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屋區位於桃園最西邊,瀕臨台灣海峽,是俗稱的「風頭水尾」之地,終年風勢強勁,水源有限。三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野,僅有平埔族原住民游耕狩獵。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介紹新屋特色.新屋心所在

        今天山仔頂大伯公起了個大早,祂好興奮好興奮! 原來是好久不見的范姜開基伯公約祂一起喝茶打嘴鼓啦! 大伯公開心地打扮整齊,匆匆和伯婆說一聲就踩著祥雲出門了~

        當祥雲飛入新屋上空,綠波萬頃的稻田活潑地跟大伯公問早,在開基伯公的引領與介紹下,山仔頂大伯公驚訝地發現,濱海的新屋竟然擁有著極其豐富的自然生態與人文遺產。

白鷺鷥在稻田中翩翩起舞(文史工作者姜義溎提供。)
桃園全區地圖(繪圖: 詹育融)

新屋的開拓與發展

        新屋區位於桃園最西邊,瀕臨台灣海峽,是俗稱的「風頭水尾」之地,終年風勢強勁,水源有限。三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野,僅有平埔族原住民游耕狩獵。西元18 世紀前期,客籍與閩籍的先民陸續來到新屋拓墾,以硬頸、刻苦的頑強精神,一鋤頭、一畚箕,在此地建立家園。這時候,新屋的陸路交通尚未發達,民生用品多靠海運輸送,崁頭厝港( 今永安漁港)是主要的港口,與大陸商貿往來頻繁。

        而位於桃園臺地西南的新屋,地勢平坦,但因古代大漢溪襲奪,致使河川短淺,水源匱乏。自清代以來,隨著陂塘以及水圳的興修,「看天田」的情況逐漸改善。西元1963 年,石門水庫完工,在充分供水下,新屋成為桃園最大的農業生產區。

新屋之名

        二百六十多年前,也就是乾隆初年的時候,范姜家的老二—范姜殿高,非常勇敢地一個人來到台灣,從淡水上岸後,他發現台灣北部的良地都被漳、泉兩個地方的移民所佔據,只有桃園這塊石礫荒地乏人問津,所以他選定原住民較少的新屋地區定居,憑著客家人吃苦耐勞的性格,從事開墾荒地與耕作。

        次年他回廣東老家後,便帶出三弟殿發、四弟殿章共同前往桃園沖積扇披荊斬棘。而乾隆十六年(西元1751 年),留在老家奉養雙親的老大殿榮在父母相繼過世後,也跟隨兄弟們的腳步渡海來台,從此兄弟五人團聚,胼手胝足,在今桃園市新屋區辛勤地開墾這片美麗的家園。而如今,范姜家族的人數已超過11000 人,700 多戶分布各地。

新屋夕陽無限好(涂佩茹/ 攝)

        當時范姜兄弟以姜騰本墾號,向官方所申請的墾地範圍從東楊梅鎮營盤腳,西至石牌嶺,南至社子溪,北至大窟坑(觀音區大堀里),面積達三千八百多甲。經過一百多年的努力,范姜五兄弟家族不但使荒野變田園,更吸引了許多拓荒者遷到附近開墾。咸豐五年(西元1855 年),因家族人口增加,范姜家族三房、四房另選良地建其祖堂及房舍,並將廣東老家的祖靈請至當地奉祀。由於新建房舍規模宏大,人們談起時,時常指其為「新起屋」,因此「新屋」便成為當地的地名,流傳至今。

辛勤的農夫們(文史工作者姜義溎提供)
汗滴禾下土 粒粒皆辛苦(文史工作者姜義溎提供)

新屋海漘( 新屋海邊)

        大多數人對客家族群的印象是「逢山必有客、無客不住山」,而桃園新屋沿海地區卻有著這麼一群獨一無二的客家人,住在海邊、說著海陸腔,歕嘟( 吹海螺) 牽罟、抓鰻苗、疊石塭(築石滬)樣樣精通,這些活動在其他客家村莊都是看不到的。

        而這種「奇特」的生活方式是因為新屋地區早期農業灌溉用水匱乏,農作收成不佳,生活十分不易。幸好新屋臨近海邊,讓客家人可以利用農忙之餘或漁汛時從事漁業活動,平常還可以到海邊石塭( 石滬) 與藻礁地帶捉魚補貼家計,或是用人力舢舨在沙灘地進行牽罟,為晚上的餐桌加菜。

        在新屋,這裡結合了客家農、漁的生活、知識、信仰,伴隨著歷史與回憶,形成了既獨特又溫暖的「海洋客家文化」。

伯公

        客家人稱為「伯公」的神祇為土地公,又稱福德正神、福德爺,而土地公廟則稱為「伯公下」。

繪圖: 詹育融

        「伯公」是客家駐地之守護神,在客家話裡,「伯公」指的是祖父的哥哥,亦即是家族中的大家長。而客家人與土地公的關係也如同叔伯之間一樣親近。伯公信仰文化不僅與土地結合,更與客家人的生活緊密相連。

笨港田頭貝殼伯公(宜君 攝)

范姜開基伯公

        到新地方開墾時,客家人常會樹立伯公雕像來祭拜,以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收。而「范姜開基伯公」正是范姜家族在清乾隆初年至新屋開墾時,一同攜帶渡海來台的伯公香火。日治大正10 年建廟,利用當地石材雕鑿而成,並題有詩對:「福向家家錫,德同日日新」。

范姜開基伯公(文史工作 者姜義溎提供)

新屋心所在

        走在新屋的路上,綠波蕩漾的稻田是現代的都會生活中難得一見的農村風貌。新屋區是全市最大的農業稻米穀倉,其中以桃園3 號香米加工製成的新香米及芋香米最為出名。

        臨海的新屋也發展出休閒觀光漁業,而「永安漁港」更為全台唯一的客家漁港,不但擁有豐富的漁業資源以及優美的景緻,令人流連忘返。更可以在漁港內盡情欣賞落日餘輝、享受海風的溫柔。

        新屋區農漁業發達,是名符其實的魚米之鄉!良好的天然環境、宜人的海岸風光、道地的農漁特產與客家人文景觀,無不使人沉醉在這客家好所在——新屋!

親子踏浪趣(詹育融攝)
探索新屋之美(莊春菊老師提供)

第二章

永續生態

繪圖: 詹育融

        山仔頂大伯公翱翔雲端,俯瞰新屋,祂發現了海岸邊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大大小小的藻礁孔穴裡住著好多種海洋生物。范姜開基伯公趕忙介紹起全台面積最大的千年植物造礁—觀新藻礁!山仔頂大伯公站在美麗絕倫的的藻礁地形面前,千年流轉時光化成的生態巨作令祂大為震撼!

褐藻類的紅褐色礁體(莊春菊老師提供)

藻礁之美

        桃園沿海藻礁約27 公里,北起大園區沙崙藻礁,南至新屋區觀新藻礁。觀新藻礁是植物造礁而成,為目前全台灣最大、生長最完整的藻礁,而且藻礁存在的時間已超上千年,最古老的甚至有7 千500 多年呢!

管蟲附著於卵石上的鈣質 骨骼(莊春菊老師提供)

藻礁與珊瑚礁是不一樣的!

        珊瑚礁為動物造礁,而藻礁由植物造礁,所以生長緩慢,造礁累積的速率很慢,約每十年才會增加一公分。也正是因為藻礁生長緩慢,周而復始、層層疊加的特性如同地層一般,所以我們可藉由藻礁生長速率的快慢與緻密性,作為判斷當時溫度與環境狀況的氣候變遷證據,藻礁是地球所遺留下來的珍貴紀念物,更是台灣演化史上重要的一環。

藻礁育嬰房

        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是觀新藻礁的亮點之一﹔藻礁地形具有多孔隙的特性,是各種生物的最佳棲息地。目前共發現有10種藻類、129 種動物,動物密度是高美濕地的5 倍,香山濕地的8 倍,宛如是北台灣的海洋生態博物館。

        每當退潮,藻礁露出於海面時,我們可以在潮間帶發現藻類魚蝦、螺貝類、綠藻等多種海岸生物,而踏上木棧道可以前往紅樹林教育園區,近距離觀察彈塗魚、招潮蟹。桃園觀新藻礁生態系的物種特性、生物豐富度以及生物多樣性,都是喚起師生環境覺知意識最好的教材,需要我們去重視保護的。

藻礁近照(莊春菊老師提供)

多孔隙環境的生物

        多孔隙的礁體,散佈許多大小不一、深淺各異的潮池溝,經常可發現許多底棲生物,包括甲殼動物、腸腔動物、軟體動物、棘皮動物等生物生存。數量龐大的小型生物,為藻礁生態系中的優勢物種。

潮溝常見的蝦虎(莊春菊老師提供)
馬尾藻
螃蟹
施展隱身術的螃蟹
▲ 涂六郎/ 攝

藻礁之獨特性

        礁體底層多由珊瑚礁構成,上層則多為藻礁,珊瑚礁與藻礁會互相交疊。全球有此種特殊的海岸十分罕見。而藻礁不但是海中生物的育嬰房,對於南遷北移的候鳥也提供了保護、食物補給站以及度過冬季的好所在。

莊春菊老師提供

粉嫩可愛的派大星

生活中的卡通片「派大星」是由何種海洋 生物創造出來的?花冠海燕是一種小型海 星屬的棘皮動物,扁扁身軀,5 隻腕足, 背部粗糙,常隨礁體上的顏色,變化個體 色斑行程很好的保護色。

        珍貴的藻礁更與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包括提供食物來源、旅遊休憩、防災等生態系服務功能,更擔負起水土保持的重大責任! 我們要好好維護藻礁的生態環境,進行生態旅遊或是環境教育的推廣,符合聯合國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 所揭櫫的精神和理念,讓藻礁的珍貴資源能妥善維護,使人與自然能夠共生共榮。桃園市擁有如此珍貴的藻礁地層,我們應引以為傲,珍惜這美麗又獨特的自然資產與生態環境!

延綿的藻礁(涂佩茹/ 攝)

藻礁生態環境教室

        桃園市政府為保護珍貴的藻礁生態系,藉此推廣以藻礁生態為主的環境教育,在新屋區既有之永興垃圾掩埋場,設置全國第一座以藻礁教育為主題的多功能環境教育場域- 藻礁生態環境教室。館內介紹了藻礁形成與分布、常見生物、新屋溪紅樹林生態。而藻礁生態環境教室周邊的海岸即為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所在地,所以教室串聯起了鄰近的許厝港溼地、草漯沙丘,新屋石滬等自然生態資源,並結合在地社區共同經營,讓海岸自然生態,發揮教育、研究、文化、保育與遊憩等「生態環境教室」的功能,期望藉此凝聚永續的力量,共同珍惜桃園最美麗的藻礁海岸。

藻礁生態環境教室(涂佩茹/ 攝)

        藻礁生態環境教室內有藻礁生態體驗、藻礁危機、藻礁特性及社區參與保護藻礁棲地等多項主題,以實物觀察、感官體驗、多媒體互動等方式進行藻礁生態教育,搭配一連串的在地特色導覽活動—從新屋溪出海口到潮間帶紅樹林與觀新藻礁生態系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晚上藻礁與潮間帶的夜觀生態活動。熱情的導覽員會帶領大家深度地認識新屋豐富的海洋自然資源,親身體驗與接觸藻礁環境,感受與自然對話、與人文交流、與藻礁共舞之樂。

許民陽教授熱心導覽 (涂佩茹/ 攝)

第三章

產業觀光

繪圖: 詹育融

        住在藻礁裡的生物們聞聲紛紛探出頭來,歡欣鼓舞的與伯公神明們打招呼,范姜開基伯公慈愛地為山仔頂大伯公一一介紹祂的子民們,而山仔頂大伯公也與藻礁牽起了一段美好的緣分。

        藻礁生長在潮間帶區域,在藻礁的礁體間,我們可以看到好多好多的好朋友穿梭其中。藻礁多孔隙的環境不但可以讓海洋小動物們躲避天敵,礁體上還提供了充足的藻類食物,是深受海洋小生物們所喜愛的「秘密基地」。以下就讓我們來認識一下這些海洋小生物吧!

藻礁近況(涂佩茹/ 攝)

藻礁區常見節肢動物們

        中華沙蟹、角眼沙蟹、白紋方蟹、勝利黎明蟹、日本岩瓷蟹、達氏短槳蟹、兇猛酋婦蟹、肉球皺蟹、黑點綠蟹、正直愛潔蟹、方型大額蟹、沙蝦、太平洋長臂蝦、槍蝦。

平額大方蟹
環紋蟳
角眼沙蟹正面
角眼沙蟹背面
莊春菊老師提供

哈氏岩瓷蟹

外形像螃蟹,後足背上曲,大螯會夾人, 蝦子是近親,它是異尾類,逃命時會倒 退嚕!
莊春菊老師提供

達氏短槳蟹

俗稱石蟳,在潮間帶數量繁多,常出 現在藻礁孔隙或潮池沙地間,動作迅 速攻擊性強!
莊春菊老師提供

兇猛酋婦蟹

藏匿在藻礁隙縫的兇猛酋婦蟹,鮮紅色 雙眼炯炯有神,長短雙螯肥大粗壯長滿 粗糙顆粒,以守株待兔方式攝食!

藻礁區常見軟體生物們

        花冠海燕、大駝石鱉、瘤珠螺、阿拉伯寶螺、柴山多杯孔珊瑚、殼狀珊瑚藻、冠莿海膽、寄居蟹、菟葵、筆螺、草蓆鐘螺、笠螺、紅色海葵。

笠螺們最喜歡聚在一起了!
涂六郎/ 攝
擁有奇特長相的錢幣水母
涂六郎/ 攝

柴山多杯孔珊瑚

        柴山多杯孔珊瑚是一種動物。於2012 年被發表為世界新種,2017 年農委會公告為瀕臨絕種的第一級保育類物種,後於2017 年6 月被發現存在桃園藻礁海域。由於這個種類很少被紀錄,研究文獻甚少,對其在生物學、生態角色的扮演上目前認識不多。在臺灣目前僅在高雄柴山與桃園觀音新屋沿岸藻礁區有過其分佈。( 資料來源:海洋保育署)

莊春菊老師提供

海葵

潮池溝中或礁石的縫隙中,可見刺胞 動物海葵,漲潮時會伸出觸手捕食小 動物,退潮時則會縮起觸手,避免水 分蒸發。
莊春菊老師提供

石璜

石頭會移動?別懷疑這是軟體動物-石璜 (無殼蝸牛),擬態的外形長的跟石頭 一個樣。和蝸牛、貝類是親戚,善用隱身 術吸附在礁石上爬行,邊覓食還邊拉屎!
裸胸鯙也探頭出來打招呼啦!(涂六郎/ 攝)

藻礁生態探險趣

        藻礁適合以步行的方式,輕輕地、慢慢地進行觀察。只要夠溫柔、夠仔細,我們就可以在潮間帶和各式各樣的小生物們打招呼,感受藻礁生態之美。

        若是覺得陽光太耀眼,也可以選在晚上進行突襲,夜訪這些可愛的小傢伙們!只要事先到「藻礁生態環境教室」提出申請,就會有專業的導覽人員帶領大家實地走訪一趟,以輕鬆、有趣的方式認識潮間帶和藻礁的生態,並學習如何以友善態度來對待我們生活周遭的自然環境。

        探索藻礁生物相,除了注意自身安全外,腳步要放輕,不破壞生物棲息地,更不能隨意捕捉或殘害生物,觀察後回復成原來的樣態。身著長袖、長褲,腳穿防滑鞋,飲用水、圖鑑等安全事項,先上中央氣象局網站查退、漲潮時間,隨同老師、父母開心戶外學習去!

太平洋兔葵
紅紅的海綿
涂六郎/ 攝

人類活動影響藻礁生態

        近十幾年來藻礁因經濟開發、空氣、污水長期的污染已影響到生態。也受地球暖化、極端氣候的影響,維護生態與經濟開發兩者間如何平衡,總在人類思維間搖擺不定,考驗著人類的智慧!

莊春菊老師提供
觀察就是最好的學習(莊春菊老師提供)

永安漁港

        沿岸的藻礁是孕育海中生物的搖籃,因此向外延伸的海域成為了漁獲豐盛的漁場,在桃園的南、北兩端,有兩個著名的漁港—北邊的竹圍漁港和南邊的永安漁港。

        新屋的永安漁港,位於社子溪出海口,原名崁頭屋港,是臺灣第一座客家漁港,也是唯一擁有海洋客庄文化的聚落。

        古早時代,永安漁港漁獲量常常堆積如小山一般高;後來因人類過度捕撈,漁業資源日漸枯竭,如今已轉變成兼具遊憩與休閒功能的觀光漁港了。拱型的「永安觀海橋」是著名的地標,橫跨漁港南北兩岸,每逢夜幕低垂,橋畔燈光照映海面,景色綺麗而浪漫。在碼頭和長堤上,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競相拍攝以及欣賞夕陽的人潮流連忘返,盡享落日餘暉的無限風情。

永安漁港(涂佩茹 / 攝)

新屋區永安漁港觀光漁市

        永安漁港港口南岸的觀光漁市,從上往下望,建築外觀狀似一隻大龍蝦。漁市一樓共分為三區:熟食、乾貨與生鮮活魚區,除可大啖海鮮美食外,也可在具備空調的舒適環境裡盡情挑選魚貨。三樓的觀海露台,讓旅人們可以登高望遠,將遼闊海景盡收眼底。

橫跨南北的拱橋(涂佩茹/ 攝)

        休閒產業蓬勃發展的永安漁港,擁有客家族群發展的歷史軌跡、多樣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道地的客家美食,獨樹一幟的海洋客家文化,吸引著遊客的目光,令人樂不思蜀。

永安漁港觀光漁市(涂佩茹/ 攝)

        漁港周邊多條單車專用隧道,車道各具海岸、防風林間、紅樹林、田園等景觀特色。

        永安南岸四公里的單車綠色隧道,最佳親子休閒活動。騎著單車吹起口哨在晴朗的藍天下,聽著浪濤聲,清幽的綠蔭中,踏進與眾不同的世外桃源。

綠色隧道最佳親子休閒活動 (莊春菊老師提供)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位於永安漁港北岸,主建物的設計靈感來自於海螺,純白而優美的曲線設計及開放穿透式的空間深受大家喜愛,整體氛圍滿含海客精神與意象。一樓展覽室規劃了VR、AR 設施,結合新屋當地的傳統捕魚方式—吹海螺牽罟以及協力築石滬等體感遊戲,讓民眾可以身歷其境地體驗在石滬中捕魚、在溪口抓鰻苗等傳統活動,認識並發揚海洋客家文化。

深受喜愛的裝置藝術(涂佩茹/ 攝)
永安海螺文化體驗園區(涂佩茹/ 攝)

第四章

人文古蹟

        認識完藻礁,揮別了小生物們,山仔頂大伯公意外地發現:原來,因為與海鄰近的關係,新屋在地居民們除了仰賴海裡生物外,更是隨著歲月演化出特殊的海客文化與人文風情呢!

        說到特別,范姜開基伯公突然想到一個一定要介紹給山仔頂大伯公的別緻客家古厝,那就是「新屋南陽堂 — 葉屋」!

        坐落在新屋永興村大牛欄鄉間的傳統古厝,為葉姓宗族所建,見證了地方的墾拓與發展,是桃園沿海一帶極為珍貴且難得一見的建築文化資產。

        「葉」這個姓氏,最早起源於春秋時代,因沈諸梁公受封的地區就在當時河南南陽「葉」這個地方,所以他的後代就以葉為姓,並用他的故鄉「南陽」作為堂號。

葉家古厝( 文史工作者姜義溎提供)

        新屋葉家在1738 年渡海來台,開台祖「葉春日」育有五子,分別為大榮、大華、大富、大貴、大春。到了日治時代,子孫葉芳題務農有成,闢建南陽堂。古厝代表著葉氏家族的歷史傳承,已有近百年的歲月。每逢清明時節祭祀時分,前來參與的子孫動輒數千人以上,祭祖規模冠絕全台,沿途車水馬龍甚至吸引攤販叫賣,蔚為清明節之奇觀,新聞媒體都會大篇幅的報導。葉姓宗族所顯現出的家族凝聚力、溯源感恩與慎終追遠精神,令人感佩不已。

先民所遺留下的歷史痕跡( 文史工作者姜義溎提供)
一堂四橫屋格局( 文史工作者姜義溎提供)

新屋葉芳題老屋

        南陽堂興建於日治昭和3 年(1928 年),有93 年歷史,展現不同時代的營造技術,建築工法細緻講究,比例優美、左右對稱,格局、裝飾古色古香。外牆砌有日治「台灣煉瓦株式會社」所製的磚瓦,狀態保存良好且稀有,非常珍貴。

        南陽堂採用「一堂四橫屋」的格局規劃,牆壁基底使用鵝卵石,採「一心六石」的方式排列而成(一石為中心,周邊有六顆石頭所環繞),並以藻礁灰漿填縫以求穩固。屋脊還有墀頭及懸魚磁磚、水車堵彩繪、獅子泥塑等作為裝飾,四周種植竹林與樹木,表現出傳統民居的風水觀。堂屋內供奉著三界爺、福德龍神、龍邊院牆天公爐。紅磚老屋南陽堂,不僅見證了葉氏家族在新屋的開枝散葉,在文化上,更具有無可取代的珍貴價值。我們應盡心保護此座桃園市定古蹟,並學習團結奮鬥的精神,讓新屋的未來更加美好。

墀頭、懸魚磁磚裝飾( 文史工作者姜義溎提供)

海客精神在新屋

        永興社區位於新屋海邊的永興里,永興里舊名為大牛欄村,而「大牛欄」這個名稱由來,則是很久很久以前,這裡養了很多牛隻,因為有牛的協助,葉家宗親墾拓的範圍才能越來越廣闊,所以用此命名來紀念牛的辛勤功勞。

        永興社區結合在地伯公信仰、海岸景觀、藻礁生態與歷史傳承,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更特別的是大部分的居民都為葉氏子孫。由於鄰近藻礁,所以永興居民們的生活與藻礁息息相關,藻礁也為永興社區的居民帶來了深遠的影響。以前生活艱難時,藻礁潮間帶的魚、蝦及貝類可以成為居民的營養來源,而海菜也能夠作成飼料來餵豬,完全體現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地化海客精神。

        永興社區與藻礁關係密不可分,近年來更積極發展藻礁導覽生態小旅行,帶領遊客至藻礁及潮間帶進行踏查,實地領略大自然的奧妙、了解藻礁的珍貴,並將感動化為永續的力量,與藻礁生態環境共存共榮,為台灣海洋保育盡一份心力。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