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在地學課程教材 楊梅區

楊梅 區 尋幽訪勝 茶研之地 徉遊客庄,老樹伯公 護祐 楣下老屋,匯聚茶香 記憶 桃 園 市 推 動 國 民 小 學 在 地 學 課 程 教 材 楊梅 區 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 在地學課程教材 走 言士四貝 一 楊 梅

目錄 ● 市長的話 2 ● 局長的話 4 ● 第一章 楊梅概覽 6 ● 第二章 半天走讀 14 ● 第三章 一日走讀 24 ● 第四章 秘境探奇 38 ● 第五章 回首楊梅 44 桃園市推動國民小學 在地學課程教材網站 http://tlc.tyc.edu.tw 本印刷品使用環保油墨印製, 採用符合 FSC 環保紙印製。 走 楊梅 言士四貝 一 尋幽訪勝 茶研之地 楊梅 區

深耕在地、深度走讀、深化共感、放眼國際 桃園市是個友善且人口快速成長的青春之都, 雖然以連綿不斷的台地為主,但可貴的是仍擁有壯 闊遼遠的山海地景,舉目所及在河川、海岸處的瑰 麗自然、生態環境更令人心神嚮往;在232萬人的 大家庭裡,更孕育著多元的族群融合、豐沛的特色 場館與雋永的文化活動,因此,桃園實為自然景觀、 新舊文化並陳的都市,13個行政區各有特色,建構 出「桃仔園」獨有的自然與人文底蘊。 112 學年度為落實本市「重地方」的教育政策, 並延伸傳統的靜態紙本閱讀體驗,特以「閱讀家鄉, 以書帶路」為理念,以「行動性」為原則研纂「讀 桃園」在地學課程套書,深化各區教材內容落實「有 目標的走讀」,逐步引導桃園囝仔打開自己的五官 六感探索家鄉環境,關懷在地歷史文化,展現社會 參與之核心素養。 讀桃園 2

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SDGs包 含17項核心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 然而「讀桃園」在地學課程正提供一個落實 SDGs 的 絕佳契機,藉由各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索式、 參與式教學策略與學習任務,引導學生以實地體驗 來建構知識,也深化課堂所學與情境脈絡的連結, 使其對所學有所知、有所感、有所用。更期許學生 透過體驗學習,在了解桃園這塊土地風土民情之時, 打開創意、善意的眼睛,逐步形塑問題意識並實踐 對環境良善的公民行動。 走出校園、走入社區,當學習的範疇不受限, 桃園囝仔的視野亦將大無限,透過桃園在地學課程 引領學生深諳「在地自然、文化價值」,祈盼因其 獨特且迷人的特質,成為「走向國際」的世界公民, 讓世界品味桃園的活力與幸福感,實現深耕在地、 放眼國際的教育目標。 市長 3

閱讀在地,品味家鄉,體現文化共感 隨著臺灣本土意識的覺醒,開始意識到本土教 育及在地化課程的重要性,環境是個天然的大教室, 人人都有機會向它學習且處處皆可學習。在地化課 程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其中一環,它承載著學生與臺 灣這片土地情感連結的重要課題。當學生從家鄉自 然景觀、人文場域與文化風俗出發,透過在地經驗 與國際議題激盪出共感體驗,不僅能傳遞在地的風 俗民情,亦可讓有意義的學習經驗轉化為與世界接 軌的學習基石。 閱讀是所有學習的基礎,身處在21世紀知識社 會,閱讀不在侷限於「靜態」活動,「走讀」亦將 提供讀者驗證知識與情境的機會。桃園市除了擁有 得天獨厚的地景生態環境外,更因為多元的族群組 成,造就出豐富的人文場域與文化活動,形成13個 行政區別具特色的人文資源。112 學年度特以「閱讀 在地」為主軸,規劃各區遊學路線,不僅串聯各行 政區著名自然、人文地景學習場域外,更結合特色 場館專業導覽解說資源及學校校本特色課程,建構 點線面走讀學習網絡,如以「生命樹」為設計概念, 4

結合桃園區在地環境特色與環保節能理念,打造的全國面 積最大綠建築圖書館—「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桃園是 臺灣的客家第一庄,也是臺灣客家文化振興重要的故鄉, 於平鎮區成立的「1895乙未保台紀念公園」,為深具歷 史意涵的乙未戰役留下更多紀錄;「牽罟」是新屋區客家 先民所發展出來的捕魚方式,代表了團隊合作和利益共享 的重要價值觀,牽罟文化館展示了許多牽罟的歷史照片與 文物,傳達「海客源遠來,里海永相傳」的精神。此外, 教材成果更將特色學習路線以影片方式呈現,依據行政區 特色設定走讀主題,從學生角度出發,拍攝課程導覽影片 以觸發對學習的想望與興趣。 感謝諮詢委員許民陽教授的專業指導,南崁國小黃從 孝校長統籌所有編輯事務,以及13個行政區中心學校校 長及團隊用心編撰,完成13冊精彩教材文本,系統性呈 現本市代表性自然與人文場域,豐厚本市在地學課程內 涵,讓桃園囝仔能「知在地、識在地、傳在地」,進而積 累在地文化底蘊,形塑全球責任感。 教育局長 5

第 一 章 楊梅概覽 楊梅位處桃園市西南部,楊梅區舊名「楊梅壢」 (客家話:Yòng-mòi-la̍k),「壢」在客家語裡是 「臺地間的河谷低地」的意思,清代漢人先後移民到 這裡,看到滿山遍野都是野生的楊梅樹,風景美麗宜 人,所以把這裡稱為楊梅壢,而楊梅樹成為楊梅區的 「區樹」。 6

楊梅境內的南北地貌大有不同,在地的客家文化及信 仰淵源深長,且自成一格,更主掌臺灣茶葉的專業試驗、 研究與栽培,快來楊梅品嘗秀才茶、2號仙草、楊農米這 些當地特有的農特產品,一探楊梅趣! 7

第一章 龍潭概覽 地形大不同 南北 楊梅區境內南北地貌不同,北部是兩塊向北緩降的單面山臺地,高山頂在東, 長岡嶺在西,其間有個缺口,重要河川社子溪由此向北流向新屋區,注入臺灣海 峽。臺地靠南的邊緣較陡,頂上頗為平坦,平均海拔約為 200 公尺左右。中部是 一塊略呈東南-西北向的長形盆地,楊梅市街位在中央偏東;南部是店子湖臺地, 與龍潭區和新竹縣新埔鎮的臺地地形相接,平均海拔在 300 公尺以上。 ◆ 楊梅區內的北部是緩降的單面山臺地, 南部與龍潭區和新竹的臺地地形相接, 平均海拔超過 300 公尺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地理資訊服務網) 楊梅區輪廓略成長方形,東西距大 於南北距,約略有三分之一的邊界與新 竹縣接壤;東與平鎮區、龍潭區連接, 北邊與中壢區、新屋區銜接,西與新竹 縣湖口鄉交界,南與新竹縣新埔鎮接壤。 楊梅全區面積 89.12 平方公里,行政區 域所轄41里,主要居住聚落集中在埔 心、楊梅、富岡、高山頂四大區域。 8 第一章 楊梅概覽 楊梅區 新屋區 觀音區 大園區 蘆竹區 龜山區 桃園區 八德區 中壢區 平鎮區 龍潭區 大溪區 復興區 ◆ 楊梅區在桃園市中的位置圖

楊梅構造就是楊梅斷層,又稱湖口 斷層,由平鎮東方向西南西延伸至老湖 口,由南北兩條斷層及中間的地塹所組 成,北側沿伯公岡臺地的斷崖約高50 公尺,南側沿湖口臺地斷崖約高57公 尺。高速公路沿兩斷層間較低的地塹開 闢,車行至埔心,楊梅至湖口,左右兩 側的崖就是斷層崖。 斷層帶穿越 清康熙時就有移民進入楊梅壢,至乾隆年間大規模開發。民國9年時改為 楊梅庄,光復後改為楊梅鎮,而後於民國99年6月突破15萬人達到升市門檻, 奉核於 99 年 8 月 1 日改制為楊梅市,103 年 12 月 25 日改制為楊梅區。 自古以來,楊梅一直都是北臺灣的交通要衝,鐵公路交通均十分便利,光緒 十八年六月(1892 年 7 月),鐵路已從桃仔園延伸到今天的中壢與楊梅,並隨 即通車使用。1929年,鐵路改道並鋪設複線,於是便將楊梅車站往北遷移到現 在的新街。 交通則有縱貫公路、縱貫鐵路、中山高速公路等貫穿本區,楊梅交流道與幼 獅交流道分設在鐵路兩旁,又有楊梅、埔心、富岡、新富等 4 個火車站,交通極 為便利,東西向快速道路及五楊高架交流道建成後,交通更為便捷。 發展史 9 ◆ 楊梅斷層,又名湖口斷層,在楊梅谷地與湖口臺地間 形成明顯的線狀崖 (圖片來源: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湖口 楊梅 湖 口 斷 層

楊梅區居民多為客家族群,而這些客家人之所以選擇此地落腳,可追溯至清 高宗乾隆年間,從廣東嘉應州來臺灣的「諸協和」墾業,篳路藍縷地開墾楊梅, 並在此落地生根。經過世代繁衍,開枝散葉,傳統的客家文化始終自成一格。 宗教信仰是民眾心靈生活的依據,客家族群祭拜的神祇有義民爺、三山國王、 三官大帝、媽祖、伯公等。其中「伯公」(福德正神)在客家聚落裡,因農業為主 的生活型態而顯得相當普遍,是客家人精神寄託 所在,幾乎每一個客家村落都有護佑村民的伯公。 此外,在客家人心目中,義民爺的地位神 聖而崇高。義民爺廟自清朝道光15年(西元 1835 年)舉辦公祭,至今已有 160 餘年。從桃 竹苗地區各鄉鎮的15大庄慶讚中元的祭典中, 可以感受到客家族群對義民爺的尊崇與信仰。義 民祭典已成為北臺灣客家族群最大的信仰盛事。 客家文化及信仰 ◆ 知名的五楊高架便是取名自五股-楊梅區段,有效紓解了北臺灣的車潮 (圖片來源:總統府) ◆ 義民祭典是客家族群信仰的一大盛事,歷史 淵源悠久,同時也是臺灣重要文化資產 (圖片來源:文化部) 10 第一章 楊梅概覽

楊梅雖然有諸多支流組成的社子溪,因為地形限制,水系無法相互連結。百年 前,先民來到桃園臺地拓墾,為解決臺地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廣闢埤塘以儲存水 源。桃園臺地曾經遍佈大小萬餘口的埤塘,先民也曾開闢一些小型的水圳系統以灌 溉農田。以埤塘儲存雨水,猶如看天吃飯,水源並不穩定。後來桃園發生嚴重旱災, 促使了桃園大圳的興建,而後歷經八年才告完工,大圳灌溉二萬二千多頃田地,也 使灌溉區的稻米生產由每年一穫增加為二穫。 民國42年,桃園面臨嚴重的乾旱,水源不足,農田被迫休耕,促使了石門水 庫的興建。民國45年動工,歷經八年,終於完工,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灌溉系統。 石門水庫的完工也使桃園大圳獲得了更穩定的水源,同時能夠支援湖口的光復圳, 擴大了農業灌溉的面積。 溪流與水圳 1904年 1928年 1964年 2018年 1915年 1955年 1997年 ◎ 先民修築埤塘 灌溉 ◎ 1913年全臺大旱 ◎ 全線幹線完工 ◎ 引大嵙崁溪水源 進桃園臺地灌溉 ◎ 原2,326個小型 埤塘整合成231 個大型埤塘 ◎ 石門水庫興建 完成 ◎ 桃園大圳改由水 庫後池堰取水, 水源更加穩定 ◎ 同時供應光復圳 灌區用水 ◎ 各地埤塘串聯, 陸續推動埤塘生 態公園計畫 ◎ 物聯網技術與AI 模型之應用 ◎ 擬定官設埤圳桃 園大圳計畫 ◎1916年動土 ◎ 1925年舉行通 水式 ◎ 1955 ~ 1960 年 輪流灌溉工程 ◎ 1962 年起辦理 農地重劃 ◎ 內面工改善與綠 美化工程 ◎ 早期農地重劃, 更新改善水利 設施 ◆ 石門大圳灌溉區域為龍潭、平鎮、楊梅、 湖口等較高海拔的內陸鄉鎮,是與楊梅 人生活習習相關的圳道 (圖片來源: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 11

茶香四溢的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舊稱茶葉改良場)總場位於桃園 市楊梅區埔心地區,佔地廿公頃,綠油油的茶樹星羅棋布,是臺灣茶葉主要栽 培中心,掌理臺灣茶葉的試驗研究、示範觀摩、推廣教育,以及農民資訊服務、 茶農推廣教育訓練等工作。研究設備與農場設施規劃完善,是臺灣唯一的茶葉 試驗研究專業機構,更在世界各產茶區及茶葉重要消費國家享有盛名。 楊梅為山坡地形,地勢較低的地方為水田,較高的地方,則多為旱田茶 園,因土壤偏酸不利耕種,於是茶葉便成了楊梅區坡地農產物的大宗。設置在 農業部茶及飲料改良場總場內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位於矮坪茶園,全園依照 坡度與高度分成三個不同的區域,海拔最低是緩坡區,其次為陡坡地,最高為 平臺區。 來到這裡除了可感受到改良茶葉的用心之外,還可吸收到各種水土保持知 識,在自然感性的環境中薰陶出知性的氣息。為了發展觀光、吸引遊客,未來 的農業部茶及飲料改良場總場可望興建一座茶業博物館,將全臺各地的名茶, 依不同產地與茶品分門別類向國內外遊客推廣,更進而帶動當地產業的繁榮。 茶研之地 ◆ 改良場建議茶園在寒冬時可採取灑水防護法來防止低溫寒害 (圖片來源: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12 第一章 楊梅概覽

楊梅地區生產農特產品多元,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楊梅農業:楊梅區丘陵山 坡地,包括秀才窩、矮坪仔及高山頂一帶生產茶葉,品質優良,滋味甘醇;相 傳清朝時楊梅出了三位秀才,茶農為促銷楊梅茶葉,西元 1996 年將其命名為 「秀才茶」。 多元的農特產品 ◆ 清涼降火、香氣清新的仙草茶 ◆ 穀粒飽滿、品質良好的楊農米 楊梅農會推動水稻、蔬菜、 果樹、花卉、茶葉、仙草、畜 牧的農業產銷班,其中仙草更 是主力,除造成轟動的仙草花 節外,仙草系列產品也相當熱 銷;楊梅所種植的桃園2號仙 草,經過萎凋、裁切、殺菁、 揉捻、成型、乾燥過程,所以 喝起來就跟茶葉一樣,用沖泡 就可以喝到消暑解熱、清涼降 火,甘醇可口的仙草茶! 楊梅區東流里無汙染水源及農地,栽 種單一稻米品種臺梗 9 號,由楊梅農會自 行生產製造白米,命名為「楊農米」。臺 梗 9 號穀粒飽滿,粒型整齊,糙米外觀品 質良好,米粒透明、黏性佳、口感好,受 到消費者喜愛。 13

第 二 章 半天走讀 14

親愛的同學們,假日時你有什麼休閒活動?你是不是喜歡和 家人一起出門走走,做個輕旅行呢?楊梅是一個充滿自然風光和 人文風情的地方,感受悠閒的鄉村氣息,可以學習到許多關於楊 梅的歷史和文化外,還可以享受到好吃的餐點。 快和家人來一趟楊梅半日遊吧!這將是一次難忘的旅行,讓 你感受到楊梅的無窮魅力! 15

埔心之旅 1 埔心火車站 埔心昊天宮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 改良場總場 石門大圳綠色廊道 埔心火車站 埔心故事館 16 第二章 半天走讀 埔心 火車站 埔心 昊天宮 路 永 美 埔心故事館 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總場 石門大圳綠色廊道 福 德 街 中 興 路 文 化 街 福羚路 五 福 路 五守街

(一)埔心火車站 埔心車站設於1900年,曾稱為「平鎮車站」,1920年更名為「平鎮驛」, 直到1955年,為避免混淆及配合本地地名由草湳坡改為埔心里,順勢改名 為「埔心車站」。原建於1985年的舊站房,也在2002年改建成跨站式站房。 (二)埔心故事館 見證楊梅埔心百年發展的埔心故事館是三連幢的日式員工宿舍,歷經製 茶試驗場、平鎮茶葉試驗場及茶葉改良場的變革,一直是茶葉試驗單位重要 研究人員與主管的宿舍,為「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原址唯一保留建築,也是 所屬宿舍群中年代最古老的一棟。建於 1907 年,2014 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重新整建後,在古色古香的故事館園區,可以從展示區的文物、照片, 了解臺灣茶葉歷史、文化,以及埔心發展故事,了解埔心有鐵道、工業、眷 村及古戰場的多元面貌,讓遊客對這裡的印象不僅是歷史建物,更是保存地 方記憶的地方。另外,在側邊建有新館,新館內設有茶學講堂,以教育訓練 與創作為主,並設置小型品茗區及茶圖書展示。 埔心地區在日治時期為茶產地重鎮,設立茶業改良場,透過製茶技術與 設備,帶動茶產業蓬勃發展,不僅是臺灣現代化製茶工業的起源,也是第一 批外銷茶葉的開端。因此透過埔心故事館不僅可以了解當年茶葉的相關背景, 也可以認識埔心的發展歷程。 ◆ 埔心故事館的外觀古色古香 ◆ 埔心故事館裡的內部陳設展示小型品茗區及茶圖書展示 17

◆ 昊天宮外觀規格典雅宏偉,氣派莊嚴肅穆 ◆ 廟頂上剪黏及交趾陶裝飾 (三)埔心昊天宮 埔心昊天宮於民國65年3月8日, 向新竹天公壇恭請玉皇上帝設立神壇奉 祀,之後眾神威靈顯赫,信徒日增,香火 十分鼎盛。 昊天宮採現代化建築,配合舊式宮殿 格局,規格典雅宏偉,氣派莊嚴肅穆,建 立三樓之巍峨宮殿。廟中主奉玉皇大帝, 陪奉有關聖帝君、天上聖母、昊天至尊、 觀音菩薩等。 參觀時除了可以解說客家信仰的重 點,並可由三樓近距離參觀廟頂上剪黏及 交趾陶裝飾。參觀前可先電話詢問廟方工 作人員,會有專人進行解說。 (四)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總場 位於埔心地區,茶香四溢的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總場,已建 置超過百年歷史(1903年至今),佔地廿公頃,綠油油的茶樹星羅棋布, 是臺灣茶葉主要栽培中心,也是臺灣唯一的茶葉試驗研究專業機構。掌 理臺灣茶葉的試驗研究、示範觀摩、推 廣教育,以及農民資訊服務、茶農推廣 教育訓練等工作。 沿著山坡地形往上走,除可見配合 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所種植的茶樹外,兩 ◆ 設置在茶業改良場內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圖片來源:地理教室,無國界) 18 第二章 半天走讀

旁還有多樣的樹種、花草,來到最上層,視 野廣闊,可實際體會到桃園的臺地地形。平 時,這裡更是附近居民休閒遊憩的好地方, 觀察動植物、吸收芬多精……,來到這裡除 可感受到改良茶葉的用心外,還可吸收到各 種水土保持知識,在自然感性的環境中薰陶 出知性的氣息。 ◆ 來一趟改良場,可感受茶農改良茶葉的用心、 嗅聞芳香四溢的茶葉香 (五)石門大圳綠色廊道 石門大圳綠色廊道是由平鎮石門大圳步道延伸,全長大約1公里,沿著圳 道所設置的防汛道路,原是石門農田水利會人員巡防、維護、檢修的用路,近 年來結合休閒觀光而發展成自行車步道,成為當地居民運動休閒的好去處。 沿此綠色廊道,除可見兩旁豐富的自然生態,還能看到搭配茶業文化的採 茶姑娘雕塑、茶壺造型的石桌椅,甚至在沿途步道上,也處處可見和埔心發展 史相關的安平鎮庄村徽、車站郵戳、萍蓬草等石塊拼貼,及供民眾休息的石椅, 適合和家人、三五好友到此走走,增進情感交流。 來到廊道尾端,更設有自行車牽引道連結至中庸路,避開中興路上的多車 路段,騎自行車的民眾能更安全舒適的騎乘。 ◆ 石門大圳綠色廊道 ◆ 石門大圳兩側建構的步道十分適合休閒健行和 騎乘鐵馬(圖片來源:農田水利署) 19

步道踏查之旅 2 保甲古道 普勒小姐 柴燒工坊 東森山林步道 20 第二章 半天走讀 東 森 路 老 莊 路 普勒小姐柴燒工坊 東森山林步道 保甲古道

(一)保甲古道 保甲古道又名為「挑擔古道」,昔日楊梅老坑地區還沒有對外聯絡道路 的時候,是挑夫來往新埔、大溪的必經要道。清代地方組織制度,以十戶為 一甲,十甲為一保,當造橋鋪路需要人力時,就每戶出一位人力組成無給職 的工班,所興建的道路即稱為「保甲路」。古道全長原有20公里,但年久 失修,後經里居民努力,承襲傳統先民的方式,徒手完成修復 750 公尺長的 保甲古道。 步道上的圓卵石就地取材於「老坑溪」, 中央鋪設大石、兩側鋪設小石固定,步道兩 側還有傳統客家聚落以就地取材的石料堆砌 出的「石駁坎」,或做為矮牆、或作為田坎 的護岸,每塊石頭都被5~6塊的石頭給包 圍,是穩固的梅花砌造型。走訪在僻靜的古 道上,還可以感受茶園、苦茶油樹的濃濃綠 意。而隨著五月的到來,老莊路沿途可遠眺 滿山遍野的油桐花,也能飽覽山林間的雪白 浪漫。 ◆ 保甲古道上的圓卵石就地取材於老坑溪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傳統客家聚落堆砌出的石駁坎,其梅花砌 造型也是一大特色 21

◆ 普勒小姐柴燒工坊是利用傳統烤窯燒柴 方式來烘烤麵包 (二)普勒小姐柴燒工坊 座落在老坑溪旁、隱身在楊梅郊區半山腰上的「普勒小姐」窯烤 麵包,是桃園人口耳相傳最難買到的麵包!一週只營業三天,一天只 有開店三小時,若不是預定好的客人,來到這裡只能聞香了。 「普勒小姐」經營的背後有一個孝順的故事:家中姊妹各自嫁到 外地,為了陪父親渡過晚年,相約每週三天回娘家與父親共享天倫之 樂,而「普勒小姐」店名源自希臘神話,因為思念母親而以之為名。 22 第二章 半天走讀

◆ 普勒小姐柴燒工坊座位區 (圖片來源:普勒小姐柴燒工坊) 這一座小而美的森林麵包店,已經悄悄在楊梅地區經營13個年 頭,除了窯烤麵包,這裡還有一片自然農園,栽種有機無毒的蔬果, 與麵包結合。在特定的季節,普勒爸爸會製作「客家酸柑茶」,用自 家種植的虎頭柑釀入在地茶葉,經過反覆的工序,蒸、曬、綁、壓、烘、 再存放數年才算完成,在陽光曝曬下,散發出清香柑橘香氣,也是楊 梅半山腰上獨特的風味。 近年來楊梅樹日益稀 少,但在普勒爸爸的農園裡, 還種植著原生種及改良品種 的楊梅樹,每年端午節前後 正是楊梅果樹的產季,但是 因為楊梅果樹一年僅一收、 產季只有三個星期,所以紅 豔欲滴的楊梅鮮果,真可說 是山嵐間的嬌客啊! 這間麵包工坊傳遞的不 僅僅是窯烤麵包的飄香,更 蘊含楊梅在地文化精神,走 一趟普勒小姐柴燒工坊,聽 聽普勒爸爸說說故事吧!楊 梅地方風情盡在其中。 23

第 三 章 一日走讀 24

假日的時光真是太寶貴了!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來 一趟楊梅一日遊! 這會是一趟精采的旅程,讓我們一起認識楊梅的美 景,感受茶香古道、春日櫻花林及漫天油桐花小徑的無限 好風光;更可以在富岡地區感受老街的歷史、公園的活力 及埤塘的風光喔! 25

生態景觀 四章堂 秀才登山步道 樟樹伯公 小楊梅步道 驛品香生態農園 八方園(百年客家三合院古厝) 楊梅故事館 1 之旅 26 第三章 一日走讀 四章堂 秀 才 路845 巷 溪 子 社 楊 梅 照 門 道 路 秀 才 路 校 前 路 楊梅故事館 八方園(百年客家三合院古厝) 驛品香生態農園 樟樹伯公 小楊梅步道 秀才登山步道

◆ 轉入秀才路的小巷內,可以看到這棟特別的建築-四章堂 (一)日式風格的四章堂 「四章堂」位於楊梅區秀才窩大平山下,為祖籍嘉應州梅縣的傅 氏家族之公廳,取名「四章堂」是為紀念1776年(乾隆41年)榮章、 麒章、麟章、發章等四兄弟渡海來臺墾拓落戶的事蹟。 建於日治後期於1938年(昭和13年)落成。它沒有運用傳統 的閩粵宮廟建築樣式,而採用當時盛行的鋼筋混凝土,模仿日本傳統 的木構造社殿建築樣式建築。整體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歇山式屋頂, 鋪葺綠色日本瓦,外牆採用洗石子裝修,柱樑結構外露,正門上方嵌 有日式風格的過樑,同時圍牆大門門柱亦頗具特色。 「四章堂」以不同於以往的建材,呈現出傳統的一字型建築,是 一座傳統又具世代特色的宗祠建築,目前整體外觀都保存地十分完好。 (二)秀才登山步道 這是一條海拔不到 400 公尺,坡道平緩又能輕鬆 感受登高快感、賞四季不同景色、老少咸宜的步道, 步道沿途可觀賞茶園風光、農田景致、櫻花樹林、秋 芒紛飛等景色,也可就近觀察昆蟲、鳥類與野草野花, 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 ◆ 五月時可欣賞滿開的油桐花 (圖片來源:瑞塘國小) 27

◆ 步道至高點可鳥瞰整個楊梅、新埔市區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 可以依照個人身體狀況與時間選擇走紅色路線或棕色路線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秀才登山步道有3個涼亭-暮色亭、茗想亭、秀才亭,4個平臺-春 草平臺、綠能平臺、林蔭平臺和樹林平臺,3個步道-蕨影步道、秋芒步道、 小楊梅步道。在每個涼亭平臺處都有一些秀才小典故;讓遊客在爬山走步 道,賞芒草、茶園風光外,增添不少樂趣與知識。 遊客可從秀才路845巷 進入,循著天德堂方向前行, 從木造牌樓登497階的「楊 梅天梯」往上,沿途欣賞「蕨 影步道」兩旁的蕨類,攻頂 上太平山(大平山)頂的「綠 能平臺」,在此可鳥瞰整個 楊梅市區、新埔市區和中山 高速公路,晴天無雲時遠眺 觀音海域,甚至可看到發電 的大風車。 第三章 一日走讀 28

◆ 跟著小楊梅步道導覽走,探訪豐富生態景觀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三)小楊梅步道 小楊梅步道由桃市府水務局規劃,將楊梅秀才路769巷至校前路自來水加壓 站區域附近,沿著社子溪水岸興建的其中一段路改成沿產業道路施作步道,耗費千 萬經費打造,沿途有豐富生態景觀,包括潭蛙、獨角仙、烏鴉鳳蝶、苦茶樹和濕地 松等。 步道總長約 810 公尺,寬度約 2 至 2.5 公尺,具有透水性、排水效果的混泥 土步道。設計因應現況坡度及線型,左右兩道為可供農用機具通過的運輸道,中間 平緩段採植草磚、轉彎段採全鋪面、陡坡段採階梯式,讓生態更友善、行走更安全、 爬坡更舒適,並在出入口設置告示牌,打造休憩景點,並可通往楊梅觀光茶園、秀 才步道,相當便利。 ◆ 步道總長約 810 公尺,設計因應現況坡度及線型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29

楊梅多丘陵和高臺地,是諸多河川的源地,而以社子溪為最大,可說是 楊梅人的生命之河。楊梅溪是社子溪三源中最多名稱的一條,其支流有大平 溪、東流溪和瓦窯溪,而以東流溪為最長。東流溪上游有稱為秀才窩溪者, 其流域多屬秀才里,我們今天所走的秀才登山步道、小楊梅步道等都屬於其 流域範圍。 (四)樟樹伯公 是桃園市目前年代最久的老樹,根據2006年時專家依樹圍6.7公尺推 算,樹齡約為750歲,已於當年10月由桃園縣政府農業局列為珍貴樹木第 78號。 地方耆老口耳相傳說,老樟樹下有一土地公廟,廟前香爐有一壓艙石碑, 刻有「洪武二年」(西元1369年)字樣,距今(西元2023年)約六百五十年。 一般而言,應先有百年老樹,樹蔭夠大後才建廟。如依石碑建造時間推斷的 話,樹齡約為 750 歲,與專家依樹圍推斷之樹齡相當。 長在民宅附近七百多年的老樟樹實在難得,目前雖有部分樹幹中空,但 仍枝繁葉茂,樹幹胸圍持續增長中,值得將老樹列為古蹟予以保護。 ◆ 應先有百年老樹才建廟,由此推斷永寧里老樟樹已有 700多歲 (圖片來源:台灣寺廟-古蹟人文) ◆ 楊梅永寧里老樟樹地點:楊梅區永寧里 1 鄰小楊梅 5 號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30 第三章 一日走讀

(五)驛品香生態農園 地處山坡地保育區,全場面積約 1.5 公頃,周 圍自然環境保持良好。園區以生態工法施作,提供 各種生物最佳的棲息場所,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 源,包括:各類植物(如原生植物、水生植物、食 草植物及蜜源植物)、各種昆蟲(如甲蟲、蝴蝶、 蛾類、蜻蜓)、青蛙、蛇、鳥類等。躺在草地上, 看著藍天白雲,欣賞花草樹木、蝴蝶翩翩飛舞,聽 鳥叫蟲鳴,讓人不自覺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六)古色古香八方園 八方園雖是一家客家餐館,但保留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建築,前方綠意盎然 的草皮,更提供了孩子嬉戲的空間。 「江夏堂」是黃姓家族的堂號,以房屋格局來看,江夏堂是屬於一座雙護 龍的三合院,廳堂供奉祖先牌位。在過去,江夏堂又有「千頃第」的稱號,原因 是從小楊梅沿著楊梅溪一帶到楊梅市街,一路上都是黃家的土地,黃家子弟外出 都不必踏到別人的土地。 八方園也是一家網路評價極高的客家美食餐廳,餐廳內部也搭配了傳統的 木桌椅及客家花布及擺設,是適合親子一同探訪的好去處。 ◆ 以生態工法施作的驛品香生態農園 (圖片來源:驛品香生態農園) ◆ 八方園客家餐館建築外型古色古香 (圖片來源:八方園客家餐館) 31

(七)楊梅故事園區 楊梅故事園區前身為「楊梅國中校長及教職員宿舍群」,園區內共有三 棟建築,傳遞民間興學、自力建校、客家尊崇學風的人文精神,值得同學們 和家人前來深度體驗楊梅獨有在地文化。 ◆ 楊梅故事園區的三棟建物記錄了獨有的在地文化 A棟張芳杰校長(1903-1977)宿舍,為戰後初期建物,帶有和洋折 衷式的風格,立面採用大量的洗石子,線條優美。值得一提的是「學生留宿 通舖」,校長曾提供給交通不便或家境貧困的學生住宿,讓學生們跟校長家 人一同讀書、用餐,暑假時學生通舖則做為入學考試出題老師的闈場,這個 空間可說是深具歷史意義;B棟小白宮為張芳杰校長退休後居所,現為「好 窩有花藝文咖啡館」,以藝術花藝與咖啡 結合打造在地藝文場館,自110年12月 起對外營運,提供舒適休憩空間;目前 C棟西照閭則規劃為藝文展覽、多功能空 間,推廣楊梅在地藝術文化。楊梅故事園 區有精緻的歷史人文及優美的自然環境, 值得到此一遊、細細品味。 ◆ 西照閣常有各式藝術展覽活動 32 第三章 一日走讀

33 富岡之旅 2 新明街 中華街 成功路 民富路三段 員德路 富岡運動公園 富岡故事館 富岡火車站 富岡老街 三連陂 三連陂 富岡老街 富岡火車站 富岡故事館 富岡運動公園

◆ 2018 年桃園地景藝術節作品:粼粼波光、翩翩白影 (一)三連陂 三連陂的名稱來自於三個埤塘連在一起的形狀,這些埤塘是過去供應 灌溉用水的水源,也是桃園千塘之鄉的一部分。 2018年桃園地景藝術節時,三連陂設置了一件高達近九米的白鷺鷥 造型藝術裝置,名為「粼粼波光、翩翩白影」。這件作品以不鏽鋼圓管為 主體,鏤空的架構設計可以無畏強風,保有空間的穿透性與視覺的輕盈感。 三連陂的另一個特色是夕陽美景,每當黃昏時分,夕陽西下與白鷺鷥 合而為一,形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白鷺鷥裝置藝術也會在夜晚點亮燈 光,成為黑暗中的明亮焦點。 34 第三章 一日走讀

◆ 呂家聲古屋外觀具有巴洛克風格 ◆ 富岡老街洋樓的細緻雕紋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二)富岡老街 富岡老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街區,因為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的開通而發 展成為商業中心。富岡老街上除了磚砌房屋、紅磚、拱廊外,最著名的是 呂家聲古屋,它是一棟二層樓高的洋樓,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古老建築,由 日治時期楊梅壢區長呂家聲所建,於 1929 年完工。呂家聲古屋外觀華麗 細緻,內部裝飾豪華精緻,是富岡老街的代表建築,也是桃園市歷史建築 十景之一。 富岡老街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也有許多美食和特產,例如富岡米 粉、富岡醬油、富岡豆腐、富岡麵線等。可以在這裡欣賞古樸的建築風情, 感受歷史的氛圍,品嘗地道的美食,用一小時,體驗富岡人的生活。 老街裡最有代表性的是信義飲食店,是日治昭和時期創立的富岡在地 老字號知名飯館,早年以一道炒粉腸立足桃園富岡小鎮,目前已經傳承到 第四代,是名符其實的百年老店,來這用餐要慢慢品嚐,沒有高級餐廳的 豪華裝潢,卻有濃濃客家小城的樸實感受。 ◆ 信義飲食店是老街裡最有代表性的百年 老店,已傳承四代 35

◆ 富岡火車站內符應「伯公岡」的伯公意象裝置 藝術牆 (三)富岡火車站 充滿童趣與藝術的富岡火車站,其前身是伯公岡驛,於 1929 年建設完 成。1955年時,伯公岡驛改名為富岡車站,據傳,因「伯公岡」三個字的 客語聽起來,發音有點接近「剝光光」而改名為「富岡」。 車站周圍有用塗鴉方式呈現出影子的造景,進入車站的階梯上有蒸氣火 車頭與電聯火車頭的彩繪,有著新舊火車的對比,十分有趣!在月臺裡有童 話般的鉛筆椅子與可愛公仔,穿越站內天橋有如走過夢幻的光影隧道。富岡 火車站是融合了歷史、文化和藝術的景點,是一個必訪之處,可以停留半小 時走訪。 富岡火車站旁有著改建自 米糧老倉庫的富岡故事館,除 了入內參觀,館外有富岡意象 與歡樂師生雕像的裝置藝術, 不妨順道拍照留念喔! ◆ 富岡火車站月臺裝置藝術 36 第三章 一日走讀

(四)富岡運動公園 公園的入口處有一個由不鏽鋼鍛造的大型雕塑,名為「健康之環」,是 2023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作品之一。是由臺灣藝術家姜憲明所創作的,他 以跑步、足球、直排輪、棒球等常見的運動類型,以及親子遊戲、休閒活動 的圖騰,鏤刻組合於不鏽鋼環上;搭配老街、犁田、蒸汽火車等富岡特色元 素的地坪,傳達運動公園以全民休閒健康為主的理念。 ◆ 富岡運動公園-健康之環(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 富岡運動公園設有各種遊戲設施(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富岡運動公園擁有寬闊的綠地, 公園內設有多個運動場地,包括籃球 場、網球場等,使得運動愛好者可以 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公園還設有兒童 遊樂區,有各種遊戲設施,人工草皮 的山丘上有磨石子溜滑梯和攀爬設施, 下方有沙坑和搖搖馬,是一大片共融 式遊戲區,讓孩子們娛樂並放鬆。 37

第 四 章 秘境探奇 38

你知道楊梅也有一些秘境令人留連忘返嗎?楊梅有跟第二次 世界大戰後歷史有關的小香港、如同九份高低起伏的秘境、社子 溪起源溪流的起點、踩著紅土自然探險的福人步道、紀錄楊梅開 墾的鄭大模植物園、臺灣歷史漢原分界的土牛溝…… 這幾個秘境你認識幾個?有空可以來一趟秘境尋奇喔! 39

沿著新農街鱗比節次的高樓走進501巷,鑽進隆隆 火車聲的鐵路,沿路便是青翠的稻田,對面的山坡看見兩 個小小的村落,猶如一個城市的落寞邊境。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臺灣,有許多由義士聚落。而這 兩個村落的起源可追溯至民國43年因韓戰被俘的中共軍 士選擇投奔臺灣,在月眉山腳下形成兩個擁擠的眷村聚落; 再加上高山頂上住有步兵師、裝甲騎兵營,為了因應駐守 士兵休假時的需要,慢慢發展一些經濟活動,隨著山坡興 建,因此有「小九份」的稱號。 楊梅在清初屬於竹北堡。從淡水縣進入新竹縣所見第一道河流,就稱它為頭重 溪,同時也是沿溪的村落名。出水的山谷叫食水坑,泉水清澈且豐富,據說埔心一 帶早年常受旱害,居民紛紛到此汲水食用,乃得此名。客語中食水即為吃水,是水 源之意,食水坑就是指當地頭重溪源頭的谷低地,為昔日矮坪子居民取水之山徑。 楊梅小香港 1 食水坑步道 2 ◆ 小香港步道 ◆ 從小香港眺望楊梅市區 實地到訪時,會發現小香港的地址為「月眉 山下8號」,同時有很多分號,住宅區中心有一 小路,走在小徑上感覺很像進入時光隧道。 靠近怡仁醫院的聚落是小上海,其右邊靠近 高速公路的是小香港,而串起左右兩端的小上海 及小香港的一百公尺長的月眉步道,當時也串起 了兩個村落的生活的悲歡與驚喜。 40 第四章 秘境探奇

◆ 食水坑步道的高點可遠眺桃園復興插天山系 (圖片來源:Saiyan Broly) 食水坑山登山口,地址為瑞坪路576巷,這條步道位於食水坑山,因食水 坑溪而得名。這裡是指當地頭重溪源頭的谷低地海拔約 100 公尺,因食水坑溪而 得名,又稱食水坑古道。 這條步道的高點,可遠眺桃園復興插天山系,如北插天山,南插天山,卡保 山等。步道環境優美,食水坑溪經過整建,河床鋪以卵石,河堤旁更建有美麗的 鵝卵石駁崁,深具客家庄特色。 這裡的一大特色為裝設有不少之十二生肖石椅,相當可愛。食水坑步道大部 分皆為柏油路面,坡度平緩好走,而且幾乎沒有車輛經過,不用擔心危險。 福人步道 3 福人登山步道位於桃園楊梅市的南側, 在揚昇高爾夫球與老莊路之間的狹長丘陵 地,海拔約240至360公尺之間,是社子 溪和老坑溪的分界。這山區原屬軍事管制 區。1949年開放之後,經熱心人士認養策 畫,如今已是一條充滿野趣的森林小徑,適 合闔家健行路線。登山口位於福人路,故被 稱為「福人步道」。 ◆ 走在福人步道像是行走在野外迷宮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41

◆ 鄭大模公祠堂的巨石(圖片來源:鄭大模公祠堂) 進入園區,一眼就望見鄭大模公祠堂的巨石,在祠堂旁牆上的故事大致上 就是訴說唐山過臺灣的歷史,時間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相當醒目。 鄭大模公祠堂,又稱為道東堂(雙堂屋),建於西元1912年,為墾拓楊 梅的鄭大模後人所建,屬客家「二堂四橫屋」格局,建築比例優美、左右對稱; 據文化部公告資料,因前後兩落堂屋而稱為「雙堂屋」,佔地5000多坪,大 宅後方有大片防風林,前方有水池,屬「士大夫」布局的建築。 鄭大模植物園步道,位於桃園楊梅隘口寮地區,以低衝擊與多保留林相的 方式開發,同時與臺北植物園合作,移植楊梅樹、栓皮櫟、流蘇及槲櫟,加上 原有臺灣油杉、濕地松,肖楠等,林相非常豐富,由市府闢建生態步道供民眾 踏青健行。 鄭大模植物園步道 4 福人步道仍保有自然本色,全線都是質樸的泥土路小徑,沒有太多的人工 設施,可說是楊梅近郊最為吸引人的一條登山步道。臺北都會近郊的山林步道, 大多已被石階或石板步道所取代,已漸漸少有像楊梅福人步道這種純泥土路的 自然步道。中間交錯著多條岔路,沿途林相較無差異性,像是行走在一座野外 迷宮當中,迂迴遊走頗有樂趣。沿途的林木以相思、樟樹、楠木等雜樹林為主, 也有不少油桐樹,因此福人步道也是楊梅近郊的賞桐景點之一。 附近新梅五街可見到三七圳北圳的取水口。 乾隆八年曾坤茂來臺開圳,因曾茂公一生未婚, 他過世後,灌溉區的居民商議分八大庄,每年 一庄輪流擲筶當爐主,將曾茂公及其唐山過臺 灣所揹來的三界爺香爐,請回家俸祀,形成「溪 南溪北八本簿平安戲」的祭祀與組織。 42 第四章 秘境探奇

楊梅區青山二街321巷是目前可 以找到全臺土牛溝殘跡保存最為完整的 地方。土牛溝楊梅段座落在永平里永平 工商東北側與「楊梅市第四公墓」附近 山坡上,長約 100 公尺,溝寬與溝深一 般在3公尺左右。溝壁歷歷可見卵石與 紅土相嵌,保留形貌完整。由於深藏樹 林內,長久以來當地居民都認為這只是 一小段排水山溝,並未察覺這是一段極 具歷史價值之土牛溝遺跡。 土牛溝 5 土牛溝又稱「土牛」或「土牛紅線」,為清康熙61年(1722)朱一貴事 件後由官府劃定,目的是避免漢人與原住民聯合反清,或是雙方為墾地發生流 血衝突而設的界線,初時立碑為界,後來演變成挖溝。挖溝前先立石,繼而挖 出深溝,一旁堆高溝土成界,由於成堆的溝土形似牛背,故稱「土牛溝」。 這條界線最初南起屏東枋寮,北至基隆獅球嶺,界線以西的居民為漢族及 歸化的熟番(平埔族)。到了乾隆年間,土牛溝演變為劃分漢民、平埔族與原 住民的界線,主要目的為防止漢番衝突。土牛溝是早期漢人開拓的重要證據, 是臺灣特殊的人文景觀界線。 ◆ 土牛溝是臺灣特殊的人文景觀界線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 清代土牛溝尺寸還原圖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43

第 五 章 回首楊梅 44

楊梅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也有許多自然生態和 人文風情,走讀楊梅的各項景點及秘境,你是不是對自 己家鄉的美麗和多元有了更深刻的感受呢? 在這個章節中,讓我們好好回顧一下楊梅的特色, 看看你對自己家鄉的認識有多少,也讓自己成為家鄉小 達人。 45

話我家鄉一:家鄉地名的由來 ● 「楊梅」就像許多地名一樣,地名背後充滿著神祕故事,蒐集一下 相關資料,你將更深刻地了解「楊梅」地名的意義,讓這個探索之 旅充滿愉快的驚奇!讓我們一起去發現這個地方的美妙之處吧! 「楊梅」地名由來 我的家鄉我來說 ● 透過上述資料的查詢,想必會發現楊梅區裡有許多有趣的地名,拍 下你最感興趣的地名的照片,貼在下面表格中。 46 第五章 回首楊梅

話我家鄉二:茶研之地的由來 ● 「楊梅」真的是個充滿人文風情的地方!除了它的地名由來外,請 你查詢相關資料來解析「茶研」這個令人好奇的名稱吧! 「茶研」名稱的由來 ● 桃園是一個充滿詩意和美麗的地方,你知道嗎?這裡有一個令人陶 醉的美名,被譽為「千塘之鄉」,如果您對這個美名的來源感到好 奇,現在就可以上網查詢更多資訊,一探這個美麗地方的神奇之處! 「千塘之鄉」地名的由來 47

話我家鄉三:楊梅之光-桃園 2 號仙草 ● 楊梅區栽培桃園2號仙草,仙草花深具觀賞價值,可營造紫色如普 羅旺斯浪漫花海,以每年辦理的仙草花節最具代表性。仙草是百草 茶中最常用的植物,將乾燥仙草莖葉加水煮成仙草茶飲用,是夏季 消暑飲料;或將仙草莖葉萃取液加入澱粉凝結成黑色仙草凍,是夏 季相當受歡迎的冰品材料。  各位同學,現在不用辛苦地將乾燥仙草莖葉熬成仙草萃取液,也能 輕鬆製作美味的仙草凍,只要有仙草茶包,就能輕鬆完成!  仙草凍製作方法:1 包仙草茶包沖入約 240c.c. 沸騰熱開水,8 分鐘 後濾出茶包,茶汁中添加5克太白粉或蕃薯粉〈粉先以少量冷開水 溶解〉,再一邊攪拌一邊加入適量砂糖,冷卻後就完成美味的仙草 凍啦!請動手試試看,再把製作過程用手繪或拍照貼在下面表格中。 48 第五章 回首楊梅

話我家鄉四:家鄉環境大盤點 ● 在走讀的過程,相信你應該目睹了許多家鄉美麗的景點和令人難忘 的地區,但也不免發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也許是空氣汙染、 或許是廢水排放,儘管這些問題存在,但是只要我們共同努力,可 以改變這些狀況,為家鄉盡一份努力! 我所發現的家鄉環境問題 ● 愛護我們的家鄉不僅僅是從自己做起,更需要積極參與家鄉舉辦的 活動,主動發現問題並動手解決。透過集體的努力,我們的家鄉定 能持續進步!針對上面你所發現的問題,提出可以解決的方式,透 過每個人的努力,我們的家鄉必定能夠不斷進步,成為一個美麗的 地方! 愛護家鄉的行動 1 2 3 49

話我家鄉五:探索家鄉路線規劃 ● 想和家人來一趟楊梅一日遊嗎?以下有一個簡單又實用的路線規劃 小秘笈,讓您輕鬆地規劃一天的家鄉遊玩路線!跟著以下步驟,成 為一位旅遊小達人吧! 我的一日路線: ◆ 首先,在你的電腦上開啟 Google 地圖。只要輸入「Google 地圖」並 進入官方網站,你就能輕鬆進入地圖服務。 ◆ 在地圖上,你可以點選你想要遊覽的景點或輸入地址,甚至新增地點 名稱。只要在搜尋框中輸入地點名稱或地址,Google 地圖就會自動找 到相對應的位置。 ◆ 接著,點選畫面上的「路線」圖示,這將帶你進入路線規劃的功能。 ◆ 請選擇你的交通方式。你可以選擇開車、大眾運輸、步行、機車等。 根據你的交通方式,Google 地圖將會為你規劃最佳的行程路線。 ◆ 一旦你確認了所有的景點和交通方式,你可以在畫面右上方找到「印 刷」或「列印」的選項,並將你所規劃的路線圖印下來。 50 第五章 回首楊梅

話我家鄉六:手繪愛鄉地圖 ● 手繪家鄉地圖是一個很有趣的活動,可以幫助你更深入了解自己的 家鄉,並展現你對家鄉的熱愛與記憶。以下是畫家鄉地圖的一些基 本步驟: ◆ 收集資料:首先,你需要收集有關家鄉的相關資料。這包括道路、河川、 主要景點、重要建築物等,你可以參考地圖、旅遊手冊、網路資源等 來獲取這些資料。 ◆ 選擇繪製工具:你可以使用紙張和鉛筆來手繪地圖,或者使用電腦軟 體來繪製數位地圖,選擇適合你的方式,讓你能夠更輕鬆地表達你的 創意和想法。 ◆ 確定比例尺:在開始繪製地圖之前,請確定你要使用的比例尺。比例 尺是地圖上實際距離與繪製距離的比例,它將決定地圖的縮放程度。 ◆ 開始繪製:根據收集到的資料和選定的比例尺,開始繪製你的家鄉地 圖,你可以先畫出主要的道路、河川和地標,再進一步填補細節。 ◆ 加入地標和標示:在地圖上標示出重要的地標和景點,如公園、學校、 古蹟等,你也可以加入一些文字標示,簡單介紹這些地點的特色。 ◆ 美化地圖:你可以使用不同的顏色和圖案來美化地圖,增添視覺效果 和吸引力,也可以在地圖的四周加上邊框,增強地圖的整體感。 ◆ 檢查和修正:完成地圖後,請仔細檢查是否有錯誤或遺漏的地方,並 進行必要的修正。 ◆ 分享和展示:完成了你的家鄉地圖後,你可以與家人、朋友分享,讓 他們一同感受這份美好回憶。 ● 這些步驟將幫助你完成一張獨一無二的家鄉地圖,讓你更深入地認 識和珍愛這片美麗的土地! 51

● 我的手繪家鄉地圖 你來自哪裡?我來自楊梅。 楊梅的今昔與表裡,都是我心中的歸宿。 每一片田野、每一條巷弄,都承載了美好誌念, 刻下光陰的痕跡,成為眷戀。 楊梅印象,由我定義。 52

“書寫或畫下你對這片土地 的記憶與期待吧!” 53

話我家鄉七:家鄉專題探究 ● 在這片兼具人文與自然之美的楊梅,探討一個你有興趣的主題進行 專題探究,藉由 Big6 探究式歷程,由【定義問題】→【搜尋策略】 →【取得資訊】→【利用資訊】→【彙整資訊】→【評估資訊】, 讓自己具備資訊素養,學會定義問題、搜尋、取得、活用、彙整、 評估的閱讀能力,並能撰寫專題報告,與人交流研究成果。 ● 利用「KWL」討論紀錄表來幫助你訂定研究問題,來探究楊梅區的 生態多樣性與人文這個的主題! K = What I Know代表「已知」, W = Want to know代表「想知」, L= What I Learn代表「新知」。 ● KWL討論紀錄表 步驟一:定義問題 What I Know Want to know What I Learn (我已經知道) (我想要知道) (我學到的) 我的專題探究主題是: 步驟二:搜尋策略 ● 在專題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充分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進行腦 力激盪,共同討論並確認可利用的資訊來源。在搜尋資訊的過程中, 要注重評估資料的可靠性、真實性和學術性。 54 第五章 回首楊梅

步驟三:取得資訊 ● 可以透過圖書館參訪或網際網路尋找合適的資訊資源,並運用關鍵 字進行查詢,以滿足專題探究的資料需求。這是一個專業且具有挑 戰性的過程,目的在為探究楊梅區的生態多樣性與文史提供可靠的 學術支持。 步驟四:利用資訊 ● 在專題探究的過程中,小組成員精心閱讀所搜集的資訊,並擷取與 定義問題相關的資料。這是一個專業且重要的步驟,旨在深入了解 楊梅區的生態與文化多樣性,並為專題探究提供豐富的學術支持。 步驟五:彙整資訊 ● 專題報告寫作架構通常包含以下幾個部分:封面、摘要、目錄、引言、 研究背景與目的、文獻回顧、研究方法、研究結果、討論、結論、 建議、參考文獻等。 步驟六:評估資訊 ● 小組進行專題報告,利用評估表格,為小組打分數。 組別 第一組 第三組 第二組 第四組 音量 適當2分 態度 大方2分 說話 流暢3分 內容 豐富3分 總分 10分 專題探究評分表 班級:____ 年 ____ 班 評分者 :_________________ 55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