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壢區位於台北和新竹兩大都會的要道,從傳統農耕到現代商業發展,彰顯出交通地位和都市再生的重要性。南來北往的物流和訊息交換,增添都會的豐富和精彩,加上族群的多元與融合,以及號稱「小香港」的觀光建設,將中壢區型塑成璀璨亮眼的國際都會之星。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走讀澗仔壢

        我們居住的中壢俗稱澗仔壢,地名來自於區內老街溪、新街溪縱貫形成的兩大澗谷而得名。「壢」是客家語溪谷的意思,後來又因為位在早期北部兩大都市-新竹和臺北的中途,是來往行旅休息的地點,所以又取「中」字,改稱為中壢。

中壢區五河並流,最後都流入太平洋( 繪圖者:許喬珉,2022。)

中壢地理特色

        中壢區地理位置特色是「不靠山,也不靠海」,只能遠眺區境以外的山和海。桃園市是個沖積扇地,分隔成為幾個高低不等的台地面。其中的中壢台地面, 是以中壢市區為中心,南高北低,南端海拔約170 公尺,緩緩下降至北端70 公尺左右,地面趨向平坦少有起伏。全區則是「五河並流」而過。這五條河從西到東排列,就是大崙溪、洽溪溪、老街溪、新街溪和黃墘溪。前四條河的源頭都在南方外區的高台地,本區位在中游河段,只有黃墘溪源頭在內壢,五條河都是向北流,最後由大園區出海。

綠色產業開發

        中壢區自古位於台北和新竹兩大都會的要道,從傳統農耕到現代商業發展,彰顯出交通地位和都市再生的重要性。南來北往的物流和訊息交換,增添都會的豐富和精彩,加上族群的多元與融合,以及號稱「小香港」的觀光建設,將中壢區型塑成璀璨亮眼的國際都會之星。

        針對《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聯合國雄心勃勃抓緊最後十年,希望永續發展目標SDGs 行動能更快推展;桃園市政府透過「地方自願檢視報告」,大力推動「低碳綠色城市」,包括宜居城市、綠色運輸、綠色空間、綠色能源、綠色採購等政策,為市民打造美好且與世界接軌的桃花源,成為一個友善共好、永續樂活的城市。

        目前中壢境內也朝著生態平衡與綠色產業開發,許多聞名的景點值得我們前往探究,例如:仁海宮、新街溪水岸光廊、桃園國際棒球場、青塘園、台灣高鐵探索館、青埔高鐵特區商圈、中壢光影電影館、雲南文化公園、馬祖新村眷村文創園區、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

        中壢從高鐵特區猛烈放射性發展,形塑未來都市生活新型態。響應SDGs 未來城市發展落實教育政策,特別要向小朋友介紹中壢兩個特色景點,重點都是免門票的哦!就是「青塘園」和「台灣高鐵探索館」。

生態探究

青塘園

        「青塘園」位在台灣高鐵桃園站附近,原本是一座農業灌溉用的埤塘,有調節防洪的功能,經過創意規劃設計,成為都市民眾的親水空間。設置生態池、青塘園景觀橋、永恆之塔、送子鳥裝置藝術、人行步道及戶外劇場等多元的遊憩空間,是都市裡的尋幽秘境,還曾經榮獲台灣公共建築相關大獎。碧綠的「青塘園」池塘中孕育許多水生植物和豐富的生態,大片的荷花池吸引民眾停留欣賞,也是攝影愛好者的熱門據點。

都市中生態多元豐富的 青塘園(拍攝者:楊聰本, 2021。)

交通產業

台灣高鐵探索館

        「台灣高鐵探索館」位於高鐵桃園站旁,是為了紀念台灣高鐵通車 10 週年成立的,也是全國首創唯一以高速鐵路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結合「科技文明歷史」和「科學教育」活化再利用展覽鐵路的發明與發展,帶領大家見證台灣進入高速時代的成就。

        中壢有太多的故事等著我們來說唱和創作,邀請小朋友一起踏查和探究高鐵特區內,新興的觀光景點– 青塘園和台灣高鐵探索館,再為中壢寫下精彩的故事吧!

第二章

永續生態

        凡是在桃園土生土長的人,桃園埤塘是生活經驗的一部分,童年大部分的歲月都在埤塘中度過,埤塘是冒險的樂園,從釣魚、游泳、摸河蚌、捉泥鰍到放牛吃草,充滿驚奇刺激的記憶,都是回憶童年的珍貴資產,更是歷史的一部分。

        桃園獨特的埤塘地景,猶如平地水庫,蓄存著將近五分之一個石門水庫水量,千塘之鄉的美名,是先民安身立命的智慧。

桃園獨特的埤塘地景,蘊育了許多的生物資源 (拍攝者:蔡本慧,2012。地點:桃園大溪傳貴)

千塘之鄉.桃園埤塘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太多會淹水、太少會乾旱,不管多或少都會造成我們生活上的不便。

        桃園埤塘的興建主要是因為地層抬升,導致主要河川大漢溪北流,造成桃園境內的次要河川水資源不足,以致無灌溉水源可以耕種農作,先民為了「存水灌溉」,採取築堤建埤的方式蓄水;桃園大圳及石門大圳開通後,將大大小小埤塘串連起來,如同珍珠項鍊般連在一起,埤塘與埤塘之間,還有水路一脈相連,這種特殊的景觀,讓桃園有「千塘之鄉」的美稱。

埤塘大翻身

        台灣從農業走向工商社會,中壢蛻變成工業大城,城市擴張,讓農地消失的命運,難以逆轉,埤塘也慢慢從地圖上消失。

        「青塘園」是桃園市中壢區青埔台灣高鐵桃園站附近的一座觀光埤塘公園,位置在高鐵南路二段、公園路二段、洽溪路及文德路之間,面積6.34 公頃,老街溪與洽溪流在青塘園的兩側,青塘園原本是桃園農田水利會用來灌溉蓄水用的埤塘,同時具有滯洪的功能;隨著都市的發展、青埔的開發,灌溉需求減緩、埤塘正在消失……,為了珍視埤塘價值,市府於2004年提出「桃園市埤塘水圳新生整體發展計畫」,桃園市政府將原本的埤塘規劃為生態公園。現在公園除具有滯洪的功能外,更具有調節氣候、涵養水源、農漁生產以及維持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功能。水岸周邊還規劃有親水緩坡、觀景平台木棧道等休憩空間,可就近觀察動植物生態。

青塘園.環境關懷

(ㄧ)抗旱防洪

        面對全球氣候極端表現,不是缺水就是驟降暴雨,造成旱澇不均的現象,在暴雨時期,埤圳系統有如蓄洪池,吸收的功能改為儲存的功能,到了枯水期仍保有救命水。

        青塘園埤塘最大特色,除了維持既有特定區雨水系統調節防洪功能, 還規劃了「水質淨化區 」、「埤塘水圳體驗區 」、不受人為干擾的「生態島嶼區 」、一公里長的可透水自行車道,以及多孔隙、有利生物棲息的水岸塊石擋土牆,展現生態工程與傳統工程的差異。

青塘園的正中央,就是一個巨大的生態埤塘(拍攝者:楊聰本,2021。)
小型生態系的縮影,不受人為干擾的「生態島嶼區」( 拍攝者:蕭財煌,2022。)

(二)自然淨水處理

        環境生態具有相當重要的功能,包括: 生產生物量、提供動植物棲地、淨化環境、緩衝環境巨變、提升環境優質、提供休閒遊憩、發展社會經濟、養育歷史文化等功能。

        那些能夠在各種污染環境中存活的動植物,必然有某些特質、某些本領,如果能夠找到它們活下去的原因,就可以運用在淨化水質和生態上。運用各種植物不同的功能淨化污水,不但達到了淨化水質的功效,全程自然的工法讓生態池彷彿成了一個生生不息的永續小宇宙。每種動植物都負有任務,例如紙莎草,除了可以淨化水質,還可以控制水體的營養成份與水流量,並且緩和水位的季節性波動;浮萍能大量吸收、積累廢水中的重金屬元素並分解廢水中的營養鹽類和多種有機污染物;睡蓮的根可以吸附水中的汞、鉛、苯酚等有毒物質,還能夠過濾水中的微生物,因此可以用來針對排放有毒物質的廠污,進行城市水體淨化;萍蓬草則具有淨化水質、穩定坡堤、減緩埤塘水份蒸發、維持生態平衡等功能。

(三)生物多樣性

        在水草繁茂的青塘園中,可以看到水生昆蟲、兩棲類、爬蟲類、鳥類都喜歡出現在這個水域當中活動與覓食,不管是陸生、水生植物都提供昆蟲多樣性棲息的環境,樹種的多樣性也造就了動物種類與數量的豐富性,並且建立了人與環境的互動。都市不斷的擴張,在綠地逐漸減少下,青塘園的建置更顯得格外珍貴,提供了更多觀察自然與體驗的互動,並將學校的教學空間,拉至戶外,與自然更親近,藉由體驗活動,讓學生與自然建立起信賴並了解自然、接觸自然、親近並且能夠觀察,重新建立人與環境的關係。

陸域生態

        青塘園在水域週遭種植的陸生植物有黃槿、烏 、雀榕、楊梅、九芎、相思樹等,這些都是海岸防風的優良樹種,還有水柳是水邊優美的觀賞樹種,葉片是多種蝶、蛾等昆蟲的食物,在埤塘旁作為護岸植物,具生態保育意義。

水域生態

1. 浮葉植物——台灣萍蓬草

~ 風微暢 風微微 孤單悶悶在池邊 水蓮花 滿滿是 靜靜等待露水滴~

        膾炙人口的一首台灣老歌孤戀花,歌詞中提到水蓮花指的就是台灣特有種萍蓬草。萍蓬草曾經是到處都看得到的水生植物,但是由於棲地的破壞,現在鄉野間幾乎都找不到了,瀕臨絕種,幸好保育人士及時搶救,台灣萍蓬草才重現生機。

台灣萍蓬草曾經是桃園埤塘常見的水生植物(拍攝者:蔡本慧,2013。)

2. 飄浮植物——滿江紅

        滿江紅,當它布滿池塘,能讓池中的孑孓無法浮出水面呼吸而死亡,所以有防蚊的功能,它還可當作魚和水鴨們的食物,可真是一舉數得。

葉子為綠色,在冬天會變紅,把整片池塘染 成紅色(拍攝者:蔡本慧,2012。)

3. 挺水植物——香蒲

        青塘園內有一整排的香蒲又稱水蠟燭,混身都是寶呢! 等著你去發現,香蒲果實上的冠毛「蒲絨」可以做枕頭、坐墊的填充物;果實曬乾,點燃後還有特殊的味道可以驅蚊。

果穗直立,當種子成熟後毛絮藉著風力與水力傳播(拍攝者:蔡本慧,2021。)

4. 沉水植物

        在埤塘看似平靜的水面下,可以觀察到許多苦草、金魚藻、水蘊草⋯⋯等,水草的葉子非常柔軟,隨著水位的高低而調整自己的位置,還可以觀察到許多魚、蝦⋯⋯在裡面穿梭、覓食,水面下的世界真是精彩。

動物天堂

        中壢區要近距離接觸、觀察水鳥、烏龜、水生昆蟲等的場所,當然是青塘園生態公園了! 這裡是我們學習生態最自然的教科書,當春天到來,水生池一片綠意盎然,在水草間到處可見各種蜻蜓、豆娘飛舞著並在水面上蜻蜓點水的產下愛的結晶;紅冠水雞的爸爸、媽媽帶著剛會游泳的小雞們搖搖擺擺的走在水草間,跳入水中,頭往前的努力往前划,真是可愛極了! 在環池的岸邊,不時可看到一隻、二隻⋯⋯,並排的在擺出各種姿勢的烏龜爭取更多的陽光。

        環池步道隨著時節更迭有台灣萍蓬草、金魚藻、荷花、水丁香、白鷺鷥、烏龜、青蛙、水鳥等動、植物,可近距離觀賞多樣性生態。

青塘園生態公園內隨處可見在水草間穿梭的水鳥、四肢張開做日光浴的烏龜 (拍攝者:蔡本慧,2022。)
水面上豆娘、蜻蜓、水面下也有不同的生物等著小朋友發現 (拍攝者:蔡本慧,2022。)

        在青塘園的水面上常可看見水鴨、紅冠水雞帶著小鴨、小雞們美麗的身影。想一想: 牠們游泳的姿勢都一樣嗎? 跟什麼有關呢?

        小朋友!你是否也發現整個青塘園佈滿了許多的水生動物和植物?正等待我們去踏查和探索!

第三章

產業觀光

台灣鐵道發展

        1884 年中法戰爭爆發,清朝政府體認到臺灣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於1885 年宣布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為了臺灣的經濟發展與軍事需要,興建了台灣第一條鐵路,1891 年雞籠(現今基隆市)到台北大稻埕通車。

        其實在當時的歐洲,因為鐵道運輸具有快速、大量載運的特性,使得材料與商品可以更便利的向各地流通,形成龐大的交易網,成為歐洲國家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因此當時各國莫不紛紛仿效。

        繼劉銘傳之後,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以及光復後政府繼續鐵道建設,終於在1991 年完成環島鐵路網。

你知道嗎?臺灣火車走左邊

        貫穿整個臺灣西部走廊的臺灣鐵路縱貫線,起於基隆迄於高雄,全線404.5 公里,於日治時期1908 年全線通車,軌道寬度有別國際常用的標準軌距1435 公厘,而是與日本相同的1036 公厘,俗稱窄軌。另外,臺灣交通法規規定車輛行駛需靠右,但日治時期完工的臺灣火車,和日本一樣走左邊。

興建高速鐵路

        隨著臺灣社會逐漸富裕,民眾擁有汽車的比例逐年攀昇,因為旅遊、工作等而往返南北的交通流量大增,原有的交通網已經無法滿足需求,興建高速鐵路的構想逐漸成形。

        經過多年研究,臺灣高鐵採用民間興建營運後轉移(BOT模式)的方式興建,建設成本約新臺幣4,500 億元,由臺灣高鐵公司負責興建, 1999 年開始動工。

        想在時速300 公里下確保乘客的安全與舒適,絕非一件容易的事,地層下陷是其中一項挑戰。逐年下沉的地層,有可能造成軌道不平整而產生安全問題,政府和高鐵公司聯手克服了軌道不平整的難題,但仍需每年對地層進行監控預防,想解決地層下陷問題,還是得由留住地下水著手。

想一想:要符合什麼條件才能稱為「高速鐵路」?

        另一個挑戰在高鐵桃園站。桃園站設在「青埔」,位於中壢區與大園區交界,因為附近有空軍桃園基地(2007 年後由海軍接管),鄰近建築受到航空地域的限制規定,高度需在23公尺以內,桃園站因此成了臺灣高鐵唯一有地下月台的車站。但也因月台和軌道都設在地下,列車在高速通過時,空氣被壓縮會產生「活塞效應」,有造成乘客不舒適感並影響列車的行駛安全的可能,這個問題一直到2011 年才獲得徹底解決。

你知道嗎?活塞效應

        活塞效應,指在隧道中高速運行的列車,會帶動隧道中的空氣高速流動,因為類似汽缸內活塞壓縮氣體的現象,稱為活塞效應。高鐵運轉初期,列車進入設在地下的桃園站會因高速產生活塞效應,強大的氣壓有可能震碎車站大片的玻璃帷幕,因此高鐵列車進站時,需由時速300 公里減為120 公里。

想一想: 如果你是高鐵公司的經營者, 你還會用哪些方法增加收入?

高鐵通車與營運

        2007 年高鐵全線通車,但始料未及的是,載客量遠不如預期。乘客買車票搭乘列車,是高鐵公司的主要收入來源,沒有乘客,就沒有收入,因此高鐵在通車後的第一年,就面臨了重大的生存危機。

        想增加收入,就得想辦法提高載客量,高鐵公司運用各種不同的票價優惠,更便利的購票系統,與各地旅行社、飯店共同推出超值的套票行程等,讓民眾能願意搭乘高鐵來完成各項需要,終於在2015 年,高鐵開始獲利,解除了一開始的危機。

        節省維修費用則是另一項解決危機的重要策略。高鐵是一項高科技產業,許多先進設備來自世界各國,因此維修的材料、技術也都必須向國外採購,花費自然昂貴,為了節省經費,高鐵公司將目光轉向國內。臺灣並不缺技術人才,需要的是機會,將維修作業改由臺灣的公司接手,除了節省支出外,也間接的扶植了臺灣的軌道產業。

桃園站

不只是車站

        桃園站是一座地上一層、地下兩層的車站,月台設在地下,為了使在地下出入的乘客能有「溫暖」的感知,建築物運用了大片的玻璃帷幕、樓板挑空與屋頂上的三個採光天窗,儘可能的將陽光引到地下層。

        在行控中心大樓一樓,有座全臺唯一,以互動式科技和模型介紹台灣鐵道歷史及高鐵發展的「台灣高鐵探索館」。

台灣高鐵探索館

        進到探索館,一映入眼簾,是一大片藍幕,只要點擊藍幕上的圖型,相關的知識就會出現。往裡走,臺灣鐵道歷史就在眼前,搭配一輛輛古老的、新穎的火車模型,更顯得活脫生動。

        接著高速鐵路寫進了臺灣鐵道史的一頁。館內介紹了闢建隧道、興建鐵道的各項工程,陳列了30 多年前就有的工作安全裝備檢查方法、很像腳踏車的軌道巡檢車,這些設置看似與「現代」無關,但因為「有效」而為現代採用。

        臺灣因為沒有相關高鐵的經驗,需要許多國外人士協助,一共有來自26 國5,000 多位工程師,超過一萬名國際工作人員參與興建高鐵,他們各有不同的習俗與信仰,在這裡互相尊重與欣賞,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色彩。

        高速鐵路的興建與營運,是一場又一場科技、人性與自然的共動,您能想像一顆大樹、一群水雉,也能讓高鐵改道?您想知道高鐵駕駛員如何駕御時速高達300 公里的高速列車嗎?列車長會用什麼方法檢查乘客是不是買對票?探索館裡陳述著現代科技對人的種種關懷。

興建高鐵時使用的軌道巡檢車。

這裡有幾種軌道?你知道它們各有什麼作用嗎?

「高」飛進未來

        交通建設一向是經濟發展的基礎,綿密的交通網,降低了運輸及時間成本,人才與產品流動更便利,有助於各地發展專長產業及專門人才,並因分工、交流頻繁而形成一個共同繁榮發展的生活圈。據臺灣的經驗,平均在1 小時左右可以到達的地點就可以形成一個生活圈,熟知的「北北基」就是明顯的例子。

        2021 年高鐵運輸量來到43,459,558 人次, 平均1 日119,067 人次,越來越多人選擇高鐵旅遊、出差及上班,各區的工作、就學、消費、產業等也串接得更緊密,資源得以做更有效的運用,臺灣西部一日生活圈正逐漸成型。高速鐵路運輸,正用它飛快的速度帶動臺灣各區域一起成長。

交通發展與台灣經濟生活圈示意圖- 資料來源交通部。

第四章

人文古蹟

交通孕育中壢

        老街溪緩緩畫過中壢地表,這條起源於龍潭埤塘的溪流,孕育了中壢老街也因老街而得名。

        300 多年前,憑著優越的交通位置,中壢以老街溪為中心,向外發展,形成老街、新街、內壢、龍岡、青埔等一塊一塊生活聚落。300 多年後,隨著經濟發展,人口日益增加,到了2017 年中壢已成為一座超過40 萬人的城市。第40 萬人口的產生與高鐵的興建不無相關。

高速鐵路特定區

        1999 年,政府開啟了「高速鐵路桃園車站特定區計畫」,規畫出「土地使用、公共設施、交通系統」三項主要方案,在逐年實施與檢討下,桃園國際棒球場、桃園機場捷運、大園高中、青埔國中、青園國小一一完成,並引進生活機能產業、賣場、水族館等,希望滿足居民就學、交通與周末娛樂的需求。

        以高鐵桃園站為中心的特區,在便利的聯外交通網、完備的公共建設與多元產業的進駐下,吸引越來越多人口選擇居住在這裡。

你知道嗎?桃園國際棒球場

        桃園國際棒球場在2009 年完工,目前為中華職棒樂天桃猿隊的主場,共有2 萬個觀眾席,近年來每年吸引約40 萬人次前來觀賞球賽。除了舉辦球賽,便利的交通與廣大的場地,也讓許多歌星選擇這裡舉行大型演唱會,成為居民娛樂生活的中心。

青埔生態與人文

        現代城市發展,除了追求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平衡外,必須同時重視歷史以及人與自然的共生。

        桃園素有「千塘之鄉」別稱,地表上原有許多埤塘,具備儲水、灌溉等功能,是許多居民的共同記憶。隨著工商業發展,農地上蓋起了一間間工廠、一座座大樓,埤塘因需求減少逐漸消失,舊日的埤塘文化也跟著淍萎。

        2004 年,埤塘文化獲得市府重視,2007 年青塘園誕生。由埤塘改建而成的青塘園,以生態工法維持即有灌溉、防洪功能,在園區內大量種植臺灣原生植物,並設置親水緩坡、人行步道、觀景平台等,成為城市裡同時具備環保、生態、休閒的多元空間,也保存了桃園特有的埤塘文化與價值。

        座落於青塘園旁新建的市立美術館及兒童美術館,也展現了中壢這個城市的成長。

        以「藝術山丘」造型為建築主體外觀,斜坡式的屋頂佈滿植栽,運用建築上大片的綠化,降低夏季混凝土受熱產生的高溫,並減少城市產生的溫室氣體。結合週邊的水景與綠地, 在城市中注入生態元素,將人放在自然中生活,展現人與自然共好、低碳生活的永續觀點。

你知道嗎?青塘園- 埤塘的變身

         青塘園除了保有埤塘、濕地的功能外,也是舉辦多項活動的好地點。2016 年台灣燈會就在這裡舉辦,吸引約2000 萬人次前來觀賞,2018 年桃園地景藝術節也將部份作品放置在這裡。青塘園從傳統的埤塘變身為藝術、文化、休憩的好場所。

想一想:美術館不是只有展覽藝術品還具有收藏、推廣藝術及教育等功能,如果你是美術館館長,你會怎麼讓兒童喜歡藝術?

進步中的城市

        2015 年,聯合國發表了17 項「永續發展目標」,簡稱SDGs,世界上有許多城市將它當成未來發展的指標之一;近年來,中壢區在建築中保留綠意,體現了目標中的「氣候行動」;在發展中保存舊記憶,照顧居民的需求並尊重不同的族群,符應「健康與福祉」、建立「多元夥伴關係」,朝永續發展前進,一步步成為一個生機勃勃、具有獨特風貌的城市。

        進步的城市總能吸引人們前往,相信未來的中壢不只是一個適合40 萬人居住的地方,也是一個能吸引40 萬人造訪100次的地方。

你知道嗎?熱島效應

        城市的柏油道路與混凝土建築物在白天會吸收大量的熱,加上工廠及車輛排出大量含有熱量的廢氣,還有冷氣機放出的熱氣,使得市區溫度比周圍郊區高,彷彿整個城市罩上一個圓形熱氣屋頂,這種現象稱之為熱島效應。

想一想:每一幀照片都有故事,你知道照片中的地點在中壢哪裡?有著什麼樣的故事?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