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園區-福海宮

  我們的祖先都是在二、三百年前,從大陸沿海地區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來臺灣的渡海移民,在祖先們落地生根之後,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們(移民),就會將原來老家的守護神帶在身邊祭拜,例如: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拜廣澤尊王、清水祖師、客家人與潮州人拜三山國王等。大園也有許多地方風俗與信仰,小朋友一定有跟長輩到過廟裡,是不是有許多規矩要遵守,例如:以廟為主位左進右出、祭祀的順序、拿香的方式、供奉的祭品、金紙的種類和燒金紙的順序等。 國門之都 ~在大園 大園家鄉話古今   小朋友!我們的家鄉大園區是位在桃園市的西北方,周圍的鄰居有:東北方的蘆竹區,西南方的觀音區,南接中壢區, 西北為臺灣海峽。   因為桃園國際機場就在我們區內,所以,大園可說是我們的國門,不管是外國人坐飛機來臺灣,或是我們坐飛機出國或回國,大部分都要經過這裡,因此政府積極規劃並建設為「航空城」。   我們區的大園里本來叫做「大坵園」,因地形平坦,開墾時可以規劃成大塊的田地而得此地名,原來是一大片旱田,種植蔬菜和甘藷為主,後來才改稱大園。以前,還有一座城堡喔! 在一百多年前,閩南漳州人遷移到大園居住,為了防禦外人入侵,就在住家四周圍築起土石城牆,後來,在日治時期拆除, 現在我們雖然看不見大坵園舊城遺址,但長輩會提起,現在的消費市場附近是城後,中山南路是南門,中華路郵局附近是北門。   大園區在更早前的開墾歷史是大約三百年前,有一位來自福建省漳州府的拓荒英雄—郭天光,他率領一群勇敢的鄉民, 來大園從事開墾工作,將當時仍是一片荒地的大園,建設成美麗的莊園。   小朋友,你知道嗎? 大園還有一個位於大園國小內的尖山遺址,是屬於史前遺址,文化類型屬新石器時代的圓山文化晚期,存在距今2500 至3300 年囉!已等於是一級古蹟了! 風俗信仰永流傳   我們的祖先都是在二、三百年前,從大陸沿海地區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來臺灣的渡海移民,在祖先們落地生根之後,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們(移民),就會將原來老家的守護神帶在身邊祭拜,例如: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拜廣澤尊王、清水祖師、客家人與潮州人拜三山國王等。大園也有許多地方風俗與信仰,小朋友一定有跟長輩到過廟裡,是不是有許多規矩要遵守,例如:以廟為主位左進右出、祭祀的順序、拿香的方式、供奉的祭品、金紙的種類和燒金紙的順序等。   假日和爸爸媽媽來一趟大園的廟宇巡禮,小朋友可以從本區大園里大觀路上供奉感恩大帝許真人的仁壽宮出發,再到五權里的五福宮,然後到內海里的貴文宮、田心里的仁德宮,還有埔心里的福隆宮、北港里的富文宮、海口里的福元宮、沙崙里的保安宮、竹圍里的福海宮等。 輔信王公佑鄉民   早期來到桃園開墾的先民大部分是漳州人,所以在當年最熱鬧的竹圍街庄上,以漳州人為主的先民就把家鄉的守護神— 開漳聖王的軍師輔信王公,供奉來竹圍祭拜,就是我們今天最主要將介紹的「竹圍大廟」—「福海宮」。 第一章 歷史沿革 要了解「褔海宮」就要從祂的歷史說起 香火鼎盛祝融不敗金身 ~~ 福海宮 建廟原因   福海宮主神為「輔信王公」,在地鄉親俗稱「竹圍王公」, 姓李名伯瑤,(信眾稱為大王公祖),其金身(神像)在清咸豐三年(西元1853 年,民國前59 年,距今約168 年前), 航海家陳氏為弘揚輔信王公之聖德及信眾膜拜之方便,冒險度過重洋,前往福建省漳浦縣墩上社輔信王公祖廟,欲迎奉金身回台祭祀,雖然經輔信王公聖杯允許,但當地人民不肯答應, 且唯恐金身失蹤,派人刻意守護。   陳氏在糧食已空、金錢耗盡,無計可施的情形下,只好無可奈何的駕船返台,沒想到,船行到大海中,突然遇到狂風巨浪襲擊,陳氏嚇到昏倒。朦朧中有一位道人在陳氏面前說「既秉志而來,何無功而返?」(你既然有心要來迎回我的金身, 怎會沒完成就回家了呢?) 陳氏正準備跟他解釋墩上社的地方人士不答應的情形,忽然眼前一陣閃光,那位道人就不見了。陳氏醒來時,發現他的船居然又回到墩上社港口,於是在船上呼請輔信王公「是否願意赴台?」,仍是聖杯允許。   陳氏覺得很驚訝,離開船,登上岸,前往輔信王公廟,當時有許多墩上社的信眾在護衛,有的坐在椅子上,有的趴在桌子上,有的躺在地上,有的靠在門邊,看守很嚴,但卻都睡著了,陳氏立刻就懂輔信王公的意思,就把金身恭迎上船,回到台灣。

Read More

No Comments

八德區-三元宮

  根據書籍所載,八德區的開發由霄裡社域而起, 清朝乾隆年間隨著霄裡大圳的開築,由山腳泉孔開導水源,灌溉八塊厝等地,開墾地區逐漸向外擴張,造就今日都市發展的空間風貌,所以水利設施與埤塘資源,是八德區早期先民開發的重要自然資源;而緊鄰桃園市街區的大湳地區,則是隨著桃園後火車站的開發,軍事基地與戰後外省移民眷村的設立,形成八德區另一個發展的核心地區。 飲水思源 – 八塊厝尋根 揚帆啟航 – 凝視時光   走過時空,重新發現家鄉的歷史記憶與空間移轉。   家鄉是我們出生與成長的地方,從家鄉的歷史開發、地理位置、廟宇古蹟等,往往與我們生息相通,孕育形成家鄉的獨特印記。細細的回想家鄉的過去圖像,就像靜靜地凝視著一張張泛黃卻帶有情感的老照片,這一次帶著你我的足跡,掀開家鄉歷史的課本,再一次構築起家鄉的記憶。 我的家鄉 八塊厝庄   我們的家鄉八德區,舊有的地名稱為「八塊厝」,相傳是最早來開墾的總共有八戶人,各自興建了一座房屋,所以稱作「八塊厝」;在台灣光復後,改名為「八塊鄉」,因為居民認為名稱不好聽,所以改稱為「八德」,也有發揚我國固有道德的意思。八德區是桃園市面積最小的行政區,地勢平坦且埤塘遍布,所以從本地開發以來,良田沃土造就本區興盛的農業, 稻米與有機蔬菜是本區重要的產物,有機蔬菜更是北台灣首要的供應區。   多元族群的匯聚也是本區的特色,早期是凱達格蘭族南崁 四社之一的霄裡社平埔族人所居住,後來閩南族群以及漳州籍詔安客家人逐漸移入共同開墾,成為主要的人口,客家族群、外省榮眷、新住民等,在今天都成為八德地區的成員。八德區更是本島最大的馬祖人居住地,許多馬祖人,已在本地落地生根第二代、第三代,帶來獨特的離島文化,就連現今我們在街頭隨手可見的蔥油餅,也是當初馬祖移民為了謀生所帶來的家鄉風味。   祖先開發台灣時,帶著冒險的精神尋求新生活, 清代文學家郁永河所寫的《裨海紀遊》,在他探訪桃園之時,曾留下一段記載寫著:「自竹塹迄南崁八九十里,不見一人一屋,求一樹就蔭不得。」可見先民開發桃園地區時,環境相當不好,然而,祖先憑藉著毅力,克服自然環境,建立了新的家鄉。   根據書籍所載,八德區的開發由霄裡社域而起, 清朝乾隆年間隨著霄裡大圳的開築,由山腳泉孔開導水源,灌溉八塊厝等地,開墾地區逐漸向外擴張,造就今日都市發展的空間風貌,所以水利設施與埤塘資源,是八德區早期先民開發的重要自然資源;而緊鄰桃園市街區的大湳地區,則是隨著桃園後火車站的開發,軍事基地與戰後外省移民眷村的設立,形成八德區另一個發展的核心地區。 廟趣橫生 世代傳承   對於早期開發的先民而言,如何撫慰來到陌生環境的惶恐, 和如何謀生同等重要。而這也就是家鄉信仰對於開拓先民的重要性,舉凡:開漳聖王、三山國王、三官大帝等,都是先民開發所帶入台灣地區的宗教信仰。想要了解神明與信仰,可從廟宇的探索為起點。現今具有歷史痕跡的都市,都可見到百年風華的廟宇,莊嚴的守護著街頭的每一角落。是臺灣鄉土教育中 重要的一環。   探訪廟宇的故事,猶如家鄉記憶的延伸,從霄裡社的玉元 宮、八塊厝的三元宮、廣福宮、大湳的龍山寺,在香煙裊裊中, 雙手合掌的祈禱,是對神明的尊崇,也是對於世代傳承的連結, 連結的是你我與土地的感情,與家鄉同框的記憶。   現在,牽起你我的手,順著先民開發的足跡,以八塊厝的 三元宮為起點,從三界公的信仰中,探索人與土 地的和諧連結, 一同寫下八德區的開發故事。 第一章 歷史沿革 祈求天、地、水三官保佑百姓開墾平安 廟語如神三元宮 從渡台而起   清朝從明鄭王朝的手上接收台灣之後,一開始是採取消極管理的態度,為了管理方便,禁止人民駕船出海謀生。因此早期先民,必須透過偷渡的方式,歷盡千辛萬苦才能來到台灣開墾新天地。   在遠渡重洋的過程中,雖然先民可以僥倖偷渡上船,但面對台灣海峽的暗礁與著名的黑水溝,要能平安踏上「台灣」這塊土地,還是容易遭受許多的困難與危險。

Read More

No Comments

中壢區-仁海宮

大約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即有先民進入中壢開墾,此處舊稱「澗仔壢」。「澗仔」是指的「小溪流」,是指流經中壢地區的老街溪和新街溪這兩條溪;「壢」字,在客家語裡基本就是指「溪谷」,在客語中河、溪、坑、壢都泛指溪谷。「澗仔壢」,是一組同義複詞,「澗仔」是「壢」,「壢」就是「澗仔」,都是指小溪谷的意思。 穿越古今拜訪澗仔壢         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西元 1750 年)時,有「中壢」的名稱出現,當時,「澗仔壢」剛好在台灣北部兩大聚落中心 –「艋舺城(台北)」和「竹塹城(新竹)」的中間,大家漸漸習慣稱此處為「中壢」,但「澗仔壢」的名字卻並未消失,這兩個名字曾共存過一段時間,一直到日據時期,才改為中壢。         隨著人口愈來愈多,有了信仰的需求,在清道光六年(西元 1826 年),境內先賢商議為居民設立一個心靈的寄託,於是邀集十三庄的士紳,在新街市鎮中心捐資建立廟宇,最初奉祀觀世音菩薩,後來旅客賈商往來愈來愈頻繁,在清道光 8 年(西元 1828 年)自北港朝天宮分靈媽祖與觀音佛祖合祀, 1867 年將媽祖改為鎮殿主神,以保祐商賈順利、四方居民平安。至此之後,香火愈來愈鼎盛,成為地方的信仰中心,廟宇中的神祇也愈來多元,歡迎大家來欣賞這座兩百年歷史的古蹟。      而中壢交通發達,有公路、鐵路、高鐵、捷運,串成一便捷的交通網;中壢區的人口眾多,除了有平埔族原住民外、明清之初前來開墾的閩客移民、1949 年後隨國民政府撤守來臺的滇緬遺軍、大陳島、金門、馬祖…等軍民,大量移居來中壢龍岡、平鎮忠貞一帶;1970 年代中壢工業區的設立,也吸引中南部閩南人及台灣各地原住民加入生產的行列,再加上近幾年增多東南亞各國的外籍新娘和新住民,使得中壢區族群色彩十分多元,連帶著生活、美食、商業蓬勃發展,呈現出好吃、好玩、好有趣的多元文化特色。         另外,中壢也是號稱大學城的文化之都,小小 77 平方公里的面積,竟有:中央大學、中原大學、元智大學、健行科技大學、萬能科技大學、南亞技術學院、陸軍專科學校 7 所大專院校在此設立,未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全球校區也將在中壢青埔特區設立,有無數的青年學子在此完成學業,留下難忘的人生回憶。      

Read More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