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明寺史可分為齋教時 期與法鼓山時期,民國元年 募款改建成今日所見三合院 式建築。期間曾接觸日本佛 教,易名為「齋明寺」,而 後推動完整回歸佛教,到了 民國88年,符合派系傳承 的聖嚴法師接下印信,成為 齋明寺第七任主持,從此齋 明寺歸屬法鼓山。 寺宇四周沒有人聲鼎沸 的市集或車流量大的幹道, 環境清幽,民國19年於寺 廟後方建萃靈塔,可眺望大 漢溪夕陽,成為昔日大溪八 景的「靈塔斜陽」;沿塔前 緩坡拾步而下,可見一座悄 然佇立林蔭之中的敬字亭, 亭頂為葫蘆造型,取福祿之 意。亭身分三層,上層為祭 祀空間,奉祀造字先師倉頡 牌位;中層為焚字紙空間, 底層為通風與收藏字紙處, 建築比例勻稱,構造保存完整。敬字亭除了體現客家先人惜紙重字的 理念,也默默見證了齋明寺的百年歷史。然目前似無通道可接近,亭 身周邊雜草蔓生,僅留說明牌矗立其上。 (圖片來源:國家記憶文化庫) ◆ 林蔭中的敬字亭體現客家先人惜紙重字的理 念,也見證了齋明寺的百年歷史 (圖片來源:孫德鴻) ◆ 法鼓山時期齋明寺新建齋舍,獲得由《建築師雜誌社》 主辦的「2012 台灣建築獎」首獎 18 第二章 半天走讀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