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區-三元宮

祭祀主神:三官大帝
  • 聯絡電話: 03-4722857
  • 地址資訊: 桃園市楊梅區楊湖路三段600號
  • 開放時間:
  • 門票資訊: 免費
  • 網站資訊: https://www.facebook.com/%E6%A5%8A%E6%A2%85%E4%B8%89%E6%B9%96%E4%B8%89%E5%85%83%E5%AE%AE-102828001831477/
  • 停車資訊: 路邊停車

  「四月八,楊梅紅,酸酸甜甜好上口」,正是我們祖先初到楊梅時的第一印象。群山環繞的壢谷,遍地都是茂密的楊梅樹林,樹上結滿彈丸般的紅紫色果實- 楊梅。「楊梅壢」之名, 由此而來,後來才改成楊梅。

楊梅樹滿 楊梅壢

  楊梅是一個山川水麗、地靈人傑的好地方,這裡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文化悠久,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居民以客家籍為主。在地居民個性勤儉、堅毅、敦厚,民風淳樸,位處桃園市西北方,可以稱為世外桃源。

披荊斬棘,篳路藍縷

  「四月八,楊梅紅,酸酸甜甜好上口」,正是我們祖先初到楊梅時的第一印象。群山環繞的壢谷,遍地都是茂密的楊梅樹林,樹上結滿彈丸般的紅紫色果實- 楊梅。「楊梅壢」之名, 由此而來,後來才改成楊梅。

  楊梅區在我們祖先開墾前,原為平埔族霄裡社原住民的狩獵區,遍地荒野,開墾不易。最早開發足跡是在西元1708 年, 古揚基三兄弟由新竹北上,至長岡嶺(即上湖里、三湖里)一帶,後因難以開墾,棄地遷往他處。

  西元1712 年古達光等人,沿著社子溪一帶進行開墾,直到西元1785 年,組成「諸協和」墾業團體,派出鄭大模、黃燕禮兩人為佃首,楊梅的大規模開墾正式開展。現在楊梅街區的大模街,即是為紀念鄭大模而命名。

  中部是一塊略呈東南-西北向的長形盆地,楊梅市街位在中央偏東;南部是店子湖台地,與龍潭區和新竹縣新埔鎮的台地地形相接,平均海拔在300 公尺以上。楊梅全區面積89.12 平方公里,主要居住聚落集中在埔心、楊梅、富岡、高山頂四大區域。

  楊梅最早成立的市街位於伯公山周圍,又被稱為老街,楊梅歷史最悠久的錫福宮便位於老街上。自清代開始,楊梅區就位居北臺灣南北交通的要道,清光緒年間臺灣第一條鐵路– 淡新鐵路通車,就於楊梅設站。目前,楊梅區由北而南有埔心、楊梅、富岡、新富等4 個火車站,另外還有三個中山高速公路交流道,由此可見,楊梅鐵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楊梅確實是一個融合客家、鄉村、都市、鐵道的生活文化行政區。

  土牛溝為清朝時期臺灣從南到北開挖,現僅存的漢人與原住民分界的遺跡。在青山二街附近的土牛溝經桃園市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到場會勘,確定這段土牛溝為臺灣從南到北僅存的遺跡,西元2011 年登錄為桃園市文化景觀。另外,在楊湖路上湖派出所對面到三元宮一段的灌溉水圳,其前身即為土牛溝, 石門大圳興建後借用為三湖分渠。北邊社子溪流域的三七圳, 是桃園古老的水圳之一。

護鄉佑民,伯公三官

  「伯公」,就是指我們說的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來台開墾的先祖們,經歷顛沛流離,在拓墾的過程也遭遇許多困境,為尋求心靈寄託、祈求守護鄉土、庇佑子民,因此伯公在客家人心中地位崇高,甚至客家村莊到處都可見到伯公廟, 俗諺說:「田頭田尾土地公」,可知伯公廟分佈極廣,小朋友不妨在住家附近找找有幾座伯公廟。

  除了土地公之外,「三界爺」三官大帝更是客庄的保護神, 在楊梅區有老街的錫福宮、高山頂的啟明宮、埔心的頭重溪三元宮、長岡嶺的三湖三元宮等,均供奉三官大帝。到了歲末農閒時,會舉辦酬神謝天的祭典儀式「收冬戲」,向客家神祇三官大帝還願,感謝祂這一年來保佑風調雨順。

第一章 歷史沿革

認識楊梅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 三湖三元宮

撫今追昔三元宮

  楊梅轄區內的大型廟宇,當以祭拜三界爺的三元宮佔多數, 目前有楊梅街區的錫福宮,埔心街區的頭重溪三元宮,高山頂地區的啟明宮及長岡嶺地區的三湖三元宮等四座大廟。讓我們一起從學校出發,認識我們在地居民的信仰中心– 三湖三元宮吧。

建廟原因

  清朝同治年間,我們的祖先開始進入到楊梅地區(頭湖、二湖、三湖、四湖,上下陰影窩、伯公岡等地方)開墾荒地時, 因為連續幾年遭遇旱災,種植的農作物幾乎無法收成,生活越來越困難。於是,從現在新竹縣紅毛港附近的中崙三元宮恭迎聖駕「三官大帝」前來,並虔誠向三官大帝祈求降雨,果然天降甘霖、滋養大地,解決人民生活上的困境。

  三官大帝令旗初到長岡嶺地區時,還沒有蓋廟宇,是由每年的輪值爐主家中負責供奉上香。感念「三官大帝」的恩德, 於是有人提議建廟奉祀「三官大帝」。地方人士一呼百應,共同出錢出力,且地方鄉紳捐獻楊梅庄上四湖段三筆土地(今楊梅區上湖派出所),作為建廟之用。但當時是以土磚、芒草為建材,搭建三間土磚平房,只供奉三官大帝香爐及令旗,稱為『三官廟』。

建廟過程

  日治時期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宗教運作,只好將三官大帝香爐及令旗暫時恭迎到民宅奉祀。原來的廟宇設施一度作為講習所及漢語書院之用。後因治安需要,部分廟地被徵收興建成今日上湖警察派出所;原址土地不夠使用,由地方仕紳及信眾代表共同發起,將三官廟遷建至桃園市楊梅區楊湖路三段600 號現址。

  三官廟遷建三湖,從民國46 年開工,歷時兩年的時間興建,僅完成正殿三間及兩邊。民國68 年重建,陸續修建至民國 74 年正式落成,並雕刻三官大帝金身三尊。

  廟宇美侖美奐,宮前廟埕廣闊,兩側花樹成蔭,是一座南方宮殿式的道教廟宇。值得一提的是,三湖三元宮是楊梅地區四座供俸三官大帝廟宇中廟埕最大且獨具宏偉牌樓(題曰龍鳳樓)的特色。

第二章 地理位置

楊梅區位於桃園市的西北方

  楊梅區位於桃園市的西北方,北邊接連中壢區與新屋區,南方是新竹縣的新埔鎮,東鄰接平鎮區及龍潭區,西為新竹縣的湖口鄉。三湖三元宮所在的長岡嶺台地則位處楊梅西方,鄰近新竹縣湖口鄉。

楊梅的開發

  楊梅,是由最早出現的原始地名「楊梅壢」,簡化而成的行政區名。

  楊梅盆地屬霄裡社平埔族居地,於清朝雍正年間,即開始有漢人進入開墾。楊梅的大規模移墾則是在清乾隆年間。清雍正年間,為防範漢人與原住民間互相侵擾,清朝政府下令挖築泥溝以為相隔,此即為土牛溝。楊梅壢的土牛溝完成於清乾隆 四十六年(西元1781 年),就此形成有利屏障,大批移民湧進加入開發行列。

  二百多年來,移墾的先民在楊梅各區開枝散葉,古屋、鄭屋、彭屋、林屋、張屋、傅屋……等以姓氏為名的村落,即為移墾時各族氏聚集的證據。最著名的當屬清乾隆年間來自廣東的鄭大模,他在楊梅營盤腳開墾創立家業,其堂下子孫更成為諸協和墾團的代表。

  三湖三元宮所在的上湖里及三湖里地區,在清朝時期,是楊梅壢最早有人開墾的地區,但是由於缺乏水源,在當時無法形成長久居住的聚落。

  現在,主要為楊梅的農業區,分布著許多的埤塘及農田, 沒有街道商業區,是楊梅區主要的稻米產區。近來結合在地的農會、農場與牧場,成立楊梅休閒農業園區,推出楊梅仙草花節打響知名度,每年十一、十二月,有如浪漫普羅旺斯的紫色仙草花爭艷,已成為全國網紅打卡的熱區,造就欣欣向榮的地方產業發展。

第三章 神祇與陳設

起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

  楊梅早期由閩南人、客家人和平埔族等多元族群墾拓,每個族群有不同的信仰。但是, 三官信仰跨越族群,統一了楊梅的王爺信仰, 成為客家文化的傳統,展現祖先建造水利工程、分配水權,促成族群和諧和共同信仰的合作精神。讓我們來認識一下三元宮內所供奉的神明。

神祇

主祀:三官大帝

  三官大帝是「三位神明」而不是「一位神明」, 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

  三官大帝,全名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俗稱三界爺,治理天、地、水三界。帝堯為「天官」、帝舜帝為「地官」、帝禹為「水官」,合稱三官大帝。

  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紀念天官「堯」; 農曆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紀念地官「舜」;農曆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紀念水官「禹」。

  三官大帝的信仰起源於中國古代先民對天地水的自然崇拜。在原始社會,天、地、水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必要條件,沒有它們,人類無法生存生活,因此人們常懷敬畏之心,虔誠地頂禮膜拜。

從祀

觀世音菩薩

  為佛教中知名度最高的大菩薩,有「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的讚譽, 觀音信仰也深入其他宗教或派別,或被其他宗教所吸收。臺灣民間信仰稱「觀音佛祖」、「觀音媽」。

天上聖母

  「天上聖母」就是媽祖,我們一般通稱「媽祖」或「媽祖婆」。我們的祖先在三百多年前從大陸移民到台灣,其中要坐船經過俗稱「黑水溝」的台灣海峽,因海上天氣發生變化,常會發生船難而喪生。於是就有人在移民搭船時, 帶著媽祖神像當作守護神, 平安抵達台灣後,落地生根在台灣開墾,也替媽祖蓋廟,經過三百多年來, 媽祖已經成為我們台灣人民普遍信仰的神明。

註生娘娘

  註生娘娘俗稱「註生媽」,是保佑孕婦、產婦及小孩的神明,是臺灣廟宇當中常見的神祇。

  因此,凡是想要生孩子的民眾,大多會求助於註生娘娘。

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和普通的菩薩不一樣。地藏王菩薩管的是地獄,簡單的說就是地藏王菩薩是掌管逝世的人的。人死之後,如果死人的魂魄下地獄了,也就是惡鬼,地藏王菩薩就負責超度他們的魂魄,度化他們的靈魂,使他們不用受苦受難。

五穀神農大帝

  神農大帝是上古三皇之一,世稱炎帝、又稱五穀先帝、五穀王、藥王大帝。

城隍爺

  城隍主管轄區內陰陽兩界之事,負責陽間眾生善惡之考校及獎懲。城隍爺亦神亦官(冥官),上達天庭、下通地府。

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 俗稱土地公。福德正神之職掌,轄區內之人間善惡、土地行政、以及兼管人間財務,有時也兼領陰差。

池府王爺

  池王爺原為瘟神,具有趕走瘟疫之神威。

施主長生祿位

  感謝老廟址以及新廟址之捐獻土地者:劉千貴、王國章、鍾王緞妹、吳永岐、陳立路( 又名陳路)、陳林招妹等之美德,特於左廂偏殿特恭立「施主長生祿位」牌位供奉。

  除感謝廟地捐獻者外,重建委員的辛勞出力也是不可或缺。所以右偏廂殿同時也有恭立三元宮重建委員「長生祿位」牌位同享香火。

重要陳設

  來到三元宮,不只是拜神明,廟裡還有豐富的裝飾藝術和彩繪,都藏著一則則流傳久遠的故事,它們的製作年代久遠且深具意義,接下來一起來瞭解三元宮裡的重要陳設。

門神

  門神的信仰,最早的作用是為了驅鬼辟邪,後來演變出祈福致慶。

  三元宮的門神,中門是武門神- 秦叔寶、尉遲恭。左右兩邊的則是文官門神一手抱象牙笏板,一手持吉祥器物(冠、鹿、花、爵)寄托了人們祈望升官發財的願望。

  在中門武門神的身上,有留下當年改建時彩繪門神的畫師簽名,大家一起找找,看誰先找到。

鐘鼓

  鐘及鼓原為佛寺早晚報時的器物,俗稱” 暮鼓晨鐘”,意指清晨敲鐘,夜暮擂鼓,作為平常作息的指標。後來台灣民間寺廟受到佛寺影響,許多寺廟都增添了鐘及鼓。三元宮的鐘鼓擺在正殿門口兩側,左鐘右鼓。

香爐

香爐是焚香的器具,通常以金屬製作。三元宮最早的香爐,並不是目前在殿內看到的,它被妥善的收藏在三元宮辦公室內。由最早香爐上可以看出,上湖地區的三官大帝信仰於清朝同治三年開始。

第四章 信仰與生活

祖先遇到困境,總會想到問神以獲得指引

跌筊信仰

  三湖三元宮是我們在地的信仰中心之一,當我們的祖先和長輩生活上遇到疑難問題或困境,總會想到要問神以獲得指引。小朋友們可知道要如何問神?仔細看看下面的入廟求籤程序流程簡圖,你就會明白, 原來要求神明解答疑惑還真是不容易。

祭典活動

  每年三湖三元宮有兩個重大的祭典活動,一個是大閹雞比賽,一個是做平安戲,這其中各有什麼有趣與熱鬧之處,小朋友要仔細從下面的介紹中找找喔!

農曆正月十四日祈福活動(大閹雞比賽)

  三湖三元宮祭典活動由境內各庄輪流擔任值年爐主辦理, 於每年農曆正月十四日為信眾祈福外,另有大閹鷄比賽。在廟方規定的時間內(通常在正月十三日下午一時至三時止),將自己飼養的大閹鷄捉到廟埕內秤重,按閹鷄的重量,評定獎勵等級。並由廟方於正月十四日當天,由主任委員頒發獎牌及獎金,以資鼓勵,每年吸引許多信眾熱烈參與。

農曆八月初十日(做平安戲)

  三湖、富岡地區早期的居民以耕種為主,終年辛勤工作, 很少有休閒娛樂。每年農曆八月初十日農忙之餘,會舉辦感謝天恩法會,並有演出客家大戲(做平安戲)。每次做平安戲時, 戲台前就會擠滿觀賞客家大戲的老老少少,還有許多攤販齊聚廟埕,是孩子們期待的熱鬧廟會。

  當日祭典遵行古禮採三獻禮祭儀進行。在拜天公之後,隨即在三官大帝神前跌筊,得筊多者為次年值年爐主,同時舉行值年爐主交接事宜,此一傳統現在仍持續保留著。

  另外,在台灣早期農業社會家中添丁(生男孩)是家族的大事,要跟祖先及上蒼報告並祈求小孩平安,因此會在元宵節或農曆十月中旬製作像紅粄的「新丁粄」,一個個堆疊起來敬拜天地,感謝老天並祈求嬰孩能健康長大。

  除了祭典活動之外,三湖三元宮也是我們平常休閒活動的好去處,開闊的廟埕和花園,不僅有美景能欣賞,還有涼亭和小朋友最愛的溜滑梯。

每年學校也會借用廟前廣場舉辦各項活動,例如多元文化走秀及越野賽跑活動,廣邀社區民眾和家長一同參與,在三湖三元宮前留下美好回憶。

第五章 建築特色

駐足廟埕外,就會陶醉於精美的藝術創作中

  三湖三元宮廟宇的裝飾,蘊含歷史、建築、雕刻、彩繪、剪黏、文物……等元素, 都是匠師極盡巧思之作,展現綜合藝術之美。只要我們駐足廟埕外,就會陶醉於細緻與精美的藝術創作之中。

讓我們一起攜手欣賞這些令人驚艷的傳統工藝吧!

鐘鼓樓

  通常鐘樓和鼓樓分別建在廟宇的東西兩側且相向而立,東面為鐘樓,西面為鼓樓。三湖三元宮鐘樓置於正殿龍邊(三官大帝的左手邊),鼓樓置於正殿虎邊(三官大帝的右手邊)。其作用為報時,早晨鳴鐘,晚上擊鼓,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

牌樓

  三湖三元宮牌樓獨立於寺廟建築前,作為空間的區隔,進到牌樓以內也代表進入了三官大帝的神聖空間。

  三湖三元宮是楊梅區四間主祀三官大帝廟宇中,唯一具有牌樓的。首次興建完成於民國78 年,後來又在民國105 年重新整修,是三湖三元宮頗具代表性的特色建築。

三川門

  所謂三川門,廟宇常設計三個門出入,形狀有如「川」字, 三湖三元宮也是如此設計。中門為正門,是神祇專用的通道,一般人是不走此門的。

另外左右兩門,才是我們進出的通道,以三官大帝的座向為方向,左邊為龍邊,右邊為虎邊,習慣是左進右出, 左進龍門右出虎門是取其趨吉避凶的意涵。

脊棟藝術 - 福祿壽三仙

  三湖三元宮正中央大脊堵是交趾陶的福祿壽三仙,分別代表福氣、官祿與長壽。三位仙人右邊抱著小孩子的那位代表「福星」,古時候多子多孫多福氣,福神的造型通常手裡還會抱著小孩子,有蘊含傳承的意思。中間是「祿星」手持如意穿著官服, 其表徵為加官晉爵和招財進寶,有祿位就有官餉, 榮華富貴名利雙收。左邊長鬍子的老公公,一眼看去就知道代表著「壽星」,手柱著拐杖左手拿蟠桃, 祝福眾生長生不老,壽比南山。

石獅與門枕

  三元宮三川門的中門外兩側,設置一對石獅兩兩相望,雄獅立門的左邊,雌獅在門的右邊。龍門及虎門則是設置門枕石, 往昔曾被稱為乞丐石,是早年廟會期間孩童或行乞者臨時休憩的最愛。門枕與石獅雙雙都有鎮廟功能與石雕藝術價值。

壁堵

  三湖三元宮中門壁堵是全廟的門面所在,兩側的龍虎堵則為一般民眾進出廟宇的必經之處,均是吸睛重點。

  凡有壁堵建置的廟宇,都有一定的建築規制, 三湖三元宮也不例外,通常以擬人化的方式,比擬為人的身體,也就是須具備” 頭、身、腰、裙、腳” 的形制,也有由上至下依次為水車堵、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台腳,而各堵的雕琢都有慣用的題材及表現方式,常以木雕或石雕來呈現。

  小朋友我們仔細觀察及欣賞三湖三元宮的中門壁堵及兩側的龍虎堵的彩繪及石雕藝術,順便欣賞壁堵” 頭、身、腰、裙、腳” 五段的形制與石雕藝術吧!

石龍柱

  龍被中國人奉為至尊無上的神獸,列為四靈之首。龍有守護大廟門戶的意象,龍柱更具有廟簷屋棟支撐的功能。

  三湖三元宮的石龍柱具有豐富的人物、花鳥搭配裝飾,小朋友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吧!

石階上的斜魁

  三湖三元宮內埕拜亭登上正殿台階處,有設置有斜魁一方。斜魁就是古代皇帝的御路,除皇宮大殿之外,通常大型廟宇也有此陳設,以石雕雲龍或盤龍設置在台階中央的位置,是神明進出行走專用的道路。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