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地名的由來 大溪最早的名稱叫「大姑陷」,是由泰雅族語音譯而來,到了清同治 初年,《淡水廳誌》寫成「大姑崁」。同治五年(1866年),大溪舉人 李騰芳奏請改為「大嵙崁」,光緒 12 年(1886 年)設置大嵙崁撫墾局。 日治時期,大嵙崁設大溪郡役所,是因這裡濱臨大嵙崁溪畔,因溪而得名。 民國39年桃園由新竹縣分出獨立為桃園縣,大溪自此成為桃園縣十三鄉 鎮之一。民國104年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改稱桃園市,大溪鎮改稱大溪區。 人口現況和族群組成 近年來大溪區的人口數大約為九萬五千人,在桃園市的13個區裡面 排名第9名,但因為大溪區的土地面積較大,僅次於復興區。河西地區因 為有新興的埔頂都市計畫區,人口相對比較多,約佔全區人口數的 65%。 大溪居民以閩、客族群居多,其中慣用閩南語的族群比客家語族群多, 據客家委員會調查推估客家人口比例約占全區的三分之一。依民國 112 年 大溪居民的族群統計資料,平地原住民部分約有三千七百人,其中以阿美 族最多,約三千四百人;山地原住民部分約有三千三百人,其中以泰雅族 最多,約二千六百人。 都市地區河岸部落 民國50年代臺灣經濟起飛,都市地區就業機會增加,不少的原住民 紛紛自原鄉部落移居都市。以大溪地區來說,從花蓮、台東移居至此的阿 美族人,有些住在城市中的公寓或大樓,如僑愛地區、儲蓄新村、瑞興國宅; 有些則沿大漢溪河岸居住,會選擇入住河岸,主要是看中它的自然環境, 可以在溪畔傳承原鄉的採集、農耕、捕魚等生活方式,慢慢形成了都市部 落,如大漢溪左岸的撒烏瓦知及崁津部落。 8 第一章 大溪概覽
RkJQdWJsaXNoZXIy MTYzMD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