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區-普濟堂

祭祀主神:關聖帝君
  • 聯絡電話: 03-3882054
  • 地址資訊: 桃園市大溪區普濟路124號
  • 開放時間: AM4:00~PM9:00
  • 門票資訊: 免費
  • 網站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5%A4%A7%E6%BA%AA%E6%99%AE%E6%BF%9F%E5%A0%82-100462511719959/
  • 停車資訊: 路邊停車

大溪是桃園最美的後花園,泰雅族人原稱「Takoham 大姑陷」,原意是「水很大」的意思,漳州人改名「大姑崁」,後因李騰芳高中舉人,又改稱「大科崁」,劉銘傳策畫山地開發,推廣樟腦產業,再改稱為「大嵙崁」,西元1920 年改名為大溪,沿用至今。

美哉大溪-最迷人的城鎮

傳統與現代融合~巴洛克密碼

母親河大漢溪,彎彎曲曲流過去,流過本區分東西
一邊是河東,一邊是河西,融合傳統與現代,帶來繁榮和生機

  「走!走!走走走,我們小手拉小手。走!走!走走走, Google 地圖來郊遊……」小朋友,在手機或平板上找找看, 早期的北台灣商業中心─大稻埕,貨物裝在來來往往的人力船上,沿著淡水河、大漢溪,航行經過哪些縣市與鄉鎮?一路到達台灣最內陸的河港,這是河運的黃金年代,繁榮的商行集中在碼頭附近,運用石板古道挑送貨物至老街買賣。

  我們在這經典小鎮生活許久,順著母親河大漢溪分為河東地區與河西地區,河東老城區在美麗的山腳下,陪伴著多條美麗有內涵的巴洛克式建築老街和廟宇,河西地區發展雖多見高樓景觀住宅,但其水圳滿布,閩客交融,也別有一番新景致。

  得天獨厚的大溪區,擁有自然與人文、融合傳統與現代, 是桃園市最知性的城鎮,最美麗的後花園。

花田老路信仰中心~

普濟堂踏查

大樹有年輪,數著一圈一圈的年輪,

就能知道幼苗長成大樹的紀錄

家鄉也有年輪,記載著故鄉一頁一頁的歷史

先人留下的古宅、老街和廟宇,就是家鄉大地的年輪

認識它們,親近他們,

讓我們不只緬懷家鄉的過去,

更要創造家鄉的未來

  「ㄚ桃」「園哥」你們倆,是否覺得我們居住的桃園市形狀像隻火腿,而大溪區位在桃園市的東南方,面積排名全市第二名喔!境內擁有好山好水、古道古宅、廟宇老街人文風情, 更是草花、蘭花與韭菜花的集散地,跟著家人在不同的季節拜訪大溪,進行一場知性之旅吧!

  今天我們跟著ㄚ桃與園哥探索大溪在地著名的廟宇,欣賞廟宇古蹟建築之美,體會在地居民濃厚之情。順著 3號 國道下大溪交流道,會先經過河西地區,沿著 112甲&112 市道往大溪方向會經過全台第一間主要供奉開漳聖王的廟宇─仁和宮;沿著 3號 省道往員樹林方向前進,會遇到一座長得很像三合院建築型態的三級古蹟─齋明寺,找找看,大溪八景之「靈塔斜陽」在寺廟哪兒呢?再向前行經過 桃64 區道三元一街,右轉 4號 省道,會到達獨立於大漢溪中,形勢猶如蓮花出水的另一座三級古蹟─蓮座山觀音寺,它是桃、竹、苗三縣市大部份客家人士的信仰中心。

  ㄚ桃與園哥參拜完三座大廟後仍覺得意猶未盡,從 3號 省道往大溪方向,輕踩煞車下坡經過武嶺橋,微催油門上坡後來到雄偉的慈康陸橋,從右邊入口處進入我們這次課程的主題- 老街與廟宇,漫步在和平路、中央路與中山路三條老街上,巴洛克建築風格街屋立面,中西合璧的設計,就像齊天大聖孫悟空七十二變魔法,千變萬化讓人眼花撩亂,麒麟、龍鳳、花草和水果裝飾,都在向我們訴說許許多多有趣的故事喔!

  和平老街上有座從河西仁和宮,奉請開漳聖王香火回河東祭祀的三殿式廟宇─福仁宮,每年農曆二月十一日開漳聖王聖誕,「賽神豬」活動絕對不容錯過。漫步到街尾,就可看到花田老路上居民最虔誠的信仰中心─普濟堂,主要奉祀靈驗無比的關聖帝君,在全台灣奉祀聖帝公的廟宇中,至今享有崇高的地位。大溪的子民以村里或行業組成社團,在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舉行熱鬧非凡的繞境活動,為關聖帝君『排隊』祝壽, 各式社頭爭奇鬥艷,為全台著名迎神賽會慶典之一,俗稱「大溪大拜拜」,為大溪人、遊子們日思夜盼的第二個過年。

神恩.豆香.木器馨~祝賀大溪大禧

  大溪水質甘美,出產的黃豆食品遠近馳名,雕工精緻的木器產業,起源於西元1914 年的『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 經過百年歲月累積,創造有形及無形的文化資產,造就大溪成為一座博物館,更榮獲第一名觀光小鎮殊榮。近年來積極推展精緻農業,觀光果園及蘭花培植,是台灣最具魅力的文化觀光重鎮。跟著ㄚ桃與園哥一起走訪大溪花田老路,就能感受神恩庇護與大溪活力!

第一章 歷史沿革

普濟堂成廟前可分為四個階段

花田老路上的信仰中心~普濟堂

Takoham 到大嵙崁

  大溪是桃園最美的後花園,泰雅族人原稱「Takoham 大姑陷」,原意是「水很大」的意思,漳州人改名「大姑崁」, 後因李騰芳高中舉人,又改稱「大科崁」,劉銘傳策畫山地開發,推廣樟腦產業,再改稱為「大嵙崁」,西元1920 年改名為大溪,沿用至今。大溪的發展史上,李金興與林本源家族對在地產業發展影響很深。早期的大溪,是台灣最內陸的河港, 晚清時期是船運的黃金年代,當時淡水河運可由淡水、新莊直達大溪,世界各國眾多行號紛紛來到大溪設立分行,沿途萬商雲集、繁榮無比,商行多集中在碼頭附近,運用石板古道挑送貨物到老街交易。

  大溪的地理位置靠山面河,自然景點和生態步道遍布,加上繁華的過去和豐富的人文歷史,留下許多精緻古老建築、古風遺址和古雅文物,舉凡吊橋古道、李騰芳古宅、慈湖與頭寮陵寢、仁和宮、齋明寺、普濟堂、福仁宮、蓮座山觀音寺與中華文化意涵與西洋巴洛克圖騰藝術交融的老街牌樓群,均是名聞遐邇的旅遊景點。

  中正公園內有日本神社遺址及相撲場,再從木藝生態博物館壹號館、大溪公會堂、武德殿,一路散步至大溪警察宿舍群四連棟及藝師館,是觀賞大溪木藝文化及懷舊文物、珍貴老照片知性之旅的最佳去處。

  小朋友,品嚐過大溪老街的文物與美食後,別忘了邀請爸媽一同穿越普濟堂和福仁宮旁彎彎曲曲的迷宮巷, 造訪帽子歌后鳳飛飛女士的故居,當旋律『掌聲響起』時,不只為自己和家人加油,更為這個迷人的城鎮加油!

建廟源起

私人信仰→私人鑾堂→公眾建廟

  依據黃淑芬教授於西元2001 年出版『大溪文化節─神恩. 豆香.木器馨』一書中考證,普濟堂成廟前可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唐山請回關聖帝君,放在家中僅供家人或族人祭祀,此階段沒有組織和名稱;第二階段仍然僅供家人或族人祭祀,但是已經有了組織,重要成員由家人或族人擔任,奉祀關聖帝君的廳堂已命名為普濟堂;第三階段為對外開放,已經開始扶乩濟世,但仍為廳堂的形式,暫借民宅前扶鸞傳達神的旨意, 名稱仍為普濟堂;最後一個階段為西元1907 年江序益、呂建邦多位士紳發起建廟,廟名依然是普濟堂,設有完整的經理人組織,有效推行廟中各項運作,開始朝向公眾廟宇方向發展。

  日治後期日本人干涉廟宇事務,讓普濟堂遭受冷落多年, 西元1961 年廟方發現丹青彩繪剝落、屋簷門柱傾倒、宮牆破損嚴重,立即成立「大溪普濟堂修建委員會」負責策劃改建。全國各地信徒樂捐贊助,歷時四年整修完成。

第二章 地理位置

大嵙崁南來北往的貿易之路

大溪的開發 宗教與文化的傳承

  潺潺的大漢溪水,清朝乾隆年間開設的「內港道」,打開大嵙崁南來北往的貿易之路,孕育了大溪山城的百年風華。大漢溪河道下切形成的三層河階地形,創造種植茶葉的地利條件, 加上大溪擁有豐富的木材、樟腦等資源,千帆雲集的大漢溪與淡水河,萬商駐足的商業街區,為大溪開啟了繁華的產業篇章。遠銷歐洲的日東紅茶、聞名全臺的商業鉅子簡阿牛、大艽芎古道熙來攘往的運輸,都為這個經典城鎮留下傲人的篇章。

  清朝道光年間,林本源家族於大溪老城區築通議地建石城(現大溪國小),促進上下兩街的繁榮;更開闢龍埤和新埤兩條大圳,帶動大溪農業的發展。

百年廟宇的庇佑 宗教教化

   大溪普濟堂創立於西元1902 年,前臨大漢溪、背倚靠靈峰,為馬武督直系龍脈的絕佳風水所在,與蓮座山觀音寺為首尾相對的靈山,百年來,就像兩顆屹立在大漢溪旁的明珠,保佑逆水而上,終日辛勤運貨到碼頭的人和船隻,不受大水的威脅,更教化著不同族群人民感恩行善、互助合作與多元融合。看者挑夫一階一階擔著百斤重擔,揮汗如雨地爬上老街,將貨物平安送達的背影,雖然造就河運時期大溪的繁榮,但是當時這群人們背後的辛苦,目前只能從斑駁的石板古道、碼頭旁綁住船隻的大石頭─『纜樁』上的螺紋,見證他們為大溪的繁華留下不可磨滅的功勞。

  每年暑假,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繞境慶典,是百年來大溪最重要也最熱鬧的日子,親臨大溪逛老街、拜神廟、巡廟會, 嚼一塊QQ 彈彈的黑豆干,配上一碗冰冰涼涼的豆花,或是吃一碗里長嬤碗粿, 喝一口鮮嫩多汁的綠竹筍湯, 才能讓『眼耳鼻舌口』五感滿足。

  近年來,農民在先人給與的豐厚條件上,創新精緻農業與產業發展,開創多元主題式深度旅遊,深化了旅遊的趣味。每年入秋後月眉休閒農業區,綿延數公頃繽紛亮麗的草花及裝置藝術,新中里韭菜專區滿園盛開的小白花,一片白色花海,迎風搖曳、美不勝收。小朋友,出發前除了要仔細檢查車子的性能安全,更要查看一下手機與相機的容量是否足夠喔!

百年學校的風華 文化薰陶

西元1897 年

  日本人在台北芝山岩開設「台北國語傳習所」,從事台日語的翻譯研究,當時的所長木下邦昌到大溪視察,地方仕紳呂鷹揚、呂建邦等人,把握機會提出設校構想, 幾經溝通後核准設立「台北國語傳習所大嵙崁分教場」,並在中山路借用民房修繕當作校舍,這是大溪國小設立的起源。

西元1898 年

  日本總督府廢除國語傳習所分教場。地方仕紳立即申請設校。當時桃園縣內僅有「大嵙崁」和「桃仔園」兩所公學校正式設校。大正初年校舍無法容納眾多學生,學委會商請林本源家族於西元1919 年捐贈現今這塊校地。時隔兩年,改名為「大溪公學校」。西元1968 年政府實施九年國教,方改稱「桃園縣大溪鎮大溪國民小學」。

西元2007 年

  百年學校整建工程落成啟用,景觀融入老街歷史風格─清水紅磚搭配洗石子,適度插入空間桁架、膜構造現代工程技術,更以曲線廊道縱橫校園,揉合了古典與現代,更讓肩負文化傳承使命的溪小獲得新生。

西元2020 年

  西元2020 年2 月,欣逢大溪國民小學創校一二三週年, 邁過『雙甲』校慶生日前夕,獲得市府送給全體師生與民眾一份大禮─斥資四億經費興建完工鑽石級綠建築的運動中心,並在櫻花廣場前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啟用典禮,由本校每年參與普濟堂遶境慶典『Q 版大仙尪』社團的孩子們,頂著10 餘斤重的Q 版神將,揮汗如雨的踩著步伐、舞動閃亮的戰甲,為嶄新落成的大溪新地標祈福,並傳承家鄉文化。

第三章 神祇與陳設

匯聚天、地、人的精神,讓整個大溪 區萬眾一心

神佛聖紀 主祀神與配祀神

  普濟堂主神龕內主神排之主祀神明為「南天文衡聖帝關恩主」,其左方龍側為「南宮孚佑帝君呂恩主」,再外側為「關聖二太子─關平」;右方虎側為「九天司命真君張恩主」,再外側為「南天將軍周恩師─周倉」。

  主神排之前排,中尊為西元1979 年5 月20 日蔣經國總統蒞臨普濟堂參拜,致贈珍藏供俸多年的關聖帝君青銅神像乙尊,同年7 月16 日,特派國策顧問魏景蒙先生專程由總統府親拱神像,在古樂、「周倉」「關平」神像前導, 各子弟社團井然有序,鑼鼓喧天,善男信女數以萬計,舉行入祀奉安大典。

神佛聖紀 從祀神

  主神龕的龍側左龕奉祀「文昌帝君」,是保護文運與考試的神祇。中國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說,可見南方文昌帝君信仰之盛行。四川地區相傳文昌帝君化身為瘟祖大神,降伏五瘟神,擁有制服瘟疫地神蹟。主神龕的虎側右龕奉祀「延平郡王」,西元1653 年明朝永曆帝封鄭成功為「延平郡王」。鄭成功在福建廣東一帶從事反清復明大業,並曾進軍金陵(南京),後不幸失利退守金廈地區,鄭成功打敗了荷蘭人,收復台灣,把農業和紡織等技術帶到台灣,建設台灣成為文明富饒的地區,這是一個很大的功勞。 出了普濟堂主殿的龍側為左偏殿,奉祀「太陽星君」,為道教太陽神,主掌太陽,虎側為右偏殿,奉祀「太陰星君」,為道教月神,主掌月亮。

聖堂寶藏

  普濟堂之設立,旨於奉祀之神衹無地域性,沒有族群、方言、祖籍之背景,眾生都可自主、樂意而虔誠來朝拜,如此形成一股強大凝聚的力量,匯聚天、地、人的精神,讓整個大溪區萬眾一心。

山門

  山門是界定寺廟內外之門,也是常常作為通往重大建築物道路的一個標誌性端點,進入佛俗之門,進入寺廟之門,踏進此門表示已經進入到佛境,進入到寺廟之範圍,普濟堂山門與其他廟不同處,三川殿明間及次間大門上,只有文字而沒有大部分寺廟山門上彩繪之門神。據當地文史工作者口述,是因為關老爺是東漢末年時的武神,沒人敢在關老爺面前耍威風。

匾額與楹聯

  普濟堂建廟的歷史已經有一百多年,歷盡先民開創之艱辛歲月,經過台灣複雜的政治因素以及百年來多次廟宇修建,從堂內匾額、楹聯找到修建的年代,希望年輕的一輩,來到北台灣最富盛名的三恩主廟- 普濟堂朝拜時,能體會先人開闢這塊土地流汗打拚的辛勞,創建這座信仰聖殿所付出虔敬的心。

  大溪自清朝以來文風鼎盛,有記錄之考取功名者如:文舉人李騰芳、武舉人有黃令成及黃希文,另外,高中文、武秀才者眾多。此外,大溪第一任鎮長黃師樵先生學養甚高,有大溪才子之譽,他亦有撰書聯句在本堂廣寒宮,本堂匾額與楹聯之撰句或書法多出自本地人士之手筆,小朋友,到此參拜時,不但能觀賞文字之藝術, 還可瞭解悠遠之歷史文化, 真是一舉數得啊!

藥籤櫃

(右) 藥籤(引自普濟堂沿革誌p57)

  百年前醫藥不如今日之發達,民生亦無今日之富庶,民眾生病往往求治鄉野郎中。普濟堂百年前即設有「藥籤櫃」,內有藥籤詩男女各一百首,信眾有病痛來拜神求籤得詩後,內有藥方可依處方到中藥行抓藥治療,對當時農業社會功德甚鉅,現今求此藥籤詩者已甚少。

聖旨與金印

(左)金印及印架(引自普濟堂沿革誌p52) (右)聖旨架(引自普濟堂沿革誌p53)

  木質聖旨牌架,有百年之久。聖旨書寫在黃絹上,金印為木質鐫刻,為鸞堂時期流傳至今之聖物。共有二方印文都是篆體字:「漢壽亭侯之印」同裝在一木匣。

神座

  為木質製作,造型古典精美,上面刻有三聖恩主之名號,為信眾敬拜之神明牌位。

供桌神雕

  大殿供桌為一方極精美的藝術品, 乃本地木工大師林先文與雕刻大師黃龜理、張阿春合力完成,以黃楊木為材料, 內容以金山寺及封神榜民間故事為主, 上緣為二十四孝,刀工細膩,人物神韻舉止靈活,沒有貼金彩繪,實為一件不可多得之精品。

蔣總統經國先生寵 贈關聖帝君神像碑誌

寵贈青銅神像周年紀念 碑誌( 引自普濟堂沿革誌 p125)

  西元1979 年5 月20 日,普濟堂蒙蔣總統經國先生蒞臨本堂巡視,特將珍奉之「關聖帝君神像」寵贈本堂,備受恩典,光耀後世,本堂謹就贈像經過以碑誌詳記,表達謝忱,更讚頌這次寵贈神像的因緣。

百年無形文化資產誌

  「社頭」文化是大溪特有的組織與藝陣文化,自日治時期關聖帝君聖誕慶典辦理遶境開始,陸續由在地不同行業、社群, 組成樂安社、同人社、興安社、共義團、協義社等社頭參與遶境,戰後又有農友團、一心社、金鴻慈惠堂等社頭陸續加入,迄今已有百年歷史。每年仍維持三十餘個社頭依序遶境各展亮點。本市文化局於西元2011 年登錄「大溪普濟堂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為桃園市第一個通過的無形文化資產。

同人社 - 百年神轎小故事

百年神轎 ( 引自同人 社網頁)

  小朋友,你知道關聖帝君的神蹟故事嗎?讓我說給你聽,西元1917 年,一群大溪居民北漂到台北縣九份礦區採礦,久久挖不到金礦,正覺得心灰意冷時,回家鄉恭請關聖帝君前去點礦脈,果然一點就挖得金礦無數,為了感念帝君聖恩保佑大家致富,出錢聘請木雕師傅精緻雕刻神轎一頂,於當年返回大溪街上時辦理建廟以來首次遶境儀式,雖然只從福仁宮走到普濟堂短短二百公尺, 卻走出往後各社頭繞境路線距離總和超過五十公里的第一步!

第四章 信仰與生活

民俗藝陣爭奇鬥艷,百年來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繞境

繞境出街路線圖 ( 引自木博館大溪社頭百年特展 p29)

百年盛事 全城同慶

  自西元1917 年(大正6 年)同人社製作第一頂神轎,即開始大溪在地居民為感恩關聖帝君的庇佑,自動自發地在每年農曆六月廿四日關聖帝君聖誕舉行祝壽儀式,遶境儀式從日治時期傳承至今年邁入一百零五年,期間由不同『行業』與『地區民眾』組成的社頭陸續加入, 全大溪在這天進入廟會遶境的最高潮,一場宛如民俗藝陣爭奇鬥艷的嘉年華會, 百年來風雨無阻、從不間斷。

  大溪人每一年虔誠地『辦喜事』、『迎熱鬧』,眾多外出子弟都會在此時返鄉參加慶典。為了做好萬全準備,大溪社頭們從端午節過後就開始忙碌,地方上的居民也自動自發地當起義工,每到這個時間就能充分感受到老城區動了起來,可見大溪人對關聖帝君聖誕慶典的重視與深厚的情感連結,這個活動不僅在桃園市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更是大溪男女老少會共襄盛舉的『第二個過年』

繞境入街路線圖 ( 引自黃騰國際行銷圖片編修 )

農曆六月社頭行事曆

社頭的起源 - 五大社頭介紹

  同仔、阿興、樂仔、協仔與阿義是老街上的鄰居,雖然以不同行業為生,從小就是打鬧在一起的好朋友。

  許久不見到九份採礦的同仔,一回大溪就興奮地告訴大家: 『阮社內請關聖帝君去點礦,就靈欸!真的挖到金礦了,六月廿四袂出陣頭來答謝神明』,其他人看到同仔的社頭風光為神明祝壽,紛紛回去說服同業前輩陸續成立特色社頭,同仔的社頭雕了一頂精美神轎;阿興的社頭從大陸買了一對將軍;樂仔、協仔與阿義的社頭都認真練起了北管,大家彼此鼓勵、互相較勁,遶境隊伍愈見多元精彩。

樂安社(社群交情)─ 成立最早的社頭組織

必看陣頭:什音

大正3 年住在街上六位對北管有共同喜好居民,一起出錢請先生教授樂曲,勤加練習,於大正5 年正式刻製神尊創立樂安社。

同人社(礦工)─ 關聖帝君出巡駕前第一社

必看陣頭:百年神轎

大正6 年成立,該社成員負責六月廿四日遶境時扛普濟堂主神轎任務,在出巡遶境時享有『穿黃衫』及最後押陣的殊榮,目前福仁宮前殿右側保存大正6 年各界捐款的木匾與神轎,見證遶境發展史。

興安社(生意人)─ 大溪第一對將軍

必看陣頭:大算盤、財神爺將軍

大正6 年成立,由街區零售商及做生意者組成的社頭,有『生意人社』的別稱,為了與同人社的神轎較勁,專程前往大陸福州購買關平、周倉將軍頭部一對,組裝完成後參加遶境儀式, 為關聖帝君出巡時走在前方的部將,大展聖帝公的神威。

協義社(做木器)─ 最早成立職業性質的社頭

必看陣頭:墨斗陣

由東興家具行老闆李烏番於大正9 年,為訓練木器業子弟所成立,成員包括木器業老闆、雕刻師傅、木器師傅、木材廠老闆等,取「協」字表同心協力,取「義」字表人情義理,有情有義。

共義團(勞工勞動階層)─ 雙龍起舞技巧精湛

必看陣頭:四海龍王將軍

原名臥龍社,大正13 年改名共義團,從事拉輕便車、木工、礦工等工作者所成立的社頭,日治時期以北管和西樂隊聞名, 光復後成立的「龍陣」技術精湛為最具代表性的陣頭,尤以雙龍共舞交纏的「龍團」技法最為知名。

  為了迎接『六月廿四』遶境慶典活動,大溪地區都會展開為期多日的文藝季(目前由木藝生態博物館規劃主辦), 結合社頭街區展演、主題靜態展覽與藝文團體動態表演,呈現在地居民在慶典期間的民俗習慣與生活文化,小朋友,邀請全家一同蒞臨大溪,感受大溪百年傳統文化,體驗大溪人的第二個過年!

百年神轎 ( 引自同人 社網頁)
繞境隊伍基本陣列 ( 引自木博館大溪社頭百年特展 p32)

第五章 建築特色

『福州派』藝匠們展示藝術品的場所

普濟堂神像之美

  台灣神像雕塑主要有三個派別,『泉州派』重視家學,技藝不外傳,雕塑神像造型厚重,顏色鮮艷,輪廓立體精緻;『漳州派』重視粗坯後細部整理,例如:衣飾褶皺之變化;『福州派』則兼具泉州漳州兩派之優點,並可傳授技藝予外人,重視個人風格,不論膚色或比例,較為喜愛用擬人的手法去表現,作品也比漳泉兩派寫實。

  大溪是以漳州人為主的地區,然而因為『福州派』的藝匠技巧精熟,雕塑華美,深得信徒與民眾喜愛,所以普濟堂為『福州派』藝匠們展示藝術品的場所。

  創廟時期的神像,三聖恩主及周倉、關平兩位將軍是由「泥塑狀元」林起鳳先生所塑造,王甫與廖化兩位將軍可能尤其徒弟所塑造;孚佑先祖呂洞賓的兩位部將-王天君與柳天君,是由「木雕狀元」林福清所雕刻;另外,主神龕的龍側左龕奉祀的文昌帝君為邱家全先生之石膏塑像,主神龕的虎側右龕奉祀的延平郡王為邱家福先生之泥塑塑像。偏殿奉祀之太陽與太陰星君,為邱家全先生之木雕作品。

  普濟堂神像是『福州派』師徒們精心傑作,一直到今天, 仍由『福州派』師徒對奉祀神像進行整修或新作,小朋友,來到普濟堂,仔細觀察與細細品味藝匠們虔誠付出的心力,與你在其他廟宇所觀察到的神像有何不同呢?

普濟堂建築特色

  大溪普濟堂創立於西元1902 年,前臨大漢溪、背倚靠靈峰,為馬武督直系龍脈的穴位所在,與蓮座山觀音寺為首尾相對的靈山,地方仕紳於西元1907 年揪集群眾募資改建廟宇, 建築物共建成正身五間,另配合兩邊護廊。

  西元1961 年有鑑於廟方有鑑於廟宇時代久遠、破敗不堪, 即成立「大溪普濟溪修建委員會」商議徹底改善,並負責策畫改建工程,經過全國各地信徒與本地信士樂捐贊助,於西元1965 年完成整修改建,從此神威更為遠播,信徒遍及全國。

  步入普濟堂前,迎面而來為兩座高峻聳立的東西向牌樓, 上面分別書寫「智水仁山開聖域、暮鼓晨鐘度鯤洋」等字,含意深遠。遼闊寬廣的廟埕,居高臨下,俯瞰連結河西河東三座造型別緻的橋樑,與底部流淌的母親河大漢溪,讓人心曠神怡、俗勞盡消。

  普濟堂採南方建築,前後簷頂裝飾各式彩色剪黏,祥龍獻瑞、雙鳳含珠、栩栩如生、巧奪天工的瓷片構造色;色彩明亮、絢麗耀眼,裝飾以福祿壽三星,象徵仙人遊歷人間 賜福萬民, 點綴花鳥、人物各異其趣的圖案,手工精巧、鮮活生動。左右各設一座美輪美奐的鐘樓與鼓樓,書寫忠孝、仁愛之字,藉由孝悌忠信之題字,卻善世人、發人深省。

  殿中除了珍貴的神像外,並有數方如「聖德巍峨」、「功高參贊」、「德被群生」等橫匾,歌頌關聖帝君忠勇愛民之事蹟。另正殿兩側護靈,龍側闢為太歲殿,主祀六十甲子太歲, 其前方偏殿為太陽殿,奉祀太陽星君;虎側闢為元辰殿,奉祀元辰燈(斗燈),可使人元辰光彩、身體平安事業興盛、財源廣進,其前方偏殿為太陰殿,奉祀太陰星君,據說太陽為日, 太陰為月,日月合一為明,正是代表『反清復明』之寓意。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