典。民國74 年(西元1985 年)11 月20 日起, 舉行5 天的慶成福醮活動。

第二章 地理位置

新屋區的地勢乍看下,像一隻海豚要往海裡游去

新屋區的地形

  新屋區的地勢為從東向西漸緩傾斜的台地,全區地形呈現斜三角形狀,北端窄而南半部寬,乍看之下,像一隻海豚正要往海裡游去。

新屋區的位置

  新屋區位於桃園市的最西端,西面臨臺灣海峽,相鄰的鄰居有北邊的觀音區、中壢市,東南邊的楊梅區,以及西南邊新竹縣的新豐鄉和湖口鄉。

  全區總共有23 個里,面積約85 平方公里,其中有5 個里與臺灣海峽相接,海洋豐富的魚類提供生活所需,另外,平原廣闊且土讓肥沃,是桃園市最大的農業區,水稻為主要作物, 為北臺灣重要的稻米產區,有桃園米倉之稱。

  新屋區居民大多屬客家族群,客家人比例約占全區人口之90% 左右,2011 年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公告新屋區為臺灣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因此新屋區也是全省客家族群唯一臨海的鄉鎮區。

長祥宮的地理位置

長祥宮又稱為「五穀先帝廟」, 坐落於新屋區九斗里長祥路1096 號,離新屋市區約2 公里之路程,整個廟體座北朝南,地理環境甚佳,佔地一甲多。廟埕寬廣,為該地附近村民最佳的休閒場所。廟內莊嚴寧靜, 主要供奉的神祇為神農大帝。

第三章 神祇與陳設

神農大帝新屋的守護神,庇佑新屋魚米物產豐收

新屋區的守護神

  因為新屋區為農漁業重要發展區,居民認為神農大帝是新屋的守護神,能庇佑新屋魚米物產豐收, 因此「長祥宮」是新屋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

  在民國81 年(西元1992 年)地方仕紳訂製了一尊高20 公尺的神農大帝青銅像,安置在14 公尺高的基座上。民國82 年(西元1993 年)6 月14 日落成後,安放於長祥宮後方的老人活動中心的頂樓上,是全世界最高的神農大帝青銅像,因此成為新屋區的著名地標。

長祥宮主祀:五穀神農大帝

   長祥宮正殿主要供奉的是五穀神農大帝,因為神農大帝教人民種五穀糧食、為人民治療病痛,又教導人民日中集市,互相交換貨物, 以通有無,各得所需,對社會貢獻很大,堪稱促進人類生活進步的先聖先帝。

  神農大帝像有「紅面」、「綠面」、「黑面」三色造型,「黑面造型神農大帝」代表神農大帝嚐百草,因誤嚐斷腸草中毒,導致全身泛黑而亡,象徵執掌醫藥的形象。長祥宮內的神農大帝即是以黑面神尊供信眾參拜。

WW-08-095
從祀

  註生娘娘、觀音娘娘、七星法娘、關聖帝君、財神爺… 等,二殿供奉玉皇大帝、南北二斗星君、三官大帝、文昌君…等。

WW-08-090

石獅與龍柱

  長祥宮廣場前有一對左右對稱的石獅戲球雕像「江夏紀念大獅」,看起來雄赳赳、氣昂昂,像是守護著長祥宮。一般來說,石獅不但具有裝飾的功能,還有鎮守、辟邪、驅魔的意涵,並且具有歡迎客人、守護大門的意義。傳統所謂「左尊右卑」,以神明方位為主,左邊是公的,右邊則是母的。

  大殿門前有二對龍柱,龍柱又稱「蟠龍柱」,指未升天的龍,盤繞在柱子上,不但可以壯觀瞻,龍身翻騰躍舞,更有歡迎訪客之意。最重要的功能是用來支撐長祥宮廟體重量的柱子,「龍」據說為神靈之精,是四靈之首。據說龍有9 大特徵, 分別是:駱駝的頭、蛇的身體、鹿的鹿角、獅子的鬃毛、牛的嘴巴、狗的鼻子、蛇的身體、魚的鱗片、雞的雞爪、蝦的眼睛。通常龍身會纏繞柱子一周,龍柱上會裝飾其他人物或花鳥的圖形。

門神

  門神,作為民間信仰的守衛門戶的神靈,人們將其神像貼於門上,用以驅邪避鬼、衛家宅、助功利、保平安、降吉祥等, 是民間深受人們歡迎的守護神。

  門神有嚴厲威武的武將(武門神)及和藹可親的文官(文門神)兩種。一般廟宇的大門通常雕刻或彩繪全副披掛、手執兵器的「武門神」為多,常見的「武門神」有『神荼』、『鬱壘』、『秦叔寶』、『尉遲恭』等。「文門神」則有加官晉祿門神、富貴進爵門神、宮女門神。

武門神(圖左)

  為秦叔寶及尉遲恭,臉黑者為秦叔寶,手持鞭;白臉的尉遲恭,手持鐧。秦叔寶與尉遲恭為唐代武將,輔佐太宗安定國家,唐太宗勵精圖治乃有「貞觀之治」盛世。

加官晉祿門神

  門神一人持「冠」, 一人捧「鹿」,「冠」與「官」諧音,「鹿」與「祿」諧音,組合起來便有了「加官進祿」的意思。

富貴晉爵門神

  門神則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酒杯),「牡丹」比喻富貴, 「爵」比喻「官爵」,結合起來,便有「富貴晉爵」的意思了。

宮娥門神

  兩位宮娥頭上均作束髮,並且打雙髻,耳下有垂珠的「耳墜」。左側的宮女左手捧桃果,仙桃和石榴代表「長壽多子」,右側的宮女右手花瓶代表「平安富貴」。

壁堵

  壁堵又稱「石朵」,「堵」是指牆上的裝飾品,意指由石雕組成的牆面,具有支撐屋架與美觀的作用。壁堵如果位於左右相對的兩側牆則合稱「對看堵」,左雕青龍右刻白虎是常見的題材,所以又稱為「龍虎堵」。

  另一種則是將立面牆,以擬人化的方式,比擬為人的身體,分成數段部位,由上至下依次為「水車堵」、「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檯腳」,而各堵的雕琢都有慣用的表現方式及題材。

筊杯

  「筊杯」是一種占卜工具,是一種用以與神明指示的工具。「筊杯」有時會倒過來稱之為「杯筊」,多用竹、木等材質做成,兩個為一對, 呈立體的新月形狀,每一個稱為一「支」,並分有正反面,凸起部份稱為「陰面」(也就是反面),平面的部份則稱為「陽面」(也就是正面)。「擲筊」儀式內容是將兩個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圓弧凸出之筊杯擲出,以探測神鬼之意。

藥籤

   藥籤是早期農業社會中,因為看醫生很貴,所以通常發生病痛會去廟中求藥籤去抓藥吃。但現今醫學發達大多都直接看醫生,故有些寺廟會將藥籤、藥櫃撤除,藥籤轉為傳統,雖然藥籤精神意義大於實際作用,但流傳至今的發展是不容抹滅的。

第四章 信仰與生活

長祥宮凝聚著新屋地區的客家信仰與生活傳統

  長祥宮200 多年來作為新屋地區的信仰中心,同時也是客家宗祠的重鎮,一直都凝聚著新屋地區的客家信仰與生活傳統。從農曆正月開始,新屋區居民都會來到長祥宮參拜。比較重要或特別的祭典如下:

神農大帝繞庄

  農曆正月十八日,會請五穀神農大帝和媽祖娘娘、觀音娘娘與廟裡的眾神,到14 個里(上田、富源、藍埔、九斗、頭洲、埔頂、新屋、新生、石磊、清華、後湖、東明、赤欄、下田) 遊庄繞一圈,祈求合境平安,保佑各區里民。

神農大帝誕辰

  農曆四月二十六日是五穀神農大帝誕辰日,會舉辦三獻禮儀式及安排八仙外台戲。三獻禮分別是初獻— 上香,亞獻— 上花果, 終獻— 獻金帛,禮成後放鞭炮。三獻禮為祭祀禮中最隆重的儀式,是信眾表現出對神農大帝最崇高的敬意。

中元普渡

  長祥宮慶讚中元節活動,每年由2 個里主辦,7 年輪一次。包括農曆七月十三日的客家放水燈、七月十四日的殺豬公比賽、七月十五日則是慶中元中元普渡信眾供品普渡,祈福法會。

掛燈篙

  中元普渡前夕會在廟前立「燈篙」。所謂燈篙就是一根長約數丈竹竿,頂端掛著圓形燈籠,上書「慶讚中元」,以供孤魂聚集的標幟。豎燈篙的目的,是方便那些孤魂野鬼認清方向,引導他們前來接受普渡,吃大拜拜。只要點上燈篙,那些從陰間到來陽間的餓鬼,就可以用這盞燈籠做為目標, 群集寺廟接受民間的盛筵款待。

放水燈

  放水燈同樣是在中元節前夕舉行,放水燈時,要先遊行, 由寺廟出發,遊行隊伍由鑼鼓為前導,到了放水燈的地方,會請僧道念招魂偈,引導水中孤魂上岸。然後大家把水燈放入河中,經水流去,接引水中孤魂,表示歡迎水府裡的孤魂餓鬼上岸來接受款待。

殺大豬

  殺大豬比賽是客家人仍舊保存的中原文化祭典習俗,信徒們會互相飼養大豬,擺於祭典供桌上表達對神祇的敬意。大豬比賽是以大豬體重重量,來一分上下。大豬養的越重就是大豬競賽的勝利者,大豬越重,代表未來一年會有好運到來。

天穿日祭典

  農曆正月二十是客家人的天穿日,在天穿日這天,客家人都會準備傳統客家米食「甜粄」,或是以炸年糕來祭拜女媧娘娘。尤其在早期的農業社會中,天穿日是十分重要的節日,因為過完了天穿日才開始收拾心情,打田插秧展開一年的農忙時節。客家傳統習俗,在天穿日要休息,因為相傳天穿日做什麼事都不會成功,但是,沒有事做又很無聊,所以,在客家庄都在天穿日唱山歌作為休閒。

  而不論是拜神、鬼、或是祖先,民眾都會的準備豐盛的祭品來祭拜,以表達虔誠與敬意。一般來說,拜神或祖先,最常見的祭品就是三牲(豬肉一份、雞肉或鴨肉或鵝肉一隻、魚一條)、三果(三種不同水果)、紅粄(又稱紅龜粿)、年糕… 等,另外再準備金香燭。

  有些地區的伯公廟,在伯公生日時,除了拜拜還會有『乞龜』的活動。所謂的『乞龜』就是廟方會以麵粉、麵線、米等物品,製成『米龜』、『麵龜』、『餅龜』來祭拜土地公,信眾可以擲杯筊方式徵求土地公同意後帶回食用,據說可以保佑全家幸福順遂,但再來年時,必須再製一隻『米龜』奉還,以報土地公的恩澤。

新屋一日遊

長祥宮→顯伯公→啟明宮→埔心牧場

東行五穀長祥宮,神農百嚐青草藥,傳下五穀救世人,民間祭典禮儀。

釋教三佛勸行善,廣闊園景休閒遊,遠近村民聚相歡,本區最佳遊樂區。

復行經過顯伯公,顯赫一時傳鄉里,再繞過埔心牧場,逍遙一日滿心懷。

第五章 建築特色

長祥宮入口是一座很雄偉的牌樓

建築特色一

牌樓

  牌樓作為裝飾或紀念而建造的建築物,是在兩立柱之間以橫榜相連結,柱上有斗拱形屋簷,下面可以通行人、車。牌樓從形式上可分為兩類,一類叫「沖天式」,也叫「柱出頭式」, 這類牌樓的間柱是高出明樓樓頂的。另一類是「不沖天式」, 這類牌樓的最高峰是明樓的正脊。

  長祥宮入口是一座很雄偉的牌樓。這座牌樓是石造的,柱子沒有高過牌樓上的屋頂,所以是屬於不沖天式的牌樓,它一共有五間六柱五樓,屋頂上則有雙龍及福祿壽三仙等裝飾。

建築特色二

屋頂

燕尾

  中國人喜歡把事物擬人化,建築亦是!屋頂就好像一個人的帽子,所以在廟宇或官宦人家的屋頂,就出現類似宰相帽帶的東西,將屋頂的兩端(也就是正脊兩端),往上起翹的樣式, 因其飛翹的末端分叉為二,形狀就像燕子的尾巴,我們稱之為「燕尾」,在古代是階級的象徵。

  燕尾屋脊的使用原來只限於廟宇,廟宇是人們膜拜之地, 廟宇燕尾屋頂代表了神聖不可侵犯之意。而民間使用燕尾也只有做官或中科舉的人家才可使用,顯示其社會地位。

泥塑與剪黏

  剪黏又稱「剪花」,剪黏就是「先剪後黏」,用「剪」裁形成的瓷片,「黏」在灰泥的表面,剪黏是民間一種泥塑鑲磁的建築裝飾藝術,先以鐵絲紮好骨架,然後用泥灰在骨架上塑好雛形,再將剪裁過的大小不等的陶瓷片,黏在這座雛形上,如果有人物則事先用陶土捏塑面孔,經燒製後崁上去,所以剪貼其實就是一種鑲崁藝術。

瓦當與滴水

  瓦當是屋檐最前面的圓形瓦, 位於筒瓦之前,主要用於保護木製飛檐、排水防水、美化屋面輪廊。而滴水乃指瓦當之間的三角形物, 是屋頂雨水滴落處,用在裝飾檐口的板瓦,靠屋檐的一頭則有魚唇式或垂尖式裝飾,稱為滴水。

福祿壽三仙

 是中間凸起呈半拱形的瓦片。

福祿壽三仙

  福祿壽三仙分別代表福氣、官祿與長壽。三位仙人右邊抱著小孩子的那位代表「福星」,在古代代表多子多孫多福氣, 有蘊含傳承的意思。中間是「祿星」手持如意穿著官服,其表徵為加官晉爵和招財進寶,有祿位就有官餉,榮華富貴名利雙收。左邊長鬍子的老公公代表著「壽星」,手柱著拐杖左手拿蟠桃,祝福眾生長生不老,壽比南山。

建築特色三

樑柱裝飾

吊籃

  吊籃是懸吊在屋簷下的短柱,位於寺廟檐柱頂部向外延伸的屋簷下,與樑柱平行, 可承接分擔屋簷木頭的重量, 並在外觀加以雕飾, 是中式傳統建築的專有構件, 也可被稱為垂花、吊筒。

雀替

  雀替又稱插角,是東亞傳統建築中的特殊構件, 指置於樑枋下與立柱相交的短木, 可以縮短樑枋的距離, 防止樑枋與立柱之間角度變形, 也用在柱間的落掛下, 但是為純裝飾性構件。

瓜筒

  瓜筒指的是傳統建築上的一項垂直構件,位置在於通樑與通樑之間。定義為乘載屋頂、屋面的重量卻又不接地之短柱, 功能為傳遞通樑間的重量,並且形成加強穩定的作用。根據形狀樣式不同有其他別稱,例如:金瓜筒、木瓜筒等等。

柱珠

  柱珠亦稱「柱礎」、「石珠」,為柱子下露出地面之礎石,它的功用是防止木柱與直接與地面接觸受潮,也具美觀效果。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