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潭的開發, 前後不過200 多年,1929 年日治時期,行政區劃分為大溪郡龍潭庄,光復後,行政改制為「龍潭鄉」,桃園升格直轄市後改為「龍潭區」,遂成為本地地名,相沿至今。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龍潭地名由來

        龍潭因區中心的一口陂(埤)塘而得名,這口陂塘原來的面積約15 甲,早年因池中長滿菱角,先人故稱之為「菱潭陂」。乾隆年間,地方久旱不雨,居民至潭邊設香案,舉行祈雨儀式,果然降下甘霖,鄉民感其恩澤,就改名為「靈潭陂」。又因此潭於大旱時,還能保持頗深的水量,從不乾涸見底,故居民相信潭中住有水神。傳說有一次大旱,眾人至潭邊膜拜時,忽見池水波濤驟起,一條黃龍扶搖而上,自此居民便以「龍潭陂」一名稱呼之。龍潭陂有源源不絕的水,經查為老街溪在龍潭高爾夫球場的陂塘發源後流出,成為燈潭河,再流入龍潭陂,使之有源源不絕的水供應。

龍潭的發展

    龍潭的開發, 前後不過200 多年,18 世紀前為凱達喀蘭平埔族霄裡社社域,到1737 年( 乾隆2年),廣東人薛啟隆於南崁港登陸,開始開墾拓荒,其最早開發的地區首推臨近大漢溪邊的三坑一帶,直到1744 年( 乾隆9 年) 才有漢民陸續移居在此,並且建立向陽坡上的永福宮。1748 年( 乾隆13 年) 開墾靈潭陂附近土地,此乃龍潭開發史上第一次有計劃的開墾,到1875 年( 光緒元年) 行政隸屬於臺北府淡水廳。1929 年日治時期,行政區劃分為大溪郡龍潭庄,光復後,行政改制為「龍潭鄉」,桃園升格直轄市後改為「龍潭區」,遂成為本地地名,相沿至今。

老地名說故事

黃泥塘

現在區域為黃唐里、永興里及中山里,這個區域土地的表層覆蓋著厚厚的黃褐色的砂土,所以,在這一區域的水塘所儲存的水多含黃泥,不易清澈。

大平

現在區域為大平里,這個區域的地形比附近大漢溪的河床高,為平坦未被侵蝕的桃園台地面。

銅鑼圈

現在區域為高原里和高平里,這個區域為平坦又寬廣的湖口台地面,像是一面大銅鑼的形狀。

三洽水

現在區域為三水里和三和里,這個區域有南坑溪、大北溪及霄裡溪三條溪流會合。

烏樹林

現在區域為烏林里、烏樹林里和百年里,這個區域在初次開墾時,這一帶的相思樹木遠遠望去像是一座黑色的森林,黑用客家話來說就是烏。

泉水空

位於敏盛醫院前面,至今仍保存著露天的洗衣文化,路邊的一口洞,泉水不斷由路邊臺地透水的礫石層湧出,且客家人稱洞為空。

八張犁

現在區域為八德里,是由於當初的墾地有四十甲,按照當時的算法五甲為一張犁,所以,換算起來一共有八張犁。

九座寮

現在區域為九龍里,這個區域在剛開墾的時候,只有九戶人家在此搭蓋草寮居住。

四方林

現在區域為上林村,這個區域過去相思樹林相當的茂密,它的外貌呈現四四方方的形狀,先民稱此森林為四方林,而後來建立了村莊就稱為四方林。

三角林

現在區域為三林里北半部,這個區域在初次完成開墾時,留下一塊三角形的林地,先民就以此來命名。

十一份

現在區域為佳安里,這個區域的由來可能源自於當時開墾時有十一個人合股開發。

第二章

永續生態

龍潭的地理與地勢

        桃園台地略成扇形,以石門為起點向西北放射成數階段台地面漸次傾斜至台灣海峽。龍潭區位居桃園台地最南端,東以大漢溪、石門水庫為界,與大溪區、復興區相鄰,西接楊梅鎮、南沿新竹縣關西鎮、新埔鎮為界,北連平鎮區。

龍潭的地形與地質

        龍潭區的地形主要台地為主,銅鑼圈臺地及店子湖臺地區地勢較高,地形也較複雜,由於地勢高亢,可灌溉的耕地不多,且水源不足,因此大部份為茶園;龍潭臺地地勢較低,因有水利之便及埤塘,大部分為稻田,也是人口主要聚集區。

台地圖
河川分佈圖

        本區台地區的地層主要由下部礫石層與上部的紅土層組成,形成獨特的「紅土」地質景觀。紅土為酸性土壤,不適於多數作物的生長,但由於其具有高含水率,且極富鐵質,加上龍潭多霧的氣候,適合茶樹種植。茶園密佈,成為龍潭的特產與資源。

三洽水環境教育中心

        該中心以生活、生產及生態為發展條件,師法五老(老樹、老屋、老駁坎、老人、老鄰、老鄉音等)及善用在地元素(木、竹、 土、磚、石、草)打造減法思維與復舊如舊的友善環境,將人文特質及環境素養表現在社區文化面向,活用留村人力及執行農村人才回流增能,持續辦理跨域課程及實作活動,提供多元豐富的環境教育課程與體驗,同學們假日可以請家長帶你們去探訪當地的生態,感受大自然生生不息的力量。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位在石門水庫大漢溪畔,占地約為3.8公頃,擁有廣大的生態湖及大草坪休憩區,綠意盎然的草皮使人心曠神怡,而最特別的是當陽光照射在湖面時,閃閃發光的景色讓人驚艷,公園內大量種植當地原生花草樹種,規劃有休憩涼亭、木拱橋、戲水渠道等設施,也能串連三坑自行車道。

        在日據時期曾為渡船頭的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後因河道淤塞、水運落寞及砂石盜採等問題破壞了自然生態原貌,而後由營建署重新規劃設計,引入石門大圳的水源,改善周邊打造出豐富的水岸生態,是旅遊放鬆的好去處。

泉水空

        在龍潭中豐路敏盛醫院對面,有口遠近馳名,曾經獲得公視節目特別報導的湧泉-「泉水空」。這口源源不絕的湧泉已存在一百多年,它雖然是湧泉,但水溫仍然具有地下水恆溫的特性,其水溫介於21℃ ~ 22℃,也因此,在炎熱或寒冷的天氣裡,泉水空就發揮了冬暖夏涼的調溫功能,是個天然的冷暖氣機呢!早期,它的水質清澈甜美,可飲用,湧泉中還有不少多樣性生物,自在的悠游著。然而由於人為的污染,致使昔日天然純淨的水質如今已不復存在,代之而起的是,遠近居民終年不斷,絡繹不絕的聚集在此洗滌衣物的特殊景象。

        泉水空是目前全龍潭區泉水出水量最大的湧泉,泉水由台地礫石層湧出,在它週邊四五百公尺之內,大大小小的湧泉也有五處,由此可見該地區地下水之充沛了。烏樹林里的廣大稻田,其灌溉用水就取自於泉水空以及其沿途灌溉途徑的補助水。在日據時代,泉水空的湧泉量可灌溉約三四百公頃的稻作,如今由於人們超抽地下水,水土保持不盡理想等因素,致使泉水空的湧泉量大為減少,灌溉面積也減少一半了。

        龍潭是個台地地形,其南邊、西邊台地地形的較高處,例如:乳姑山、冬瓜山都是溪流的發源地,也是地下水的源頭。地下水是人類的「救命水」,龍潭人能擁有這口歷經百年仍湧泉不斷的泉水空,真是得天獨厚。因此,山坡地的水土保持就更加重要,唯有做好水土保持,才能保有豐沛的水資源;因此,你我都要做好山坡地的保護措施,切勿在山坡地濫墾濫伐、興建住宅;唯有做好山坡地自然景象的保護措施,地下水資源才能源源不絕!

第三章

產業觀光

        茶、米、魚,是以往龍潭人最自豪的三大享受。椪風茶、龍泉茶、桃映紅茶、龍泉米、石門魚,一直是龍潭觀光的重要指標。我們可以實際進入茶鄉,看看茶園風光;也不妨進入漁區,看看漁塘矯捷的魚蹤。

龍潭特產

椪風茶

        「椪風茶」屬於夏茶,由於採摘時期正值夏季芒種前後,氣候悶熱難耐多數人皆無法適應,多數地區夏茶皆不採收,任由「小綠葉蟬」叮咬,但因客家人生性節儉,在採摘後竟發現經小綠葉蟬吸吮過的茶葉具有其獨特果香味,因而產生「椪風茶」,又稱為「東方美人茶」或「白毫烏龍茶」。其由來有多種說法。

        傳說為日據時代的茶農帶著有茶蟲咬過的茶菁所製作的茶葉到台北販售,結果賣得非常高的價位,回到家鄉後非常高興地告訴左鄰右舍,大家都認為是茶農在吹牛( 椪風),因此故稱此茶為「椪風茶」。另一說法則是這種被茶蟲咬過的茶菁作成茶後,因蓬鬆之故,體積很大,少量的茶葉看起來就很多,所以稱其為「椪風茶」,是典型的客家象徵性產業。

        「椪風茶」成茶外觀呈現花朵般,外形具有白毫芽尖並帶有白、黃、紅、褐、綠五色,色澤豔麗,製作過程也必須由人工採集,專挑一心二葉的嫩茶菁,所以非常費工,成本自然也比較高。為保有「小綠葉蟬」生長環境,椪風茶全面以有機方式栽種,使「小綠葉蟬」能繁延於茶園生長。

龍泉茶

        龍潭區出產的包種茶享譽全省,民國72 年,蒙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為其命名為「龍泉茶」。茶區分布龍潭台地、店仔湖台地、銅鑼圈台地、三水里、三和里、三林里一帶,共規劃四處觀光茶園,開放參觀、品茗及採購,除了享受茶園的優美風光外,並了解龍潭的茶香風情,且為本區茶農帶來可觀收益。

桃映紅茶

        取名自詩人崔護的詩句「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因桃園市花為桃花,紅茶茶湯紅豔,桃花與紅茶湯相映,故命名為「桃映紅茶」。桃映紅茶是以桃園原生種的小葉種茶菁製成,茶湯顏色紅艷明亮,香氣甘甜、滋味鮮爽,沒有一般紅茶的苦澀,不必加糖及奶精,是茶中極品。

龍泉米

        龍泉米其實並不是一種米,而是龍潭出產的米的總稱。龍泉米產自大漢溪上游的石門水庫地區,是以清靜無污染的大漢溪水灌溉,所生產之精緻好米。 品質佳:稻穀採用低溫冷藏,保鮮度佳,不易老化,米粒飽滿,米質新鮮,口感香Q 滑口。龍潭區公所建立有機農產品的行銷廣告,並成立有機農產品的連鎖店,提高農民所得、促進農村發展、大幅改善農業生產結構,將農業轉型為重視服務的三級休閒產業。

花生軟糖

        軟泥花生糖是龍潭精緻且多樣化之特產,有原味、薑味、芝麻、海苔、椰子、茶香等多種口味,與大溪豆乾成為桃園市二大知名特產。

龍潭美食

石門活魚

        極富盛名的石門活魚有多種口味,煎、蒸、煮、炸、紅燒、燉等各種吃法,任君挑選,為遊客提供最佳的美食之旅。民國93 年起,桃園市政府每年盛大舉辦石門活魚節,結合附近景點如三坑子、石門大圳、紅橋等據點,吸引每年將近三十萬以上的觀光人潮。

客家美食

        客家人為了保存食材,以及補充工作時所流失的鹽分與獲取大量勞動所需的體力,因此發展出客家菜「鹹、香、肥」的特色。客家人將米食做成麻糬、粄條、紅粄等米製品。客家族群擅長製作各種醬菜,醬菜用來煮湯,搭配肉類,都是膾炙人口的好味道。

龍潭大池

        龍潭觀光大池是桃園眾多埤塘之一,佔地約18 甲。龍潭區公所於民國六十年為了發展龍潭區的觀光事業,將它規劃成為兼具水源灌溉和休憩功能的遊憩區,也成了龍潭區著名地標,更是桃園市端午節龍舟競賽的最佳場所。氣宇非凡的「南天宮」,讓整體景觀變得十分優雅,加上觀光吊橋、湖濱公園、忠義橋的襯托,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遊憩區,尤其夜晚燈光的烘托下,景致更加美麗動人。

南天宮

        位於大池的人工島上,廟宇是三層樓的建築,宮內奉祀神明有關聖帝君、觀世音菩薩、玉皇大帝、文昌帝君、三官大帝、註生娘娘…,在南天宮的廣場前擺有一尊釋迦牟尼佛,在迎賓山門處也有一尊彌勒佛。

觀光吊橋

        這座龍潭大池吊橋是新橋,竣工開放通行於2020 年01 月22日,總長 132 公尺,寬度 2.2 公尺,傳統吊橋式結構,橋體設計呈拱型,使用鋼管桁架再配上象徵四隻龍爪的斜張拉桿,無傳統吊橋的抗風索設施,為國內僅見的「吊橋結合斜張複合式結構」。

忠義橋( 九曲橋)

        忠義橋是以白色做為基礎,加以簡單的裝飾,因為橋上共有九個彎曲,所以又稱為九曲橋,「九」是數字中最大的單數,古有「九九歸一」和「九五之尊」之說,均是對「九」這個充滿吉祥、尊貴的吉數集中的概括。長150 公尺,與四周湖光山色相互輝映,更添龍潭湖風光。

湖濱公園

        大池的對岸是湖濱公園,每逢假日,可見到許多遊客於此遊憩。在這兒有腳踏船、電動船、SUP 和龍舟等水上活動,也有遊戲區和兒童戲水區供親子同樂,還有溼地植物區可觀賞。

滿月橋

        緊鄰神龍路的觀景平台,木製平台猶如巨龍般蜿蜒盤據池畔,輕倚橋欄眺望落日,盡攬龍潭之美。大池的另一側精心策劃,休憩綠廊、濕生植物區、兒童遊戲區、碼頭廣場、情人庭院區等景點。今日的龍潭大池不僅是當地人休憩的好去處,不少外地人更是慕名而來。

石門水庫

        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段,橫跨龍潭、大溪及復興三區,因為溪水出口處的峽谷兩岸有雙峰對峙,狀如石門而得名。石門水庫壩高133 公尺,溢洪道有六座閘門,設後池堰、發電廠、石門大圳及環湖道路,是東南亞最大水利工程之一。

        石門水庫的興建緣起,最主要是因為大漢溪上游陡峻無比,沒辦法涵蓄水源,下游地區常有水旱之苦;政府為解決民困,興修水利。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展開興建工作,於五十三年六月完工,歷經八年時間。水庫總長度為16.5 公里,滿水位面積八平方公里,有效蓄水量約二億四千萬立方公尺,為一多目標水利工程,具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近年來並著重水土保持,水質保護與環境保護工作,及繼續加強對遊客安全之適切經營。

水庫風光

        環湖步道擁有完整林相,自然生態相當完整,鳥類很多。水庫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環湖公路及水庫大壩區是遊客們遊覽的重點,路旁有涼亭和公園供遊客駐足休息,是適合全家大小休閒的最佳去處。

第四章

人文古蹟

三級古蹟聖蹟亭

        龍潭聖蹟亭創建於清光緒元年(1875) 是台灣現存敬字亭中規模最大的,已於民國74 年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聖蹟亭也有人稱「惜字亭」「敬字亭」「敬聖亭」或「字紙亭」。人類文明的起源、文化的傳承、思想的發揚皆有賴於文字,因此傳說的造字始祖─文聖倉頡,便成了民間景仰的對象;焚化字紙、文字崇祀也成為中國人獨特的人文特色。

        從平面圖來看,聖蹟亭整體的格局呈現凸字形,左右對稱,空間布局採三進庭園的方式。第一進是外門入口(山門)至頭門之間,第二進是由頭門至中門之間,第三進則是中門以後

第一進庭園格局

聖蹟亭是於屬於開放式的古蹟,民眾可以自由參觀。山門的結構左、右對稱,在兩側各有一個圓孔的造形,而在圓孔的二邊有圓弧狀的造形,而且前後左右兩側及兩側前後都有,它的功能類似門枕石,是為了用來支撐穩固山門,如此它才能屹立不搖。

在山牆上有三個刻石文字,其一記載著遊客須知,另外兩個則記載著聖蹟亭的修建及經費來源的經過。

第二進庭園格局

頭門的階梯已有些破損,在頭門前有門枕石。

聖蹟亭的門枕石,又稱為乞丐石,因為以前每逢祭祀時,便有乞丐坐於門枕石上,等待祭祀結束後,向人們乞討食物。

石燈是日據時代建造的,於民國65 年修建時移至庭園的西側。

這並不是蠟燭,而是個毛筆的造形。

第三進庭園格局

桂花樹之前是祭台,它是用來祭天的,在平台上原本是麒麟香爐,因為失竊,因此換成瓷製香爐,平台底座經過精心設計,古色古香,而祭台之前則有供台,用以祭祀倉頡。

字紙亭的外觀高一丈八尺(6 公尺),由壇台底部至爐體頂部漸收,由遠處看去可以成三角形,有如小塔一般,其結構分為爐頂、爐體、台座、紅磚護欄、壇、台等,整個結構非常的講究,崇敬之心不禁油然而生。

        聖蹟亭的主體建築是三層式的構造,基層八邊形象徵「八卦」,代表的意義是「避邪」;中層四邊形象徵「四象」,代表的意義是「四面八方」;上層六邊形象徵「六氣」,代表的意義是「長壽」。

        字紙亭八邊形的台座上有精緻的石雕,色澤古樸,雕工精巧,圖案各有不同的含義:

1. 獅子滾繡球含寶劍:

驅邪避魔

2. 麟吐玉書:

科舉高中

3. 鳳鳥銜書:

文風鼎盛

三坑老街

三坑子源起

        三坑子為一河階地形,其上有三條河流分別注入大漢溪,台地面上形成三處坑谷,三坑子地名是由三條的小坑得名,位於北邊是『鴨母坑』,中央則是『火劫尾坑』,而位於南邊則是『蔗廍坑』。

        三坑子的開發很早,最早開發的地區是臨近大漢溪邊的三坑一帶,直到乾隆九年( 西元1744 年) 才有漢民移居在此,並且建立了永福宮,就是現在的三坑里。

        早年的三坑子在沒有陸運開展的時候,所有的貨運一切皆仰賴水運,三坑子當時因為位於大漢溪旁,大漢溪的水量充沛、河道水深,可以航行船隻,因此繁榮了起來,成為了桃園北部至新竹北部一帶的貨物轉運站。原本是自給自足的農村,也開始有了商業行為的出現, 逐漸發展成了商業街屋,當時的街屋的風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三坑街屋。

老街的防禦功能

        三坑老街的街道平坦,當初在興建屋舍時,並沒有河流、高山、丘陵等地形的限制,卻有著彎曲的道路,而且巷道狹窄,有三個轉彎的地方,這可是有特殊的防禦功能。據推究,可能原因為:(1) 入口狹小讓對方沒有辦法大量進入。(2) 讓對方沒有辦法窺視內部,摸不清我方底細,而不敢貿然進入,藉此達到拖延敵人進入的時間。

老街巡禮

        三坑老街的範圍以永福宮為聚落的核心,向外至黑白洗,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老街聚落幾乎全是商店,當時有派出所、雜貨店、啤酒屋、棺材店等。

1. 黑白洗

        黑白洗是昔日婦女洗衣處的遺跡,水渠畔有數塊洗衣石板,還有一座汲水器。紅磚牆上鑲著一塊白色大理石,刻著「黑白洗」醒世格言,內容為:「黑白水,黑白洗,若能洗盡人間黑白事,必然可化三坑為三康。」所謂「黑白水」指的是此處的水,一部分取自於泉水,另一部分是灌溉水圳的水,二者匯合流入,一清一濁,而「黑白洗」是什麼東西都可以洗,不是指談人是非的「黑白」。水渠旁的水溝蓋刻有「龍潭第一街」五個字。

2. 街屋

        現今三坑老街所存最多的是「步廊式街屋」,街屋的形式、屋頂的形式都相類似。屋內的牆以夯土塊疊砌而成,牆壁與鄰居共用,從屋外可以看到在窗板有二個窗戶,除了有透氣功能之外,還有吊卸物品及防盜的功能。窗板是活動式的,有左、右之分,順序不可顛倒,窗板在做生意時拆下,做完生意之後,再將木板裝回去。

3. 櫻花啤酒屋

        櫻花啤酒是台灣第一個進口櫻麥酒,閩南或是客家都稱啤酒為麥酒, 從右念到左( サクラビール),櫻花啤酒是當時的日本酒。有能力買的,是當時興建桃園大圳的技術人員、領薪水的工人。

4. 永福宮

        永福宮是三坑村的信仰中心,位於三坑子聚落之中,創建於清乾隆9 年(1744 年),位置經過三次遷移。當時永福宮主祀客家族群的鄉土保護神「三山國王」,且尚無廟埕;咸豐9 年(1859 年)本廟遷至現今所在的位置,廟埕也逐漸形成,且隨著部分福佬人( 閩南人) 的遷入而使本廟改祀「三官大帝」,即當地居民俗稱的「三界公」。

今日所見的永福宮建築大多是民國(大正)13 年(1924 年)所留下的,廟中的木刻、石雕、剪黏雖非巧奪天工之佳作,但具歷史文化價值,值得一賞。

● 說明1:

「三山」指的是位於廣東省潮州府附近的巾山、明山、獨山這三座山的山神。因為顯靈,有庇民護國的功績,而被朝廷封為護國公王。

● 說明2:

「三官」是上元天官賜福紫微大帝、中元赦罪地官清虛大帝、下元解厄水官洞陰大帝的合稱,全名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在道教中,是地位僅次於玉皇上帝的神衹。

● 說明3:

石獅的造型很多,有的雄壯威武,有的溫柔可愛,通常擺放於寺廟、大門、牌坊夾柱……等,有辟邪鎮宅及裝飾美化的效果。分辨石獅性別的方法有很多種,判斷的依循大致有以下幾項:

1. 左尊右卑的觀念:公獅在左,母獅在右。

2. 公獅嘴較大,母獅嘴較小。

3. 母獅帶小獅,公獅踩球。

5. 青錢第

        沿著三坑子永福宮左側巷弄進入,不久可以看到一棟傳統客家老屋──青錢第。張姓本堂號原為「清河堂」或「金鑑堂」,據說曾有某位先祖為協助難民而發行代幣(青錢)賑災,但卻受到誣告,在獲得當時皇帝平反後表揚所立。在青錢第前曬穀場可發現早年為便於排水將外埕地面舖成隆起的設計,以及為防範土匪在入口兩旁設置的槍孔。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