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在地學課程教材 復興區

復返自然美景, 興旺生命優雅之境 遊優 復興 區 桃 園 市 推 動 國 民 小 學在 地 學 課 程 教 材 復興 區 Pyasan Atayal 走 復 興 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 在地學課程教材

目錄 ● 市長的話 2 ● 局長的話 4 ● 第一章 復興概覽 6 ● 第二章 半天走讀 12 ● 第三章 一日走讀 24 ● 第四章 秘境探奇 42 ● 第五章 回首復興 48 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 在地學課程教材網站 http://tlc.tyc.edu.tw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 FSC 環保紙印製。 走 復興 言士四貝 一 遊Pyasan 優 Atayal 復興 區

深耕在地、深度走讀、深化共感、放眼國際 桃園市是個友善且人口快速成長的青春之都, 雖然以連綿不斷的台地為主,但可貴的是仍擁有壯 闊遼遠的山海地景,舉目所及在河川、海岸處的瑰 麗自然、生態環境更令人心神嚮往;在232萬人的 大家庭裡,更孕育著多元的族群融合、豐沛的特色 場館與雋永的文化活動,因此,桃園實為自然景觀、 新舊文化並陳的都市,13個行政區各有特色,建構 出「桃仔園」獨有的自然與人文底蘊。 112 學年度為落實本市「重地方」的教育政策, 並延伸傳統的靜態紙本閱讀體驗,特以「閱讀家鄉, 以書帶路」為理念,以「行動性」為原則研纂「讀 桃園」在地學課程套書,深化各區教材內容落實「有 目標的走讀」,逐步引導桃園囝仔打開自己的五官 六感探索家鄉環境,關懷在地歷史文化,展現社會 參與之核心素養。 讀桃園 2

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 含17項核心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然而「讀桃園」在地學課程正提供一個落實 SDGs 的 絕佳契機,藉由各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式、 參與式教學策略與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以實地體驗 來建構知識,也深化課堂所學與情境脈絡的連結, 使其對所學有所知、有所感、有所用。更期許學生 透過體驗學習,在了解桃園這塊土地風土民情之時, 打開創意、善意的眼睛,逐步形塑問題意識並實踐 對環境良善的公民行動。 走出校園、走入社區,當學習的範疇不受限, 桃園囝仔的視野亦將大無限,透過桃園在地學課程 引領學生深諳「在地自然、文化價值」,祈盼因其 獨特且迷人的特質,成為「走向國際」的世界公民, 讓世界品味桃園的活力與幸福感,實現深耕在地、 放眼國際的教育目標。 市長 3

閱讀在地,品味家鄉,體現文化共感 隨著臺灣本土意識的覺醒,開始意識到本土教 育及在地化課程的重要性,環境是個天然的大教室, 人人都有機會向它學習且處處皆可學習。在地化課 程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中一環,它承載著學生與臺 灣這片土地情感連結的重要課題。當學生從家鄉自 然景觀、人文場域與文化風俗出發,透過在地經驗 與國際議題激盪出共感體驗,不僅能傳遞在地的風 俗民情,亦可讓有意義的學習經驗轉化為與世界接 軌的學習基石。 閱讀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身處在21世紀知識社 會,閱讀不在侷限於「靜態」活動,「走讀」亦將 提供讀者驗證知識與情境的機會。桃園市除了擁有 得天獨厚的地景生態環境外,更因為多元的族群組 成,造就出豐富的人文場域與文化活動,形成13個 行政區別具特色的人文資源。112 學年度特以「閱讀 在地」為主軸,規劃各區遊學路線,不僅串聯各行 政區著名自然、人文地景學習場域外,更結合特色 場館專業導覽解說資源及學校校本特色課程,建構 點線面走讀學習網絡,如以「生命樹」為設計概念, 4

結合桃園區在地環境特色與環保節能理念,打造的全國面 積最大綠建築圖書館—「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桃園是 臺灣的客家第一庄,也是臺灣客家文化振興重要的故鄉, 於平鎮區成立的「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為深具歷 史意涵的乙未戰役留下更多紀錄;「牽罟」是新屋區客家 先民所發展出來的捕魚方式,代表了團隊合作和利益共享 的重要價值觀,牽罟文化館展示了許多牽罟的歷史照片與 文物,傳達「海客源遠來,里海永相傳」的精神。此外, 教材成果更將特色學習路線以影片方式呈現,依據行政區 特色設定走讀主題,從學生角度出發,拍攝課程導覽影片 以觸發對學習的想望與興趣。 感謝諮詢委員許民陽教授的專業指導,南崁國小黃從 孝校長統籌所有編輯事務,以及13個行政區中心學校校 長及團隊用心編撰,完成13冊精彩教材文本,系統性呈 現本市代表性自然與人文場域,豐厚本市在地學課程內 涵,讓桃園囝仔能「知在地、識在地、傳在地」,進而積 累在地文化底蘊,形塑全球責任感。 教育局長 5

第 一 章 復興概覽 復興區是桃園境內主要的山地區域,春季角板山 (Pyasan)賞梅花及櫻花、夏季盛產拉拉山水蜜桃、秋季 黃澄澄的甜柿,以及冬季供應高山蔬菜,一年四季遊客絡 繹不絕。由於受到地殼變動,地層抬升及河流下切的影響, 6

復興區有發達的河階地形,觀光資源豐富多元,是旅遊的 熱門地點。 復興區是全桃園市人口最少的鄉鎮,族群三分之二都 是泰雅族原住民,展現濃厚部落風情,讓我們一起走進原 鄉,學習用泰雅族人的視角看世界,深度體驗山林絕景。 7

第一章 新屋概覽 復興區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早期人們為了樟樹、檜木或是煤炭 前來開發,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年)劉銘傳巡撫經過此地見大嵙 崁溪(現在的大漢溪)對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就取名為角板山。 但其實這裡早就有當地原住民泰雅族所取的名字-Pyasan(比 雅山),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早期居住於高山上的泰雅族人因這 裡是與漢人開墾交匯的地方,會抓取獵物或山產來此地交換生活用品, 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到了民國光復後設鄉,稱為角板鄉,直到民國 43 年,改名復興鄉,民國 103 年 12 月 25 日桃園市升格為直轄市, 改制為復興區。 小朋友,桃園市復興區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喔!作為桃園境內主 要的山地區域,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的美景是我們復興區人熟悉的家 鄉。春季角板山(Pyasan)賞梅花及櫻花、夏季盛產拉拉山水蜜桃、 秋季黃澄澄的甜柿,以及冬季供應高山蔬菜,觀光資源豐富多元,一 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 溪口臺地是大漢溪流經角板山南面,河道急遽轉彎形成的三角形 河階,河階有四層河階,上兩層為梯田、下兩層為草坪,第三層還有 小公園,是地理教學的最佳戶外場域。由於受到地殼變動,地層抬升 及河流下切的影響,復興區有發達的河階地形,在河床硬岩形成許多 瀑布與急流,大漢溪河川地形多變化,尤其是北部橫貫公路沿線風景 頗負盛名,觀光景點多,是旅遊的熱門地點。 Pyasan的由來 高山風情在復興 8 第一章 復興概覽

◆ 大漢溪河川地形多變化,是地理教學的最佳戶外場域,此圖為角板山河階及溪口吊橋 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數居全國第二位,僅次花蓮縣。為 臺灣西部原住民族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大多為從事營造業、 農林漁牧業、服務業等高勞力密集勞工。現今平地原住民族 人數已多過復興區原住民族人數,但是復興區土地面積卻占 桃園市三分之一強,且是全市人口最少的鄉鎮,而族群三分 之二都是泰雅族原住民,展現濃厚部落風情,讓我們一起走 進原鄉,學習用泰雅族人的視角看世界,深度體驗山林絕景。 桃園唯一山地原住民區域 在復興區頗負盛名的觀光景點,包括:自然生態探索的三民蝙蝠 洞、霞雲的東眼山、義盛的小烏來;族群歷史記憶的大豹群故事館、 泰雅部落圖騰與基國派教堂;觀光休閒商圈的溫泉會館、角板山市集、 經典打卡景點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9

◆ 大豹群故事館踏查(圖片來源:賴鈺筑) ◆ 復興區春櫻盛況(圖片來源:楊銀萍) 泰雅族是臺灣原住民中族群和地盤都十分強大的一個族群,泰雅 族的歌舞、民俗生活等,在在都典藏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在每年的泰 雅日會舉辦祖靈祭(也稱感恩祭 Smyus),耆老們考究傳統儀式,透 過祭品準備,祈求祖先持續保佑族人耕作狩獵豐收。 原民文化 天幕廣場,以及全臺知名最長懸索橋:新溪口吊橋、羅浮雙橋,電影 賽德克巴萊取景的義興吊橋等,這些都是前山很受歡迎的旅遊地區。 另外,位在中山地區的羅馬公路,沿著石門水庫湖光山色是著名 的自行車、重機訪遊朝聖路線。然而,後山更有野溪溫泉、拉拉山巨 木區,讓人尋幽訪勝;尤其在春季櫻花綻放時節,北橫櫻花山中秘境 悠然美景,更是美不勝收,每每造成觀光的熱潮。 10 第一章 復興概覽

◆ 桃園市復興區古地名地圖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原住民族行政局) 復興區以山為屏,居民大多務 農,生產以高經濟價值的高冷蔬菜、 水蜜桃、甜柿、柑橘、椴木香菇、 高山茶、咖啡、綠竹、桂竹筍和花 卉為主,原住民在地原生野菜、馬 告(山胡椒)原味料理,鮮味無比! 簡單質樸的生活與環境,好山好水 的無汙染土地,讓復興區的農產品 享譽全國。 農特產品 ◆ 復興區農特產品(圖片來源:薛詩騰) 復興區分為三 民里、澤仁里、霞 雲里、義盛里、羅 浮里、奎輝里、長興 里、高義里、三光里及 華陵里,又依原住民族委員會核 定復興區部落共計58個,各部落 古地名的命名由來皆有其歷史、環 境脈絡,例如:巴陵【Balung】, 意思是「橫倒路間的大樹」;優霞雲 【Yawhbun】意為「兩溪會合處的平坦地」; 喜龍【Silong】」在族語中為「小溪水流緩慢, 到低漥處形成池塘」;小烏來【Rahu’】是瀑 布之意;庫志【Qus】山間峽谷較為隱密之地; 嘎拉賀【Qrahu】有很多、很大的意思,皆符 合當地的地形、地貌。 11

第 二 章 半天走讀 復興區結合在地豐沛的山林物產及泰雅文化, 營造觀光魅力,吸引青年留返鄉及就業新創,帶 動地方產業升級與轉型。休閒農業帶動了農業品 牌化、高值化,讓農業與觀光產業結合,帶動群 聚效應,展現農業魅力。 12

桃園市政府自104年起積極推動劃定休閒農業區, 目前復興區已完成劃定的是「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 以「打造台七公路桃花源,建立農遊樂活農村」為目標, 形塑產業聚落,促進永續發展,到這裡一遊,可以進行 農事體驗,採買特色農特產品,進行場域農遊,參與農 村再生特色活動,是旅遊新亮點。 13

休閒農場路線 1 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 中興花卉農場 枕頭山魅力商圈 (一)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 在復興區三民里有一個由在地特色業者們所組成的「台七桃花源 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的範圍遍布以「水流東」地區為中心的大 三民地區,正對石門水庫、三面環山,是前往北橫公路、羅馬公路、 三 民 路 北橫公路 三民溪 三民溪 中興花卉農場 枕頭山魅力商圈 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 14 第二章 半天走讀

拉拉山等觀光地的必經之地。以「打造台七公路桃花源,建立農遊樂 活農村」為目標,共同推廣在地農產品、景點、美食……等,例如: 綠竹筍、聖誕紅、多肉植物、園藝花卉、香菇……這些農特產品都可 以在這裡找到。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共規畫為三個大區,分別為「綠 竹筍生產區、花卉及多肉植物栽培區、森林農遊賞景區」,利用區內 的農產品、生產場域及農業體驗活動結合豐富的自然景觀、環境生態 和文化資源。營造大三民地區成為健康及永續的休閒農業環境,成為 本地居民與外地訪客都能優游期間的美麗桃花源。 這裡四季都會推廣不同的主題活動,像是最浪漫的「繡球花季」, 繡球花象徵「團聚、美滿、永恆」,在地農民各式品種及顏色的繡球 花落地種植,遊客漫步山間小徑間,四周環繞有藍、有紫、有紅、有 綠……一簇一簇被山景的墨綠襯托著令人目眩神迷的花卉地景,這裡 可是北臺灣最大宗的繡球花產區呢!來到這裡,不只可賞花,透過農 戶與商家的串聯整合,打造多條旅遊路線,由在地導覽員帶領,優遊 本區能一次網羅農事體驗、輕旅行、裝置藝術等遊程,讓造訪民眾體 驗到各面向的復興,身心靈都能獲得滿足。小朋友們,是不是開始等 不及要出發踏青了呢? ◆ 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 茶園景觀(圖片來源: 周黃亦柔) ◆ 感受繡球花季的浪漫氛圍(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15

(二)中興花卉農場 為什麼在復興區會有這麼 多的花卉、植栽呀?讓我們來 認識位於大窩路的中興花卉農場! 當地的海拔約300公尺,氣候溫和, 山邊日夜溫差大,夏日的午後常有雷 陣雨,日照充足,較大的氣溫變化最 適合植栽的生長!農場於民國72年從 事花卉園藝栽培至今,民國85年成功 培育繡球花,起因是農場主人參觀了 日本九州繡球花公園後,許下「一直 想要有個繡球花園」的心願,終於在 三民里落腳完成夢想!積極培育適合 在臺灣栽種的繡球花苗。也是促成繡 球花提前花季開花的農場,「過年期 間就能看到繡球花盛開」,百花齊放 的農場是一幅多麼動人的花景!復興 區因而被稱為「臺灣繡球花故鄉」。 農場以栽培聖誕紅聞名,園內有紅、粉紅甚至是黃色的聖誕紅。也因 疫情期間盛行養療育的多肉植物,園區內種植了10萬多盆仙人掌及多肉 植物,琳琅滿目、大大小小的種類更多達 500 種,宛如走進一處多肉大觀 園,巡遊其中,會發現植物奇形怪狀的造型和向陽的個性。農場內寬敞舒 適的空間發展了各式手作DIY的體驗課程,如:多肉組盆與體驗花飾技巧- 挑選高低不同的植物後,開啟與多肉們的親密接觸,用手摸摸土感受大地 的芬芳氣息,並以個人巧思進行創意組盆,了解多肉植物生長特性、種植 注意事項,並體會創作時的療癒樂趣,農業成為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讓 我們一起來體驗當綠手指的樂趣! ◆ 中興花卉農場之聖誕紅(圖片來源:溫惠珍) ◆ 中興花卉農場之多肉植物(圖片來源:謝伊婷) 16 第二章 半天走讀

(三)枕頭山魅力商圈 枕頭山是舊時的古戰場,因為可控制附近各臺地上的聚落,為兵 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是攸關部落生存的山頭。為什麼會命名為枕頭山 呢?是因為山峰的峰頂相連平緩,而四面均為陡降的地形,遠望看起 來像顆「枕頭」。 這個地區先後曾經發生過兩次泰雅族的戰役:清朝時期的大嵙崁 之役與日據時期的枕頭山之役,往日的戰爭場景與痕跡早已被時間擦 拭,現今的枕頭山發展出了登山步道與商圈,山頂現今有雨量觀測站, 砲臺遺跡亦已不復見,空留歷史事蹟,供後人追思緬懷,順著階梯步 道而行,沿途是一片翠綠的桂竹林及孟宗竹林,微風陣陣吹拂,清涼 無比,山上還能俯瞰石門水庫景緻。 魅力商圈由許多店家集合而成,帶動當地發展,是北橫沿線最大 市集,原本位在後段轉彎處,稱之為「大灣市集」,後來遷至於此, 販賣著在地的蔬菜、水果與各式的二級加工特產一年四季供應源源不 絕,當然也少不了在地美食攤販、餐廳與伴手禮店啦!規模雖然不大, 但應有盡有,開車開累了,下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坐下來吃吃復興 區的溪產、野菜,或是香菇、竹筍料理等在地美食,逛逛復興區地產 型的特色伴手禮,都是不錯的選擇。 ◆ 順著枕頭山步道行走,沿途是一片翠 綠的桂竹林及孟宗竹林(圖片來源: 周黃亦柔) ◆ 應有盡有的枕頭山商圈(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17

竹林 秘境路線 2 小烏來天空步道 龍鳳瀑布 舊水圳古道 義興吊橋 泰雅溫泉公園 天空繩橋 (一)小烏來天空步道 小烏來天空步道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為了實現旅客漫步在雲端的 夢想,桃園市政府耗資新臺幣800萬元、在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 提下打造此座天空步道,後來更被民眾票選為全臺最浪漫景點。建築 興 義 道 路 宇內溪 大漢溪 泰雅溫泉公園 義興吊橋 天空繩橋 龍鳳瀑布 小烏來天空步道 18 第二章 半天走讀 義興 溪

師們利用堅固的建材穩固強化玻璃的建築結構,伸出 11 公尺的廊道懸 掛在小烏來瀑布上方,是臺灣唯一可直接在瀑布上方俯瞰的懸空步道。 人們只要站上距離瀑布底 70 公尺高的玻璃平臺上,就能俯瞰欣賞小烏 來溪谷的秀麗美景及氣勢磅礡的瀑布景觀,仔細找找還能觀看到磅礡 壯觀的溪水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彩虹光影,超廣角視野觀看360度的 環景,視覺聽覺沒有極限,就像漫步在雲端。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 膽量大挑戰,站上高透明平臺直擊瀑布俯衝的震撼;這頓大自然的饗 宴,充滿負離子與芬多精,使人神清氣爽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步道旁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石頭爺爺,叫做「風動石」,是數千 萬年前火山噴發的凝灰角礫岩,高5公尺、重50噸的巨石,因底部 支撐面積僅 0.5 平方公尺卻能傾斜懸立在陡峭的河岸邊,狀似搖搖欲 墜卻又聞風不動,類似不倒翁,給人風吹則石動搖搖欲墜的感覺,但 ◆ (上圖)小烏來天空步道被民眾票選為全臺最浪漫景點 (圖片來源:李睿宸) ◆ (下圖)氣勢磅礡的小烏來瀑布(圖片來源:李睿宸) 19

又不會跌落溪床,有「鬼石」之稱, 在地形學稱之為「平衡石」,令人驚 嘆大自然的神奇。但受風化、颱風曾 造成溪水暴漲影響,目前風動石的位 置,是在經歷921地震、納莉颱風的 影響,因豎立點岩盤長期風化下,在 在民國102年7月風動石不敵蘇力颱 風豪雨掏蝕,被洪水沖倒滾落溪床, 從原本站姿變成了臥姿,使風動石由 河床斜坡滑落到宇內溪中。 (二)天空繩橋 天空繩橋,是採用踏板底部固定於鋼索方式,以大量繩索編織而 成的「繩橋」,全長70公尺、高50公尺,結構設計強度規劃為可承 載120噸重量,並在橋的兩側安裝抗風主索,以避免強風讓繩索過於 蛇行搖晃。看起來呈現微笑曲線,走起來跟一般繩橋不一樣,很像讓 整座繩橋就像懸在半空中,相對於天空步道的主索是在上方,天空繩 橋的主索則是安裝在步道的下方,再加上遊客步伐的共震效益,讓吊 橋一路走來感覺格外搖晃,堪稱是目前全臺灣最長的繩橋之一,吊橋 整個就像是懸在空中,與周邊環境相互結合,低調地矗立在蓊鬱的森 林之中,高掛在溪川之上,走上去之後搖搖晃晃的感覺彷彿擺盪在山 谷之間,讓人感到緊張刺激,像在空中探險,一邊可以欣賞壯麗的峽 ◆ 有「鬼石」之稱的風動石(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 天空繩橋是目前全臺灣最長的繩橋之一(圖片來 源:李睿宸) ◆ 風動石原先的站姿(圖片來源:許民陽教授提供) 20 第二章 半天走讀

谷之美,一邊也能遠觀翠綠山林與龍鳳瀑布。2015年開放給大家行走。 但因為橋寬窄小,僅僅一公尺左右,所以只能單向行走,順著步道出 口可以從和平吊橋繞回原點。 (三)龍鳳瀑布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瀑布總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景觀,它們代 表著水的生命力和地球的美麗。談到壯觀的瀑布時,就不得不提到龍 鳳瀑布。在穿過林蔭及吊橋後,有觀景臺可以一次看到兩條瀑布,上 層為龍谷瀑布,下層為鳳谷瀑布,在和平吊橋的觀景臺,可以看到龍 鳳瀑布的全景,大家可不能錯過喔!瀑布水流不大,瀑水如絲唯美, 涓涓細流顯得幽然典雅,青山秀水的景緻保留了森林的原始感,有種 來到世外桃源的感覺。龍鳳瀑布雖然瀑水量少,但源自於南插天山的 原始林滲泉,循流槽濺而下,化作負離子在溪谷間盤旋,仍令人感到 心曠神怡。也有人為了親眼目睹瀑布全貌及到瀑布下的深潭玩耍,會 在這裡挑戰溪降活動喔! ◆ 龍鳳瀑布上層為龍谷瀑布,下層有圓谷瀑布(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21

(四)舊水圳古道 舊水圳的水源引自龍谷瀑 布,水圳沿著山路到達義興吊 橋,靠著吊橋兩側懸掛鐵管,穿 過寬達206公尺的大漢溪之後, 利用高低位差水壓將水送上羅浮 河階灌溉梯田,連接下宇內及大 利幹部落至義興吊橋,記錄了早 期居民飲水灌溉與梯田耕作的生 活方式,是重要的歷史紀錄。古道提供了許多徒步和探險的機會,讓 遊客可以近距離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兩旁桂竹蒼翠,據說竹子生長迅 速,竹林造林保育推行,造就今日復興鄉地區大片竹林,砍伐之後可 做竹器、竹編或造紙材料,具有相當的經濟價值,而野生動植物種類 繁多,為生態學家和自然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研究場所。隨著現 代交通工具的興起,舊水圳古道的交通功能已經大大減弱,但它的文 化和歷史價值依然閃耀著。 (五)義興吊橋 義興吊橋建於民國55年,是桃園唯一的水管橋,原本是為了引 水灌溉而附設水管,民國 102 年經過整修後,在橋上行走的人數從單 次10 人提升至100 人,是電影賽德克巴萊「馬赫坡社吊橋」拍攝場 ◆ 桂竹蒼翠的舊水圳古道(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 義興吊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尋找美景和刺激(圖片來源:李睿宸) 22 第二章 半天走讀

景。它跨在兩座山峰之間,連接了山谷兩側的部落。吊橋由強大的鋼 索構成,支撐走道、確保穩固性,讓大家可以安全穿越。走道上還鋪 有木質地板,提供了安全且令人愉悅的行走體驗。 義興吊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尋找美景和刺激。這裡可以 徒步旅行,拍攝照片,或只是沉浸在大自然中。周邊地區還有壯觀的 山脈、清澈的溪流,可以欣賞到令人屏息的美景,就像漫步在空中樹 林一樣! (六)泰雅溫泉公園 這是桃園第一座引進碳酸氫鈉泉的公園,碳酸氫鈉具有美白軟化 膚質的效果。園區外設有免費泡腳區,使各地前來的人們在寒冷的冬 天療癒身心,平靜心靈。園區內有露天的溫泉池,冷泉、熱泉、兒童 戲水池,大人小孩的需求一次滿足。 經過一陣心靈洗滌的放鬆,絕不能錯過的就是美食的進補。園區 外有許多泰雅族文化傳統美食餐廳、攤販,可以與當地居民互動,了 解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傳承。能夠讓你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社區,並 增進對這個地方的認識,一同創造美好回憶! ◆ 泰雅溫泉公園是桃園第一座引進碳酸氫鈉泉的公園(圖片來源:李睿宸) 23

第 三 章 一日走讀 24

北橫沿途觀光旅遊資源豐富,沿線美不勝收,山明水 秀的風光是北臺灣重要的觀光亮點及寶庫,擁有仙境般自 然景觀、豐富泰雅部落文化與工藝特色以及四季不同農特 產品,是遊客親近山林、洗滌塵囂的最佳選擇。 25

泰雅獵人路線 1 嘎色鬧部落竹林生態體驗 泰雅傳統美食DIY 泰雅文化體驗 (一)嘎色鬧部落 桃園復興區的嘎色鬧部落【Ksunu】,源於泰雅語的「Qus」, 意指「異地移居」,同時也有「最角落的地方」、「芬芳、雲霧所在、 榕樹、暫時居住的地方」等意思。部落裡可以見到很多蜻蜓布置裝飾, 原因除了這裡是蜻蜓數量和品種豐富多元的地方,也是神給遷徙時的 嘎色鬧部落 26 第三章 一日走讀

泰雅族人恩典之地,如「蜻蜓」逐水繁衍其後代佇築於此與大地共存。 這是唯一經過復興區奎輝里卻看不到的聚落,因位居於海拔七百到 八百公尺之間,群山環繞、多雲多霧的最角落之處,就連同為復興區 的泰雅族人,也未必知道有嘎色鬧這個部落。 這裡曾在民國 104 年 8 月蘇迪勒颱風過境時,豐沛雨量造成奎輝 溪上游多處坡地坍塌造成溪道堵塞。一個月後,午後雷陣雨再次造成 上游崩塌,導致部落上游的堰塞湖潰堤,一時間大量土石沖刷而下, 造成部落七鄰 Lcing(蜻蜓)聚落房屋及道路受損,所幸無人員傷亡。 災後,部落居民利用堆放的土石、夯實填平,開始發展露營區,加上 既有的農特產品-例如:火龍果、生薑、椴木香菇、五月桃、橘子等, 部落的生態導覽結合泰雅獵人文化體驗,從變動中看到部落的韌性。 公部門也在災後強化部落的水利和道路等基礎建設,以「減災、防災、 ◆ 入山時會先用植物標示路徑方向(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27

避災」為目標,採取「不離村、不離鄉」方式,逐步穩健發展在地產業, 並以部落共識為核心,強韌社會網絡、信任與共存共榮。 被群山環繞的部落,放眼望去鬱鬱蔥蔥,滿是連綿相疊的天然林 相。林業資源是嘎色鬧部落最重要的資產之一,主要以桂竹與柳杉為 主,這些地方更是部落傳承狩獵與文化的場域。嘎色鬧居民原以農業 (火耕地)為主,漁獵、採集為輔,火耕地栽植旱稻(pagaymma)、 小米(trakis)、甘藷(ngahi)、芋頭(sehuy)、玉米(qetun) 及一些果樹及蔬菜、豆類。 今天就將自己化身成一名帥氣或是美麗的泰雅族人,來體驗一日 泰雅族生活吧!首先,會有入山祈福(行前教育)儀式,接著我們要 前往狩獵步道,認識山林生態、部落獵人的智慧,成功通過考驗,就 能體驗泰雅族的成年加冕-文面。 (二)竹林生態體驗 來到步道路口,泰雅勇士告訴我們入山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 利用現有的花草做標記,這樣才能讓後面的獵人知道要前往的方向。嘎 色鬧「箭竹林步道」是在地居民親手利用環境生態資源打造出來,擁有 最具泰雅山林智慧的學習場域,這條步 道總長約2.5公里,含有豐富的自然生 態植物,像是大片的野生姑婆芋,可以 摺成帽子來擋雨,也可以當作喝水的容 器;也可能會有虎頭蜂窩,整個山區布 置成狩獵體驗園區,將以前族人的獵場 重現,所以沿途要注意安全,不能擅自 行動。在步道行走過程中可以看到獵人 依照地形捕捉不同動物的手工製陷阱, ◆ 泰雅獵人解說陷阱設置(圖片來源:謝依婷) 28 第三章 一日走讀

如何利用大自然的槓桿原理來捕捉獵物,這也是獵人智慧的傳承。在這 鬱鬱蔥蔥的森林裡體驗生態步道,真的是最棒的自然課。如果想要成為 一位智勇雙全的泰雅族人,一定要用心學習藏在山林的謀生智慧! (三)泰雅傳統美食 以前的祖先靠著上山打獵維生,打獵一趟可能要在山上過夜5至 7天以上,身上根本無法帶太重的食物,祖先運用山林的智慧創造出 既輕便又不會破壞山林環境的傳統美食,以自然採集蔬果為主,食材 料理方式多以清燙或是火烤,充分讓食材本身的原味展現出來,味道 雖然簡單、不花俏,但卻樸實、自然。 1. 傳統美食「香蕉糕」 準備材料:香蕉葉、熟香蕉、圓糯米、繩子 製作方式:先將糯米洗乾淨泡水8小時以上,同時可以將香蕉 葉用火烤後以滾水川燙並晾乾,糯米泡好後,用叉子把熟香蕉 壓成泥狀,拌入泡好的糯米中,取一片香蕉葉片包入拌好的香 蕉糯米,捲成長條形狀,用繩子綁緊兩端,蒸熟即可食用囉! ◆ 製作泰雅傳統美食「香蕉糕」(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29

2. 傳統美食「竹筒飯」 準備材料:糯米、竹節筒、月桃葉、繩子 製作方式:先將糯米洗乾淨泡水8小時以上,把砍下來的竹節 筒內外洗乾淨後,將浸好的糯米填入八分滿,並以月桃葉封口, 直立於蒸籠內蒸熟,出蒸籠放涼後,敲破竹節筒即可食用囉! 充滿竹子芬芳的糯米飯,清香軟糯很好吃喔! ◆ 蒸好之竹筒飯(圖片來源:賴鈺筑) 3.風味餐 體驗完泰雅獵人在箭竹林步道奔走狩獵的過程後,想必肚子也開 始在咕嚕咕嚕叫了,接下來一同來品嘗泰雅族人的風味佳餚吧! 泰雅族的特色風味有:刺蔥木瓜雞湯、涼拌綠竹、馬告豬肉及 花生搗麻糬。 ◆ 烤馬告山豬肉(圖片來源:霞雲國小) ◆ 蒸好的香蕉糕(圖片來源:謝伊婷) ◆ 搗麻糬(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30 第三章 一日走讀

刺蔥及馬告(山胡椒)為泰雅族主要的食材調味或佐料,而桂竹與泰 雅族生活關係密切,可食用也可以當作建材,泰雅族搗麻糬是用杵與 臼捶打而成,早期只有豐收、迎賓或是結婚等重要時刻才會有,也代 表藉由族人共同努力,才有甜美的果實可享用,於是打麻糬慶祝。 (四)泰雅文化體驗 泰雅族勇士身上的族服都 是由家裡的女性用織布機編織 而成,其中顏色的部分是用森 林中最天然的薯榔來進行衣服 的染色,把採集的薯榔洗乾淨 切塊之後,放入鍋子中加入適 當的水進行煮滾,在等待薯榔 煮滾的同時,將染布摺出要染 的花紋、用線固定好並用清水 浸濕,薯榔煮滾後放入鍋中進 行30分鐘的悶煮,再從鍋中 拿出將捆線拆開進行布料的清 洗及晾曬,自己製作薯榔的染 布就完成囉! 在等待染布悶煮的過程, 同時也可以製作串珠口罩鍊條, 部落居民把傳統串珠結合在口 罩鍊條上,完成之後,走在路 上絕對會成為大家注視的焦點, 因為自己串的口罩鍊條是最能 表現出個人特色的作品唷! ◆ 薯榔染布(圖片來源:謝伊婷) ◆ 製作串珠口罩鍊條(圖片來源:合瓦艾 ‧ 達告) 31

森呼吸路線 2 拉拉山巨木區 加拉教堂 巴陵鐵塔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一)拉拉山巨木區 「拉拉」出自泰雅語「R'ra」,是「登高眺望、守望的動作」, 另一說則有「美麗」、「讚嘆的」之意。泰雅族將此地命名為 「Balung」,為「檜木」或「巨大的倒木」之意,即「巨木成群的地方」, 拉拉山巨木區 加拉教堂 巴陵鐵塔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卡拉溪 巴陵道路 卡拉道路 32 第三章 一日走讀

後來政府改名為「巴陵」。一 說係指本區為族人眺望獵物、 防禦外敵之處所,亦有族人來 到此地感到讚嘆、美好之意, 皆足以顯現本區具有豐富的檜 木與生態資源。 民國62年文化大學周彥 輝教授在桃園市復興區與新北 市烏來區的交界發現了大片的 拉拉山神木林,舊名「達觀山 自然保護區」,由於全世界檜 木分布只有在北美、日本及臺 灣的雲霧帶才會有,因此,拉 拉山的檜木森林十分珍貴,屬 於國有林自然保護區,是臺灣 令人驚嘆的自然奇觀。這個區 域以其壯觀的古老樹木和豐富 多樣的生態而聞名,吸引著眾 多遊客和自然愛好者前來一探 究竟。 此地位處中海拔霧林帶, 終年雲霧繚繞,加上動植物生 態資源豐富,前身為不收費參觀 的保護區,不過在地居民卻希望它轉型成森林遊樂區,透過收取門票、政 府挹注經費,改善年久失修的設施,於是在民國 112 年核定成為第 19 個 國家森林遊樂區-「拉拉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以減法設計整修了園區 ◆ 拉拉山 5 號巨木(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33

景觀,拆除不必要的人工設 施,在不打擾森林持續生長 的狀態下,保留針闊葉樹混 淆林之原始生態林相,完整 保育千百年自然環境造就 的珍貴檜木巨木群。這是首 個由在地部落與政府共同 發起推動的國家森林遊樂 區,而地方部落參與了遊樂 區規劃,並且共同管理,未 來可望帶動地方觀光旅遊 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與市府 推動的國家風景特定區計 畫相結合,將提升觀光旅遊 的環境與服務品質,打造國 際級的觀光亮點。 在這座全臺灣面積最大的紅檜森林裡,目前園區內規劃了4條巨 木群步道觀賞路線,並有不同時間長短可自由選擇。通過樹林、山區 和河流,讓遊客能夠親身體驗壯麗的森林環境。步道標示清晰,適合 各種年齡和體能水平的遊客。尤其全新登場的巨木步道都是以因地制 宜、就地取材的手作步道方式修築而成,鋪設後更能與環境融合,走 起來更加舒適,方便民眾近距離觀賞其中的24棵紅檜、臺灣扁柏形 成的北臺灣最壯觀巨木群。站在有逾千百年歷史的老樹前,人類顯得 尤其渺小,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 ◆ 拉拉山 4 號巨木(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34 第三章 一日走讀

目前園區內已使用最先進的科技鑑定巨木群樹齡,測量完成的巨 木有 24 株,分別為 23 棵紅檜、1 棵扁柏,樹齡測量則委託嘉義大學 研究團隊到園區內盤點巨木群,統計出有多達5株千年以上巨木,其 中園區內樹齡最高的拉拉山24號紅檜是由4株紅檜合併的巨木,樹 齡高達1,495年;原先樹齡最大的5號巨木被記錄為2,800年,但 後來發現5號巨木是由3株紅檜合併而成,經新型科學調查後,將樹 齡下修為 848 年;另原估算為 2,700 年的 21 號紅檜巨木則是由 8 株 合併而成,也將樹齡下修為 1,069 年。18 號巨木樹圍達 19.2 公尺最 粗壯;9號則是難得一見的扁柏巨木,母樹雖已枯死,子樹(二代木) 卻欣欣向榮,頗有世代綿延之意。 整區森林海拔介於 1,400 公尺至 1,900 公尺之間,年平均溫度約 攝氏 16 度,年總降雨量 2,800 公厘,相對濕度約 90%,全年陰雨或 雲霧瀰漫之日數較多,即便盛夏也透心涼,是「北臺灣森林浴最佳 的地方」,享有「北臺灣氧氣最多的地方」的美譽,也是全 臺灣可與阿里山齊名的巨木保護區。步道最高點「達觀 亭」之間的叉路可通往新北市第一高峰-塔曼山,西 側附近還有一條著名的巴福越嶺古道,全長17公里, 中途可登拉拉山,該區屬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依《文 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遊客如需要進行環境教育或 學術研究者,但須事先申請始可進入。 園區內林種豐富,有臺灣鐵杉、山毛櫸、赤柯、 白花八角、大葉楠、山櫻花、臺灣杜鵑、青楓、楓 香、霧社木薑子、臺灣冬青、豬腳楠等,是研究植 物生態的最佳去處。其中青楓、紅榨楓、山毛櫸等 變色葉木,每當深秋,綠葉轉黃、轉紅,別富詩意。 35

山中更有137種臺灣特有種。苔蘚、地衣、附生植物等相當繁 盛,步道旁小花小草盛開時,更是熱鬧非凡,留心觀察或許還能找到 晶瑩剔透的水晶蘭!有文獻或紀錄的哺乳動物則包含臺灣黑熊、臺灣 野山羊、黃喉貂及食蟹獴等 16 科 27 種,鳥類包括熊鷹、黃山雀、赤 腹山雀、臺灣藍鵲、黃腹琉璃、臺灣畫眉等 32 科 85 種幸運的話,還 會和藍腹鷳、臺灣獼猴、山羌等野生動物不期而遇,還有觀霧山椒魚 等 4 科 9 種兩棲類動物。此山亦是北臺灣知名的昆蟲觀賞 地點,是北部中海拔山區極具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 除了森林浴之外,6~8月更是品嚐水蜜桃的好 時機,春有櫻花秋賞楓,夏有涼風冬偶雪,拉拉山上多 神木,四季皆是好時節。無論您是自然愛好者、攝影師, 或者只是想享受寧靜的環境,這個地方都值得一遊。 ◆ 巴崚國小師生於巴福越嶺古道縱走(圖片來源:陳子安) 36 第三章 一日走讀

(二)加拉教會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 會-加拉教會」位於拉拉 山上上巴陵的卡拉部落, 是卡拉部落的最大地標、 知名景點。加拉教會建於 1992 年, 高 60 公 尺、 寬40公尺,船型的外觀 就像行駛於海上的方舟, 以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為設 計雛形打造的船型教會, 座落於深山中的船型教會 讓人有種聖潔的感覺。教 會的船頭向上舉起,頂上 有一個十字架,十架前有 一隻飛翔的鴿子(鴿子象 徵聖靈),教堂前方設有 廣場,可舉辦活動、小農市集;走進堂內,二樓會堂能容納約400人, 講臺為百合造型,後方設有餐廳、圓桌會議室,以及 8 間可接待約 50 名外賓的大通舖。 (三)巴陵鐵塔 巴陵鐵塔位於巴崚國小的上方,是復興區公所斥資 1,300 餘萬元 基於當地民眾安全及防災需求新建的防災基地臺暨廣播器鐵塔,用於 防災害訊息傳遞使用。興建在海拔 1,314 公尺處,其高度代表著「一 生一世」的意涵,吸引了許多網紅網美、情侶等來拍照打卡,在此留 ◆ 加拉教會是卡拉部落最大的地標 37

下誓約與回憶。特別的是巴陵鐵 塔現址曾是日本人戒備森嚴的巴 陵山馬崙砲臺,是日據時期重要 ◆ 日軍當時為監控、鎮壓泰雅族族人所設置的砲臺 ◆ 興建在海拔 1,314 公尺處的巴陵鐵塔 的戰略位置,曾發生過多起泰雅族英勇抗日事蹟,也是日軍當時為監 控、鎮壓泰雅族族人所設置的砲臺,對當地原住民也有特別的意義。 鐵塔加上塔尖的避雷針,其高度共 29.5 公尺,約 10 層樓高,鐵 塔上的菱形設計,代表泰雅族祖靈之眼「菱形編織」設計,象徵祖靈 守護後山10多個部落,除照耀族人外,更是代表和平、自由、勤奮 及不忘歷史故事;所搭配的五彩 LED 光雕色彩柔和,只在固定時間點 亮,讓後山觀光除了觀星,也有夜遊亮點,活絡觀光產業。雖然巴陵 鐵塔的建築曾飽受爭議,然而在夜幕下閃爍的鐵塔確實耀眼。是美是 醜,是突兀是多餘,留待大家來拉拉山順道親眼體驗。 第三章 一日走讀 38

(四)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巴陵古道原本是當時泰雅族人在山區所興建的道路,不同於環山 而行的古道,而是循著山陵線一路直上,深入林間,多是濃密原始的 闊葉林,還有華香樹、巴陵石竹、血藤,以及垂掛樹身的樊尼蘭等植 物。曾經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荒廢,現今保留了古道遺跡重整,串連 巴陵大橋到拉拉山服務中心,循線設立棧道與繩橋,步道多以高架棧 道方式搭建,儘可能保護生物棲地,並將巴陵一帶的地形地貌縮影在 蝴蝶館、甲蟲館、闊葉林館及地質館中展示多樣的標本類型與生態解 說,是個深度體驗山林、寓教於樂的好地方。 從遊客中心步行約五分鐘,就可抵達蝴蝶館,這裡展示了北橫最 具代表性的蝴蝶與昆蟲標本,還有一隻全臺最大的大紫蛺蝶模型;每 年的三到五月間,就是拉拉山賞蝶的最佳時節。利用閒置涼亭重新改 造的甲蟲館,最適合親子同遊,一次飽覽拉拉山的甲蟲世界。另外, ◆ 蝴蝶館展示了北橫最具代表性的蝴蝶與昆蟲標本 39

還有介紹拉拉山原始森林面貌的闊葉林館,以及展示特有地質景觀的 解說館,讓遊客透過展館的介紹,了解拉拉山生態資源特色,進而珍 惜保護這片綠色資產。 穿越館舍後,沿著步道下行可抵觀景臺,登上平臺登高遠眺,開 闊的視野可將同時巴陵大橋與巴陵橋兩座新舊大橋盡收眼底,向下還 可以俯瞰玉峰溪和三光溪在巴陵橋附近會合為大漢溪;有一處「三龜 戲水」,是說大漢溪上游河道曲折繞行群山之間,形成曲流山腳,自 高處往下看,彷彿三隻烏龜探頭出來戲水,極富曲折之美。若是想要 親臨感受橋身之美,可沿著「飛鼠廊道」可一路通行往下至巴陵大橋, 近距離欣賞這座巴陵地區的新地標。 最後沿著「飛鼠廊道」來到巴陵古道底部端,富含泰雅文化的巴 陵一、二號隧道,隧道內有展示原住民日常生活作息意象圖畫,還有 山地部落蔬菜、水果及山地野生動物(如臺灣黑熊、山豬等)的雕塑, 一號隧道口左側保存了一支近10公尺高的「巴壟紀念柱」,是日治 時期巴壟鐵線橋的遺跡。值得一提的草本植物是開出五瓣紫色小花、 ◆ 由巴陵古道觀景臺附近,向下還可以俯瞰玉峰溪和三光溪(下方較小者)在巴陵橋附近 會合為大漢溪(圖片來源:許民陽教授提供) 40 第三章 一日走讀

花邊成齒狀碎邊的臺灣原生種-本地特有的巴陵石竹。據說早在唐朝 已入畫,西方則用於教堂裝飾,希臘文指神聖美好之花。 巴陵古道的全長 1.28 公里,海拔落差約 110 公尺,在幽靜的步 道內融入了當地的自然景觀,最特殊的是高懸於樹林間、長12公尺 的「生態探索繩橋」,走在可容一人通過的森林吊橋上,能夠近距離 觀察樹冠層生態,體驗風在腳下的臨空感受;行走在繩橋間也可向下 窺探宛若遊龍般在林間交織穿梭的血藤,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樹林, 將有不同的發現! ◆ (上圖)巴陵一、二號隧道內展示泰雅族原住民日常生活 作息意象圖畫 ◆ (下圖)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之生態探索繩橋 41

第 四 章 秘境探奇 42

桃園復興區境內多山,享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而 處處可見山林美景,更隱藏著不少秘境!讓我們造訪最易 親近的磅礡瀑布,探索山間神秘而美麗的「Gaga」身影, 勇闖山林深處的洞穴,走進世外桃源,讓我們一起看見這 些秘境的無窮魅力! 43

鐵木瀑布位於桃園復興區霞雲里,海拔高度約 600 公尺,相傳是 為了紀念第一個發現這個瀑布的頭目而命名,瀑布位處於庫志溪上, 也稱為庫志瀑布,又名優霞雲瀑布,優霞雲(Yawhbun)為泰雅族語 諧音,意即兩溪匯流的平坦地,有「孕育生命搖籃」的意涵。 雖然位處復興區深山間,從步道入口到達瀑布點,步行不用3分 鐘,不需要跋山就能涉水,輕鬆抵達傳說中的仙境~瀑布雖不高,但 氣勢相當磅礡,從層岩上谷口飛流傾瀉而下的瀑水,水流強勁,岩壁 峻峭,讓人有身處大峽谷之感,近距離感受澎湃水量的震撼力,搭配 瀑下靜謐的碧藍池潭,享受滿滿的負離子! 鐵木瀑布 1 ◆ 「孕育生命搖籃」-鐵木瀑布(圖片來源:李睿宸) 44 第四章 秘境探奇

從鐵木瀑布再往前走約10分鐘,就能抵達有臺版迷你九寨溝之 稱的嘎嘎生態池,因每到夜晚總響起青蛙此起彼落的嘎嘎聲而得名, 池內野薑花、香蒲、輪傘草、銅錢草等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所形成的 夢幻水色,美得令人著迷! 水源來自地下湧泉或雨水,所以會隨著季節有滿水與枯水的區 分。夢幻藍綠色的水質非常清澈,藻類、水草都一清二楚,還帶有漸 層色,有著宇宙星雲、星團之感,雖然名稱不是很吸引人,但是實際 上看真的像森林裡的綠寶石一樣,令人驚艷萬分,然而,當地的泰雅 耆老卻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 「魔鬼藏在池塘裡,不見底的藍綠色池水,會『復活』的水草, 神秘鳥獸出沒,無比魅惑,有著祖靈守護的瀑布,心存敬畏讓你全身 而退。」」 看似靜謐的生態池其實是個熱鬧的小型生態鏈,保留自然原貌的 生態池,擁有蛙類、爬蟲類、鳥類等多樣物種,能觀察多樣化的水生 物,在初夏時更有一閃一閃亮晶晶的螢火蟲!宛如小型伊甸園,閃閃 惹人愛! 嘎嘎生態池 2 ◆ 夢幻藍綠色的嘎嘎生態池(圖片來源:謝伊婷) 45

隱藏於桃園三民溪谷內,有一處充滿著神祕 氛圍、經長時間由三民溪河水在單側河岸 侵蝕形成的深邃河蝕凹壁、別有洞天的 的巨大岩洞,據說曾經是蝙蝠棲息 之地,留下許多橢圓且密集的蝙蝠 洞而得名,是桃園山區熱門瀑布之 一,蝙蝠洞景緻幽美,因洞穴上方 有兩股清泉瀑流入潭,一大一小的 瀑布於枯水期可見涓涓細水緩緩流入 水潭,豐水期可見壯麗瀑布沿石壁奔瀉 而下,所以也有水簾洞之說。 蝙蝠洞為寬敞的半月形溪谷地形,洞口高 約 20 公尺,寬約 50 公尺,深約 20 公尺,可容納到 1,000 人,彷彿 就像一個小型演唱會場!走進洞內可以欣賞鋪張了神秘色彩的巨石岩 壁,岩石嶙峋濕滑長滿青苔,岩洞頂部深處則有蝙蝠棲息;現今洞內 的地面滿布紅土,便是當時蝙蝠遺留下的糞便所堆積而成的,可想見 當時成千上萬隻蝙蝠棲息之盛況,更添幾許神祕氣氛。 三民蝙蝠洞全線坡度平緩且鋪設石磚,沿著溪谷小徑前行,遠遠 就聽到了流水聲迴盪,一路綠樹成蔭,可以大口吸收森林裡的芬多精, 欣賞沿途豐富的自然生態,唯美的大自然景觀,適合炎熱的夏季到此 一遊。此外靠近蝙蝠洞周邊的森林浴休閒步道,更是來到此處不可錯 過獨特體驗哦! 三民蝙蝠洞 3 ◆ 枯水期的蝙蝠洞(圖片來源: 周黃亦柔) 46 第四章 秘境探奇

觀音洞步道全長約2.02公里,單程約1小時。步道沿三民溪上 游溪谷而設,全線樹木蒼鬱、林相優美、綠意盎然,彷彿是走入山林 秘境般的令人驚喜,是一條生態豐富的原始森林小徑;依山區地形闢 設,高低起伏、時緩時陡,有木棧道、 石板路、碎石泥土路等。步道南口是 秋山清泉岩觀音洞,是一處自然形成 的岩洞,可眺望山景。 途中有休息平臺,可以見到因長 期河流侵蝕作用,岩壁沖刷出深溝流 槽,溪水自陡峭岩壁傾瀉而下,彷若 一座天然溜滑梯的觀音洞瀑布。由高 往下俯視瀑布,瀑泉下有一處經水力 衝擊岩床而形成的圓形壺穴,有如一 口深井,還有超軟Q會嚇人一跳小 吊橋等景點,生態豐富的林間,不時也能觀賞到各式蕨類、蛇木,可 以邊走邊認識植物百科上的各類植物,而且群蝶蛾、蜻蜓飛舞現蹤, 相當令人驚喜! 此兩條步道沿著復興區三民溪而行,觀旅局在2022年斥資將兩 條步道徹底整修和串聯,無論是自步道北口蝙蝠洞出發,或是從南口 的觀音洞出發,兩者皆可。 步道曲折,起起伏伏,在綠意無限的途中欣賞小橋流水,讓我們 走入大自然,來場森林浴吧! 觀音洞瀑布步道 4 ◆ 彷若一座天然溜滑梯的觀音洞瀑布(圖片來源:謝伊婷) 47

第 五 章 回首復興 48

復興不僅擁有部落風情和山林絕景,也有許多觀光產 業和人文風情,走讀復興的各項景點及秘境,你是不是對 自己家的美麗和多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呢?在這個章節 中,讓我們好好發揮觀察力、動動腦思考,看看你能否為 自己的家鄉盡一份心力,也讓自己成為家鄉小達人。 49

奇蹟之眼-體驗大自然 下列表格,請依你的聽講、觀察經驗,用文字或圖畫的方式表達出來。 ● 戶外教學活動,讓我們走出教室,到真實的環境中進行體驗、經驗 與考察。小朋友,請善用五官感知環境,培養眼、耳、鼻、舌、觸 覺及心靈的感受能力。 現在,請閉上眼睛,用心聆聽到的聲音方向,畫下你認為可能的聲音 來源。 編號 景點名稱 令你印象深刻的地方/特色 位置 50 第五章 回首復興

山地利用大觀園 我們的想法: ● 山林是臺灣的重要資產,如何兼顧保育保安和經濟利用,尤其在友 善農業、原住民狩獵文化與守護山林的議題,是我們身為地球公民 為環境永續發展需持續關注的議題挑戰。以下請互換角色,換位思 考看看,該如何保護環境的承載力。 親愛的小朋友,發揮你們敏銳的觀察力,找一找森林中 躲藏了哪些動物、植物? 我看到 (地方) 有 (動物/植物/昆蟲),最明顯的特徵是 。 我看到 (地方) 有 (動物/植物/昆蟲),最明顯的特徵是 。 我看到 (地方) 有 (動物/植物/昆蟲),最明顯的特徵是 。 我看到 (地方) 有 (動物/植物/昆蟲),最明顯的特徵是 。 1 2 3 遊客觀點:這幾種不同的戶外教學路線,對遊客來說,行走的感 覺為何? 植物觀點:對步道上及步道旁的植物來說,有何不同? 動物觀點:對需要穿越步道的動物來說,這幾種不同人為利用的 方式有何不同? 51

討論紀錄單 我們要討論的是(小草/動物/遊客)的心聲。 在山林中: * 請將討論內容記錄下來,發表時張貼,讓全班共同對照討論 * 鋪設人工步道 有規劃為步道區域 植被覆蓋區域 我覺得 我覺得 我覺得 我喜歡 我喜歡 我喜歡 我擔心 我擔心 我擔心 我希望 我希望 我希望 52 第五章 回首復興

PS. 訂完規章要確實遵守喔!別忘了請家長作為我們的見證人! 見證人簽名: 無痕山林倡議家 ● 臺灣是全球高山密度最高的島嶼之一,高度成長的戶外休閒活動, 已經開始對環境和人文資源造成破壞,「Leave No Trace」-遵守 無痕山林的準則,才可以讓環境永續發展,讓我們一起從出發前的 規劃和準備、登山時的注意事項到和其他遊客的互相尊重做起,正 確對待大自然。 在大自然環境中,哪些行為可能會影響到其他旅行者的權益? 為我們的出遊,訂定大家共同遵守的規章吧! 如果你是旅遊者,你最討論哪種人為的干擾?為什麼? 1 1 2 2 3 3 4 4 因為: 53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