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區-甘泉寺
觀音區主要的信仰廟宇有位於草漯里保障宮、保生里溥濟宮及具有傳奇色彩的甘泉寺。保障宮興建於清咸豐四年(西元1854 年),主祀媽祖。廟中媽祖金身據說是安奉於船上的船仔媽,相傳於康熙二十三年(西元1650 年),由福建湄州分靈, 極具歷史價值。溥濟宮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始於嘉慶十二年(西元1807 年),創建迄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保生大帝精通醫術,神威顯赫,為民消災解厄,庇護村民平安,是觀音地區之守護神,保生里因供奉保生大帝而得名,是里民之信仰中心。
各位小朋友,觀音是我們的家鄉,家鄉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我們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同學和朋友都生活在這裡。有想過我們的家鄉為什麼稱作觀音嗎?清朝康熙、乾隆年間,福建、廣東的移民渡海來臺進行開墾,在阿公的阿公的時代,觀音是什麼樣子?他們如何辛勤拓墾建立了家園?
假日小朋友和爸爸媽媽來一趟觀音漫遊,從觀音街上的地標- 甘泉寺出發,品味觀音的源起,再往海岸線走去就能看到「臺灣歷史建築百景」之一的國定古蹟白沙岬燈塔( 已於2021 年5 月10 日公告),周邊有古老的榕樹,環形步道, 蒼綠濃蔭,高聳直立,屹立不搖,訴說著引導海上船隻的故事。整個觀音海岸線,東北季風強勁,迎著海風不斷轉動的風機與海岸構成美麗的圖畫,草漯岸邊形成的沙丘景觀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的觀新藻礁是桃園著名的生態及地景亮點,觀新藻礁已被劃定為野生動物保護區,草漯沙丘已於109 年6 月公告為草漯沙丘地質公園。
觀音娘保佑的甘泉井、錯落於田園與埤塘間的三合院老屋、石觀音文化節、中元節祭典、海邊放水燈,凝聚了觀音人彼此間的情感及敬神感恩的心意,也展現出觀音的傳統與傳奇。
我們的家鄉觀音區,位於桃園市沿海。西面為臺灣海峽, 因地理環境與開墾時期種種因素,自然形成觀音、草漯與新坡三大發展區域,閩、客族群也在這三大區域中各自呈現不同的文化。
甘泉寺舊稱福龍寺,供奉觀世音菩薩。清朝時期,因黃姓農民拾獲一塊酷似觀音菩薩之石而得名,石觀音傳奇牽動地方命名,這是我們今天最主要介紹的大廟。
觀音區昔日有「魚米之鄉」美譽, 隨著時代變遷,近年來設立觀音工業區、桃園科技園區;農業部分則朝向精緻休閒農業的開發,北環埤塘之旅和南環蓮園之旅,兩條自行車專屬道串連起周邊的蓮園場,騎鐵馬尋幽探古,與台南白河的蓮花齊名,因此有「北觀音、南白河」的稱號。現今,綻放清香的蓮花田、笑臉迎人的向日葵地,讓我們可以放慢腳步,體會觀音的真善美。
包括保障、草漯、草新、塔腳、樹林、富林、白玉、廣興、觀音、大潭、武威、保生、三和、坑尾、新興、金湖、藍埔、大堀、新坡、大同、廣福、崙坪、上大、富源等里。
舊稱石觀音,是位於臺灣 桃園市西部沿海的市轄區,東臨大園區、中壢區,南邊與新屋區相臨,西濱臺灣海峽。
小朋友們,你們知道觀音地名的由來嗎? 其實觀音區的命名與信仰中心甘泉寺有密切關係,有甘泉寺石觀音才有觀音區喔!相傳在清乾隆四十五年( 西元1780 年) 農曆四月二十二日,有一位農夫耕作回家時經過一條溪(現在的觀音溪),忽然看見溪流中有一個酷似佛像的天然石塊,非常地好奇,於是把石塊撿起來放在路旁,當時附近的9 戶人家,對此嘖嘖稱奇,於是將這天然石像供為觀音佛祖,稱之為「石觀音」, 這個地區從此被稱為「石觀音庄」,也就是現在的觀音區。
自古以來,祭拜觀音的信仰深入人心,大部分人對觀音佛像是非常尊崇的,因此對於在溪流裡看到天然觀音佛祖的石像, 就認為是奇蹟而供奉起來。再加上一百多年前, 醫療不發達,人們生病了常常只能自求多福,有一位居民受到神靈指示,說發現石像處的泉水可治癒百病而廣為宣傳,剛好有一位庄民生了重病,取泉水飲用,果然發生神效, 身體慢慢好轉,因而建造廟宇,把廟名改為「甘泉寺」,稱泉源處為「甘泉井」。
關於甘泉寺的石觀音像發現的時間與建廟時間,有很多不同的說法,不同的文獻有不一樣的記載。
大約在清朝時期, 西元1780 年,一名黃姓農夫在觀音溪拾取酷似佛像的天然石塊, 稱為石觀音,搭起簡單的草庵來供奉,稱為「福龍寺」。從此【石觀音佛祖】因神威顯赫而聲名遠播,在西元1887 年, 因為甘泉顯跡,而改名為「甘泉寺」,護佑觀音地區的居民。
甘泉寺經過多次的修繕成為現在的廟宇,包括西元1894 年及西元1958 年曾歷經2 次改建,最近的一次是民國78 年(西元1989 年)至86 年(西元1997 年)歷經8 年第3 次改建後, 成為現今雄偉的三層三進的宮殿式廟宇。
桃園地區的開發,大概可以分為南側之客籍移民,從紅毛港、新竹地區往北遷移至新屋、觀音,而北側之閩籍移民,則是經由北方許厝港、大園往南進入觀音。在土地開墾過程中,因為農業耕作需要大量的人力與資金,同時也要防範敵人侵擾,所以招募佃農共同開墾、聚居,因此奠定了觀音區的聚落規模,現在觀音區裡面共有24 個里,居民將近7 萬人,大家一起發展農業、工業和觀光業等,共同為自己的家鄉而努力。
甘泉寺香火興盛是居民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早期市街的形成也是以甘泉寺為中心逐漸擴展而來,觀音鄉公所、衛生所等機關都設在甘泉寺旁。
民國前7 年(西元1905 年),因地方人士好學向上,積極爭取設立南崁公學校石觀音分校,是觀音區的第一所學校,創設初期就是在石觀音甘泉寺做為暫時的教室來上課,在這裡開始了觀音國小將近120 年的歷史,可見甘泉寺與觀音區密不可分的關係。
甘泉寺是觀音區重要的民間信仰中心,所以現在我們要來介紹甘泉寺喔!甘泉寺是三層樓的建築, 每一層都供奉不同的神祇,總共有18 尊神像,是一座結合儒家、佛教、道教三教之信仰的廟宇。接下來我們要介紹廟裡面的神明,讓我們逐層來認識一下:
在天界中最基層的神職,人民對土地崇拜並依賴土地生存,深信土地為土地神管轄, 遂成為傳統信仰與民俗。
供奉的是二百多年前, 居民在溪流裡拾取未經雕琢的石觀音菩薩石像,因神威顯赫而聲名遠播。
俗稱「註生媽」,專管人間入胎出生之事, 台灣婦女尊為生男育女之神,司長生育, 保佑子女,保佑孕婦、產婦。
因可指引海上航行, 遂供為航海守護神, 且具有高深法力可驅魔,被奉為幼兒保護神,是道教信仰最廣的神仙之一。
關聖帝君就是關公, 有智慧也有高超武藝, 小朋友想要學業進步及金榜題名,要記得向文昌帝君祈求喔!
媽祖是台灣最普遍的神明,祂讓船隻安全的通行,是航海守護神之一,也是仁愛和孝道的代表。
北斗星君,與南斗星君並稱,是道教中重要的星君,掌管北斗七星。據說,北斗星君能夠決定人的死期, 俗話說:「南斗註生, 北斗註死。」
玉皇大帝又稱為天公, 是所有神仙的領袖, 能註定人類的生死吉凶禍福,具有非常尊貴的地位。
南斗星君就是南極仙翁,民間相信日月星辰運轉和命運有關, 負責人們功爵祿壽, 象徵生生不息,所以將祂視為壽神,掌管人間的福壽。
西王母娘娘是玉皇大帝的妻子,蟠桃是王母娘娘的寶貝,據說吃了可以永保青春, 使祂成為健康長壽的代表。
宇宙大自然之星君
瑤池金母就是王母娘娘,每年的三月初三壽誕會舉辦蟠桃盛會, 是中國神話中最重要的創世女神之一。
到甘泉寺拜拜,不只是拜神明,廟裡還有豐富的裝飾藝術和彩繪,都藏著一則則流傳久遠的故事,它們的製作年代久遠且深具意義,接下來一起來瞭解甘泉寺裡的重要陳設。
以神明的位置來看,位於廟的左邊為雄獅,嘴裡含著石珠,做撥弄雙錢的動作;右邊為雌獅,右前腳逗弄著小獅子。石獅的設置,除了裝飾美化外,還有避邪威嚇等作用。
四大天王是佛教寺廟常見的門神,分別掌管風、調、雨、順,四大門神齊聚一堂,象徵國家安定太平、風調雨順。
正殿神龕上的匾額「慈悲廣布」,是清朝的貢生所寫,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左右聯云:「甘心明佛性一塵不染,泉淨灑禪堂萬象皆空。」
甘泉寺二樓左右兩側設有晨鐘暮鼓,左鐘右鼓。「晨鐘」和「暮鼓」是指廟宇中早晚報時的鐘鼓,早晨敲鐘,傍晚打鼓。
甘泉寺外的香爐像鼎,有三隻腳,放在寺廟殿內或殿前拜亭,它的方向是將單腳對著神明,雙腳面對祭拜者,是銅所鑄成的。進入甘泉寺,可以看到一個大石頭做成的香爐,香爐上刻著「甘泉寺」「天石歸宗」的字樣,隔著石頭香爐遙望石觀音, 彷彿可以感受到這石觀音所帶來的神蹟及啟示。
伽藍尊者及韋馱尊者– 關羽是三國時代之重要人物,亦為現今民間信仰中之重要神明,民間大多尊稱其為『關聖帝君』, 而在『佛教』裏,其被尊稱為『伽藍尊者』。韋馱尊者為天神之一,其神像為一年少英俊,穿著甲冑,執金鋼杵的武將,兩者在寺廟中負有 驅逐邪魔,保護寺廟的重責大任。
從前先民開拓家園時,受到疾病和自然災害的侵襲,加上對未知力量又敬又怕的心理,為了營造安身立命的歸屬感,先民開始建立廟宇來表達對神明的感謝,而近百年來因為經濟的富裕和需求增加,有更多元的信仰發展,這些民間信仰的活動與我們的生活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甘泉寺每年有三大重要祭典,分別是農曆二月十九日的觀世音佛誕日、農曆四月二十二日的石觀音浮出紀念日及農曆七月十七、十八日的中元普渡慶讚祭典,另外結合石觀音浮出紀念日辦理石觀音文化節活動,也是地方上的重要活動。
觀世音菩薩這個名詞是來自於梵文,意思是觀察世間聲音的菩薩,是最受到民間普遍信仰的神明,不分貧富貴賤、不分階級都能受到菩薩的祝福,為人們解除困難,數千年來一直是民間信仰的主流之一。
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佛誕辰,也是甘泉寺「點斗燈」許福日,點斗燈乃信眾祈求今年時運光明的儀式,儀式從上午10 時起許斗,歷時兩個多小時,善男信女不計其數,而農曆十二月十九日則是「還斗日」,年初許願的信眾們在當日上午10 時起參與還福儀式。以上兩次活動,是甘泉寺年度定期活動中參與信眾最多的活動。
隨著區域活動的熱絡及休閒活動的提倡,各地民俗活動越來越受重視,因此發展結合地方發展產業及社區總體營造活動,觀音區藉著地域宗教特色活動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配合甘泉寺石觀音浮出紀念日(農曆四月二十二日),創造出「石觀音」的另一個特色「石觀音文化節」,是觀音客庄文化盛事,許多契兒契女回娘家並舉行祭祀感恩祈福,以傳統祭典為主軸將民俗文化延續及保存。
活動流程有齋戒淨身、灑淨儀軌、海岸巡禮、巡庄繞境、花車踩街等為期兩日,儀式非常莊嚴,配合愛護生命、環境保護的理念,齋戒禁屠兩日,活動亦不鳴炮、不燒香、不鳴鑼鼓等環保理念貫穿其間,所以在節慶氛圍期間,也感受到濃濃的人文氣息。
近年來, 觀音區公所與甘泉寺共同訂在這天規劃石觀音文化節一連串的活動, 更是特別有意義,千人淨灘,守護環境愛護家鄉,感念石觀音對地方的庇佑。舉辦寫生比賽能讓學生藉由觀察與畫筆認識石觀音在地文化;客庄多元文化表演,邀請在地社團共同參與等,還邀請劇團演出「石觀音奇緣」劇碼,演出內容置入石觀音、甘泉寺百年客庄文化劇情。並結合在地的美食,客家文化DIY 體驗等,讓活動豐富又有趣。
而泉水終年不絕的甘泉井,則位在廟宇右側的公園內,常有許多信徒慕名前來取水,每年農曆四月二十二日「石觀音浮出紀念日」為地方盛事。廟方會築台演戲盛大慶祝,這是全台灣最獨特的「石觀音祭典」。當日上午10 時起為石觀音眾多的乾兒子、乾女兒,舉行祈安法會參香受福儀式。
觀音區有客家及閩南兩大族群,大致分為三區,觀音地區以客家族群為主、草漯地區以閩南人為主、新坡地區則是客家與閩南混居之地。而甘泉寺與溥濟宮兩寺廟的中元普渡慶讚祭典由「佃內十村」輪流舉辦,可說是觀音地區每年最重要的活動之一。
中元慶讚祭典於每年的農曆七月十七、十八日兩日舉行。農曆七月十七日為施放水燈之日,水燈排是用長竹子做成團扇形, 掛滿了燈籠豎立在廟前的廣場,信眾晚上會聚集到海邊放水燈,將代表虔誠敬意的水燈讓海水漂走,隨著燃燒的水燈引領過往的先人。農曆七月十八日的重頭戲為神豬酬神活動,由該年輪值里內的里民提供神豬供作酬神之用,而廟方人員也會依神豬重量給予等賞獎勵,當天黃昏時刻,每一部豬羊架裝飾華麗而燈光燦爛,八音、大鼓隊大力敲打,非常熱鬧。中元祭典是觀音人對亡者獻上致意的日子,撫慰平常沒有人供祭的遊魂,以免其煩擾的儀式。
傳說觀音白沙屯居民返家途中,見福龍寺旁有道毫光,近身細看,發現有一道湧泉潺潺流出,味道甘甜清美,當夜夢見神祇指示,泉水可治百病。西元1887 年,黃番前往膜拜,並向眾人表示受神靈指示:以前發現觀音石像處的泉水可治百病。正好,有居民病危,便取泉水飲用,果然水到病除。因此,居民稱泉湧處為甘泉井,並改寺名為甘泉寺。甘泉井又名觀音娘井,早期觀音街上居民每日清晨會前往擔水烹飪,觀音娘井水專供善信祈福使用。
甘泉井的井水始終保持清澈,且流量不變。西元1997 年,甘泉寺建築石雕圍牆,設鐵門並上鎖保護,例假日才開放任人取用,井前的觀音亭則有觀世音菩薩的立像,信眾膜拜後,可持紙杯取觀音中淨瓶流出的甘泉水喝。
擲筊是信徒與神明溝通的方式之一,你知道擲筊各代表什麼意義嗎?
兩隻筊杯一正一反,表示所請示祈求之事神明應允、贊同、可行。
兩隻皆為正面,代表神明笑而不答,意為陳述不清、無法裁示或明知機緣未至不足,何必有此一問;或所提的問題自有主張、已有定數,何必多此一問;也可以解讀為神明主意未定,重新請示。
兩隻皆為反面,表示神明否定、生氣、或不答應所求之事。
祭拜是透過燒香祝禱等儀式,祈求消災去病並帶來好運, 小朋友走進香煙繚繞的甘泉寺,是否因不知要點幾柱香,該從何拜起而感到疑惑?
一般來說祭拜觀世音菩薩是用鮮花素果,但甘泉寺供奉的神祇眾多,祭品葷或素皆可。到達甘泉寺時,我們要從哪個門進入甘泉寺呢?在中國廟宇中有所謂的左青龍、右白虎,民間習俗是從青龍門進,白虎門出,如何分左右呢?是依建築物的方向而分的,左邊是青龍,右邊是白虎,在中國的傳統上廟門有三,中間的門是是神靈出入口,是不走的,所以左右門是進龍門,出虎口(並且不可踩踏門檻)代表納福除災的意思(入龍出虎,化險為夷)。
觀音甘泉寺位於觀音區觀音里, 是觀音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之一,甘泉寺從最古老的簡樸廟宇到現今宮殿式建築,已經一百多年的歷史,但簡樸廟宇的古蹟已不復存在,現在看到的建築是民國86 年重建後的樣貌,非常宏偉壯觀,雕樑畫棟,巧奪天工, 極為富麗堂皇,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甘泉寺的建築特色。
甘泉寺的廟貌為三層三進的宮殿式建築,是三堂五門的大廟,整體建築格局是三進二院的「日」字形,有光明普照的象徵意義。
為了能夠顯示寺廟的重要性跟工匠的手藝, 屋頂的裝飾是非常重要的, 甘泉寺屋頂為「硬山」上添加多重「歇山」的「假四垂」式樣, 讓甘泉寺的外觀更顯得氣勢雄偉。
所謂屋脊,是傳統中國式建築兩個斜坡屋頂匯合的地方,因位置明顯,是裝飾的重點,甘泉寺的屋脊是燕尾式,正中央矗立著福祿壽三仙賀喜,屋簷兩端有雙龍盤踞, 稱之為「雙龍迎三仙」。
甘泉寺的脊飾以剪黏最多,中間脊堵以虎、豹、獅、象四獸及麒麟等動物來裝飾,牌頭主要是以人物故事為題材,背後並襯以山林樓閣,最常使用熱鬧的武場,垂脊上以捲草或鯉魚吐水草等裝飾,並且使用魚、蝦等水族類裝飾,是防火之意。
甘泉寺共有12 枝龍柱,龍被中國人奉為至尊無上的神獸,又稱「蟠龍柱」,指的是未升天的龍,所以盤繞在柱子上,不但可以壯觀瞻,龍身翻騰躍舞,更有歡迎訪客之意。
甘泉寺寺廟本體的背面,有一幅的銅雕壁面,是全臺灣唯一三層樓高的巨幅觀世音圖像,因為甘泉寺在道路中央,這幅觀世音圖像有阻斷道路直衝的用途,取其銅牆鐵壁的意思。
台灣的木雕藝術可以說與民間信仰息息相關,其中在廟宇的建築裝飾中,常可以看到在柱子上方、屋簷下、或者斗栱上都有以淺雕、透雕的木作裝飾喔!甘泉寺的木雕藝術有斗栱、吊筒、藻井、獅座及托木等。
彩繪壁畫—以灰泥為材料,以歷史或神話故事為題材,捏塑成人物、花鳥、花草與山水,再加以彩繪,成為一幅幅壁畫,甘泉寺共有7 大幅壁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