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這地名已有兩百多年,早年稱「楊梅壢」,「壢」在客家語的意思是「臺地間的河谷低地」,楊梅壢在民國9 年( 西元1920 年) 就改為「楊梅」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四月八,楊梅趴趴跌」,每年農曆四月八日左右,客家庄的「楊梅」成熟,一顆顆鮮紅欲滴的果實,隨風起舞、掉落……泥地上的一抹嫣紅是暮春時節最美的顏色。隨手撿拾、採摘那滿山遍野的紅梅果,酸酸澀澀的滋味沁入骨髓,一幕幕楊梅先祖的墾荒史,也隨之起舞、迴旋……

▲ 楊梅區地理位置圖 ( 來源:維基百科)

古往楊梅情.今來鄉土親

        楊梅這地名已有兩百多年,早年稱「楊梅壢」,「壢」在客家語的意思是「臺地間的河谷低地」,楊梅壢在民國9 年( 西元1920 年) 就改為「楊梅」。

        之所以稱為「楊梅壢」,是因為西元1787 清代(乾隆五十二年)漢人移民沿著當年叫「大溪」的社子溪到這裡開墾,一路披荊斬棘,來到社子溪三源匯流( 楊梅溪、老坑溪、頭重溪)的地方,卻是「臺地間的河谷低地」,而前路則是更加崎嶇難行;在汗流浹背、口乾舌燥下,眼前的風景卻是美麗宜人,滿山遍野都是結實累累野生的楊梅樹,也就不客氣地採摘解渴;而後他們在此山坡谷地建村墾地,並以「楊梅」來形容此「臺地間的河谷低地」(壢),「楊梅壢」就成為此地的名稱,而楊梅樹後來也就成為楊梅區的「區樹」。

艱辛古道情.尋幽感先民

        楊梅地勢多台地與谷地,富含氧化礦物的臺地紅土,加上豐沛雨量帶來濕氣的氣候環境,成為茶樹生長的優異條件,使楊梅成為北台灣重要的茶產地之一。當時桃園、新竹一帶所產的茶葉,農民挑擔大多透過陸路運送至大溪,再經由大漢溪水路用河船;一路的顛簸,將茶葉作物載運至台北大稻埕出口。

        從前楊梅老坑地區還沒有對外聯絡道路的時候,先民為了生活所需或貿易之便,翻山越嶺、穿梭林間,開闢出一條條通行道路- 保甲古道;已有二百年歷史的保甲古道,以往又名為「挑擔古道」,當時是挑夫循著遍布卵石的古道,來往楊梅老坑地區、新竹新埔、桃園大溪的必經要道;主要運送柿子、柑橘、茶葉、苦茶油等農作物。如今古道雖已不復見挑夫身影,但尋幽訪古的旅人,仍能在盡是茶園與苦茶樹的古道上,感受濃濃的客庄風情、體驗先民永續生態的智慧砌石工法及在地發展之人文古蹟。

成熟的楊梅果鮮紅欲滴 (拍攝者:梁琇凱,2021。)

步道傳情意.茶香布滿園

        楊梅地處臺地,加上氣候濕潤及土壤環境適合茶樹生長,坡地作物長期以茶為大宗作物;後來因為外銷景氣不佳,茶葉滯銷,造成價格低落。除此之外,因工商業發達,勞動力大量外流,大片茶園日益荒廢,茶農經營無利可圖,影響本區的茶葉生產。

        有鑑於此,政府為獎勵茶農自產自製自銷,西元1984 年大平山下秀才窩附近25 公頃開闢為觀光茶園,利用風景秀麗的茶區發展觀光,以帶動茶葉銷路。然而,楊梅茶又稱「秀才茶」,是因為相傳在清朝時楊梅出了三位秀才,茶農爲促銷楊梅茶葉,且讓此地茶更具有名人雅士之風格;於是在西元1996 年4 月25 日商議楊梅茶取名為「秀才茶」,楊梅茶就有了「秀才茶」的稱號。

        結合秀麗的梯田茶園與客庄的特色步道,大平山上的「秀才觀光茶園步道」,再次引領楊梅茶風華再現,滿布梯田狀的茶園,讓拍照打卡的遊客悠閒踏青、品味茶香、體驗道地的客庄文化外,亦能探訪附近的觀光產業景點。

蜿蜒於茶園梯田風光中的秀才步道(拍攝者:袁明慶,2022。)

第二章

永續生態

穿梭古今道.永續茶情香

繪圖:梁琇凱

        走進懷古幽悠的保甲古道與漫步蜿蜒於山稜的秀才茶園步道,彷彿讓人穿梭於過去與現代的時空旅程,雖然古道與步道所興建的時間點與運用功能不同,但從歷史發展的人文生態軌跡及古道和步道所處的自然環境,屬於湖口台地店子湖面。沿台地崖邊開闢,茶園也分布在有坡度的邊坡和台地面上,可知兩條道路都是為了茶葉這一經濟作物而闢建,為先民與現代茶農家庭生計與產業發展目的都相同。

保甲砌石法.永續生態觀

        清朝時期所開拓的保甲古道,全長原有20 公里,因年久失修而荒廢多年。西元2014年,當時永寧里居民,不忍古道荒廢缺乏整治,以傳統砌石工法,承襲先民的生活方式,耗時半年,徒手搬運堆砌,完成修復750 公尺長的保甲古道。步道上的圓卵石就地取材於聚落旁的老坑溪,居民特別以步道中央鋪設較大卵石、兩側鋪設小卵石咬合固定、步道坡度維持在5% 以下工法,重現當年先民挑擔運貨路徑,期望能延續在地客家傳統文化與客家風情記憶。

        保甲古道的復修,以客家傳統砌石工法修建,雖比水泥灌漿來得耗時費力,但相對透水性較高,更具有水土保持的功能,且營造多孔隙生態棲地,較能保有原生物種的生存環境,也是當地居民愛護鄉土,同時重視人文生態與自然環境生態,體現永續生態的表現。

秀才茶園香.生態多樣化

        在大平山上,有條通往新埔鎮清水線115 號道路,早年為新埔柑橘及秀才窩茶的進出道路。區公所在大平山上開發楊梅觀光茶園後,為促進觀光發展闢建了秀才茶園步道,位於楊梅的秀才里,當地稱為「秀才窩」,全長4 公里路程,入口在楊梅秀才路上中華汽車廠區大門左轉,循著天德堂旁的土地公廟開始,穿過木造牌樓銜接有「楊梅天梯」之稱的「蕨影步道」,兩旁有豐富的原生的蕨類植物生態,直登495 階的石梯後登頂「綠能平台」,步道的矮燈都是利用太陽能發電供應用電,環保永續節能。

        因山頂圓禿平坦而得名的大平山海拔339 公尺,景色宜人多變,沿山稜線修築的觀光茶園產業道路,同時也是秀才自行車道。除了成片翠綠的梯田茶園風光、隨季節變化的落羽松林之外,秋冬時滿山白芒勝雪的五節芒,春天還有櫻花美景,自然生態相當多樣豐富;雖然山勢不高,卻有極為遼闊的視野,不但能俯瞰楊梅、新埔市區和中山高速公路,天氣好時甚至能遠眺新屋和觀音海域,是清新沁人的踏青步道。

楊梅秀才茶.種類與分布

        楊梅茶之所以出名,乃至於外銷世界,是因為楊梅地形上多台地,土壤為酸性的紅色黏土及礫石。在這些棕紅色傾斜的台地緩坡,由於土質偏酸,質地不會太黏或太鬆,既能透氣通水,又能保水蓄肥,加上此地豐沛雨量帶來濕氣,自然環境及溫度氣候都適合茶樹生長,因此,台地緩坡則都闢為梯田種茶。

風光秀麗的秀才步道( 拍攝者:袁明慶,2022。)

        楊梅區茶園分布於現今店子湖台地緩坡之老莊路、秀才路( 秀才茶園) 及矮坪仔( 瑞坪里)、高山頂台地緩坡( 幼獅工業區一帶)。近年,在政府鼓勵種植平地茶,以利機械化耕作下,富岡地區也種植了大約2 公頃的茶園。楊梅區茶園所種植的茶樹種類大致有青心大冇( ㄇㄡ ˇ)、金萱、白露、紅玉等為主,經採收後的茶菁,依製作步驟的不同,而做出不同甘醇口感與香濃色澤的的秀才烏龍茶、秀才紅茶與東方美人茶,在茶葉市場打出名號。

地形與河流的環境

        茶葉大都種植於丘陵台地和山坡地,而楊梅區台地是桃園台地的一部分,受河流流向影響,地形是丘陵台地與河川谷地的地貌,正適合茶葉的種植。地形因為受板塊擠壓的影響,加上社子溪源流的樹枝狀河川地侵蝕,楊梅區東南半部與西北半部有著不同的地勢,以海拔標高200 公尺為界,可將楊梅區地形,分為高台地與低台地兩部分。在東南高、西北低的地形上,東南半部是由三個高台地構成地塹盆地,稱為楊梅盆地;西北半部是緩緩傾斜的低台地和平原,稱為瑞美平原。東南半部的三個高台地,海拔都在300 公尺以上,由東向西排列分別為:高山頂台地、店子湖台地、長岡嶺台地,其中以店子湖台地地勢最高。

楊梅區地形略圖( 引自「話我家鄉楊梅 鎮- 楊梅壢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 文化研究學會,2003。)

        楊梅區的主要河川為社子溪,社子溪的源流主要有三條:由東至西,分別為頭重溪、老坑溪與楊梅溪,都流經楊梅盆地,發源地都在盆地南方的店子湖台地的北麓。這三條溪在店子湖台地內都形成谷地地形,溪流兩岸山坡很陡,都闢為梯田;其中老坑溪發源地為楊梅區與龍潭區行政區界上的老坑山( 或稱老坑尾山),為楊梅區的最高點,海拔382 公尺。社子溪三源合而為一後,在楊梅市區北端衝出谷口,瑞美平原由此展開,社子溪向西北方流貫瑞美平原,流入新屋區,注入臺灣海峽,楊梅全區有五分之四的區域,屬於社子溪流域。

楊梅區河川水系略圖( 引自「話我家鄉楊梅鎮- 楊梅壢 篇」,桃園:桃園縣人與地鄉土文化研究學會,2003。)

交通與經濟的人文環境

        從清朝康熙年間至今三百多年,回顧楊梅區的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台灣南北交通的轉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清朝康熙年代官道經沿海、漢人村落,以「點」狀入侵原住民的蠻荒之地;雍正年間官道逐漸內移,長岡嶺外、社子溪沿岸的村落展演成「線」狀;至乾隆年間,漢人四面八方湧入,進入楊梅盆地( 當時的楊梅壢),楊梅盆地確立了在南北新官道交通的地位,楊梅盆地進入全「面」的開發,而楊梅盆地西北部的長岡嶺台地,西南接湖口,可能是楊梅最早開發之地。

        楊梅盆地東起埔心,西迄崩坡( 東流里),分別與桃園平鎮、新竹湖口長安的低地相接,因此,從昔至今就成為南北交通的孔道,有利於茶葉的運輸。西元1893 年開拓的淡新鐵路及現今的中山高速公路、省道台一線( 縱貫公路) 等主要交通路線都橫貫於此盆地,就楊梅區三個人口較為集中的地區分別為埔心、楊梅、富岡三地來分析,其中埔心與楊梅位於楊梅盆地內。雖然台灣縱貫鐵路分別經過此三地區,但中山高速公路、省道台一線( 縱貫公路) 等主要道路,只經過埔心及楊梅而未經過富岡,造成富岡的工業化及都市化程度不及楊梅和埔心。富岡所在市區狹小,其廣大地區仍為農村,緊鄰的瑞美平原是楊梅地區穀倉地帶;埔心、楊梅則工商發展快速,其中埔心發展之速度又為楊梅所不及。東南半部的楊梅、埔心交通的便利、工商業發達與人口密集,發展快速,而西北半部富岡與瑞美平原地大部分都是農業區,發展速度較慢。

楊梅區地勢交通圖(引自「國民小學鄉土教學活動- 楊梅鎮」,桃園:桃園縣政府,2000。)

        就地理位置,位於楊梅盆地中央的楊梅市區所處位置發展較為孤立,經濟與人文活動與周圍的鄉鎮市次級市集未能合為一體,埔心的消費傾向中壢,富岡的消費傾向與湖口,新興的高榮北側,更是中壢市區的延長。楊梅區南北不同的自然環境生態與人文景觀生態,是地形影響交通、產業及聚落的典型。

經濟發展與環境永續的平衡

        早期,社子溪三源之一的老坑溪,為楊梅盆地主要水源地,先民植樹成林以涵養水源,茶園、農田都依丘陵台地與河谷斜坡闢成梯田,以防止土壤流失和山坡地崩塌。在桃園大圳、石門大圳水利灌溉系統尚未完成之前,先民引河流水灌溉到開鑿人工湖泊- 埤塘儲水灌溉兼做養殖魚類,展現出先民永續生態的智慧。

         隨著經濟型態轉型,工商業重於農業,加上桃園大圳、石門大圳水利灌溉系統完善,以及實施農地重劃地改變,影響了埤塘的數量與灌溉功能。近年來,由於人口增加,工業的發展,所排放的工業廢棄物和廢水,以及民眾製造的生活垃圾 ,汙染土地及河川,重視工商發展輕忽環境生態,以致於山坡地被不當開發利用,大片茶園梯田被破壞,造成了茶葉種植面積的大量減少,影響茶葉經濟發展,青山綠水不再,老坑溪的下游成髒臭有毒之河,自然環境生態遭受破壞。

        為促進生態永續,如何在「地理環境」、「人文環境」與「茶葉經濟」三者永續發展上的平衡,可從消極面及積極面著手維護生態環境,消極面是制定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法規罰則;積極面是自覺維護好自然環境生態是每個人的責任,避免人為因素破壞環境:過度開發與濫墾、農藥的過度使用、環境的人為污染、外來物種的競爭等。在政府嚴格執法與民眾自發培養關愛家園環境生態的情懷下,相信社會經濟發展與自然生態環境必能取得平衡點,開創楊梅人美好的生活環境,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標SDGs11 永續城鄉。

第三章

產業觀光

        楊梅區因台地地形與自然氣候之緣故,從清代開始,在此落地生根的客家族群,在蓽路藍縷的開拓中,秉持著堅韌刻苦、自強勤勉的客家精神,以茶為中心,發展出特有的人文經濟風貌。時至今日,這些特色傳承了下來,對楊梅地區的產業觀光依然有著不可抹滅的影響力。現在讓我們一起去探訪楊梅區的特色產業觀光景點吧!

秀才登山步道.茶園幽靜好踏青.櫻花爭妍粉山頭

秀才登山步道海拔不到400 公尺,但根據自然景觀特性,共分為八個區域,分別是春草平台、秋芒步道、綠能平台、蕨影步道、秀才亭、樹林平台、樹林釋站、林蔭平台,植被景觀變化萬千;不僅可以欣賞到「茶園段」、「農田段」、「水岸段」不同的景緻,沿途綠意滿布、山光水色,銀白的芒花、紅黃色的落羽松林與粉紅櫻花林依時令輪番上映,繽紛的色彩讓人在目不瑕給之餘,驚嘆造物主的神奇。這兒自然生態豐富,有種類繁多的鳥類、昆蟲、蝴蝶在這裡出現蹤跡,可謂是老少咸宜,四時皆趣的健行踏青好去處。

秀才步道滿山遍野的櫻花風情(拍攝者:蔡明翰,2022。)
秀才步道故事走廊(拍攝者:袁明慶,2022。)

        更特別的是,這樣一條景緻萬千的步道同時擁有輕鬆性與挑戰性路線:扶老攜幼而來的家庭,順著平緩的柏油路悠閒前行,一路綠意圍繞,花朵爭艷;循著紅磚鋪成的「茶園段」步道緩步上坡,一層層茶園梯田景觀沿著坡道構成俐落的線條,在藍天白雲下,俯瞰整個茶園風光令人心曠神怡;茶園裡偶然出現載著斗笠與花布袖套的農家採茶婦女,形成了這兒獨有的客家風情。走累了,可以到涼亭裡歇歇腿,一旁的故事走廊,羅列著許多有趣的秀才小故事,為這一場自然饗宴,添上一抹人文色彩。

秀才步道旁的茶園(拍攝者:袁明慶,2022。)

        春天到訪時,山坡上綿延數公里的萬株山櫻花爭相在枝頭綻放,將整座山頭染成浪漫的紅粉,粉嫩的山櫻與翠綠的茶園相互在藍天下,施展著醉人的魔力,夢幻無比又美不勝收,每年此時拍照打卡的民眾絡繹不絕,堪稱是楊梅人的賞櫻秘境。

        喜歡挑戰的人,也可由古色古香的秀才步道木造牌樓這兒拾級而上,走進綠色隧道,直攻495 階的石梯。沿途的石階上刻有田園詩人王維的「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充滿文學雅趣,給人一種古今時空交錯的錯覺,好不容易踏上最後一階– 王維的「狂歌五柳前」,登上大平山頂上的太陽能光電「綠能平台」,映入眼簾,驟地眼前一片開闊,心情也不禁與詩人奔放的思緒融為一體。佇立在大平山頂上,登高望遠的輕鬆與喜悅將爬梯的疲累一掃而空,舉目遠望,遠方的楊梅、新埔市區皆在腳下,運氣好一點萬里無雲時,還可以遠望到新屋、觀音海邊呢!

由秀才步道登上大平山頂,可鳥瞰整個楊梅市區。( 拍攝者:袁明慶,2022。)

保甲古道.卵石桐花漾古意.客家精神好傳承

        保甲古道又名「挑擔古道」,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是楊梅地區先人在尚未有聯外道路時,肩挑貨品南北交通的必經要道。沿著老莊路783 巷的保甲古道彩繪牆入口意象圖出發,踏上由大小鵝卵石鋪面的古道,兩側的駁坎也是以鵝卵石堆砌而成,充滿了質樸的古意。

        這種傳統的石砌駁坎工法,需要選擇合適的大小、形狀的石頭合併使用,藉著石頭的咬合力與人力的擺置,使駁坎矻立挺拔。而這種工法的傳授,多屬於「宗傳制」或「師徒制」,不僅展現先民的智慧與技術,更是表現出客家人對家族宗親的親密關系。大卵石夾以小卵石固定,象徵家族宗親無論大小,都要各盡心力,且相互扶持倚靠,也是團結力量的表徵。在現代的社會看來,更是彌足珍貴,令人感動。

保甲古道特殊的堆砌工法(拍攝者:袁明慶,2022。)

        修復的保甲古道目前全程僅750 公尺,走起來並平緩不費力,全家共遊也沒問題。沿途設有導覽地圖、奉茶亭、解說亭、歇腳亭、裝飾石雕等設施,讓前來尋訪僻靜古道的旅人們,除了體驗客庄文化外,還能沉浸在茶園、苦茶樹與竹林的濃濃綠意中,輕鬆享受山林間的美好氣息。

保甲古道(拍攝者:袁明慶,2022。)

        奉茶文化是客家人貼心好客之精神展現。早期先人耕作運輸,都靠人力和牛隻,長途跋涉,因此善心人士在山路途中設置「奉茶亭」,提供茶水予過往行人,不僅滋潤乾涸的喉嚨,亦滋潤了行人疲憊的心靈。

保甲古道歇腳亭(拍攝者:袁明慶,2022。)

        每當五月油桐花季到來,這兒亦可欣賞到漫天開放的油桐花。雪白的花瓣落在古意縱橫的古道上,成了一幅最美的畫面。古道高處的歇腳亭視野開闊,可遠眺揚昇高爾夫球場,也能飽覽山林間這片肆意的白色浪漫。

奇珍老樟樹.屹立七百五十年

        平地裡的樟樹,活了上百近千年,你相信嗎?楊梅區校前路的郊外,就佇立著這樣一棵老樟樹,見證了七百五十年的物換星移,彷彿外在的日月更迭、榮枯起伏,都雲淡風輕,微不足道。

        這棵長壽的老樹公胸圍約6.7 公尺,高約12 公尺,枝葉繁茂,樹姿雄偉,需要數人才能合圍的巨碩樹幹,令人嘖嘖稱奇。據說樹下原本設有一座伯公廟,廟前香爐底座石碑上刻有「洪武二年」( 西元1369 年) 字樣,隨著時間推移,老樟樹的樹根慢慢浮出地面,地面因此變得凹凸不平,於是村民請示了伯公,在樹前五步的地方,新建了伯公廟。數百年來,老樹公一直陪伴著伯公,執行著守護這片土地的任務。

枝繁葉茂的老樟樹(拍攝者:柯虹君,2022。)

        如今老樟樹的樹幹雖然已經中空,但依然鬱鬱青青地屹立著,樹上經常可見植物冒出新芽與之共生,為老樟樹注入源源不絕的新生命,讓人讚嘆起大自然的奧妙與生命的美好。

        老樟樹是全台灣平地中最老的一棵樟樹,更是桃園市相當珍貴的老樹。民國95 年,桃園縣長親自為老樟樹揭碑,將它列為「桃園縣珍貴樹木第78 號」,並在附近設置保樹措施,保護這棵在平地極為罕見的綠色資產,極具生態保育的意義。

樹幹壯碩的老樟樹(拍攝者:柯虹君,2022。)

八方園鄉村餐廳.懷舊三合院

        距離老樟樹不遠處,有一家古色古香的傳統客家餐廳,裡面有大片綠章盎然的草皮,紅磚砌成的地面;而餐廳最特別的,是它依然保留著原本三合院古厝的建築風貌,裡頭擺上木桌板凳,充滿了濃濃的客家鄉村風格。三合院的院落,中間是主人家的祠堂,在餐廳營業之餘,猶展現不忘本的客家精神。

          餐廳的小黑板上描述著三合院耐人尋味的懷舊古風:江夏堂為廣東客籍黃姓宗族的堂號,此宅為承襲黃姓三代祖孫的傳統三合院;左青龍、右白虎、前大池、後靠山,為地靈人傑之好地理。老榕、古宅、好菜、咖啡、景觀平台與好客的客家精神,道地的客家美食值得您聞香下馬,在這裡享受悠閒時光。

八方園的傳統三合院建築(拍攝者:柯虹君,2022。)

普勒小姐窯烤麵包.飄香半山腰

        普勒小姐由七姐妹聯手經營,經營的初衷源自令人動容的親情呼喚與家庭的凝聚力。姐妹們的爸爸為了讓大家能常回家團聚,搬回鄉下定居,後因媽媽去世,姐妹們便聯手為爸爸將夢想付諸實現,在山間開起了這間麵包坊。「普勒」二字,在希臘神話普勒阿德斯星團中代表著「媽媽」的意思,給爸爸拾起了這寄託著親情與麵香的初衷。

        這裡的麵包種類簡單,也沒有太多繁複的製作技法,特點就在於天然的低溫發酵麵團,以及費時費工的柴燒窯爐烘焙。營業日的一大早,師傅就必需往磚砌的羅馬黑窯內添加風乾龍眼木升火,等中午溫度到達最高又慢慢降溫至200 度C 時,才透過窯爐的保溫效果來烘烤不同的麵包。裊裊的炊煙升起,木柴的香氣賦予了樸實無華的麵包獨特的靈魂,美好而簡單,在這幽靜車馬稀落的郊區,默默散發出令人垂涎的吸引力,吸引著顧客不遠千里而來。

        普勒小姐雖然作風低調,但在人才回流、愛家愛鄉與家族團結力上,無異做了最好的詮釋。

普勒小姐的柴燒窯爐(拍攝者:袁明慶,2022。)

茶業改良場全台唯一茶葉研究重地

        茶業改良場隸屬農委會,位於楊梅區埔心,佔地廿公頃,身負著掌理臺灣茶葉的試驗研究與茶農推廣教育訓練等重要任務,是臺灣唯一的茶葉試驗研究專業機構,更是名揚全世界各產茶區及茶葉重要消費國家。

        來到環境清幽的茶改場,不僅能看到高聳參天的樹木,綠油油的可愛茶樹也四處可見。由於地形有各種坡度的變化,水土保持局在茶業改良場內,設置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位於矮仔坪茶園,全園擬真地依照坡度與高度分成緩坡、陡坡地和平台三個區域。茶業文化是楊梅固有的特色文化,來到這裡除了可感受到改良茶葉的用心之外,還可吸收到各種水土保持知識與環境教育,楊梅的茶文化也在這裡延續與傳承。

        除了上述的景點外,楊梅十一月的紫色仙草花節、埔心牧場、雅聞魅力博物館、郭元益糕餅館也各具特色,等著您來體驗大自然與DIY 的樂趣哦!

全台唯一的茶業改良場(拍攝者:柯虹君,2022。)

第四章

人文古蹟

        從前人流傳下來的文化資產與建築房舍,探古尋幽,走進楊梅發展的歷史時光機,穿越古今,感受先民們在楊梅這塊土地上生活的方式,了解在地發展的歷史軌跡與人文故事。

四章堂

        位於楊梅區秀才窩大平山下的「四章堂」,於西元1938 年落成。為一堂四橫式的傳統三合院佈局,建築平面呈長方形,三開間,整體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歇山式屋頂,舖葺綠色日本瓦,外牆採用洗石子裝修,柱樑結構外露,正門上方嵌有日式風格的過樑其中的堂屋是仿自和式建築,大廳內部則為供奉祖先牌位的設置,圍牆大門門柱頂部做成小神社的屋頂造型頗具特色。

四章堂(拍攝者:袁明慶,2022。)

        為祖籍廣東省嘉應州梅縣的傅氏家族之公廳,取名「四章堂」,係傅氏後代子孫,為紀念西元 1776(乾隆41)年榮章、麒章、麟章、發章等四兄弟渡海來臺墾拓落戶的事蹟。也藉此讓學生了解清朝初期,廣州及福建兩省的人民因為耕地不足、謀生不易,所以即便橫越臺灣海峽會發生船難,或是被官府查驗,也要涉險來臺耕作求生活,讓學生體驗當時先民來臺開墾的不易,也知道現今的客家人的祖先多是來自廣東省,而閩南人的祖先則多是來自福建省。

江夏堂

        江夏堂是黃姓家族的堂號,在楊梅地區有許多傳統的客家古厝,其中以永寧里的江夏堂,為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客家祖屋。以房屋格局來看,江夏堂是屬於一座雙護龍的三合院,廳堂供奉祖先牌位。屋簷上以古典的雕飾來顯現其華麗的風範。客家堂號是指客家姓氏祠堂,客家人由於注重崇先報恩,尊祖敬宗,所以特別重視修譜牒、建祠堂、祭祖先,而祠堂的堂號、堂聯表達了客家人思念祖先,弘揚祖德的情感。不過由於通婚、遷移等因素,並非所有姓氏只用一個「堂號」。有的姓氏在不同地區可能有幾個「堂號」,「堂號」的來源除了採用祖先發跡的郡縣之名外也有少部份採用祖先的遺言、古文的經句、或兩姓堂號的混合。

        過去,江夏堂又有「千傾第」的稱號,原因是黃家擁有當時楊梅壢大半土地,黃家子弟上街,一路都是黃家的土地,外出都不必踏到別人的土地。從興建至今,江夏堂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依舊維持著當年的風貌,讓後代子孫一睹早年客家的建築形式,想像當年千傾第的風光盛況。

江夏堂(拍攝者:袁明慶,2022。)

回善寺

        興建於西元1900 年( 清光緒二十六年) 的回善寺原名關帝廟,最早主祀關聖帝君,配祀其他民間尊崇的歷史人物及神祇之道教寺廟,後因日據時代皇民化政策,不准臺灣人民膜拜中國神祇,要廢除所有宮廟,當時信眾便將宮廟中神祇遷移至台大附近的螢橋倉庫,後來寺廟住持迎奉釋迦摩尼佛及觀世音菩薩,並請人關說日本人,才使宮廟逃過毀壞命運,並改名為麟鳳宮回善堂。直到台灣光復後才又請回關聖帝君,成為佛道合一的寺廟。

回善寺內百年老榕(拍攝者皆為柯虹君,2022。)
回善寺的佛祖立像(拍攝者皆為柯虹君,2022。)

        回善寺為楊梅區百年建築歷史的老廟,見證臺灣百年發展的歷史,寺中石雕、梁木結構、庭院植栽等均有歷史價值,尤其石雕中的石獅、龍柱屬高水準的藝術作品。這座兼具藝術和歷史的老廟,與楊梅人生活密不可分。

回善寺(拍攝者皆為柯虹君,2022。)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