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區位於桃園市的最南邊,自然地勢得天獨厚,群壑高山有之、層層河階有之,山巒疊翠、環山抱水,是桃園市最富魅力的天然美景觀光資源。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比雅、角板至復興

        復興區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早期人們為了樟樹、檜木或是煤炭前來開發,光緒十二年( 西元1886 年) 劉銘傳巡撫經過此地見大嵙崁溪( 現在的大漢溪) 對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就取名為角板山。

        但其實這裡早就有當地原住民泰雅族所取的名字―Pyasan( 比雅山),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早期居住於高山上的泰雅族人因這裡是與漢人開墾交匯的地方,會抓取獵物或山產來此地交換生活用品,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到了民國光復後設鄉,稱為角板鄉,直到民國43 年,改名復興鄉,民國103 年12 月25 日桃園市升格為直轄市,改制為復興區。

高山風情在復興

        小朋友,桃園市復興區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喔!作為桃園境內主要的山地區域,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的美景是我們復興區人熟悉的家鄉。春季角板山(Pyasan) 賞梅花及櫻花、夏季盛產拉拉山水蜜桃、秋季黃澄澄的甜柿,以及冬季供應高山蔬菜,觀光資源豐富多元,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

青山為幕.綠水為屏

        復興區位於桃園市的最南邊,地理疆域東鄰宜蘭縣的大同鄉,西與新竹縣關西鎮、尖石鄉及桃園市的大溪區、龍潭區接壤,東北毗連新北市烏來區、三峽區,境內主要以山地地形為主;自然地勢得天獨厚,群壑高山有之、層層河階有之,山巒疊翠、環山抱水,是桃園市最富魅力的天然美景觀光資源。

        由於受到地殼變動,地層抬升的影響,復興區有發達的河階地形,在河床硬岩形成許多瀑布與急流,大漢溪河川地形多變化,尤其是北部橫貫公路沿線風景頗負盛名,觀光景點多,是旅遊的熱門地點。

        這些頗負盛名的觀光景點,包括: 自然生態探索的三民蝙蝠洞、霞雲的東眼山、義盛的小烏來;族群歷史記憶的大豹群故事館、泰雅部落圖騰與基國派教堂;觀光休閒商圈的溫泉會館、角板山市集、天幕廣場,以及全台知名最長懸索橋:新溪口吊橋、羅浮雙橋,電影賽德克巴萊取景的義興吊橋等,這些都是前山很受歡迎的旅遊地區。另外,位在中山地區的羅馬公路,沿著石門水庫湖光山色是著名的自行車、重機訪遊朝聖路線。然而,後山更有野溪溫泉、拉拉山巨木區,讓人尋幽訪勝;尤其在春季櫻花綻放時節,北橫櫻花山中秘境悠然美景,更是美不勝收,每每造成觀光的熱潮。

物阜民豐.近悅遠來

        吃鱒魚、看花卉、採水蜜桃,甜柿也是不可少。復興區以山為屏,居民大多務農,生產以高經濟價值的高冷蔬菜、水蜜桃、甜柿、段木香菇、高山茶、咖啡、綠竹、桂竹筍和花卉為主,原住民在地原生野菜、馬告( 山胡椒) 原味料理,鮮味無比!簡單質樸的生活與環境,好山好水的無汙染土地,讓復興區的農產品享譽全國。

        「春櫻、夏瀑、秋楓、冬雲海。」復興區處處是美景,一年四季各有風韻,何時前往都能有不同玩法,遊客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也能感受獨特的泰雅美食、工藝,是兼具景觀與文化的旅遊勝地。

三民蝙蝠洞(拍攝者:謝伊婷)

        若小朋友們有機會和爸爸、媽媽一同來到復興區,可以欣賞秀麗、連綿不斷的山水,一遊角板山公園、暢遊溪口吊橋、看看角板山行館、走走神秘戰備隧道,在角板山形象商圈漫遊,體驗泰雅族的人文特色,品嘗、採購四季各有不同的農特產品,保證收穫滿滿、滿載而歸。或是規劃復興區樂活森林之旅,暢遊東眼山森林遊樂園區,這裡有泰雅大豹社族人的遷徙故事;走走小烏來風景特定區,享受氣勢磅礡的瀑布景觀;漫步拉拉山自然保護區,優游在高大巨木中。羅浮的溫泉與山中的野溪溫泉,更是讓人停下腳步來感受復興人暖暖的好客時光。

段木香菇(拍攝者:謝伊婷)

第二章

永續生態

        復興區全區土地位於溫帶,由於氣溫與雨量隨高度變化,因此造就了本區多元的動植物生態,大漢溪貫穿全境,地勢走向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境內多380 至2000 公尺之間的丘陵、山地及河川地形,在高山和溪流交錯間,刻劃出家鄉美麗而多樣的人文生態與自然環境特色。以「復興」為名,寄託了當地原住民許多美好的願景。

真是「泰」棒了「雅」

        復興區居民以泰雅族為主,在日據時代為了開採林產,慢慢有閩南人及客家人遷入;民國80 年以後人們重視休閒生活,復興區由於風景秀麗,吸引了大量人潮,居民們開始賣起了山地特產,投入旅遊產業,也開始關注到泰雅族的傳統文化及工藝。

        泰雅族稱為Atayal,傳說泰雅族人起源在遠古時代,由大石頭分裂爆開後走出男、女性的祖先,之後遷徙到各地建立部落。本區的語系為賽考利克群,以前泰雅族有文面的習俗,以表示男子善戰,女子善織。文面是傳統泰雅族人成年的標示,同時具有美觀、避邪等功能,代表傳統的文化價值。

        男子出外獵得人頭或狩獵後文面;女子則在學會織布後,才能在臉上刺上花紋。族人相信靈魂在離開人世到達祖靈居所時,祖先會按照文面判定是否為泰雅族人子孫,因此也具有宗教上的意義。

部落常常順著溪流而發展,傳統的泰雅族社會以狩獵及山田燒墾為生,遷徙及空間變動頻繁,聚落往往因耕地不足、人口增加而不斷分化,又因長期與山林互動,發展出游耕、狩獵、採集的生計模式,以及半定著、半移動的小集團遷徙居住和加入、增生、分化、散居的小聚落部落型態。其中「獵人精神」跟生態保育的精神接軌,進一步成為「原住民是山林守護神」論述。

        泰雅族的織布技巧是原住民族群中最精進的一族,會以織布來評定婦女社會地位與才能,祖靈祭是最重要的祭儀活動,gaga 是須遵守的祖先訓示與行為規範,傳說菱形紋是眼睛的象徵,代表祖靈的庇佑。

        為了避免雨季水患及山頂強風吹襲,聚落集中在溪流兩側山坡的中段,常面向河谷,背靠山岩;傳統家屋以竹為建材,穀倉則是高架式的,望樓是瞭望台,是早期的防禦設施。

台七線29.1 公里處的大漢溪曲流山腳(拍攝者:薛詩騰,2022)

復興「泰」好玩

        復興區沿著大漢溪( 舊名大嵙崁溪) 河谷、北部橫貫公路,沿途盡是山巒翠綠、環山抱水、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觀光資源,以下將介紹頗富盛名的人文生態與自然環境的觀光資源。

大漢溪紀行

        大漢溪支流呈不規則樹枝狀,在山區內受到硬岩控制,切割出深邃的峽谷及曲流景觀;嶙峋巨石橫亙在險峻的山澗裡,湍急的溪水拍打在巨石上,堆積坡的凸岸與侵蝕坡的凹岸此消彼長,讓河道如同飛舞的彩帶般飄逸多姿。在台7 線29.1 公里,從這裡看出去的高坡峽谷是一處典型的曲流山腳,大漢溪繞過由堅硬砂岩構成的青翠山腳,形成戲劇性的 U 型髮夾彎,彷彿對著站在高處欣賞的人們,咧開一個誇張的微笑。

        類似的曲流河段在過了羅浮時達到最明顯,由於兩岸的硬岩山脊交互突出於谷內,大漢溪水流受阻,只得迂迴而行。這種地形在學術上稱為「交切山腳」,強烈的侵蝕力道將這裡的河谷深切為 V 字型,加上植被茂密,幾乎是深不見底。另一側是一片陡直的砂岩絕壁,絕壁上近乎垂直的層理線條,透露出復興區的地質歷史,與造山運動不可思議的推擠力量。

        「三龜戲水」是巴陵地區最具代表性的美景之一,大漢溪可說是桃園市最主要的河川,此處因大漢溪上游發源自群山深處的玉峰溪與三光溪,於下巴陵前匯聚為大漢溪;因河道曲折大漢溪在此迴繞多次,經過長期侵蝕沖刷形成「交切山腳」的景觀,從山路遠望山谷,就像三隻烏龜的頭頸,加上延伸的山巒形似龜背,形成了特別的三龜戲水景象,是前往巴陵地區旅遊必訪景象,也是拉拉山最具代表性的美景之一。

        神奇的河水像利刃把山、高地切割成一層層的河階,提供人們開墾農耕的地方,在曲流地形的河道凸岸( 滑走坡),泥沙與土壤常堆積成弧形,該堆積處相對被抬升形成河階,有如半圓形的劇場,稱為「劇場河階」。溪口台地是大漢溪流域的河階地,美麗的溪谷景致猶如蔣公故鄉,而聯絡角板山與溪口台地交通的新溪口吊橋,就是當地最知名的地標,是地理教學的最佳戶外場景。

「交切山腳」三龜戲水(劉雲傑提供)

桃花源探秘.河階瀑布

        瀑布也是北橫路上常見的自然美景,這一帶的瀑布大多為帽岩瀑布,亦即河流侵蝕河床時,遇到突出的硬岩一時無法切割,於是由高處落下而形成。最壯觀的瀑布是在小烏來瀑布群,小烏來瀑布共分三層,中段的主瀑布落差高達50 公尺,聲若雷霆,氣勢萬鈞。

        霞雲則有許多遊客前往尋找深不見底的藍綠色—傳說有著祖靈守護的秘境。從霞雲國小斜前方的庫志道路前行大約500 公尺,就可以來到優霞雲瀑布風景區。優霞雲瀑布當地人稱為鐵木瀑布,是因為當時發現的人是當地泰雅族頭目名叫「鐵木」,因而稱之為「鐵木瀑布」。

鐵木瀑布(拍攝者:薛詩騰)
嘎嘎生態池( 拍攝者:謝伊婷,2022)

復興好食在

        復興區,一個以青山為屏,以綠水為幕的世外桃源。位於桃園市山區,面積為轄內最大,幾乎占了三分之一。因離台北地區不遠,成為都會地區人們假日旅行的最佳選擇。當地農產品種類豐富,以下介紹復興區「3 寶」,有知名度高的水蜜桃,還有甜杮和綠竹筍,以及原住民的綠寶石- 馬告。

高山水蜜桃

        復興區拉拉山上陽光充足且日夜溫大大,在海拔1,200 公尺的高海拔地區,常年有霧氣迷漫,非常適合種植溫帶水果,生產面積約300 公頃,產季5 至7 月,所生產的拉拉山水蜜桃富含豐富水份,香味濃郁,果肉柔嫩。一年僅有一次收成,成熟現摘,外表有細細的纖毛、不耐儲藏、須於短時間內享用。

復興好柿多

        復興區甜杮種植地點在拉拉山卡拉、光華、雪霧鬧等部落,面積近50 公頃,當地的環境、土質、溫差非常適合甜杮生長,每年的產季從10 到11 月,品種有「次郎」、「富有」等,色澤鮮橙,果肉肉質緻密,甜度12 至14 度,有時甜度比水蜜桃還佳,是上等的秋季水果。

        「復興甜柿」採取自然農法,未使用除草劑,經過小農用心栽植,果實飽滿、口感清脆多汁,可連皮一起吃。果肉鮮嫩香Q,豐富的營養素可保護心血管,是最佳的飯後水果。

健康綠竹筍

        夏天是綠竹筍的產季,高纖維低熱量,不論煮湯、熱炒、涼拌,還是香滷、紅燒,怎樣都吃不膩。在高冷氣候培植的綠竹筍以味道甘甜可口、品質佳、纖維細緻而出名,5 月下旬到9 月是主要產季,彎曲的、沒有出青的,就是口感最好的筍。挑選時要注意「白、富、美」,「白」是觀察切口平整、筍肉色澤潔白無病斑,聞起來鮮甜清香;「富」可用手掌握緊筍的底部,觀察筍肉厚實度,底部肥大,筍殼的比例就比較少;「美」是觀察筍殼顏色、筍尖端沒有出青變綠、筍型彎曲呈現牛角型、底盤圓潤飽滿、基部沒有芽眼等。

        復興區綠竹筍品質細、纖維少、脆甜可口,三民、澤仁、羅浮等為主要產地。採收時必須要留一根竹筍不能採收,因為要留下「二代筍」,讓它繼續成長,木質化後變成高大的竹子,這樣才能讓明年也有竹筍可採收,形成生生不息的循環。

綠竹筍(拍攝者:薛詩騰)

原住民的綠寶石- 馬告

        馬告(Makauy) 在泰雅語的意思中,有著「充滿生機、生生不息」的意涵,指的是一種植物叫山胡椒,它的嫩葉、花朵、果實,全部都可以食用。馬告果實未成熟前為綠色,曬乾後外型酷似黑胡椒粒,同時擁有黑胡椒、薑與檸檬的香氣,是極具經濟價值的作物。

        在泰雅傳統社會,因為鹽的取得不易,所以族人改以土生土長、天生天養的原生香料- 馬告(山胡椒)的種子為主要調味料,味道辛香,是原住民族傳統日常飲食中,使用頻繁且重要的香料,尤其是用馬告作醃料,與帶有油脂的三層肉做搭配,充滿胡椒與薑氣味的馬告,帶著清新柑橘香氣 ,讓肉吃起來清爽不膩口。復興區至今仍保有馬告入菜的傳統,如馬告磚仔雞、馬告桶仔雞、馬告鱸魚、馬告鱒魚、馬告高麗菜、馬告蛋等創意料理。

        讓我們一起吃當季、在地食物,支持在地小農、友善環境、公平貿易的產品,消除飢餓,減少食物碳足跡;多認識不同族群的文化,與不同文化、社會背景的人交朋友,懂得接納不同、欣賞差異,減少不平等;保護原生動植物,守護生物的棲息地,認識在地的自然生態、文化古蹟、人文歷史,也向更多人介紹!

馬告(拍攝者:薛詩騰)

第三章

產業觀光

與粟Trakis 共生―小米之路

        小朋友們,如果你對小米的認知還停留在只是釀小米酒的原料,那就太可惜了!在泰雅文化中,許多傳統祭典都和小米息息相關,但隨著稻米的引進之後,族人紛紛開始種植稻米,連帶也使得小米傳統文化漸漸沒落,而小米之路的成立,不僅是要「把小米種回來」,更要「重現被遺忘的泰雅精神」。來一趟小米之路,讓這裡的族人帶你深入了解小米的事,並了解族人與自然共生的智慧,絕對讓你收穫滿滿!

霞雲小米田收成(拍攝者:周樹仁)
泰雅祖靈祭(拍攝者:蔡武晃)

        小米之路遵循古法種植小米,也維持一年一種一收。每年1 至7 月是小米栽種期;冬季燒墾、播種,夏季摘穗、採收,隨之衍生出的祭典,就是泰雅悠久文化的表現,儀式中都必須有耆老出席,向祖靈祈福,祈願今年收成豐碩。

羅浮小米園區( 拍攝者:李睿宸,2022)

        其實小米之路的前身就是小米園區,還記得小米園區那彩繪鮮豔的搗米杵和臼的入口意象嗎?因原本提供種植小米農地的地主把土地收回去了,所以舊址的小米園區現今變成私人種植蔬菜的農地,而一旁的多功能展示教室也變成小米加工廠,可見要復興小米文化這件事情是多麼充滿挑戰,但是,我們不用擔心小米會就此沒落,因為泰雅的精神就是永不放棄!

賽德克巴萊彩虹橋―義興吊橋

        小朋友還記得電影《賽德克巴萊》中,賽德克勇士們站上彩虹橋為自由奮勇而戰的畫面嗎?而電影中的吊橋就是桃園市復興區羅浮里的『義興吊橋』,讓我們一起跟著獵人的腳步探索部落文化,欣賞絕佳自然景觀,探訪這神秘的秘境吧!

        『義興吊橋』建於1966 年,是桃園市唯一的水管橋,原為引水灌溉附設水管,早期是義興部落通往羅浮的主要交通道路,2013 年重新開始動工翻修,原本的通行人數從單次10 人提升至100 人。義興吊橋長約200 公尺,站上鐵網橋身、木頭鋪面、15 層樓高( 約70 米) 的吊橋,走在上面彷彿像是走在鋼索上,超級刺激的!走吊橋的同時還能俯瞰大漢溪谷的迷人風景,潺潺河水聲令人身心都備感舒暢呢!逢四、五月還有『桐花』點綴群山,饒富詩意!就算當下這高度再怎麼令人害怕,也能享受這番絕美視野以及突破自我後的強大成就感!

義興吊橋 ( 拍攝者:李睿宸,2022)

泰雅山林秘境―羅浮泰雅溫泉公園

        體驗過義興吊橋高空的刺激及穿越古道欣賞美景後,想必小朋友的雙腳此刻需要好好的放鬆吧?那我們就一起到羅浮泰雅溫泉公園去泡泡腳,舒服放鬆吧!

        復興區河谷因受河流侵蝕而形成岩層較為薄弱的板岩,而岩層薄弱的板岩常為溫泉湧出之地,因而形成野溪溫泉,如:嘎拉賀溫泉。羅浮泰雅溫泉公園則是桃園市首座碳酸氫鈉溫泉,羅浮地區早期有溫泉露頭,但後續因為地形改變關係已不復見,

羅浮溫泉瀑布藝術造景 ( 拍攝者:合瓦艾.達告,2022)

        2017 年8 月桃園市政府與復興區公所合力開鑿,把許久不見的溫泉成功挖掘出來了!湧到地表時泉溫約為37℃,將溫泉引進泰雅故事公園泡腳池供民眾使用,並形塑為原民部落溫泉園區。

        羅浮泰雅溫泉可以容納將近120 人,第一口井每日產出的溫泉水量約110 噸,水溫在40 度,設置成一個大一個小的泡腳池,後續第二口溫泉井每日出水量達到300 噸,水溫達43度,設置溫泉中心,設施有spa 溫泉池、兒童遊戲池、賞景池(山景)等。羅浮溫泉溫度只在35 度至49 度之間,所以屬於『低溫溫泉』唷!

羅浮溫泉園區(拍攝者:李睿宸,2022)

        泡完舒服的溫泉之後,是不是會覺得肚子空空的?羅浮泰雅溫泉結合泰雅特色的美食,有馬告咖啡、紅茶、檸檬、小米料理等,在享受泡湯、賞景的悠閒之外,還可以品嚐當地泰雅族人的特色美食餐點,復興真是「泰」好玩,來一趟部落山水輕旅行,以溫泉結合當地特色美食的方式來帶動區域的觀光民宿產業,想必羅浮泰雅溫泉在未來會是北橫之旅必經的熱門景點。

羅浮溫泉園區(拍攝者:李睿宸,2022)

第四章

人文古蹟

        復興,舊名「角板山」,相傳是1886 年台灣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至此, 見山峰突起如角,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命名為「角板山」。「角板山公園」位於大溪區東南方大漢溪的中游,佔地5.7 公頃,海拔640 公尺,是群峰重疊中的一處高地,當地風景秀麗、雲霧繚繞且景色多變,其在「角板山行館風景區」園內林木扶疏,遍植梅花,又有步道涼亭,池塘曲徑。公園可遠眺溪口台地,山光水色,景色絕美。

        由於風景區是在山區,園內有許多的巨大松木且遍佈著海量梅樹,園區種植了近300 棵梅樹,最老的梅樹在1961 年就種下,樹齡已經超過一甲子,四季遊客川流不息,是角板山首屈一指之勝地。而其中也藏著年代久遠的歷史建築,包含戰備隧道、蔣公行館、雕塑公園、樟腦收納所等多個特色景點,是桃園市重要的人文古蹟,也是歷史上不可抹滅的長河。

溪口吊橋入口(拍攝者:李睿宸,2022)

前人來站崗 後人來乘涼( 戰備隧道)

        角板山戰備隧道建於1963 年,用於戰事爆發時保護國家元首安危,並對外下達作戰指令。固若金湯的保護設施,隧道口則裝設20 公分厚的防彈鐵門,防範當時所有的機槍、手榴彈、走砲等輕武器攻擊,另為能有效對外聯絡,還設置了通訊基地。如今隨著軍事色彩淡去,戰備隧道為了能拉近參訪遊客之距離,在隧道內做好防水保持乾燥和3D 壁畫彩繪,增設通風、燈具採光等設備,並於周邊設置了觀景平台、解說導覽牌,以及動物兵團雕塑,現今成為遊客遙想當年戰地風光的好去處。

戰備隧道立體彩繪 ( 拍攝者:賴鈺筑,2022)
戰備隧道(拍攝者:謝芷吟,2022)

日人也知道 天然的尚好( 樟腦收納所)

        樟腦自1860 年台灣開港以來是重要的輸出品,從原本單純的造船材料、入藥防腐劑等用途以外,逐漸運用到驅蟲藥、無煙火藥、賽璐珞、煙火等用品上,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與戰略物資,日治後實施樟腦專賣制度,否認清領時期原住民與漢人的「山工銀」森林開發合作模式,也就是不經過泰雅族人的同意而直接入侵領域砍伐樟樹,嚴重影響原住民的權益,因此爆發樟腦資源掠奪戰爭,枕頭山事件戰事最為慘烈。

日式改良腦灶 ( 拍攝者:賴鈺筑,2022)

        於樟腦產業繁盛時期,角板山是重要的樟樹產地,至今園區內仍有十餘株樹齡已近百年之老樟樹。早期採樟是很辛苦的工作,沒有電動機器的幫助,只能靠刀具砍樹、移動、鋸成段,腦丁是實際製腦的人,在樟腦專賣的時代,腦丁需取得官方的許可才能擔任,每回入山工作,腦丁便得將食、衣、住……等日常生活物品及各種工具扛上山,後期便出現一個腦灶一個家庭的生產方式,舉家住在山林中以竹、木搭建的工寮內。焗腦製程可分為「採伐」、「搬運」、「熬腦」、「出炊」等四大步驟,製成的樟腦主要用途供於藥用,可治風濕、疹癬、霍亂或作強心劑,治療皮膚病、神經衰弱症等;樟腦亦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室溫下為白色或透明的蠟狀固體,可用於驅蟲。日治時期台灣樟腦產量佔世界第一,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才被化學製品取代,導致產業的沒落。

        遊客中心旁的日式建築- 樟腦收納所,現為全台僅存的展示樟腦製作及用途的廳舍。在當時是產地的樞紐地帶,是台灣北部山區重要的「粗樟」集散中心,以便粗樟產品集中外運作業。當時在倉庫前設置輕軌便道支線與簡易車站,以人力推動輕便車下山,到大溪再以船運,經由大漢溪河港交通運輸,沿大漢溪運往專賣局台北南門工廠加工與精製,最後由淡水港輸出,顯見「山地治理、採樟熬腦」於角板山發展的重要意義。

樟腦收納所內腦灶( 拍攝者:謝伊婷,2022)

治理無情 歷史無情( 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台基)

        1900 年開始,日軍採行強勢鎮壓的理蕃政策,祖先奔馳山野為族群存亡向外敵揮出抵抗的利刃,面對日本人覬覦台灣山林資源的經營野心,不同於劉銘傳的撫育政策,精心進行蕃人慣習及田野調查後,開展了土地掠奪戰爭,曾任台灣總督達9 年的佐久間左馬太,在當時以強硬軍事手段討伐原住民,在山林中演變成血流成河的戰譜,歷經大豹社、枕頭山等數次戰役之後,日軍建立強大的隘勇線,族人被迫遷離祖居地,族人低下頭接受日本人的安排,繼續為族群的生存自力更生。蕃童教育所裡的孩子們,開始學習日本話,族人們的獵槍被收走,文面傳統被禁止,被教導拿起鋤頭耕作種起水稻。由於角板山是理蕃事業開始之地,故在角板山設立紀念碑。紀念碑創建於1930(昭和5)年11 月,其本體在戰後被拆除,只保留原基座,並改建為「復興亭」。該台基的作法為番仔砥砌石法,是1910~1920 年代(約大正年間)盛行於台灣的作法,台基花崗石材為日本石,施工手法精美,式樣獨特,為日據時期之建築,具有歷史文化意義。屢經拆除改建的復興亭,雖然已非原始紀念碑,亦無碑文,但部份基座尚屬原有石材。

佐久間總督追懷紀念碑台基( 拍攝者:薛詩 騰,2022)

通路建出來 人貨都進來( 溪口吊橋)

        溪口吊橋位於石門水庫上游,跨越大漢溪,連接角板山與溪口部落,其高度與長度皆頗具規模,為部落居民對外聯絡要道,也是日治時期交通相關設施,為溪口台河階與角板山河階的主要連絡橋樑。

溪口吊橋( 拍攝者:李睿宸,2022)

        舊時穿過角板山公園往下走,步行約1 公里便抵達溪口吊橋,吊橋十分狹窄,一次只能通行15 人,橋面以長條木片鋪成兩條狹道,來往行人擦肩而過。溪口吊橋在建設的歷程中,材質、位置先後不同,日治時期最早興建的吊橋為鐵線橋,位於今日新橋西邊,現尚存基座遺構。隨著材料及工法演進,戰後改以鋼纜興建,隨著時間過去,鋼纜吊橋的橋體也漸漸老舊,復興區公所再於原地興建「新溪口吊橋」,於2016 年完工。新橋增加鋼纜強度,光鋼索母線即重達12.5 噸,全長303 公尺,為全臺最長的「吊床式吊橋」,提供部落居民更便捷安全的使用通路,舊橋功成身退,僅保留原有橋塔。

        鐵線橋與舊鋼纜橋於完成各階段任務後逐一功成身退,鐵線橋遺構與舊鋼纜橋橋塔,承載著過去的歲月,在這塊土地繼續守護來往的遊人與居民。

舊鋼纜橋橋塔 ( 拍攝者:李睿宸,2022)
溪口吊橋 ( 拍攝者:李睿宸,2022)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