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 區 崇文尚古 燈潭攬勝 龍躍而起,茶香繚繞 潭池靜立,匯集成秀地 人傑 桃 園 市 推 動 國 民 小 學 在 地 學 課 程 教 材 龍潭 區 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 在地學課程教材 走 言士四貝 一 早 西 龍
目錄 ● 市長的話 2 ● 局長的話 4 ● 第一章 龍潭概覽 6 ● 第二章 半天走讀 12 ● 第三章 一日走讀 24 ● 第四章 秘境探奇 36 ● 第五章 回首龍潭 44 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 在地學課程教材網站 http://tlc.tyc.edu.tw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 FSC 環保紙印製。 走 早 西 言士四貝 一 崇文尚古 燈潭攬勝 龍 龍潭 區
深耕在地、深度走讀、深化共感、放眼國際 桃園市是個友善且人口快速成長的青春之都, 雖然以連綿不斷的台地為主,但可貴的是仍擁有壯 闊遼遠的山海地景,舉目所及在河川、海岸處的瑰 麗自然、生態環境更令人心神嚮往;在232萬人的 大家庭裡,更孕育著多元的族群融合、豐沛的特色 場館與雋永的文化活動,因此,桃園實為自然景觀、 新舊文化並陳的都市,13個行政區各有特色,建構 出「桃仔園」獨有的自然與人文底蘊。 112 學年度為落實本市「重地方」的教育政策, 並延伸傳統的靜態紙本閱讀體驗,特以「閱讀家鄉, 以書帶路」為理念,以「行動性」為原則研纂「讀 桃園」在地學課程套書,深化各區教材內容落實「有 目標的走讀」,逐步引導桃園囝仔打開自己的五官 六感探索家鄉環境,關懷在地歷史文化,展現社會 參與之核心素養。 讀桃園 2
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 含17項核心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然而「讀桃園」在地學課程正提供一個落實 SDGs 的 絕佳契機,藉由各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式、 參與式教學策略與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以實地體驗 來建構知識,也深化課堂所學與情境脈絡的連結, 使其對所學有所知、有所感、有所用。更期許學生 透過體驗學習,在了解桃園這塊土地風土民情之時, 打開創意、善意的眼睛,逐步形塑問題意識並實踐 對環境良善的公民行動。 走出校園、走入社區,當學習的範疇不受限, 桃園囝仔的視野亦將大無限,透過桃園在地學課程 引領學生深諳「在地自然、文化價值」,祈盼因其 獨特且迷人的特質,成為「走向國際」的世界公民, 讓世界品味桃園的活力與幸福感,實現深耕在地、 放眼國際的教育目標。 市長 3
閱讀在地,品味家鄉,體現文化共感 隨著臺灣本土意識的覺醒,開始意識到本土教 育及在地化課程的重要性,環境是個天然的大教室, 人人都有機會向它學習且處處皆可學習。在地化課 程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中一環,它承載著學生與臺 灣這片土地情感連結的重要課題。當學生從家鄉自 然景觀、人文場域與文化風俗出發,透過在地經驗 與國際議題激盪出共感體驗,不僅能傳遞在地的風 俗民情,亦可讓有意義的學習經驗轉化為與世界接 軌的學習基石。 閱讀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身處在21世紀知識社 會,閱讀不在侷限於「靜態」活動,「走讀」亦將 提供讀者驗證知識與情境的機會。桃園市除了擁有 得天獨厚的地景生態環境外,更因為多元的族群組 成,造就出豐富的人文場域與文化活動,形成13個 行政區別具特色的人文資源。112 學年度特以「閱讀 在地」為主軸,規劃各區遊學路線,不僅串聯各行 政區著名自然、人文地景學習場域外,更結合特色 場館專業導覽解說資源及學校校本特色課程,建構 點線面走讀學習網絡,如以「生命樹」為設計概念, 4
結合桃園區在地環境特色與環保節能理念,打造的全國面 積最大綠建築圖書館—「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桃園是 臺灣的客家第一庄,也是臺灣客家文化振興重要的故鄉, 於平鎮區成立的「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為深具歷 史意涵的乙未戰役留下更多紀錄;「牽罟」是新屋區客家 先民所發展出來的捕魚方式,代表了團隊合作和利益共享 的重要價值觀,牽罟文化館展示了許多牽罟的歷史照片與 文物,傳達「海客源遠來,里海永相傳」的精神。此外, 教材成果更將特色學習路線以影片方式呈現,依據行政區 特色設定走讀主題,從學生角度出發,拍攝課程導覽影片 以觸發對學習的想望與興趣。 感謝諮詢委員許民陽教授的專業指導,南崁國小黃從 孝校長統籌所有編輯事務,以及13個行政區中心學校校 長及團隊用心編撰,完成13冊精彩教材文本,系統性呈 現本市代表性自然與人文場域,豐厚本市在地學課程內 涵,讓桃園囝仔能「知在地、識在地、傳在地」,進而積 累在地文化底蘊,形塑全球責任感。 教育局長 5
第 一 章 龍潭概覽 從四年級在地化「品桃園」的課程,到五年級 「賞桃園」的課程,相信大家對龍潭區的自然生態、 觀光產業及人文古蹟等都有相當的認識,接著我們 要規劃實地走讀的課程,請大家跟著我們一起探究 龍潭地區從水文到聚落的發展歷程, 陂塘水圳、天然溪流,再到挑水 古道等,皆為形塑龍潭水織 聚落的重要元素,我們也在 6
不同型態的水文中,看出「水」在龍潭地區的重要性,地 方聚落、經濟產業與文化地景,皆因水而落地生根。不管 是天然的水資源,或是人為的水利設施,這些水文系統不 僅為土地提供重要的灌溉水源,同時也建構出獨特的人文 地景。 7
水文環境相互交纖 桃園臺地過去因河川襲奪作用改道之後,導致斷頭的荒川型溪流 出現,先民拓墾時挖鑿緩坡土石建置埤塘,儲蓄雨水,充分利用地形 完成埤塘水圳設施,提供灌溉與民生所需用水。陳正祥教授在《臺灣 地誌》書中提到,日本時代桃園的埤塘多達8,846口,面積高達8,990 公頃,故有「千塘之鄉」、「千陂縣」的美名。直到民國53年石門 水庫竣工後,埤塘數量銳減,灌溉功能陡降,逐漸轉型作為休閒觀光、 公園綠地使用。 目前龍潭區境內埤塘現存約有280口,大部分不屬石門水利系 統,保有原始形態與設施,原生生態資源豐富及水利文化資產值得探 索保存。 ◆ 桃園擁有千塘之鄉美名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第一章 龍潭概覽 8
龍潭為古石門溪沖積扇頂端,由於古新店溪上游溪流向源侵蝕、 襲奪,加上地層變動,導致桃園臺地群的河川溪流短淺,變成「荒溪 型河川」,而大漢溪、老街溪、茄苳溪、霄裡溪、牛欄河、打鐵坑流 域分布直接影響了聚落發展,龍潭是桃園眾多溪流的發源地,河川溪 流大多呈現由龍潭向外輻射的水文分布。 聚落發展 地方 早期先民的拓荒開墾、築陂蓄 水的聚落形成,再到山區的挑水灌溉 與貨物交易,隨著埤圳與水利設施的 串聯引導,龍潭從原本荒涼貧瘠的之 地,逐漸轉變為魚米之鄉,不僅讓地 方農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促使地方 姓氏家族的開枝散葉,地方文人的人 才興旺,龍潭地區因水而匯集於此, 因水而遍地開花。 ◆ 龍潭大池為龍潭區聚落核心 (圖片來源:Flickr,S.R.G - msucoo93攝影) ◆ 龍潭地區水文系統分佈圖 燈潭河 9
第一章 龍潭概覽 ◆ 依循水文脈絡,將龍潭劃分為三個分區 自水源頭起,沿著大漢溪水路貿易起家的三坑仔、大平聚落,帶 動經濟作物與民生用品的交易買賣,此區我們將其劃分為三坑仔區; 而一旁丘陵山區下蘊含著三角林、十一份、大鐵坑地區重要的上游水 源,並經由燈潭河等溪流、溝圳與龍潭埤塘的水文交匯,灌溉了下游 的烏樹林、黃泥塘、八張犁、淮子埔、九座寮等聚落,而龍潭陂也成 為聚落核心並與周圍散村相繼發展,此區我們將其劃分為龍潭陂區; 龍潭茶葉故鄉的銅鑼灣、三洽水,在古道的開闢下先民以挑水灌溉茶 園與旱地,再經由古道將貨物搬運下山,此區我們將其劃分為銅鑼圈 區,這三區皆顯示出水文在龍潭地方發展史中,佔有不可忽略的歷史 地位,以及地方聚落與水文網絡的緊密關係。 10
崇文尚古 燈潭攬勝 受惠於現代水利工程,現今龍潭區的水源已變得穩定且便於取 得,然而觀察區內文化資產及文史景點的分布,我們仍可清楚看見過 去「水織聚落」的痕跡。人們尋水灌溉,依水而居,到後來的建陂蓄 水、行水貿易、飲水日常,水文故事編織成一段不可忽視的龍潭地方 發展史。 本課程於此三分區中規劃半日走讀及一日悠遊的旅遊行程,加上 秘境探奇的旅遊私房菜單,終以回首龍潭的學習任務,期望大家藉由 實際探訪各景點來瞭解龍潭地區的文化資產、水圳埤塘等場域,並將 文化資產保存的涵養潛移默化至生活中,進而更加崇文尚古,更享受 燈潭攬勝之美。 ◆ 小粗坑古道是日據時期順著小粗坑溪闢建的牛車道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燈潭河是老街溪在龍潭區的一段 11
第 二 章 半天走讀 12
親愛的小朋友,假日期間你都從事那些休閒活動呢? 會不會和家人一起到戶外旅遊呢?龍潭是一個風光明媚、 人文薈萃的好地方,不僅可以讓你感受到悠閒美麗的自然 風光,品嘗美味的特產,更能一窺龍潭水文與聚落的歷史 與文化。別猶豫,快和家人來體驗龍潭的半天走讀之旅, 透過豐富的行程,一同感受龍潭之美,也為自己和家人編 織一次難忘的親子回憶吧! 13
文學之旅 1 龍潭武德殿 龍潭聖蹟亭 龍潭國小日式宿舍 東 泉 內 山 公 路 水 坑 神 龍 路 龍 路 龍潭武德殿 龍潭聖蹟亭 龍 元 路 龍潭國小日式宿舍 龍潭大池 南天宮 14 第二章 半天走讀
(一)龍潭武德殿 武德殿是日治時期的歷史見證,當時臺灣興建武德 殿超過70座,光復後多已不存,桃園地區僅剩大溪與 龍潭兩處。龍潭武德殿是日本社殿式樣建築,採取 「仿柱樑式框架牆身立面」,整體為和洋混合風 格,格局方整,屋頂為日式「入母屋造」。因武道 活動的功能及社殿建築的特色,基座抬高是武德殿建 築特有的設計,基礎設置彈簧與擴音甕,加強 武道進行中聲音共鳴、彰顯武者氣勢。 ◆ 和洋混合風格的龍潭武德殿 15
(二)龍潭國小日式宿舍 《魯冰花》是臺灣知名作家鍾 肇政的成名作,鍾老正是在龍潭國 小11號日式宿舍振筆疾書。龍潭國 小前身為明治41年(1908年)設 立的龍潭陂公學校,宿舍興建時間從 大正8年(1919年)至昭和13年 (1938 年)。民國 39 年(1946 年) 鍾肇政任教於龍潭國小,民國49年 (1956年)起,鍾肇政全家安居住 於此;11年間,鍾肇政在宿舍裡的 一方小桌寫成《魯冰花》和《濁流三 部曲》。 龍潭國小日式宿舍於民國101 年登錄歷史建築,並結合龍潭武德殿 及周邊空間整體規劃為「鍾肇政文學 生活園區」,以文學串連龍潭地景, 結合藝文展覽活動、講座等,賦予場 域空間嶄新的活力。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 龍潭國小日式宿舍於民國101年結合龍潭武德殿 及周邊空間,整體規劃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 16 第二章 半天走讀
(三)龍潭聖蹟亭 聖蹟亭又稱惜字亭、敬字亭,看 似金爐,卻是用來焚燒字紙,以崇敬 倉頡與文昌帝君。龍潭的聖蹟亭創建 於西元 1875 年,目前所見的龍潭聖 蹟亭外觀,為日治時期 1925 年所重 修,是目前國內保持最好、規模最大 的敬字亭,並於民國74年被內政部 列為三級古蹟。 從平面圖來看,聖蹟亭整體的 格局呈現凸字形,左右對稱,空間布 局採三進庭園的方式。第一進視野遼 闊,往裡望可見四個門柱尖、兩個筆 柱尖和一個亭頂葫蘆尖。第二進有優 美的雲牆,兩旁聳立石筆,增加視覺 上的穩定與崇高感,格局更開闊。第 三進為主體,首先是置放香爐與祭品 的祭檯和供檯,再來是方型底座,上 有方壇,聖蹟亭安坐方壇上。聖蹟 亭的爐體由下而上,分別象徵八 卦、四象、六氣。下層中央有 代表文風的浮雕「麟吐玉書」, 兩側也有仁獸浮雕。 ◆ 龍潭聖蹟亭創建於西元1875年,是目前 國內保持最好、規模最大的敬字亭 ◆ 龍潭聖蹟亭格局平面圖 17
懷古之旅 2 三坑老街 大平紅橋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一)三坑老街 「三坑老街」屬清代傳統步廊式街屋,雖短短百米,卻是北臺灣 較早、保留較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街屋本體的牆身材料為「土埆」, 屋身構架為「硬山擱檁」:屋頂木構架上的桁檁直接擱在山牆上,乃 大 大 中 正 路 三 坑 段 漢 漢 溪 溪 上 游 大平紅橋 三坑老街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18 第二章 半天走讀
(圖片來源:Flickr,tsaiian 攝影) ◆ 三坑老街屬清代傳統步廊式街屋,是 龍潭最早的聚落,人稱「龍潭第一街」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川盛信記商店 ◆ 「黑白洗」是早期居民洗滌衣物的場所 街屋常見的一種構架方式;步廊間的石雕柱 礎呈現樸實的風格。三坑子是龍潭最早的聚 落,人稱「龍潭第一街」。 三坑老街以永福宮為聚落的核心,老街 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這種狹窄而曲折的巷 弄格局,是客家庄的獨特特色之一。踏入三 坑老街,便可發現「黑白洗」,形式為小溝 渠上架著幾塊石板,是早期居民晨曦黃昏洗 滌衣物的場所。 老街上的「川盛信記商店」建於清乾隆 至咸豐年間,老招牌上還寫著日文的櫻花啤 酒(サクラビール)字樣,2003 年登錄為桃 園市定歷史建築。 老街走到底,就是三坑老街聚落的核心- 永福宮,建於乾隆56年,目前主祀堯、禹、 舜三官大帝,也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坐 落於永福宮後方田野間的「青錢第」,為一 傳統客家建築,建於1895年。由來在於屋 主張姓的祖先為當地商 人,於飢荒時私自發行 「青錢」做為脤災之 用,因為「青錢」 非常有信用,到哪 裡都可以對換,因此 皇帝嘉許他的善舉,賜 與「青錢第」之封號。 (圖片來源:桃園市龍潭區公所) ◆ 三坑子永福宮主祀三官大帝,是當地 居民的信仰中心 19
(二)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三坑生態公園在日據時代曾是繁忙的渡船頭,後因桃園大圳的修 建,將大漢溪的水引去灌溉,水位降低無法行船,和大溪老街下方的 碼頭一樣,導致水運的沒落。後來重新設計規劃,以保留原始生態為 主要概念,引入石門大圳的水源,進行周邊植栽綠化,打造成為波光 瀲灩、蓊鬱青翠的自然生態公園。 三坑生態公園緊鄰大漢溪畔,全區皆可讓雨水自然的滲入土壤 內,而生態池周邊以原素材卵石打造,並注入源源不絕的地下水與山 泉水,來保持池水的清澈;防護堤岸則以經過防腐處理的木樁加強維 護,提供鳥類暫棲休息之所;水潭禁止垂釣也讓湖內生態豐富,日落 時分更顯得景色清幽迷人;沿著木棧步道漫步湖岸,可近距離欣賞湖 光山色、觀察鳥類生態,結合自然生態與休憩娛樂功能。而公園的後 方則連接知名的三坑鐵馬道,全長6公里的自行車道,坡度適中,適 合大小朋友一同來騎乘遊賞。 (三)大平紅橋 順著三坑鐵馬道可以直接騎到曾 被票選為全國歷史百大建築的大平紅 橋,大平紅橋是臺灣少數尚存的紅磚 橋之一、往昔大平村與三坑子的聯絡 孔道,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當 地人稱「紅橋」。這座橋樑建於西元 1923年,由大平、三坑里民發起興 建,在庄役場(區公所)的補助配合 ◆ 大平紅橋的造型典雅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20 第二章 半天走讀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湖邊美景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地景藝術 ◆ 曾被票選為全國歷史百大建築的大平紅橋 鄉民捐款,以及日本人捐贈之下,由大倉組營造場負責興建,採用與 桃園大圳工事相同的清水磚為材料建造而成。橋身長約十餘公尺,跨 越打鐵坑溪,曾是大平里民對外的主要聯絡道,共設有五座橋拱,造 型優雅,迄今依然完整如初。目前大平紅橋附近已規劃為親水公園, 是休閒的好去處。 21
之旅 茶金 3 福源茶廠 臺灣客家 茶文化館 和窯文創園區 (一)百年茶廠-福源茶廠 桃園龍潭因紅土土質與氣候適合種植茶樹,茶園甚為普遍,特別 是高原里與三水里一代更是茶園綿密,歷經臺灣製茶興衰的龍潭曾有 數百家茶廠林立,知名茶飲品牌的日式綠茶更以龍潭在地的福源茶廠 出品的茶為主要茶葉來源,如今僅存的茶廠屈指 可數。 1949年福源創辦人就地取材興建茶廠,以 機械化方式量產,現今廠內仍可見骨董級的歐洲 機具運轉,福源茶廠走過南糖北茶的歲月,見 證了臺灣茶葉的興盛沒落,不只延續百年 茶香,更奮力推廣好茶文化。 龍 新 路 霄 霄 澢 滴 水 路 裡 裡 溪 溪 中 楊 原 銅 路 路 三和 段 福源茶廠 和窯文創園區 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延續百年茶香的福源茶廠 22 第二章 半天走讀
(二)和窯文創園區 和窯文創園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一家名為和窯的陶瓷工 廠,使用當地的火山土製作產品,並供應給當地和全國各地的市場。後來,隨著 時代變遷,陶瓷產業受到衝擊,和窯也逐漸式微。直到近年來,桃園市政府積極 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並重新改造和窯,園區內保留了日治時期的磚造建築 群,透過整修再利用,是一座以陶藝、文創、藝術、茶文化、窯烤麵包及咖啡為 主軸的文創園區,重現當地工藝文化風貌,也成為龍潭區的重要觀光資源之一。 ◆ 和窯文創園區以陶藝、文創、藝術、茶文化為主軸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重現了當地工藝文化的風貌 (圖片來源:和窯文創園區) ◆ 印度茶室 - 體驗香辛料馬撒拉奶茶 ◆ 「臺灣客家茶文化館」於民國 111 年開始營運,成為觀光新亮點 (圖片來源: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 室內設有「天光大廳」位於展區入口處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德國茶室-各式花草特性與風味,搭配 德式甜點 (三)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臺灣茶產業盛於19世紀中期後,「福爾摩沙茶」、 蔗糖與樟腦並列為「臺灣三寶」,對經濟發展及社會 穩定具重大意義。但近年來隨著社會工業化與時代遷 移,國際競爭與國內產業政策影響,使得茶區與茶農 漸漸由外銷轉為自產自銷,但也因此研發出許多在地 特色茶與比賽茶,逐漸形成桃竹苗地區各地方特色茶。 臺灣客家茶文化館位於以茶為本的桃園龍潭區, 在國道三號高原交流道旁。館內除了講述臺灣茶產業 歷史的時代劇-公視《茶金》的特展之外,館內最大 亮點「六國茶室」,直接將英國、土耳其、德國、臺灣、 印度、日本飲茶風格搬入,讓民眾得以一窺世界各國 飲茶風景。 23
第 三 章 一日走讀 24
記得嗎?在第一季的「台灣微笑護照」所舉辦網路票 選活動中,臺灣人最心儀的微笑之鄉,龍潭榮獲第三名! 可以於 319 鄉中脫穎而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是時 候來認識龍潭了!這將會是一趟開心之旅,歡迎來認識龍 潭的美景,感受埤塘、茶香的悠閒之情吧! 25
走讀埤塘 有趣 石門水庫 三坑自然 生態公園 1 (一)石門水庫一甲子 由於現代國家對於水庫的需要,造成了全球超過3千萬人的「水 庫移民」。1964年竣工之石門水庫也不例外,蓄水範圍連跨今之新 竹縣關西鎮和桃園市的龍潭、大溪與復興等行政區。淹沒區為兩岸海 拔高度250公尺以下的土地,有山、有水、有人、有村、有魚、有蝦、 有作物及有房屋等,根據《石門水庫建設誌》記載,政府為了建設石 門水庫徵收了 416 戶閩客及泰雅等族群世居的家園。 石 大 漢 溪 門 路 環 湖 路 石門水庫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GO 26 第三章 一日走讀
1959年至1961年間,閩客分四批遷移至觀音、大園等地,而 82戶的泰雅族人,是在1963年蓄水前才匆促遷至大溪中庄移民新 村。未料,不及四個月,葛樂禮颱風,雨量驚人,沖毀房舍,狼狽逃 難,於1964年再遷桃園觀音大潭新村,因附近「高銀化工廠」排放 鎘污染,流進家園田產,於1987年開始第三次陸續遷移,散處各地, 不再集居。 ◆ 沒入石門水庫的大漢溪河階,原為泰雅族家園 (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舊照片資料庫數位影像) ◆ 觀音大潭石門水庫泰雅族移民新村舊照片 (圖片來源:吳雪梅女士提供) ◆ 為彰顯石門水庫移民新村歷史,至今仍保留牌樓入口意象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27
當石門水庫造福社會的同時,淹沒了許多先民的家園及部落,今 日飲用便利潔淨的自來水時,對於非自願、被迫遷移的「水庫移民」 應懷抱感恩之心,得來不易的水資源,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石門水庫於民國53年正式完工,至今年(113年)剛好滿60歲。 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段,橫跨龍潭、大溪及復興三區,因為溪水 出口處的峽谷兩岸有雙峰對峙,狀如石門而得名。石門水庫壩高133 公尺,溢洪道有六座閘門,設後池堰、發電廠、石門大圳及環湖道路, 是東南亞最大水利工程之一。 石門水庫的興建緣起,最主要是因為大漢溪上游陡峻無比,沒辦 法涵蓄水源,下游地區常有水旱之苦;政府為解決民困,興修水利。 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展開興建工作,於五十三年六月完工,歷經八年時 間。水庫總長度為16.5公里,滿水位面積八平方公里,有效蓄水量 ◆ 由大壩向下俯瞰,可以觀察大漢溪左岸(龍潭)、右岸(大溪)各有階數相同的對稱河階 (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第三章 一日走讀 28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新聞處、Flickr,S.R.G - msucoo93攝影) ◆ 石門水庫近幾年增加了「楓半馬」和「熱氣球嘉年華」兩大旅遊熱門標籤 約二億四千萬立方公尺,為一多目標水利工程,具灌溉、發電、給水、 防洪、觀光等效益。近年來並著重水土保持,水質保護與環境保護工 作,及繼續加強對遊客安全之適切經營。 環湖步道擁有完整林相,春櫻夏桐秋楓冬梅,四季都是花季,自 然生態相當完整,鳥類很多。水庫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環湖公路及 水庫大壩區是遊客們遊覽的重點,路旁有涼亭和公園供遊客駐足休息, 是適合全家大小休閒的最佳去處。 早期以吃活魚聞名的石門水庫,近幾年增加了「楓半馬」和「熱氣 球嘉年華」兩大旅遊熱門標籤,老景點有了新玩法,就等你一一來走讀。 ◆ 石門水庫排水與清淤時的洩洪景象 (圖片來源:經濟部水利署) 29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翠綠山色倒映在湖心,步上木棧道靜 賞這片如詩風景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日落時分,景色清幽迷人 (二)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在日據時期曾為渡船頭的三坑 自然生態公園,後來因為桃園大圳 的修建,將大漢溪的水引去灌溉, 水位降低而無法行船。後由營建署 重新規劃設計,引入石門大圳的水 源,改善周邊打造出豐富的水岸生 態,現今成為旅遊放鬆的好去處。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位在石門水庫大漢溪畔,占地約為3.8公 頃,擁有廣大的生態湖及大草坪休憩區,綠意盎然的草皮使人心曠 神怡,而最特別的是當陽光照射在湖面時,閃閃發光的景色讓人驚 艷,公園內大量種植當地原生花草樹種,規劃有休憩涼亭、木拱橋、 戲水渠道等設施。 第三章 一日走讀 30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河堤上的 3D 彩繪,為無限風光的大漢溪旁添色不少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戲水、野餐,親子同遊Happy Time的最佳場所 公園旁即為大漢溪堤坊,沿著石階 登上河堤,可遠眺石門大壩與大漢溪的 沿岸風光;公園的後方則連接知名的三 坑鐵馬道,全長6公里的自行車道,坡 度適中,適合大小朋友一同來騎乘遊賞, 盛夏時節可欣賞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稻田; 秋冬稻作收割後播種下波斯菊種子充當 綠肥,成就了大片的波斯菊花海,感受 數大便是美的震撼。 31
大北坑休閒農業區位於龍潭客庄重要茶區,山谷丘陵交錯茶園遍 布,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建築及客語藝術磚牆,是體驗滿 山好茶、慢活美學的好地方。 (一) 特色旅遊走讀: 大北坑客家文化導覽→道地客家美食→客家體 驗活動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農業局、台灣高鐵車上刊物《TLife》) ◆ 走讀客家文化-魯冰花裝置藝術、江家古厝 (圖片來源:桃園市文化基金會) ◆ 走讀客家文化-百年眾伯公 ◆ 走讀客家文化-客家文學牆 品茶賞花 2 放鬆 GO (麻糬、擂茶、果茶、茶文化體驗等) 32 第三章 一日走讀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農業局) ◆ 品茶香-在地特產東方美人茶、美人豆干 走讀客家文化:客家文學牆(客 家童謠、俚語、歇後語及客家山 歌等)、魯冰花裝置藝術(客家 母親花的緣由)、產業意象客家伯 公黃金蟬、客家伯公(伯公文化解說導 覽)、江家百年古厝、客家泉水池等。 品茶香:在地特產東方美人茶、農 民創意農產品(茶香貢丸、果茶、美人 豆干、綠茶酵素洗顏粉等。) 走讀生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獨角仙觀察區(每年六月中旬至七月中 旬)、斑蝶觀賞區(每年五月至十月)、 螢火蟲觀賞區(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 生態野溪公園、大北坑造林成果(從民 國83年至今已種植40幾萬棵樹木, 面積多達 10 多公頃)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桃園市政府農業局) ◆ 走讀生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螢火蟲觀賞區 33
(二) 戀戀魯冰花的輕旅行: 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江家古厝→江申步道→ 生態野溪公園→三水茗園→客家文學牆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戀戀魯冰花輕旅行導覽動線圖 34 第三章 一日走讀
桃園市龍潭區的三水、三和及大北坑社 區以種茶為主,是桃園重要的產茶區域,同 時也是全臺最早種植魯冰花的地區,所以又 被稱為魯冰花的故鄉。 每年二月底至三月間,黃澄澄的魯冰花 盛開在一攏一攏的茶樹間,成為茶園間的點 點繁星,魯冰花因凋謝後奉獻大地提供最好 的養分,如同客家母親對家庭的奉獻與傳承, 而被視為「客家母親花」。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 魯冰花凋謝後提供大地養分,如同客家母親對 家庭的奉獻與傳承,被視為「客家母親花」 35
第 四 章 秘境探奇 36
你知道龍潭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境嗎? 以下推薦幾個景點,有空可以邀請家人一起尋 奇,親身體驗這些秘境的迷人魅力吧! 37
位於龍潭高原里的「環線自行車道」,全長大約7公里左右,由 於路程平坦,非常適合親子闔家共享騎乘單車的樂趣。自行車道路線 從渴望路開始,沿途行經開基大伯公、客家神學院、泥橋埤塘、三級 古蹟江夏科文祖堂、市民農園、小人國主題樂園,騎乘單車悠遊其間, 可以欣賞明媚的茶園風光、古樸的歷史遺跡,十分愜意舒服。 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是隱藏在茶園中的鐵路,這是小人國遊樂園 「環球小火車」的專屬鐵路平交道,運氣好的話,你可能會和小火車 來個不期而遇。當清透的噹噹鐘聲響起,鮮豔色彩的彩繪小火車緩緩 行駛綠油油的茶園之間,搭配後方的藍天白雲,一時片刻彷彿置身夢 幻的童話世界,十分有趣。 高原自行車道 1 ◆ 龍潭高原里的「環線自行車道」可能會和 小人國遊樂園「環球小火車」不期而遇 38 第四章 秘境探奇
位於臺三乙大平老街對面龍潭大 平里守望相助隊後方有個近兩年爆紅 的景點-千層瀑布。這是一處能夠同 時滿足玩水、戲魚、步道踏青的秘境。 千層瀑布所在的清水坑溪又稱 為打鐵坑溪,發源於石門山西側,向 北流至打鐵坑,途經大平、三坑,最 後於三坑自然生態公園附近注入大漢 溪。清水坑溪從溪流源頭至大平紅 橋,蜿蜒在青山與田野間,保有昔日農 村景觀,沿途風光明媚。 然而以往每每颱風過後,容易發生河岸崩塌、水流紊亂等問題。 近年政府致力整治,為了減緩河道侵蝕而搭建階梯式跌水構造,讓水 流緩慢流下,因此形成一層一層的小水瀑,於是網友給了「千層瀑布」 的美名。 順著階梯而下來到清水坑溪岸,這裡的溪水清淺又冰涼,特別適 合小孩在這裡戲水,除了欣賞溪流緩緩流下像晶瑩剔透的水簾一般, 腳邊魚蝦穿梭隱現,也別有一番樂趣!沿岸綠意盎然、林蔭遮天,微 風徐徐,讓人瞬間暑意全消,十分愜意喔! 此外清水坑溪沿岸步道可以抵達大平紅橋、櫻花步道等景點,還 能一睹當地特有的農村風貌-以卵石疊砌而成的「石磏仔」,感受先 民生活的思古幽情,值得一遊。 千層瀑布 2 ◆ 千層瀑布是一處能夠同時滿足玩水、戲魚、 步道踏青的秘境 39
從石門水庫壩頂的依山閤後方鳥居進入狹窄 的石階步道,拾級而上約五分鐘,眼前豁然開朗 彷彿隱逸的桃花源境,扶疏樹林其下芳草鮮美, 而綠蔭掩映間隱藏一座白牆紅瓦的中式古樓臺- 同德漢威亭,這座造型特殊的涼亭,充滿古色古 香的感覺,登上二樓,視野展望良好,可將石門 水庫壩頂及壩底的後池堰一覽無遺。即使不登上 涼亭,一旁樹林缺口也能坐擁石門水庫壯麗的湖 光山色。這是登山客才知道的隱藏版秘境。 小竹坑步道 3 (圖片來源:桃園市龍潭區公所) ◆ 石門水庫壩頂的依山閤 40 第四章 秘境探奇
離開涼亭繼續前行,林相優 美,原始山徑平緩好走,中途的水 潭為分岔點,左行通往關西石牛 山,是近來流行的雙石縱走路線。 若是親子同行,建議越過水潭續行 小竹坑步道,沿著小粗坑溪澗走往 石門山南端入口,再步行石門山主 要步道返回依山閣,完成O形環狀 走,總路程長約 5.6 公里,是一條 非常優質的山林健行路線。 ◆ 古色古香的同德漢威亭 (圖片來源:Ken Marshall) ◆ 坐擁石門水庫壯麗的湖光山色 41
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座落於龍潭區公所行政大樓後側。這座 圖書館不僅是棟綠建築,同時兼具地景圖書館、智慧及全數位化圖書 館等身分,而最特別的是,這裡還有一間「鄧雨賢臺灣音樂館」。 鄧雨賢是平鎮、龍潭地區出身,他被稱為「臺 灣民謠之父」,在臺灣音樂發展史扮演十分重要 的地位。他的創作《四季紅》、《月夜愁》、《望 春風》、《雨夜花》都是最讓人耳熟能詳、最能 代表臺灣這片土地的民族歌謠。 鄧雨賢臺灣音樂館 4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 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不僅是棟綠建築,同時兼具 地景圖書館、智慧及全數位化圖書館等身分 ◆ 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先生 42 第四章 秘境探奇
這座「鄧雨賢臺灣音樂館」典藏著鄧雨賢的個人史料文物、音樂 創作以及臺灣音樂史資料。一步入音樂館,鄧雨賢名作《四季紅》的 旋律瞬間流洩,一旁「樂淘沙」互動式音頻圖像系統,透過精密的「克 拉尼震盪器」,民眾可製作專屬的音頻沙畫。二樓的「潮流拼圖」讓 民眾透過平板瀏覽臺灣民俗音樂,聆聽數位化的黑膠唱片。最有趣的 是,這裡設置有錄音室,民眾可以進入錄音室戴上耳機,朝著專業的 麥克風哼哼唱唱,製作屬於自己的數位專輯,體驗歌手在錄音室的臨 場感覺。這麼有趣的音樂圖書館,具有寓教於樂的精神,相信絕對可 以讓您收穫滿滿、流連忘返! ◆ 「鄧雨賢臺灣音樂館」讓民眾透過平板瀏覽臺灣民俗音樂, 聆聽數位化的黑膠唱片具有寓教於樂的精神 《四季紅》 《月夜愁》 《望春風》 《雨夜花》 43
第 五 章 回首龍潭 44
龍潭除了擁有豐富多元的自然生態外,還有古樸的歷 史建築與客家人文風貌,在前面我們透過了走讀龍潭的各 個景點及秘境後,相信你對龍潭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接下 來我們在這個章節中,要來好好的回顧一下 我們這個美麗的家鄉-龍潭。 45
話我家鄉一:家鄉地名的由來 ● 「龍潭」這個地名有著一個充滿著神祕的傳說故事,就讓我們透過 資料的蒐集來認識「龍潭」地名的由來,解開我們家鄉「龍潭」地 名的神秘傳說面紗,來場地名解密之旅吧! 「龍潭」地名由來 我的家鄉我來說 ● 透過資料的查詢後,相信你一定已經找到了地名由來,也知道「龍 潭」地名的由來和龍潭大池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就讓我們到龍潭 大池一覽池景並拍下照片,貼在下面表格中。 46 第五章 回首龍潭
話我家鄉二:龍泉茶的由來 ● 「龍潭」除了富有傳奇性的地名故事外,氣溫溫和多霧且雨量充沛 的氣候,也非常適合種茶,「龍泉飄香」是在形容龍潭在地出產的 茶 - 龍泉茶,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龍泉茶吧! 「龍泉茶」名稱的由來: ● 龍潭除了有綠意盎然的茶園外,也是全臺最早種植魯冰花的地區, 所以又稱為「魯冰花的故鄉」,魯冰花也是客家人的母親花。就讓 我們一起來認識綻放在龍潭茶園間金黃色的母親之花「魯冰花」的 名字由來吧! 龍潭客家母親花-「魯冰花」名字由來: 47
話我家鄉三:龍潭傳統客家美食-牛汶水 ● 龍潭的三坑老街有客家傳統建築,傳統客家特色的米食更是與眾不 同,其中的「牛汶水」就是一道獨具魅力的客家米食,而「牛汶水」 這個獨特的名字是怎麼來的呢?讓我們一起找出這個奇特名字的由 來並拍下照片貼在下面吧! 牛汶水名字的由來: 照片黏貼處 48 第五章 回首龍潭
話我家鄉四:家鄉環境大盤點 ● 在走讀的過程,相信你應該目睹了許多家鄉美麗的景點和令人難忘 的地區,但也不免發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也許是空氣汙染、 或許是廢水排放,儘管這些問題存在,但是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可 以改變這些狀況,為家鄉盡一份努力! 我所發現的家鄉環境問題 ● 愛護我們的家鄉不僅僅是從自己做起,更需要積極參與家鄉舉辦的 活動,主動發現問題並動手解決。透過集體的努力,我們的家鄉定 能持續進步!針對上面你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可以解決的方式,透 過每個人的努力,我們的家鄉必定能夠不斷進步,成為一個美麗的 地方! 愛護家鄉的行動 1 2 3 49
話我家鄉五:手繪愛鄉地圖 ● 想和家人來一趟龍潭一日遊嗎?以下有一個簡單又實用的路線規劃 小秘笈,讓您輕鬆地規劃一天的家鄉遊玩路線!跟著以下步驟,成 為一位旅遊小達人吧! 我的一日路線: ◆ 首先,在你的電腦上開啟 Google 地圖。只要輸入「Google 地圖」並 進入官方網站,你就能輕鬆進入地圖服務。 ◆ 在地圖上,你可以點選你想要遊覽的景點或輸入地址,甚至新增地點 名稱。只要在搜尋框中輸入地點名稱或地址,Google 地圖就會自動找 到相對應的位置。 ◆ 接著,點選畫面上的「路線」圖示,這將帶你進入路線規劃的功能。 ◆ 請選擇你的交通方式。你可以選擇開車、大眾運輸、步行、機車等。 根據你的交通方式,Google 地圖將會為你規劃最佳的行程路線。 ◆ 一旦你確認了所有的景點和交通方式,你可以在畫面右上方找到「印 刷」或「列印」的選項,並將你所規劃的路線圖印下來。 50 第五章 回首龍潭
話我家鄉六:手繪愛鄉地圖 ● 手繪家鄉地圖是一個很有趣的活動,可以幫助你更深入了解自己的 家鄉,並展現你對家鄉的熱愛與記憶。以下是畫家鄉地圖的一些基 本步驟: ◆ 收集資料:首先,你需要收集有關家鄉的相關資料。這包括道路、河川、 主要景點、重要建築物等,你可以參考地圖、旅遊手冊、網路資源等 來獲取這些資料。 ◆ 選擇繪製工具:你可以使用紙張和鉛筆來手繪地圖,或者使用電腦軟 體來繪製數位地圖,選擇適合你的方式,讓你能夠更輕鬆地表達你的 創意和想法。 ◆ 確定比例尺:在開始繪製地圖之前,請確定你要使用的比例尺。比例 尺是地圖上實際距離與繪製距離的比例,它將決定地圖的縮放程度。 ◆ 開始繪製: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和選定的比例尺,開始繪製你的家鄉地 圖,你可以先畫出主要的道路、河川和地標,再進一步填補細節。 ◆ 加入地標和標示:在地圖上標示出重要的地標和景點,如公園、學校、 古蹟等,你也可以加入一些文字標示,簡單介紹這些地點的特色。 ◆ 美化地圖:你可以使用不同的顏色和圖案來美化地圖,增添視覺效果 和吸引力,也可以在地圖的四周加上邊框,增強地圖的整體感。 ◆ 檢查和修正:完成地圖後,請仔細檢查是否有錯誤或遺漏的地方,並 進行必要的修正。 ◆ 分享和展示:完成了你的家鄉地圖後,你可以與家人、朋友分享,讓 他們一同感受這份美好回憶。 ● 這些步驟將幫助你完成一張獨一無二的家鄉地圖,讓你更深入地認 識和珍愛這片美麗的土地! 51
● 我的手繪家鄉地圖 你來自哪裡?我來自龍潭。 龍潭的今昔與表裡,都是我心中的歸宿。 每一片田野、每一條巷弄,都承載了美好誌念, 刻下光陰的痕跡,成為眷戀。 龍潭印象,由我定義。 52
“書寫或畫下你對這片土地 的記憶與期待吧!” 53
話我家鄉七:家鄉專題探究 ● 在這片兼具人文與自然之美的龍潭,探討一個你有興趣的主題進行 專題探究,藉由 Big6 探究式歷程,由【定義問題】→【搜尋策略】 →【取得資訊】→【利用資訊】→【彙整資訊】→【評估資訊】, 讓自己具備資訊素養,學會定義問題、搜尋、取得、活用、彙整、 評估的閱讀能力,並能撰寫專題報告,與人交流研究成果。 ● 利用「KWL」討論紀錄表來幫助你訂定研究問題,來探究龍潭區的 生態多樣性與人文這個的主題! K = What I Know代表「已知」, W = Want to know代表「想知」, L= What I Learn代表「新知」。 ● KWL討論紀錄表 步驟一:定義問題 What I Know Want to know What I Learn (我已經知道) (我想要知道) (我學到的) 我的專題探究主題是: 步驟二:搜尋策略 ● 在專題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進行腦 力激盪,共同討論並確認可利用的資訊來源。在搜尋資訊的過程中, 要注重評估資料的可靠性、真實性和學術性。 54 第五章 回首龍潭
步驟三:取得資訊 ● 可以透過圖書館參訪或網際網路尋找合適的資訊資源,並運用關鍵 字進行查詢,以滿足專題探究的資料需求。這是一個專業且具有挑 戰性的過程,目的在為探究龍潭區的生態多樣性與文史提供可靠的 學術支持。 步驟四:利用資訊 ● 在專題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精心閱讀所搜集的資訊,並擷取與 定義問題相關的資料。這是一個專業且重要的步驟,旨在深入了解 龍潭區的生態與文化多樣性,並為專題探究提供豐富的學術支持。 步驟五:彙整資訊 ● 專題報告寫作架構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封面、摘要、目錄、引言、 研究背景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結論、 建議、參考文獻等。 步驟六:評估資訊 ● 小組進行專題報告,利用評估表格,為小組打分數。 組別 第一組 第三組 第二組 第四組 音量 適當2分 態度 大方2分 說話 流暢3分 內容 豐富3分 總分 10分 專題探究評分表 班級:____ 年 ____ 班 評分者 :_________________ 55
發行人:張善政 總策劃:劉仲成 策劃:林威志、沈可點、楊苓、黃琳棋、黃從孝、王寵銘、周世欽 諮詢委員:許民陽、李慧慧 總召集學校:桃園市蘆竹區南崁國民小學 龍潭區召集學校:桃園市龍潭區潛龍國民小學 龍潭區召集人:游月鈴 編輯委員:游月鈴、林志勲、陳淑怡、黃美娟、李靜芬、戴綺利 美編印刷:加斌有限公司 出版者:桃園市政府教育局 地址:桃園市桃園區縣府路 1 號 出版日期:中華民國 113 年 8 月 走言士四貝 一 崇文尚古 燈潭攬勝 早 西龍 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在地學課程教材 龍潭區
龍潭 區 崇文尚古 燈潭攬勝 龍躍而起,茶香繚繞 潭池靜立,匯集成秀地 人傑 桃 園 市 推 動 國 民 小 學 在 地 學 課 程 教 材 龍潭 區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