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德區舊名「八塊厝」,人口除客家、閩南人外,還有隨國軍來台的外省人士、移居桃園的馬祖鄉親、因婚來台的新住民等,其中又以馬祖人居多。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埤塘是八德重要的資產,也是早期先民為生存而挖掘的水源儲存地,歷經百年,至今仍保存數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優質的地理環境、綠油油的田野風光、空氣中瀰漫著濃濃的稻米香,走進八德,故事多、鄉土親、味道濃…

八姓大塊建家厝

        八德區舊名「八塊厝」,相傳是清乾隆年間由莊頭、莊尾、稻埕頭、連城、舊城、城外、公館、租倉等八個地方組成,另一傳說是由謝、蕭、邱、呂、賴、黃、吳、李姓等八戶人家至此開墾,每姓各築一屋,因而取名。

        橘色的壁磚在歲月浸染下,古樸典雅,散發出迷人的風情,中正路及附近鄉間小路,許多傳統的三合院古厝,門額寫著「餘慶居」,這是當地其一大姓邱姓家族的建築特色。

敦德堂( 拍攝者:王沛涵,2022)

        位於中正路旁側田間的「呂氏著存堂」,是八德另一大姓呂氏家族的公祠。建國路「敦德堂」則是1935 年日治昭和時期建物,兼具客家傳統建築及日治時期構造材料之特色,為八德詔安客家重要代表,見證八德地區邱姓拓墾發展之歷史,這些都是直轄市定重要的古蹟。

馬祖閩客來逗陣

        八德人口除客家、閩南人外,還有隨國軍來台的外省人士、移居桃園的馬祖鄉親、因婚來台的新住民等,其中又以馬祖人居多。

        馬祖居民世代靠海捕魚維生,民國 38 年後因戰略位置,在島上形成聚落,過著傳統、保守而封閉的生活,幾乎與世界隔絕。二次大戰後台灣經濟起飛,越來越多擁有海洋性格的馬祖人,為了給家人更好的生活,帶著冒險犯難的精神外出打拚,而紡織業發達的八德,便成為馬祖人心目中的首選。

馬祖會館(拍攝者:王沛涵,2022)

        在首批到八德打拼的馬祖鄉親牽引下,介壽路沿線的聯福紡織、力霸紡織、華盛紡織,還有其他的皮革、電子代工廠,吸引大批馬祖人前來就業。也因為馬祖人純樸踏實、刻苦耐勞的精神,使在八德就業的馬祖人深獲工廠主管喜愛、進而提拔栽培,於是形成馬祖人專屬的聚落,故有「八德是馬祖人的第二個故鄉」的說法,每年還在八德文昌休閒公園舉辦馬祖文化美食節,讓馬祖文化得以傳承。

膾炙米蔬美名播

        八德區位於桃園台地上,地勢平坦,是台灣原生水稻發源地,石門水庫大圳開發後,灌溉許多良田,除了少數的旱地之外,大多數是肥沃的良田,土壤適宜栽種水稻以及各類蔬菜, 使八德素有「米的故鄉」、「野生稻的故鄉」的美名。

稻田( 拍攝者:王沛涵,2022)

        近年來,桃園市政府在八德埤塘公園成功復育原生米種,桃園八德3 號良質米更是品質優良,農民屢獲台灣稻米達人競賽冠軍,稻米也獲得全國十大經典好米的殊榮,因此有了「八三么香米」的品牌稱號。

八三么米( 八德區農會提供)

        除了稻米之外,在霄裡、廣興、廣福路尾、茄苳一帶的傳統農村,以搭建網架方式種植網室蔬菜,克服乾旱、風災、水災等天然災害與病蟲害的問題,成為全臺灣最密集的網室蔬菜產地。小白菜、空心菜、莧菜、萵苣及其他葉菜類和瓜類的產量,一直都是北部蔬菜供應的重要來源。根據統計顯示,大台北地區每二十把葉菜,就有一把是來自八德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創造豐沛的農業活動,一直是八德引以為傲的特色。

網室蔬菜園 ( 拍攝者:王沛涵,2022)

第二章

永續生態

埤塘溯源

        「埤」以前也叫做「陂」,指的是低下潮濕的地方;「塘」的意思是水池,做為儲藏水的地方,所以埤塘就是池塘的意思。八德區位於桃園市南方八塊台地上,海拔在110 至240 公尺左右,地勢南高北低,河道短促,坡度陡峻,遇上大雨洪水橫流,遇到旱季則水枯細流,灌溉農田的水源經常不足。因此,早期的人們便向大自然借地,挖了很多大大小小的人工湖貯留雨水、溪水、泉水來作為補充農田灌溉所需,成為今日的埤塘面貌。埤塘遍布是八德區一大地理特徵,經歷二、三百年的變遷,逐漸形成現今地理環境上一特殊生態景觀,總計全區埤塘(含水池、魚池)數量約八十個以上,但多數是呼不出名號的,在水利會的灌溉圖表上雖然有編號:1、2、3……等,但沒有人會去記。當地人多以古老地名來稱呼,與生活緊緊相依,容易回憶:紅埤=麻園埤塘公園、鴨仔店埤=茄苳里埤塘公園…

順昌街埤塘(拍攝者:王沛涵,2022)

望天 看地 八德埤塘怎麼來﹖

        埤塘為八德區一文化景觀,先民在惡劣的環境下,根據整個環境、地形、氣候特點,開鑿人工埤塘,找尋生存之道…

降雨

        夏天降雨急驟,流量大,且雨水蒸發旺盛,如果能將降下的雨水留住,妥善保存與利用,就可以解決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

河川

        流短、流量又小,河道短促、坡度陡峻,形成大雨時洪水氾濫;旱季則乾枯的情形,因此只有排水的功能,無法提供多量的灌溉用水。先民為了耕種水稻,只有普遍的挖埤塘來蓄水灌溉。

落羽松旁河川短且流量小(拍攝者:王沛涵,2022)

地形

        八德區屬台地階地地形,這種坡降性質,逕流( 沒有入滲土壤或是因土壤層飽和無法容納過多水分時,在地表面上產生一層水流) 排水迅速,先民利用坡度慢慢下降的地形特色,在田地高處開挖埤塘貯蓄雨水、逕流,以達上流下接的灌溉目的。

土壤

        八德區土地的表層土壤為粘土類,不易透水,在上面開挖埤塘是不會有漏水的顧慮,非常適合構築陂塘,有利於蓄水灌溉的發展。

埤塘故事多

篳路藍縷 向天要水

        八德的先民為了生存,在當時並沒有任何電力機械的情況下, 拿起鋤頭,用力的鬆土鏟土,然後將鏟出的泥土放入畚箕, 再用扁擔挑到預定好的岸邊,修築堤防。堆上泥土的堤防, 再用棍棒敲打, 或是把家裡的牛牽來,將泥土踏實,這樣,才不會造成水分的流失。普通的埤塘需一年多才能完成,大一點的,就得要二、三年了。先民篳路藍縷,後世詠懷!

埤塘公園一隅(拍攝者:王沛涵,2022)

埤塘嘉年華

        埤塘是許多八德人童年深刻的記憶。冬天來臨前,為了避免魚兒凍死,順便清理埤塘,人們會將埤塘的水慢慢放乾,直到見底,留下中間較深的一圈水,便開始「澇埤」。大人們會先用網子打撈埤塘裡的魚群,然後婦女和小孩便拿著容器將剩下的小魚、蝦蟹、貝類等,一一撈裝進來,一撈便有,裝滿整個容器。豐收的喜悅感覺,是許多八德人難忘的回憶!

        「澇埤」之後,家家戶戶滿載而歸,連續幾天都可以吃到河鮮大餐,吃不完的魚還可以曬乾儲存或是做成魚鬆,老人家和小朋友都喜歡吃,常常可以吃上好幾個月。

生態旅遊 品味八德公園美學

        森林綠地能提供孩子豐富的感官體驗,除了能促進孩子大腦發育、幫助情緒調適、增添孩子自信及創造力外,更有助於免疫系統的增強。

        八德區擁有珍貴的埤塘及老樹等珍貴之環境資源,民國95年起縣府以「自然生態」為主要概念進行設計八德埤塘生態公園,另外,蘊藏豐富生態,保有3,000 多棵珍貴樹木、黃鸝鳥等數百種特有生物,整體生態資源相當豐富的大湳森林公園,也是基於環境保護、生態永續的理念而興建的。

八德埤塘生態公園

        從鄰近的圳道系統將水源引進埤塘公園人工挖出的生態池,途經10 個分屬不同淨化功能的處理池,最後再流入景觀大池。這些生態池利用人為的方式營造出「人工濕地」的環境,用生物成員( 微生物、水生植物及水生動物) 及自然生態的淨化機制,在合宜的控制下增強潔淨污染物的能力,達到淨化水質的效果。

八德埤塘公園(拍攝者:王沛涵,2022)

        每一個池因為作用不同,種植的水生植物也各有作用,生態池即是以這些各具不同淨化原理的水生植物,像是台灣萍蓬草、金魚藻、荷花、水丁香……等,池邊也有多種灌木、喬木。季節更迭時,還可能遇見樹蛙、蜻蜓、白鷺鷥、野鴨、水鳥等!除了環池步道,園區內的親水護岸、濕地平台、景觀高架涼亭、木棧道等,都是人們可近距離觀賞多樣性生態的據點,也是個適合孩子們進行生態教學的好場所。

左圖:疣鼻棲鴨/右圖:夜鷺(拍攝者:王沛涵,2022)

都市的綠肺——大湳森林公園

        大湳位在八德區中心偏北,「湳」為閩南語發音,指易積水、地為鬆軟或泥濘、行人或牛隻會陷入泥濘的難走地區,地名便是因此而來。

        此地前身為國防部龍騰營區,園區內保有3,000 多棵珍貴樹木,還有數百種特有生物,除了有二級保育類黃鸝鳥外,尚有甲蟲、蜻蜓、黑冠麻鷺、鳳頭蒼鷹、白鷺、五色鳥、紅尾伯勞、龜殼花、黑眉錦蛇,特別是少見的堀川氏棕蝠、赤黑鼠耳蝠等,整體生態資源相當豐富,也因此,大湳扮演著都市的綠肺、生物的跳島,更是許多動物的避難所。

大湳森林公園(拍攝者:王沛涵,2022)

        鄰近的大湳市場則是時代變遷下族群融合的見證。早年,政府為安置榮民與軍眷而在八德大同里四維路及仁愛路設置「陸光四村」,四維路因而逐漸形成小吃市集。市公所後來將攤販集中管理,徵收土地,整建為「三角埔仔市場」。由於鄰近交通主幹線,吸引居民陸續移入,帶動了市場的繁榮。西元2001 年,市公所將市場擴建為「大湳形象商圈」,登記商家有兩百餘家,舉凡蔬 果、肉品、海鮮、南北貨一應俱全,每天人潮絡繹不絕。時空的演進伴隨著人群的交融,眷村菜市場,散發出包容與創新的濃濃味道。

大湳形象商圈(拍攝者:王沛涵,2022)

楓樹腳休閒運動公園

        這裡原屬於國防部軍備局的軍事用地,民國108 年市府依「共融式公園推動計畫」改建為社區公園,提供民眾休閒運動。公園裡老樹林立,草地面積大,設有籃球場、步道、自行車道等基本設施,非常適合散步、運動、打球。八德區人口以閩南、客家及外省眷村為主,更是全台最多馬祖人聚居的行政區,近年,人口成長快速,為提高生育率,市府未來將以「燦爛的童年時光」為主題進行公園改造,打造一座全年齡層都愛用的共融式公園,並融入在地文化脈絡,連繫在地濃厚人情味,保留當地原住民聯合豐年祭、玉皇大帝祭祀及慶祝等活動,留住八德區的集體記憶。

楓樹腳公園(拍攝者:王沛涵,2022)

季節就是落羽松的調色盤

        沿著八德霄裡大池旁的浮筧街185 巷,近3 公頃的八德落羽松森林,瑰麗的漸層色彩,樹形秀麗典雅,美不勝收。

        落羽松樹高可長至50 公尺,原本生長在濕地沼澤環境,經過長時間的演化與適應,大型植株都有從地底下向上突出地面的「膝根」,膝根在積水的地方可以幫助樹根呼吸,但在沒水的地方還是會長,如果根系沒有足夠的生長空間,久了可能破壞地面。因此,種在大面積綠地裡的落羽松常要圍出一定的空間讓它伸展根系,否則隱藏在草地裡的膝根常常會絆倒行人。

        落羽松之所以美,是因為針葉會隨著季節入冬而由綠轉紅,最後如羽毛般飄落。臺灣大約在民國80 年引進栽種,經濟價值很高,除了樹形美觀,適合種植為庭造景和行道樹來觀賞外,其木材品質優良,也可以用來造船、製作傢俱、建築等用途,於是近幾年全台灣各地都興起一股栽種風潮。

        落羽松森林平時綠油油的一片,每到冬季、隨著氣溫下降,落羽松葉由綠轉黃、最後轉為橘紅色,在冬陽的照射下,各種顏色的落羽松交織在一起,光影錯落更顯浪漫;走進森林裡,高聳的樹木給人們一種壯闊的視覺感受。由於落羽松森林的周圍都是農田、菜園或羅漢松,建築物極少,因此自然的田園風光,搭配茂密且顏色漸層變化的落羽松森林,總是讓人陶醉其中,這正是落羽松森林最吸引人之處。

八德落羽松公園( 桃園市政府提供)

第三章

產業觀光

沉醉的黑色魅力 八德巧克力共和國

我嚼我驕傲

        不論是甜、是苦,還是帶點青澀初戀的酸甜,巧克力的魔力使眾人深深迷戀著。宏亞食品自1976 年設廠於桃園八德,以『77 巧克力』品牌開始行銷,橘色是經典,嚕呷嚕好呷,這是屬於臺灣味道,更是八德人共同的回憶,八德人幾乎將77乳加巧克力當作是八德的象徵。

        然而,巧克力的萬千風情,只用嘗的,實之可惜!宏亞食品更於2012 年打造了一座「巧克力共和國」,誠如館名欲傳達的意念,館內集結了各國的巧克力,於展區內各自精彩。

巧克力共和國(拍攝者:王沛涵,2022)

建築心意象

        位於巧克力共和國入口處,映入眼簾是ㄧ高32 米、寬14米的七層樓的巨型彩繪藝術牆面,非常吸睛!這是由宏亞食品於西元2018 年邀請荷蘭藝術家Fleks 與在地職人共同以巧克力地景、可可歷史彩繪出的「巧克力城市」創作。此座裝置藝術是以「夢想」為主軸,刻劃出巧克力共和國創立精神,也希望帶給消費者全新觀感,感受到巧克力濃濃魅力。

        沿著「巧克力街」通往巧克力共和國。哇!這個街名聽起來很童話、很夢幻,你可曾聽過嗎?這兒的「巧克力街」是真實存在的,它是在建造巧克力共和國觀光工廠時鋪路命名的。

巧克力街( 拍攝者:王沛涵,2022)

        來到巧克力共和國,令人驚呼~「這是巧克力!?」這座造型獨特的建築是運用大量的玻璃元素所構成,由海生館建築團隊加上花博舞蝶館營造團隊共同打造的東南亞首座巧克力博物館,外觀建築猶如一顆被從中間剝開,融出濃郁巧克力漿的頂級手工巧克力,尚且融入了綠能與環保概念,利用太陽能發電、雨水回收系統及大量採用玻璃自然光,降低電力的使用量,以達到環保的效益,並曾在西元2012 年榮獲建築金質獎。

入口( 拍攝者:王沛涵,2022)

探箇中滋味

        Follow me !我們不用到國外,就能一窺無國界的巧克力魅力喲!大約2,500 坪的巧克力共和國,分為館內區與戶外區,各區皆擁有豐富的展覽特色。不論是從遠處俯瞰建築物,或走進其中探訪虛實交錯空間的巧克力知識寶庫,皆能感受建築設計的創新巧思;尤其豐富的展示內容,除領略了可可豆的芬芳濃郁,大小朋友藉由DIY 活動,既感受了動手親做的樂趣,又可以嚐到巧克力的迷人滋味,似乎也喚起大人們兒時堆沙堡、玩泥巴的甜甜記憶,真幸福!

大廳(拍攝者:王沛涵,2022)

幸福延續

        巧克力共和國利用小小的可可豆,創造迷人的世界,不但將巧克力的文化知識、歷史融入一起,也結合了觀光旅遊,實踐綠能環保營運,為寓教於樂的巧克力殿堂,臺灣的新地標;更冀盼以共和國概念,成為世界甜蜜記憶點,成為國際永恆的亮點。

DIY 作品( 拍攝者:王沛涵,2022)
左圖:巧克力果實。右圖:巧克力豆。( 拍攝者:王沛涵,2022)

幸福保衛站 八德防災教育館

        遇到天災、火災、地震該怎麼辦?如何防範未然?這些防災知識來桃園八德防災教育館一次學得到。

千呼萬喚始出來

        我們都知道身處海島國家的臺灣,位處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的碰撞帶,原本就多地震及颱風等,這些皆屬天然災害,但平時離自身最近的水、火災等人為災害反易被忽略。

        桃園市人口密集,工商業繁榮發達,對先進之都而言,防災觀念與設施更是迫切必須升級的,市民的防災素養也必須跟著進化升級,否則,有再多的進步與財富也難以保全。

桃園防災教育館( 拍攝者:王沛涵,2022)

        桃園防災館坐落於八德消防分隊旁,基地原址是日治時代飛行場的跑道,縣政府在2000 年完成土地撥用後,初期整地作為簡易的消防義消人員訓練場地。2014 年2 月興建訓練中心工程開工,2017 年主結構工程順利竣工,接續辦理內部空間展示及室內裝修統包工程,於2018 年7 月底完工,目前是桃園消防局訓練中心暨防災教學館。

       桃園防災教育館為本市首座結合智慧科技、娛樂與教育之全國指標性的防災展覽場所;亦是全國首座「災害防救」主題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館內有天災、防範與應變、火災、安全的家、消防勇士等5 大展區,並有防災小畫家、防災歷險記、CPR 即時回饋、居家安全密室解謎、火場滅火VR 體驗、煙霧體驗室及地震體驗平台等7 大亮點,可讓民眾從體驗中學習防災觀念。

防災教育遊戲化( 拍攝者:王沛涵,2022)

做中學親身體驗

        面對天然災害,我們只能做好準備;而人為災害則可以事先避免。事前強化自主防災能力、建立全民防災之共識,不但能保護自己、保護他人,還能大幅增加救援成功的機率,降低各種天然災害所造成的災情。

        防災教育的相關領域包括自然科學、都市規劃、風險評估、火災學、心理學、災害搶救、緊急救護等等,因為領域太廣泛、資訊龐雜,若只是透過紙本或載具的閱讀會難以消化與理解。為了提高大家對於防災教育的興趣,而將學理知識轉化為易懂、可以體驗的內容,將防災教育遊戲化、生活化,讓傳統的體驗模式全面升級。

        防災要如何「體驗」?除非是親身經歷過災害,否則很難想像現場的情境與危險性。桃園防災館透過互動式、體感型設備,模擬常見之災害發生情境與原理,供民眾實地操作體驗,將防火、防震、防颱等災害應變知能,設計在日常生活場景,落實生活防災教育理念,促使民眾提高對災害的警覺,有足夠的危機意識與判斷力,知道可以採取什麼樣的應變作為,並且在平常就能實際練習,成為日常習慣。

推廣防災教育

        「預防勝於治療」,防災意識必先深植人心。有些似是而非的防災觀念必須釐清,有些防災知識有賴教育宣導。防災教育館即是一棟複合用途的場館,以「教育推廣、救災訓練、智慧科技」為建置理念,對內提供消防專業訓練,對外讓民眾進行防災領域的體驗與參觀。展望其未來前景,期盼成為全國指標性的防災展覽場所,同時,讓防災體驗寓教於樂,推廣防災教育成為國人生活的一部分。

看天吃飯已過去 青菜也能變黃金

氣候影響了什麼

在台灣農業氣候分區,八德區屬於亞熱帶之濕熱氣候,全年均適宜作物生長,土質也屬於保水性較好的黏土;八德區內埤塘眾多,星羅棋布,蔚為特色,但大小不一,雨水儲存不易,能引用的水源有限,常常為看天吃飯之旱田地,因此農民非常需要穩定之水源以利灌溉作業。

網室蔬菜在哪裡

        桃園蔬菜產業一直是北部地區優質新鮮蔬菜的主要供應來源,位於桃園市八德區廣福路1357 巷206 弄28 號的蔬菜產銷班第三班,在創始人李傳添的帶領下,利用管路灌溉及溫室管理的方式,精確控制水量,減少氣候對農產品生產之影響,以企業化的方式經營,初期經歷了許多困難,時間推移不斷的改良方式,反而讓蔬菜的產量更為穩定,尤其是近年極端氣候的改變,對看天吃飯的農民來說,損害不小。

農場主人除蟲( 拍攝者:王沛涵,2022)
網室菜園(拍攝者:王沛涵,2022)

網室蔬菜的進步

        蔬菜溫室種植打破過往受限於氣候雨量的日子,利用科學的方式栽種蔬菜,不僅不受氣候及病蟲害的限制,也因慢慢邁向自動化的管理方式,在人力方面精簡不少,蔬菜產量穩定成長,進而價格也會持穩,較不易因颱風災害而提高菜價,影響民生經濟;網室蔬果栽培面積計畫逐年擴大,作業流程上也不斷改進,新的設備也能精簡蔬菜的生產過程,讓原本受限的蔬菜栽種一躍成為八德地區特色,並且經由在地化、企業化的經營方式,讓青菜也能變黃金。

網室青江菜( 拍攝者:王沛涵,2022)

第四章

人文古蹟

在地的精神支柱.石母娘娘浣衣池

        沿霄裡與中壢交界,共約有10 多口浣衣池,其中之一就是在八德的霄裡。約260 餘年前,先民開墾時發現這裡有口湧泉井,定居後某夜湧泉井外三顆石頭突然發光,居民相信是石頭有靈性、會保佑孩子平安長大,便上香祭拜,自此興建石母娘娘祠供奉,石母娘娘成了當地的守護神。

        石母娘娘祠不僅是當地居民的重要信仰中心,也是八德區著名的觀光景點;廟前的池子是知名的石母娘娘浣衣池,沁涼又清澈的天然湧泉,泉水源源不絕,終年不乾涸,是當地居民洗衣、戲水、團聚聯繫的地方,就算是洗衣機發達的現在,仍有許多居民維持到浣衣池洗衣的習慣,成為當地的特色文化景點,尤其夏天更是一處非常棒的親子避暑小天地,有機會一定要到現場去瞧一瞧!

石母娘娘廟 ( 拍攝者:王沛涵,2022)

        石母娘娘祠也是客家先民疊石文化的重要信仰,民國107 年,桃園市政府改善周邊的登山步道,從石母娘娘祠到至德堂間,以仿石鋪面打造寬1.5公尺、長120 公尺的新環形步道,除了增進行人步行安全,也讓遊客在旅行時,可以一併認識客家文化與先民智慧。目前市府也預定在霄裡附近興建「桃漾館」,讓霄裡地區的生活品質更加美好,也讓霄裡地區成為北區客家文化亮點。

石母娘娘浣衣池( 拍攝者:王沛涵,2022)

三官大帝廟.三元宮

三元宮(拍攝者:王沛涵,2022)

        八德三元宮是八德區最古老的宗廟,也是居民重要的信仰中心。

        三元宮正殿所奉祀的神明為天、地、水三元三品三官大帝,而「三元」的命名就是源自於此。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三元宮舉辦的傳統祭典-「祈龜」活動( 又稱乞龜) 是地方的一大盛事。重達上千公斤、以糯米製成的巨大平安龜供奉於廟中,象徵祈求平安、福氣與長壽,擲出聖筊的信徒便能將米糕龜帶走,隔年再捐出同樣數量的米糕龜,意謂將福氣延續予他人。

        除了富有歷史價值外,三元宮本身的建築也頗具藝術特色。建築格局為三開間、三殿及兩天井的廟宇,殿內的木雕螭虎曲線生動,展現雄渾大器;石雕的人物、花草活靈活現;交趾陶的精緻裝飾以精湛手法打造,無論是體態柔美的仕女或是身著戰甲的武將,皆是維妙維肖。

龍山寺(拍攝者:王沛涵,2022)

在台媽祖人的信仰.龍山寺

        八德龍山寺位在八德大湳公園內,為1970 年代從馬祖南竿的牛峰境五靈公廟分靈而建。民國五、六十年代,馬祖鄉親移居到桃園八德,不僅成家立業、落地生根,也帶來馬祖信仰,八德區大湳公園龍山寺的廟宇歷史,就記錄著馬祖鄉親的移民史,是在臺馬祖人的信仰中心,更是全台第一個具有馬祖特色的文化資產。

        龍山寺具有明顯馬祖閩東式廟宇「封火山牆」的外觀特色,山牆外觀像是相連的「人人」形,頭尾向上揚或向前後延伸,造型與閩南式廟宇相當不同。

        龍山寺主祀神為五靈公,陪祀神白馬尊王、陳將軍、半天陳夫人、臨水夫人、福德正神等神祇。宮廟祭儀活動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元宵擺暝,於春夏之際依神明指示舉行補庫儀式,並透過扛乩方式提供信徒固定問事。龍山寺透過提供宗教、文化慶典等功能,展現廟宇兼具宗教和文化的多元特色。

邱家古厝- 餘慶堂公祠

        餘慶堂公祠即邱家古厝,坐落於建國路與建興街口,是一棟非常日式的建築,質樸典雅,環境清幽。餘慶堂公祠為一條龍的建築,兩側不帶護龍,門前一片青草地,立面的山牆上開有牛眼窗,十分特別。餘慶堂公祠牆基為洗石子,立面為水泥牆,搭配日式的屋簷屋瓦,充滿東洋建築風格。

餘慶堂公祠(拍攝者:王沛涵,2022)

        「餘慶堂」取名自「積善之家, 必有餘慶」之意,在八德幾乎邱氏古厝都是取名餘慶居。在二次大戰末期,因距八德軍用機場很近,地利之便,曾被作為日本神風特攻隊的隊長駐所,以及神風戰機疏散區的通訊指揮中心使用。

公祠入口(拍攝者:王沛涵,2022)
餘慶堂公祠( 桃園市政府提供)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