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桃園-百年風華、人文薈萃
桃之夭夭原野,種下歷史痕跡。園屋內人聲冉冉,迴盪著、生聲不息。
桃園區是全臺唯一與隸屬市名相同的市轄區,也是桃園市重要的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交通中心。 從清代土地公與漳泉信仰的移入、日治時期的神社文化、迄今新住民所形成的異國風情商圈等,桃園區具有獨特的多元文化面貌,在市政府的規劃下,無論是文化、生活、休憩或是環境,皆打造出多元紛呈、富藏文化底蘊的多樣城市面貌,讓我們一起尋幽攬勝、撫今追昔,深入感受桃園區的魅力!
「大檜山頭兮瞻仰先烈 南崁河邊兮瞭望清流……」由日治時代的文學作曲家蔡德音填詞的小學校歌,在悠揚動聽宛如民謠的詞曲中,具體的傳唱出了桃園子弟們熟悉的家鄉地景。 桃園區位於桃園市東北方,土地面積約 34 平方公里,佔桃園市土地總面積之 2.88%,在全市 13 區中位居第 12;區內地形以平坦的臺地為主,含蓋桃園臺地及林口臺地的一部分,兩臺地接壤處的臺地崖為南崁斷層, 坡度較陡。由一般習稱為「虎頭山」的山頂俯瞰全區,可見流經區內的南崁溪及其支流茄苳溪從東南向西北貫流。 桃園區,是全臺唯一與隸屬市名相同的市轄區,也是桃園市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以及交通中心。是桃園市內人口最多的行政區,也是全臺人口第二多的鄉鎮市區,區內人口結構以閩南人為主,客家人次之。桃園區是個充滿活力的城市,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以及自然景觀,是傳統與現代交織、人文與自然薈萃的首善之區。
圖1.2◆ 林口臺地(綠色部分)與桃園臺地以直線狀南崁斷層相連(圖片來源:許民陽教授拍攝)
桃園區,舊時因本地茂草覆頂、割面破項,一望無際的茅草總割得過往旅人滿身傷而得名「虎茅庄」。桃園區原本是凱達格蘭平埔族的生活空間,漢人大約是從 300 多年前開始來到本地。 在當時陸續來到本地的漢人移民眼中,本地是一望無際,茂密又鋒利的茅草覆頂蔽肩、草梢割面頸,人車進入有如行在地底的一片可怕又荒無的荒煙蔓草之地。 但這樣野草勁美的莽原,在當時對於世居於本地的凱達格蘭平埔族人們而言,卻是彷彿如同母親溫暖懷抱的廣原茂土,千百年以來族人們在廣大的土地上生活,發展出獨特又豐富的文化;在歷經 400 多年來強勢政權管控以及大量漢族侵墾土地與通婚後,逐漸失去北部平原的主角地位,成為了人類學家民族誌中的文字記載,化為課本中出現的幾幀圖片、幾頁書寫。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是我們四年級在地化課程-「桃園區: 承先啟後桃仔園」開宗明義的大標題。在六年級的走讀桃園「讀桃園」課程中,老師想和大家來談一談「史觀」,以啟山林,以啟誰的山林?
移民臺灣從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清治時期描述客家先民渡過臺灣海峽到臺灣辛勤開墾的「渡臺悲歌」,傳神地描述了移民們從事土地開墾的可怕與辛酸:「勸君切莫過臺灣,臺灣恰似鬼門關,千個人去無人轉,知生知死都是難……」。但在原鄉艱難的生存推力下, 移民們仍是面向大海前仆後繼的來到臺灣,深入荒地跟大自然搏鬥, 努力闢出平地,搭屋築舍、種植農作物,辛苦拓墾逐漸得到美好的成果,人口增加、聚落擴大,地名也從象徵蠻荒的虎茅庄,改稱因移民定居後遍植桃樹,蔚然成林的「桃仔園」。
不同時期的交通發展帶來的優勢,是桃仔園的市街發展後來居上的主要原因。在臺灣地方發展史上有許多大城鎮因為「官道」通過而興起,桃園就是其中之一,清政府開闢的幾條官道先後都在桃仔園會合,帶來往來的人群和蓬勃的商業活動,使桃仔園成為最早最繁榮的市街。西元 1809 年桃仔園土城建立,城內相繼設立官署,奠定行政中心的地位,桃園大廟「景褔宮」也是在此時期成為桃仔園居民的信仰中心。
熱鬧繁盛的民間經濟實力展現於西元 1834 年(道光十四年),全臺第一座民間居民士紳集資興建的防禦性古石城創建,城牆沿著南崁溪,以現今桃園景福宮為中心,並設有東、西、南、北門四座城門。現今古城門雖已不復存在,但當年周邊的土地公廟至今仍香火鼎盛護鄉佑民。我們熟知的東門國小、南門國小、西門國小、北門國小,這些校名也承載著古地名歷史軌跡。
圖1.5◆ 桃園大廟「景褔宮」是桃仔園居民的信仰中心(圖片來源:桃園國小)
桃園區擁有一百三十多處的公園和綠地,是居民健康樂活的「公園城市」,知名場館或景點有奧爾森林學堂、忠烈祠暨桃園神社園區、南崁溪水岸、市立圖書館總館、桃園展演中心、大有梯田生態公園……等。 桃園區自開發以來,具有獨特的多元文化面貌,從清代以來土地公、漳泉信仰隨漢移民移入;到日治時期隨日人統治而來的神社文化; 迄今各國新移民所形成獨特的桃園後站異國風情商圈等。近年來桃園區在市政府的規劃下,無論是文化、生活、休憩或是環境,串連了都市綠帶、水岸園區,打造多元紛呈、富藏文化底蘊的多樣城市面貌, 希望各位同學們能親身走讀故鄉、踏查桃園,讓我們尋幽攬勝、撫今追昔,一起來感受這座城市的愉快魅力!
桃園區是全國「土地公廟」最密集的地區!據統計桃園區有 249 座土地公廟,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 7 座。土地公的正式名稱是「福德正神」,臺語稱為「土地公」,客語稱為「伯公」。土地公信仰是最普及、最親近人民生活的信仰,舉凡保護人們的田園農作、蓋屋移居、經商順適等等大小事,都可以向土地公祈求保佑,是地方居民們的生活守護神,堪稱神仙界的里長伯。 桃園市擁有全臺第一家土地公文化館,成立於民國 108 年的土地公文化館是全國第一座以土地公信仰文化為主題的博物館,擁有豐富館藏,是戶外教學、教育推廣、文創育成的好地方。一樓廟埕的文化館褔德宮是全臺第一座公立土地公廟,宮內的鎮殿土地公被暱稱為「市公」。桃園區土地公廟密度之高,反映出先民們來到桃園時,對土地能夠風調兩順、五穀豐登的殷殷期盼。
桃園區位於桃園市北隅,人口聚集,金融及工商業鼎盛,交通便利發達,高速公路橫貫且支線交織, 可從高速公路直通桃園國際機場。臺鐵桃園站,每日進出站的人數名列全國第 2,是北臺灣最重要的工商都市之一。 走訪桃園,會發現歷史傳統與文化創新並存;繁榮市景與生態永續共榮。桃園區除了新穎商場與百貨公司林立,吸引各地遊客到桃園享受逛街購物的樂趣外,無論是古色古香的廟宇市街或是桃園新地標的市立圖書館總館。讓我們利用假日走讀,悠遊我們獨一無二的美麗家鄉吧!
七七藝文町→文昌宮→景福宮→桃仔園舊城導覽中心→新民老街→桃園劍道故事館→軌道願景館
從桃園火車站熱鬧的站前商圈前行,第一站我們來到擁有優雅庭園、美麗造景的日式建築群-七七藝文町。前身為「桃園警察局日式宿舍群」,昔日是日治時期的官署宿舍,可溯及至 1920 年建造供公務員居住區,是目前桃園少數保留日式木構造物建築形式之宿舍群,見證日治時代迄今的桃園市區街廓發展脈絡,保留桃園舊城區記憶,深富歷史意涵與價值。 早年因失火燒毀或年久失修塌陷。目前僅餘的四棟於 2013 年登錄為歷史建築,重修後活化為目前我們看見的文創園區現況。 「桃園 77 藝文町」結合日治時期建築和中正路 77 巷的意涵,由市民票選命名而成,成為桃園區第一處活化的日式宿舍建築群。充斥著滿滿的日式生活美學與儀式感的園區佔地不大,卻是在桃園市中心一方充滿藝文氣息的庭園空間。清爽的午後,來趟和風慢活散步之旅, 在園區散步看展覽,感受日式宿舍的美、品讀文化資產的深刻。
沿民權路前行,經過創立於西元 1897 的日治時期「桃園公學校」(桃園國小),旁邊就是桃竹苗地區最早成立的現代化公園-文昌公園。 文昌公園成立於西元1909 年日治時期,在民國 60、70年代曾是大樹參天又有著庭臺樓閣、充滿庭園意趣的優美公園。文昌公園因北邊的「文昌閣」而得名。香火鼎盛的文昌宮肇建於西元 1867,一開始是當時淡防廳同知嚴金清與大 崁舉人李騰芳等人籌設「明善堂」發展文教;到西元 1896 年, 由廩生蔡路等人募捐擴建前堂及左右廂廊,建立了我們今日所見的空間格局;西元 1911 年桃園廳長西波美於廟旁設置「桃園文庫」,為桃園市立圖書館的前身,讓本區在日治時期成為兼具地方教育及文學交流中心的文教興盛之地。 在桃園學子的求學生涯中,每逢重要考試都會到文昌宮虔誠參拜,誠心祈求考試順利。目前一樓主祀神祇為文昌帝君,二樓主祀為至聖先師孔子。 小朋友們來到文昌宮可以看到它是拿香參拜的廟宇,想一想,所有的寺廟都是拿香參拜嗎?除了文昌宮外,你去過虎頭山的桃園孔廟嗎?或者是「全臺首學」臺南孔廟?祂們都是拿香參拜祭祀的嗎?
景福宮凝鍊了時光是信仰的中心 建築的殿堂」,來到我們在之前課程中深度探訪過的三級古蹟景福宮,欣賞壯麗又稀有的歇山式「假四垂」屋頂、大器華美的 虎 ,數量密集、造型獨特多變的吊筒。廟內木石雕刻、彩繪, 多出自名師之手。 桃園大廟「景褔宮」,不單單是地方的信仰中心,也是過往城市發展的重要樞紐,我們今天探訪的舊城區即是以景福宮為中心向四方開展,形成熱鬧繁華的商圈聚落。見證桃園百多年風華的景福宮,在護鄉祐民、祈求平安外,更是學子們走讀桃園城、了解這塊土地的歷史軌跡的重要地標。
褪去了中正路上的人聲雜沓,踏入當年有「桃園第一街」之稱的新民老街,不到 300 公尺的老街,低調藏身在大廟商圈,昔日的繁華榮景,早已隨著市區商業重心的移轉,趨於平淡。時光彷彿在新民老街悠緩了步調,漫步在慢轉的靜謐小巷,玩味古早的逛街樂趣。由產地到餐桌的百年麥芽糖老店、媽媽味的春子便當、小鹿文具所、只是光影文創咖啡廳……。近年民間團體和官方合作,致力於老城區的「文藝復興」,發掘老街故事、賦予老屋新生、展現民間的充沛能量。 百年風華、人文薈萃,桃園子弟沒有忘記,回首來時路,薪火相傳的傳承著在地的歷史記憶。灶火的木香氤氳混和著咖啡香氣飄散在街頭巷尾,現在的新民街發展成為在地創作者推廣桃園文化的重要據點,藝文空間融入老宅,舉辦展覽、講座、音樂會與讀書會等活動,老街不朽、延續新生風采。
桃園劍道故事館為徐彥郎醫師為感念父兄對醫學與劍道的鞠躬盡瘁和付出,在其父及其兄長行醫與習劍的地方成立「劍道故事館」,不僅緬懷父兄在劍道運動及人文關懷的貢獻,更為桃園劍道運動奠基。故事館保存劍道比賽的報導、照片、文物、獎盃及故事,標誌臺灣劍道的發展軌跡,也記錄徐氏父子對於桃園土地的深耕與熱愛,讓更多人認識劍道。 桃園可以說是臺灣劍道運動的搖籃,徐銀格醫師為臺灣第一位擁有劍道九段範士崇高地位的選手,日治時期代表臺灣赴日參加劍道比賽。為推廣劍道運動,徐醫師當年成立「中華民國劍道協會」,是臺灣第一代劍道之父。徐恒雄醫師為徐銀格醫師三子,在醫學院就學期間受父親薰陶開始研習劍術,在行醫之外,在桃園推廣劍道運動,出錢出力,培養許多人才,不但帶領桃園締造劍道代表隊在區運會連續 23 年總冠軍的歷史紀錄,也出任國家代表隊總教練,3 度拿下世界錦標賽第 3 名。
桃園軌道願景館的建築,原來是興建於西元 1936 年的鐵道舊倉庫,屬和洋折衷式建築,風格相當特別,民國 105 年時經指定為歷史建築,修復再利用後設置軌道願景館 ,以桃園鐵路地下化和捷運系統發展和願景為展示重點,打造兼具導覽、教育和觀光功能的新景點。軌道願景館 1 樓設置歷史區、技術區、願景區和多媒體互動區,介紹桃園早期的輕便鐵道,如:大 崁輕便鐵道株式會社興建的從桃園博愛路經介壽路到大溪的軌道,而現在的捷運棕線即是以前桃園到新莊的輕便軌道路線。 展示廳保留當時桃園驛原型製作的等比例的實體木造模型,展現桃園舊時火車站的典雅別緻;也提供親子車長體驗、積木城市、軌道劇院和互動體驗,旅客可乘坐桃園號小火車,飽覽桃園未來 6 條軌道運輸系統。2 樓設置交通圖書室外,戶外展示舊桃園火車站月臺棚架及國內第一具開放式「實體潛盾機」,讓旅客透過豐富多元的展示, 親身體驗桃園從過去、現在到未來的軌道發展軌跡。
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桃園展演中心→桃園藝文廣場
如果問桃園區內近來最熱門的景點,那就非位於藝文特區的「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莫屬。桃園新總圖不僅僅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圖書館,還是結合蔦屋書店、文創電競、星巴克、WIRED TOKYO等人文時尚風格的城市文化新據點。 總館佔地面積 51,600 平方公尺,為地下 2 層、地上 8 層的建築物,由「郭自強建築師事務所」與日本「株式會社梓設計」競圖獲選,以「生命樹」為設計概念,結合在地環境特色與環保節能理念,打造出會呼吸、盈滿綠意的綠建築圖書館,包含「綠色螺旋」、「知識螺旋」、「圓錐狀環保節能通風採光井」、「環保外皮」及「防震書架」五大要素。 總館典藏圖書近百萬冊,包括知識性、休閒娛樂性及研究讀物等, 並提供分齡分層環境,包含親子、青少年、樂齡、多元文化等各類型閱覽專區。全館並配置自動借還書機及多媒體設備,提供數位體驗的智慧化圖書館。各種主題性展覽及講座,提供沈浸式體驗,串連藝文與閱讀,樹立城市閱讀品牌概念,打造桃園文創旗艦基地。
圖1.26◆ 桃園新總圖結合蔦屋書店成為文化新據點(圖片來源:桃園國小)
桃園展演中心位於桃園中正藝文特區,兼具表藝、展覽、娛樂等多元功能之環保綠建築,主體建築由鋁合金板材構建而成,流線型的設計從大地延伸向上盤旋,有如律動的彩帶,直奔天際,與之呼應的玻璃帷幕,格狀結構層層堆疊,在日間陽光折射下閃耀光芒,宛如一顆璀璨寶石。 展演中心以藝術進入空間的概念,接軌國際的表演及藝術文化平臺,不斷地推動更豐富多元的藝文活動,讓藝術慢慢融入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中,是桃園地標級的專業藝文場館,不但有大型展場、超過千人的展演廳、可容納 50 人同時演出的戶外舞臺,更是搭配約 600 人之階梯式座位。桃園展演中心現為桃園最具代表性的多功能藝術文化平臺,「 第 47 屆金馬獎」、「桃園國際動漫大展」等全國性藝文盛事都在這裡舉行喔! 小朋友, 找一個悠閒的午後讓我們共赴一場藝文的盛宴, 來藝文特區走走,借本書、看一個展覽、聆賞一場美妙的演出吧!
在川流不息的車潮、店家林立的中正路商圈,桃園藝文廣場這塊綠色珍珠,實踐人們親近自然的美好嚮往。上萬坪廣場,廣大的綠地佔了大片面積,假日裡是親子玩飛盤、開心同樂的好地方;寬闊的步道上,慢跑者專注而行,「樂活」就是這裡的生活態度。市府近來將藝文廣場列為「桃園野餐百點」,可見到民眾於此席地用餐,在陽光灑落下享受美味輕食的景象。廣場另設有草溝及水道,具有基地保水的功能,加上豐富的植被生態,可說是環境教學的絕佳教室。廣場設有露天展演會場、小型表演活動廣場等表演場地,讓藝術與生活零距離,而像桃園國際動漫大展、鐵玫瑰音樂節、桃園萬聖城等大型活動在桃園藝文廣場亦是連年盛大登場。
桃園區擁有一百多處公園、綠地,是居民健康樂活的「公園城市」。桃園有臺地、溪岸、丘陵,其中的虎頭山風景特定區,不只能享受城市中的盎然綠意, 更是近距離觀察山林生態的樂活景點! 桃園區多元的地景地貌,孕育了多樣的動、植物生態,仰頭在林間樹梢尋找臺灣藍鵲、領角鴞的可愛身影;俯首瞧見大、小白鷺聚精會神的踏步泥灘水邊; 大樹參天給前來運動踏青的人們沁涼的晨光午後,五彩斑斕的蝴蝶飛舞於花草蕨路之間。出發吧!讓我們走讀家鄉的水岸山邊,體會人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結。
虎頭山,又稱大檜溪嶺,舊名為板崁山,位於桃園區東北方的林口臺地,海拔 251 公尺,為桃園區的最高點,因其山勢外形有如猛虎而得名。 目前市府規劃虎頭山、楓樹坑二大遊憩系統、八大主題路線,從現有的 15 公頃公園擴大為 720 公頃的風景特定區。 虎頭山分為前山和後山,動植物生態豐富,以鳥類而言,前山多為低海拔常見鳥類,如都市三寶白頭翁、麻雀、斯氏繡眼,大卷尾、樹鵲、五色鳥等常穿梭於林間,偶爾可見臺灣藍鵲從頭上呼嘯而過,夜間則有領角鴞的霧~鳴叫聲傳遍山林。由三聖宮旁小路可到後山(虎頭山鞍部),從山頂觀景臺可遠望龜山區、桃園區、八德區、大園區及蘆竹區等全景,沿著環保公園往停機坪的第一避車彎,是桃園觀賞秋過境猛禽最佳鳥點, 生態豐富是本區的城市之肺、生態方舟。
圖1.31◆ 虎頭山步道的動植物生態豐富(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親近山林不一定非要舟車勞頓,虎頭山公園就是桃園市心的後花園,完善的步道系統,滿足想兜風、練腿力、賞桐花,或是來個生態之旅的你。虎頭山公園座落於桃園市郊成功路三段臨南崁溪處,每天都有許多居民來公園運動晨操,假日的人潮更是絡繹於途,來自各地的民眾都愛到此健行休閒。區內規劃三大登山系統,是北臺灣重要的都會公園。三大登山系統包含虎頭山公園內的前山步道系統、虎頭山公園外的後山環山步道和桃 11 線道路系統。 虎頭山公園內規劃有多條步道,以顏色作為路線區分,除了園區的人行步道外,另外完整規劃出包括賞景健康步道、櫻花步道、森林體驗步道、太陽亭步道、梅園步道、生態解說步道、忠烈祠步道等七條環狀登山步道,此外,前山系統另包含以架高工法打造的全齡友善步道,不僅保護動植物的原有生長環境, 也提供爬山者較為舒適的健行體驗。後山環山步道全長20 公里,由桃園區成功路沿途行經11 線道路、桃園區苗圃道路、中坑街、光峰路,再由臺一線串回原點。而促進桃林鐵路活化的桃 11 線道路系統,包含以無障礙坡道串連虎頭山公園與忠烈祠的虎嶺迎風步道、以及可連接虎頭山環保公園的三元步道、水汴頭步道。 步道經過的三聖宮,是因桃園三結義典故所建,為主祀關聖帝君的廟宇,一樓主祀為五府千歲的王爺信仰,是臺灣民間信仰的一大特色。三聖宮建築宏偉大氣、香火鼎盛,是山友們停腳小憩的休息站, 廟前沿路攤商雲集,彷彿「南街殷賑」的場景,是桃園最熱鬧的假日市集。
虎頭山全齡友善步道全長共 2.5公里,步道路線從北區老人文康活動中心停車場一路連接至忠烈祠, 全程採無階梯設計,沿著環山道路(三聖路)至桃信亭,串接松鼠窩平臺、鳥巢樹屋、核心廣場、野餐區、香菇亭、扶輪亭、景德祠等休憩區,並增設毛毛蟲花廊隧道,其中球體鐵網造型是步道亮點之一。有別於傳統的水泥步道,虎頭山全齡友善步道採高架式木棧工法,不只讓動物、植物的自然棲地不受人為破壞,並減少土質破壞。山林健行的樂趣除了享受森林浴,還可以來趟生物體驗;欣賞蝴蝶翩翩飛舞在落羽杉、山月桃、楓香、南天竺自然綠意間,深入探索虎頭山豐富的自然與人文內涵。
圖1.34圖1.35圖1.36◆ 虎頭山全齡友善步道-毛毛蟲花廊隧道、松鼠窩平臺、鳥巢樹屋(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桃園國小)
想要遠眺大桃園 360 度全景視野,不需要挑戰高海拔也能輕鬆到達! 離桃園火車站不到 5 公里的虎頭山,當中的標高雖僅 251 公尺,卻是市區制高點,坐擁璀璨星光與城市燈火輝映的無遮蔽美景,一直以來都是在地賞景熱搜景點。有著「星星公園」美名的虎頭山環保公園,佔地約2.5 公頃,原為桃園市垃圾掩埋場,經1998 年底封閉、2002 年8 月重新規劃後, 成功脫去「臭名」,搖身一變成為市郊親綠賞景好去處。公園全區以自然生態工法,減少對環境不必要的破壞。環保公園內設有步道、木造景觀涼亭、大草皮、拼貼座椅等設施。有別於虎頭山公園內林木沖天的原始風貌,來到環保公園能感受鳥瞰八德、中壢、蘆竹、大園的朗闊視野,白日不乏親子散步嬉戲的身影。傍晚也能欣賞令人沉醉的絢爛夜景。
圖1.37圖1.38◆ 有著「星星公園」美名的虎頭山環保公園內設有步道、木造景觀涼亭、大草皮、拼貼座椅等設施,白日不乏親子散步嬉戲的身影,傍晚也能欣賞令人沉醉的絢爛夜景(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位於南崁溪成功橋旁,設有幸福廣場、心鎖步道、愛心造景以及鋼骨打造的青溪彩虹橋……等,最新完成的共融遊戲場不但有巨無霸的跳跳雲彈跳床,超厲害的森林冒險區,還有夏日最需要的水循環親水區,是適合各年齡段同樂的特色公園。
三元街、天助橋旁,沿岸設置草皮、綠帶、休閒步道、自行車道,讓人可以一邊健走、追風,同時親近大自然。還可登上觀景平臺欣賞水岸豐富生態,悠閒享受遼闊視野。
民光東路旁的寵物示範公園,有專為寵物設置的爬梯、輪胎圈及獨木橋等遊樂設施,讓寵物可以在安全的環境活動。公園內設有清洗設備、狗便垃圾桶(附有塑膠袋),賦予來訪者清潔的休閒場域,公園規模雖較小,但卻精緻而完整,是個帶寵物運動的好去處。
路旁林蔭盎然的園區設有休閒步道,讓人在都市叢林中也能輕鬆暢遊漫步趣。同時在左岸打造「臺灣文學步道」介紹桃園作家鍾肇政、呂秀蓮及知名文學家林海音、琦君、龍瑛宗、吳濁流、呂赫若、楊逵、賴和、鍾理和、李喬、葉石濤等人。
圖1.42◆ 經國環保公園設有臺灣文學步道
南崁溪水岸自行車道是少數成功融合自然地景的休閒車道,全長22 公里,以公園綠地與造景橋串聯龜山、桃園、蘆竹、大園,單車行進間享受市區難得的開闊視野,白天夜晚各有不同風情。騎乘在自行車道上,看原生魚種悠遊溪中,經過整治後的水質乾淨,吸引許多鷺鷥在此覓食,加上就地取材的卵石砌成的河堤,宛如一幅生態風情畫。車道從龜山區南崁一號橋經虎頭山公園、至蘆竹區南崁溪橋,一路綿延的綠廊,種有九芎、流蘇、桃花、山櫻花等樹種,田野風情之外更增添綠活氛圍。 車道全程路況屬平坦,沒有大起伏的上下坡,適合一家人來趟單車輕旅行,車道設置路燈照明設施,沿途多個親水公園,設置生態池、自行車停放處、健走步道、球場、草坪、簡易兒童遊樂設施,提供多重的運動、休閒及教育的功能。 南崁溪是孕育北桃園百代以來的生命之河,然在家鄉工商業蓬勃發展下,卻飽受污染之苦,近年隨著環保意識覺醒,政府致力於推動南崁溪整治計畫,包含我們在後文介紹的「朝陽水語教育園區」都是整個南崁溪水質整治計畫的一部分,如何復育河川生命力,打造環保親水的樂活環境,是我們一代人責無旁貸的使命。
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桃園孔廟→奧爾森林學堂→桃林鐵路步道
「走過八十餘載,桃園神社不只是一個美麗的建築,更是一個載體,承載著島嶼的歷史、人民的情感與匠師的技藝。」
你去過「桃園忠烈祠暨神社文化園區」嗎?從桃園國小正門成功路前進,踏著昔日的參道往虎頭山前行,爬上長長的階梯,映入眼簾的是典雅的木造建築,是去參拜前還要去「手水舍」恭敬的輕舀一杓清水滌淨身心晉謁神明,然後不點香用拍拍手來祝禱許願的「神社」,為什麼桃園會有像是日本那樣的神社呢? 日治時期,日本在臺灣推行皇民化運動,在全臺建造了約兩百座的神社,桃園神社就是在這個時期建造的。戰後,國民政府接收臺灣,桃園神社也在民國39 年改名為桃園縣忠烈祠,之後,各地神社也紛紛被挪作忠烈祠;然而隨著 1972 年與日本斷交後,各地方政府陸續將忠烈祠改建成宮殿式建築,到了 1980 年代,只剩下桃園縣忠烈祠還沒改建。 1982 年,《文化資產保存法》訂定頒布,當時日式建築不在文資法的保護範圍。桃園神社的去留在社會上掀起一番論戰,在拆除重建和原地保留間引起各界激烈的討論。當時得標改建的李政隆建築師放棄工程利益,轉而推動歷史建物保存;藝文人士投書報刊,引發民眾關注紛紛寫信陳情,終於成功保留神社。 現在的園區建物規模完整,跨過掛有「萬古綱常」牌匾的「中門」, 中門內是忠烈祠,是對為國捐軀者祭祀的神聖空間。建築群主要以安置靈位的「本殿」、供參拜的「拜殿」、管理人員辦公的「社務所」、參拜前可供民眾洗手與漱口的「手水舍」等組成,另外還有鳥居、石獻燈、高麗犬、銅馬雕塑、神社參道等設施搭。配保留完整的大木結構系統,樑柱以嵌接方式固定,嚴謹的工法設計,彰顯了工匠的巧思,也更讓人感受到神社文化園區莊嚴樸實之美。
桃園孔廟於 1989 年落成於虎頭山,最特殊之處為其設立孔子立姿神像,而非如一般孔廟僅有牌位。建築風格莊嚴帶有尊榮感,建造細節皆遵循古制,表現崇尚至聖先師的意涵。桃園地區本來並無設置孔子廟,直到民國 74 年春,經地方人士倡議,於桃園虎頭山麓興建孔子廟於半山腰,以弘揚儒家教化思想。 走訪孔廟可深刻領略中華建築之美;孔廟最主要的部分「大成殿」,仿照中國古代宮殿,精細彩繪、層層斗拱盡顯渾厚氣勢,金紅色琉璃瓦頂其上的鴟鴞雕塑,代表孔子「有教無類」之精神。 軸線的空間序列由南至北分別是 櫺星門、泮池、大成門、大成殿、崇聖 祠以及左右二邊分別設置有的禮門與義路、東西廡等空間,其中櫺星門面闊五開間,明間(中央)的開口部高度最高,其餘二側開間依次降低。穿越櫺星門為泮池,沿中軸線前進經過一座轉折階梯可抵大成門,大成門採重簷歇山的屋頂形式,面闊七開間,門後是雙排的紅柱簷廊。 孔廟為「廟學合一」,有別於一般宗教廟宇,同時具有祭祀與教育的用途。廟內有依循古制所做的各樣禮器、樂器,每逢 9 月 28 日由市府主辦祭孔大典傳承孔學,禮生持禮、樂器獻跳八佾舞,民眾齊聚觀禮,場面隆重肅穆。
這裡夜裡常可聽到棲息此地的貓頭鷹叫聲,「奧爾」即是取自貓頭鷹英文「Owl」的諧音。園區內有 15 隻出自於在地創作者所製作的陶雕貓頭鷹,不妨一起來找看看, 這些大小不一的貓頭鷹究竟藏在哪? 奧爾森林學堂利用雀榕氣根攀附的特性,並於施工時避開樹根, 使樹屋與樹自然共生,也不破壞原有生態。而為了強化樹屋結構,特別以玻璃纖維達到強化效果,讓孩子在安全的環境下玩樂。 架高的松鼠步道木棧道用來連結「讀樹教室」、「咕咕屋」、「綠野方舟」等三座樹屋:設計為六角形的「讀樹教室」,是一處可以 360 度觀察樹冠生態的亭子,用另一種視角探索自然、更增樂趣; 有如森林守護者的貓頭鷹造型「咕咕屋」,鑽到裡頭從縫隙中望出去能和稀有鳥類近距離面對面;平臺「綠野方舟」以樹葉為造型,並在中間高架一座貓頭鷹小屋,提供鳥類休憩。
圖1.57◆ 平臺「綠野方舟」以樹葉為造型,並在中間高架一座貓頭鷹小屋, 提供鳥類休憩(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桃林鐵路林口線於 1968 年通車,早期是由臺鐵所經營的鐵路支線,原本是為了載運燃煤至林口火力發電廠及附近水泥工廠而設置。2005 年,桃園縣政府以合作方式向臺鐵租用兩列列車,出資在林口線沿線增設數個簡易的車站,並免費客運列車服務沿線居民,由當時桃園縣政府命名為桃林鐵路。 原本桃林鐵路已於 2012 年停駛,2018 年桃園市政府推動「臺鐵林口線路廊活化工程」,將林口線改建成桃林鐵馬道及人行步道。原用來載運煤礦的桃林鐵路,停駛多年後,將雜亂的鐵道空間大改造,不僅保存了鐵道文化,更串聯周邊,搖身一變成為一條迷人的景觀廊道。
我們的家鄉桃園,不但有都市綠帶、水岸園區, 更是擁有多元面貌、富藏文化底蘊的城市,區內,還有幾個非常適合親子假日探訪的秘境:有全國獨一無二的食農教育梯田公園;有攸關南崁溪整治的水語教育公園;有流淌古今的大圳綠廊;有彷彿來到異國他鄉, 的東南亞一條街。 這麼多值得我們探查的好地方,期待你的親自探訪,準備好了嗎?跟著我們的腳步讓我們一起前往秘境探訪吧!
一池水、一畝田讓舊有稻埕空間及時光轉換鑲嵌於坡地,找回人與大自然的關係;共融式森林遊戲區邀請大朋友與小朋友一起挑戰,找回屬於你最單純卻又最勇敢的童心;重現水梯田,拉近我們與農村的距離。 大有梯田生態公園規劃有生態梯田區、美好食光區及森林挑戰區三大區域。生態梯田區及美好食光區包含有懷舊的水梯田、具有生態教育意義的水撲滿及生態池,並設置小朋友最喜愛的崁入式復古磨石子溜滑梯、遊戲沙坑及戲水池,區內設置遊客服務中心、活動餐車,除了提供遊客環境教育課程的諮詢及報名服務,亦提供特色餐飲。森林挑戰區則規劃三代同堂共同使用空間, 設置低、壯齡(鋼軌)滑索、磨石子溜滑梯、綜合性遊憩區及充滿挑戰的帶狀挑戰設施,周邊亦設置適合全齡層使用的體健設施、吊床及吊椅休憩區等,完善服務各年齡層民眾。
圖1.62◆ 一池水、一畝田讓舊有稻埕空間及時光轉換鑲嵌於坡地,找回人與大自然的關係( 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圖1.63◆ 森林挑戰區設置低、壯齡(鋼軌)滑索、磨石子溜滑梯、綜合性遊憩區及充滿挑戰的帶狀挑戰設施
圖1.64◆ 大有梯田公園親子食農教育活動(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工務局)
朝陽水語教育園區,是東門溪礫間工程及地下觀察廊道的美麗化身,截流南崁溪上游主要支流東門溪及其沿岸生活雜排污水,在溪畔的朝陽公園設置礫間水質淨化現地處理系統處理後排放,每日可處理1 萬公噸生活雜排水,利用水中微生物自然淨化水質原理,對污染物去除率可達 70% 以上,處理後清澈的水將分流至園區生態溪流、生態水池及湧泉循環使用,利用清淨後的河水創造園區水空間與藍色景觀,兼顧水質改善與環境教育功能。 園區設有地下觀察廊道,搭配公園上部利用礫間處理後放流水營造的景觀意象及解說區等,民眾可實地感受觀察河川自然水質淨化的歷程,發揮環境教育功效。希望民眾在園區內參訪、欣賞及互動過程中,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圖1.65◆ 朝陽水語教育園區位於東門溪畔(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圖1.66◆ 地下「礫間工程」廊道,可接受團體預約參觀(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圖1.67◆ 朝陽礫間生態水池區,可實地感受自然水質的變化(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桃園臺地因地勢高又缺水,早期墾民挖掘了很多陂塘。到 1904 年的調查,桃園計有 8846 口陂塘,先民們在陂塘週邊開鑿圳路,克服旱災的威脅,讓桃園臺地的千塘成為世界罕見的地景,齊柏林曾在桃園上空驚讚:「宛如散落一地的水晶,閃閃發光」。 為了解決臺地的供水問題,由大漢溪上游石門峽(今石門水庫大壩左岸),設取水口引取河水,開挖圳道引大漢溪水至臺地上灌溉,1924 年大圳完工,主幹稱為桃園大圳,計有 12 條支線。正光路上這條圳道正是這 12 條支線中的第一條,稱為「桃園大圳第一支線」。 第一支線原有 17 口陂塘,1-1 池因建國際機場遷村被填平成陽明社區及公園、1-5 池填成縣政府,現在的縣府路就是當時的埤堤, 市長辦公大樓就在水最深的地方。 這條在我們身邊流淌了近一世紀,養活我們前面好幾代人的圳道,曾經被覆蓋著沒能呼吸。直到 2012 年中路重劃區規劃時,隨著環境意識的覺醒,將既有水圳透過周邊規劃公園綠地或園林道路,塑造水圳景觀文化。這條因中路重劃區開發,得以呼吸並經景觀美化的水圳道計 900 公尺長,同時補注了鄰近風禾公園水塘水道、水秀公園的水池生態系統,小朋友,找一天和家人們一起來認識家鄉,到正光路水岸步道一同探訪桃園大圳的前世今生吧!
桃園是座擁有多元族群的城市,在車水馬龍的桃園火車站後站附近,彷彿走進另一個國度。臺灣目前約有 66 萬名外籍移工,其中超過 10 萬人落腳桃園。鄰近桃園車站的延平路周邊,逐漸成為移工們聚集交流的場所。這些來自其他國家的遊子,在販售著東南亞傳統料理與雜貨的店家,找尋著記憶中熟悉的家鄉味道,藉以撫慰魂牽夢縈的思鄉情懷。街道旁錯落有致的招牌,充滿越南文、印尼文、泰文等異國語言,路過時,不妨停下腳步,傾聽不同文化交流的聲音。 桃園後車站的東南亞街區,就像是外籍朋友的充電站。位於延平路上的望見書間,是臺灣第一間東南亞外文書店, 不僅做為閱讀和休憩空間,更透過讀書會、街區小旅行、異國料理課程等活動, 打造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透過具代表性的導覽場域與機會,交流生活及文化經驗,讓大家相互瞭解、消弭成見。
圖1.69◆ 望見書間不只是一間書店,更像是多元文化交流的平臺(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圖1.70◆ 文化有其共通性,和漢文化的粽子、原住民的「阿拜」類似的由當地植物包裹蒸食的各式澱粉類點心(圖片來源:移民署)
圖1.71◆ 桃園車站後站延平路上的東南亞商店街,店面招牌皆為外文,漫步其中充滿異國風情(圖片來源:Taiwan Wanderer 臺灣亂流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