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區-福興宮
復興區是位於桃園市的最南邊,鄰近新北、宜蘭、新竹,是桃園市境內土地最大、人口最少的原住民地區。復興區在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 年)劉銘傳巡撫前來開發此地,當時經過此地時見大嵙崁溪(現在的大漢溪)對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就取名為角板山。但其實這裡早就有由當地原住民泰雅族所取的名字-Pyasan(比雅山),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早期居住於高山上的泰雅族人們因這裡是與漢人開墾交匯的地方,泰雅族人們會抓取一些獵物或山產在這裡交換一些生活用品,所以才有這個名字。到了民國光復後設鄉,稱為角板鄉,直到民國43 年,改名復興鄉。
小朋友你們知道嗎?桃園市復興區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喔!作為桃園境內唯一的山地區域,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的美景是我們復興區人熟悉的家鄉。春季角板山(Pyasan)賞梅花及櫻花、夏季盛產拉拉山水蜜桃、秋季黃澄澄甜柿以及冬季供應高山蔬菜,觀光資源豐富多元,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居住在這美麗的家鄉居民也很多元,大多為原住民族-泰雅族人以及來台開墾的漢人們後代,所以在這兒蘊藏原住民生態智慧以及多元人文風俗兼容並蓄之美。
我們在這裡生活了好長一段時間! 小朋友知道原住民和漢人們在復興區生活是什麼樣子嗎?當時先民們在這荒蕪的山區是如何胼手胝足、不畏辛勞地建立我們的家園呢?
復興區是位於桃園市的最南邊,鄰近新北、宜蘭、新竹, 是桃園市境內土地最大、人口最少的原住民地區。自然地勢有高山有河階,讓原本居住於此的原住民過著依山傍水的生活, 也吸引了許多早期來台開墾的漢人們。大約於清光緒年間,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開山撫番,委請林本源家族辦理開墾事務, 大陸沿海地區漢人渡海來台開墾。墾戶林勝源招募民眾入山開墾,而最早進入復興區這塊寶地的漢人是漳州人,因此也將當地的信仰帶到充滿原民風情的復興區。
漢人信奉道教,來到復興區開墾初期地方不平靜,原住民和漢人之衝突時有所聞,再加上水土不服、居民體弱多病,為祈求神靈消災解厄、醫治百病,經地方熱心人士倡議,擇定福興宮現址興建土地公廟祈求地方平安,後改建為紅壇,供奉觀音佛祖及福德正神。又遇興建石門水庫復興宮開漳聖王移廟, 經聯庄士紳會議,決定將之分作四間廟,分別為觀音一間(觀音復興宮)、大溪兩間(百吉復興宮、三民東興宮)及角板一間(復興福興宮-本廟)各自建廟,自此一分為四,「角板福興宮」創建,目前為復興區唯一立案之宮廟,在復興區內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信仰中心!
泰雅族的宗教信仰原為「祖靈」,認為祖靈具有主宰人禍福的力量,祖靈的祝福使人平安,並保佑農作得以豐收。雖然祖靈祭儀式日漸式微,基督宗教現在為泰雅族人主要信仰,教徒主要的活動方式有做禮拜、禱告、查經等,天主教較著名有三民天主堂(聖十字架堂), 基督教在復興區發展的歷史各有不同,教派上分為長老會、真耶穌會、神召會等等,但傳統的祭儀也是維繫全族的精神象徵,每年八月復興區還是會舉行泰雅祖靈祭。
若小朋友們有機會和爸爸、媽媽一同來到復興區, 不妨也可以來福興宮走走!宮廟廣場上放眼望去那秀麗、重巒疊嶂的山水絕對可以撫慰心靈,讓我們身心愉悅,充滿活力!廟宇的宮門散發出陣陣檜木香,那是不用一根鐵釘、遵循榫卯古法所製成,還有那獨具特色的牌樓等著你來挖掘、探索!另外,順道一遊角板山公園、暢遊新溪口吊橋、看看角板山行館、走走神秘戰備隧道,在角板山形象商圈漫遊,體驗泰雅族的人文特色,品嚐、採購四季各有不同的農特產品,保證讓你收穫滿滿、滿載而歸。或是規劃復興區樂活森林之旅,我們可以暢遊東眼山(Togan)森林遊樂園區,這裡有泰雅大豹社族人的遷徙故事;走訪小烏來風景特定區,享受氣勢磅礡的瀑布景觀;漫步拉拉山(達觀山)自然保護區,悠遊在高山巨木中。羅浮的溫泉與山中的野溪溫泉,更是讓人停下腳步來感受復興人暖暖的好客時光。
復興區居民有2/3 為泰雅族原住民,以信奉基督教與天主教為主,還有閩南族群和客家族群等,景緻宜人的山水風光、特有的原住民文化,是復興區最著稱的特色,但無論是原住民、來台開墾的漢人,我們都是復興區的居民,讓我們透過認識復興區的『原民文化』以及『福興宮』,了解先民怎樣開墾山林,手牽著手,心連著心,如何做到文化交流及融合,共同舞出祖先的心靈智慧。
復興區擁有豐富天然資源,當時非常有價值的樟樹(用來提煉樟腦)、檜木或是煤炭都是吸引人前來開發的誘因,所以在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 年)劉銘傳巡撫前來開發此地,當時劉巡撫以大嵙崁(現在的大溪區)作為撫墾中心,這段期間劉巡撫經過此地時見大嵙崁溪(現在的大漢溪)對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就取名為角板山。
但其實這裡早就有由當地原住民泰雅族所取的名字- Pyasan(比雅山),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早期居住於高山上的泰雅族人們因這裡是與漢人開墾交匯的地方,泰雅族人們會抓取一些獵物或山產在這裡交換一些生活用品,所以才有這個名字。到了民國光復後設鄉,稱為角板鄉,直到民國43 年, 改名復興鄉。
道教是復興區漢人的信仰主流,在移居過程中將自身的信仰帶入。作為桃園境內唯一的山區,想要開墾一定是相當不容易的!不平整的山路、水土不服,讓人容易生病!又或者居民因來自不同的族群,而產生暴力、爭吵與利益衝突等,因此先民們決定為了祈求平安在這裡興建宮廟,將移民當地的開拓神攜來臺灣,以求庇佑!
移民為了祈求開墾順利,便會供奉土地公;王爺則是地方的保護神,來自漳州的人便會供奉開漳聖王;媽祖原是航海守護神,後與先民一同橫渡臺灣海峽,說明了復興區雖沒靠海, 卻有媽祖信仰的原因。這些神祈在先民開墾艱難的時期,給予當時的人們安定心靈的希望以及寄託!
在清領、日治時期及戰後初期,復興區的生活條件並非很好,漢人也無餘力興建廟宇,但仍會前往大溪拜拜,在經濟漸漸改善後,興建廟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復興台地福興宮,規模之大不亞於桃園其它鄉鎮,信徒人數也是區內最多。
福興宮在清朝光緒年間經由地方善心人士努力下,擇定現址興建土地公廟祈求地方平安,後因漢人遷移此地開墾,改建為紅壇供奉觀音佛祖及福德正神。在民國50 年紅壇年久失修, 又遇興建石門水庫,原為本區地方民眾信仰的開漳聖王廟將隱身於水庫,居民因有感於開漳聖王的恩澤,經聯庄士紳會議後發起建廟,信士紛紛表示熱烈支持及捐款,並自埔頂「仁和宮」分靈,祈求庇佑國運昌隆、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百業振興。
福興宮改建於民國50 年5 月,並於民國52 年竣工,民國84 年重建為現今的規模。由原本三合院紅壇,改建成氣勢宏偉兩層樓宮廟,並增添供奉天上聖母及五穀先帝等。因此復興區除了教堂,也有廟宇的建立,大多分布於前山,這是復興區宗教信仰上的一大特色。
復興區位於桃園市的東南方,毗鄰本市大溪區、新竹縣(關西尖石)、新北市(烏來鄉、三峽區)以及宜蘭(大同鄉), 佔桃園市總面積約三分之一,是桃園市唯一的山區;大漢溪、北部橫貫公路貫穿復興區,地勢走向由東北往西南傾斜,境內高山峻嶺,海拔在380 至2000 餘公尺間,形狀近似為扇面形,是石門水庫上游重要的集水區。
日治時期隸屬於新竹州, 是原住民地的模範區域,當時以產茶、林木、樟腦及煤炭為主,民國光復後分治為桃園縣角板鄉,並改以水果、香菇之栽培和觀光業為發展主流。復興區是桃園市各鄉鎮市中最有特色的一區,主要在於構成人口的特殊性,由於復興區居民中原住民(泰雅族)占總人口三分之二,其餘為來自平地之公教人員及商人,因此復興區既有原住民之鄉的特色,又兼具平地鄉鎮的繁榮富庶,是本市最具特色的觀光勝地。
在臺灣紀念「開漳聖王」陳元光的廟宇多達360 多座,那麼臺灣人為什麼要紀念一個遠在數千公里之外的河南省唐朝神呢?
原來陳元光是唐僖宗時的武進士,奉命率領士兵平定漳州地區的盜亂,鎮撫屯守,披荊斬棘,還努力建設,積極經營開墾, 實行仁政,使百姓能安居樂業,由於他的為人處事深得民心,在他死後,人們感念他的恩澤,便為他立廟祭祀,成為地方守護神。
開漳聖王遍布全台,其中:台北碧山巖、桃園景福宮、台中四張犁、高雄鳳邑開漳聖王廟、台東池上建安宮等也相當聞名。
清領、日治時期,角板山是北臺灣樟腦原料產地產品集散中心,設有角板山樟腦收納所。隨著開發,人口移入,奉祀開漳聖王信眾增多,信仰也隨之傳入地方。復興區以福興宮為道教信仰中心,羅浮-聖興宮、長興-永興宮等都是到此分靈─求取神明的香火回去供奉,分靈的神明和分身神明都被視為主神的分身, 具有相近的靈力,惟分靈的廟宇須參加祖廟的祭典,定期回到祖廟刈香,經過過爐、乞火等儀式,才能增添或保持神尊的靈力, 並確認兩廟之間的香火淵源,開枝散葉的範圍愈廣,愈顯神恩。
土地神崇拜屬於泛自然崇拜的一種,具體源於古代「社」的祭祀,是守護家鄉的神,傳說土地公是周朝人,本名張福德,後人為祭祀他尊稱為「福德正神」。
神格上土地公是城隍老爺的下屬,為神界官階最低的神明。雖是如此,但卻能獨霸一方,境內一切大小事物都為其所轄,由於農作與土地是不可分割的,所以祭祀土地神有祈求風雨順時、五榖豐登之意,是最貼近民眾日常生活的鄉土守護神。商人也把土地公視為財神,崇奉至極,並於每月初二、十六日「作衙」(做牙)祭祀。
五穀先帝又稱為神農大帝,即上古時候的「炎帝」神農氏, 造型大多頭角崢嶸、坦胸露臂、腰圍樹葉、赤手跣足、踞然而坐,手持稻穗或藥草,傳說其為「牛首人身」,故頭上還有兩個犄角。根據傳說,盤古開天闢地之後,有天、地、人三皇, 也就是燧人、伏羲、神農三皇;神農氏發明耒耜,教民種植五榖的方法,又親嘗百草,來醫治民間的疾苦,並且樹立市廛的規模,互通貨財。所以神農大帝是農民、糧商、醫師、中醫藥商的守護神,更保佑農業豐收、人民健康。「紅面」壯年之神農大帝,比喩時時豐收得以溫飽。「黑面」長鬚之神農大帝則是醫藥界為紀念神農誤食毒草中毒而全身發黑。
西元1960 年代,政府為穩定桃園的農田灌溉和民生用水而興建石門水庫,徵收淹沒區的田地和房舍,並提供經費補助復興宮辦理遷移之事。經五大連莊委員開會決議,將補償金拆為五份:觀音樹林、草漯因人數較多分得兩份,並取得開漳聖王及觀音菩薩金身安奉;其餘三地各得一份,各自擇地籌建建廟。自此復興宮一分為四,分別為:八結(百吉)復興宮、水流東(三民)東興宮、角板山(復興)福興宮, 以及樹林移民新村的復興宮。右圖是福興宮分到的神轎呦!每年會在繞境的時候,載著開漳聖王神像出巡!
作為角板山民眾的道教信仰中心,福興宮安排許多廟會活動,不只給予信眾祈求平安、得到心靈慰藉之機會,亦承擔帶動當地人民的凝聚力及發展之重任。
除了在每個月的農曆初一︑十五,請誦經團為百姓誦經祈福︑祈求平安之外,福興宮最盛大的祭典活動便是每年的開漳聖王誕辰日。除此之外,農曆二月初八日會舉辦輪值值年慶典,農曆二月初九日迎媽祖遶境。
開漳聖王誕辰日是農曆二月十五日,全臺灣大約由農曆二月十日開始輪流為開漳聖王舉辦誕辰祭典。桃園市復興區的宮廟亦會於這一段時間輪流舉辦慶典,先由羅浮聖興宮揭開祭典序幕,接著交由角板山福興宮接力,最後再由三民東興宮舉辦最隆重的祭典活動。除了本地的信眾,來自各地的香客亦會前來參與這場盛會。
作為福興宮每年最大的盛事,活動安排當然不能馬虎,但是是由誰負責張羅一切、確保典禮運作流暢、營造熱鬧的氛圍讓每位信眾盡興呢?
其實最早的主辦人就是信眾本身,每年依照十大姓氏輪流主辦,輪到的家族需要出錢、出力,將盛大的廟會辦得妥當。當時每個姓氏約有七、八戶人家,因此有足夠的人力及經費協助舉辦盛典。然而,這些年來因為人口外移,信仰人口減少並且逐漸老化,許多家族只剩一、兩戶,而且多為長者,無法派出足夠的人力並攢集足夠的經費為整個福興宮的信眾舉辦盛事。
為了預防辦不成廟會活動的憾事發生,廟方決定改變傳統, 不再按照姓氏及家族分次主辦,而是請所有信眾合力參與每一年的盛會,共同為廟會出資,如此一來,每一位信眾皆能盡己之力延續舉辦盛大的廟會活動。
在傳統的廟會活動當中,其中一項吸引人的便是「賽神豬」。昔日在神明的誕辰祭典中,信眾們會將各家所特別飼養的神豬以體重一較高下。當時人們相信在比賽中獲勝的家族會有一整年的好運,並會在比賽完後現場殺豬,將其內臟供奉給神明,信眾再分食豬肉以祈求好運。但由於近年動物保護意識提升,廟方亦改變作法,取消殺豬活動,改為購買已處理過之豬隻,並限制信眾出資買豬的金額,以在符合人道精神且不浪費食材的前提之下與信眾共同分享好運,增加遊客參與廟會活動之意願,幫助信眾節省荷包,並延續此信仰精神。
除了開漳聖王,福興宮亦供奉另外五位不同的神明。信眾相信神明平時藉由宮廟中的神像聆聽信眾願望、保佑平安,但由於信眾因工作四處搬遷,為了讓身處異鄉的信眾也能受神明保佑,因此由原本供奉的「主神」分出許多「分靈」住在各個神像中,信眾再將神像帶至各地宮廟請神明坐鎮,如此便不用千里迢迢地回到祖廟找神明。而在福興宮,神像們也是來自臺灣各地宮廟的分靈,例如雲林北港朝天宮、嘉義新港奉天宮等。
每隔一段時間,分靈需要回到祖廟向主神稟告這一段時間以來的工作進度,同時見見主神以增加靈性、確保靈威,因此每年皆會有大批信眾合力送分靈「回娘家」,而這一段路程便是所謂的「遶境」。
在關聖帝君誕辰時,福興宮與大溪普濟堂合作,請陣頭前來擺陣,以慶祝神明誕辰並消災解厄。陣頭包含許多表演活動, 例如舞龍舞獅、花鼓隊、民俗技藝等。陣頭人數眾多,約三、四百人,因此每當舉辦陣頭活動時都熱鬧非凡。為了讓受邀前來表演的團體感到賓至如歸,福興宮會準備點心宴請信徒。
角板山由農業社會逐漸轉變為商業及資訊社會,人口向外遷徙,不只信眾減少,人口也逐漸老化。面臨當地道教信仰的式微,福興宮受到許多不一樣的挑戰。為了保存信仰文化,信眾們無不努力付出。
擲筊是信徒與神明溝通的方式之一,是一種中國道教與民間信仰中問卜的儀式;又稱擲筶、擲杯、博杯,普遍流傳於華人民間傳統社會。「筊杯」是一種占卜工具,是世俗之人所用以與神明指示的工具。「筊杯」有時會倒過來稱之為「杯筊」。多用竹、木等材質做成,兩個為一對,呈立體的新月形狀,每一個稱為一「支」,並分有正反面,儀式內容是將兩個約掌大的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圓弧凸出之筊杯擲出,以探測神明的意思。
一正一反(同意)
聖杯、允杯、有杯
兩反面( 不同意)
陰杯、怒杯
兩隻皆為反面,表示神明否定、生氣、或不答應所求之事。
入廟拜拜有一定的順序原則,參考廟方規畫的參拜路線來進行拜拜,掌握「入境隨俗」的禮儀方式。可參考方式如下:
一般廟宇有左、中、右三個門,出入廟宇時要左進右出( 左青龍、右白虎),取「入龍喉、出虎口」之意。入龍喉是躍龍門,出虎口則有除煞之意。廟宇中門多會用柵欄或矮板阻擋,不讓信徒出入,因為中門是神明神聖通道。古人有左尊右卑、男尊女卑的觀念,因而發展出「男左女右」觀念。因此,在廟宇外的石獅,若有公母之分,公獅子會置左邊,母獅子則擺右側。
廟宇左右方的辨別方向, 是以廟宇座落的方向往外看( 以神明的角度往外看)。「左青龍」就是我們面對廟的右方,「右白虎」就是我們面對廟的左方。
玉皇上帝(天公)最神聖,應先朝廟外拜天公,再朝內拜神明。拜神明, 先主神,後從配祀神明。廟方規畫的參拜方向為:先拜玉皇大帝天公爐,再拜一樓主神開漳聖王、五穀先帝、福德正神,最後前往二樓參拜觀音佛祖、關聖帝君、天上聖母。
每一座香爐最少須插上一支香, 慎重者,插三支或五支。插香的數量必須是一、三、五等奇數,奇數象徵陽。插香要用左手,傳統人們多用右手操持生活,殺生較多,使用左手是表示對神明的尊敬。
拜完神明後,若有問題可擲筊請示神意或是抽籤詢問神意。若是抽籤,需要有聖筊,該籤才能代表神明旨意。
1. 求籤時,一籤只問一件事。
2. 向神明稟告自己的基本資料( 姓名、住址、出生年月日及要求問的事項),祈請神明查明真相指導迷津, 等數分鐘後, 擲筊得到聖允後,才進行抽籤。
3. 擲聖筊次數為一次或三次,由個人與神明約定為主。
4. 抽到之籤支看清標示,接著向神明請示, 該首籤詩是否有誤, 若未得到聖允須繼續再抽,直到聖允為止。
5. 若得聖筊,即可根據籤支上標示至籤詩處取籤詩。
有些廟宇會提供平安符紙、祈福掛飾、佛珠手環等,在帶走之前, 要先拿到香爐上繞三圈,表示已得到神明的同意與加持,俗稱「過爐」。
最後將金紙攜至金爐焚燒,即完成此次的拜拜儀式。
復興福興宮位於角板山商圈,在中正路入口處,有二層樓主建築,還有廣闊的廟宇前埕,面對起伏多變化的山巒景致,風景秀麗,是修廟當時地方人士捐地而成。平坦的廣場,隱居於熙來攘往的香菇大道一側,是孩子們自小遊玩的遊戲場!
每逢慶祝開漳聖王聖誕,就是廟裡最熱鬧的日子,除了建醮答謝神恩,還會在謝神的歌仔戲、布袋戲中間辦理摸彩活動,鼓勵居民大手牽小手多多參與廟宇節慶活動, 讓傳統習俗得以流傳後世,福興宮成為地方信仰中心。
我們現在看到的福興宮現址是民國50 年時,復興區仕紳在收到補償金兩萬餘元後決定興建的,民國52 年秋完工,信士前往埔頂「仁和宮」恭請開漳聖王分靈迎為鎮殿主神,配祀觀音佛祖、天上聖母、五穀先帝、關聖帝君、福德正神等神像供信徒膜拜,至民國82 年,因廟宇瓦露牆剝,難保久遠,於是將舊廟拆卸平基重建,於是有了今日格外宏偉的格局,登高望遠永鎮復興,庇佑國運昌隆、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百業振興。
福興宮是供奉神明屬於王爺后妃級的廟宇。寺廟正面的門越多,表示「廟格」越高,通常將帥王爺級的開三個門,中門稱為「三川門」,平時不讓一般民眾出入,只有在迎送神明或高官蒞臨時,才會開中門迎送。可以從空間形式中閱讀出生活,驗證出空間的規劃理想。
進廟之前要先洗淨手臉、端正儀容表示對神明的敬重,通常從龍門進入,從虎門出去,進出之間不可踩踏或蹲坐門檻,也不可嘻戲,要保持肅穆。寺廟左側的門稱為「龍門」,壁堵上有雕刻或彩繪的青龍,龍頭朝內,表示帶進祥瑞之兆;右側的門稱為「虎門」,壁堵裝飾白虎,虎頭朝外,表示送出凶禍之神。寺廟的門神,人物相當多,這裡的門神是四大元帥,出自三十六官將的組合,造型寫實生動,講究透視與光影變化,用色則華麗豐富而優雅。
福興宮的廟門來自復興區的檜木剖木,見證復興區過去林業生產木材時期所從事的林業工作的遺跡,反應了臺灣當時林業與經濟活動的特點和技術,充分發揚對木材的使用智慧,這幾扇價值不斐的木門,若是來到福興宮,可要仔細多瞧瞧喲!
廟宇除了宗教信仰外,其外觀形式更是融合了文化及傳統工藝,廟宇裝飾藝術以追求美感為主,故數量、種類及型式較為豐富。常見的裝飾有雙龍搶珠( 龍與寶珠)、雙龍護塔( 龍與寶塔)、雙鳳、福祿壽三仙,人物戰馬、寶珠、寶塔、麒麟、龍首及其他代表吉祥的動物、人物山水、花草等等。這些裝飾配合宮廟的營建和裝飾部位,做法有剪黏、交趾陶、泥塑等。
泥塑又稱堆花,以灰泥堆砌塑形,運用廣泛,可以獨立完成作品,也可做為基底,早期以加入剪裁好的陶瓷片或各種顏色的碗片來裝飾表現,後來則有彩色玻璃加入稱為剪黏或「剪花」。剪黏由於可以隨所處部位和題材變換造型和增減大小,適用靈活,因此深受歡迎。交趾陶是屬於低溫釉燒的多彩軟陶,色彩艷麗,約在清道光年間引入臺灣南部地區,後來技法演變,燒製技術也有了進步,更能呈現出其細緻感,新的工法製作的半成品直接運到現場組合,於是亮麗身影隨處可見。
小朋友,讓我們抬起頭來找一找,有沒有看到西遊記、楊家將、水滸傳、三國演義等戰爭場面主題的戲曲小說、故事人物呢? 還有封神榜、山海經、隋唐演義等神仙怪誕之小說呢?還有有殼有甲的螃蟹, 象徵「科甲」功名-金榜題名!模樣活潑的章魚,意寓「出口成章」,有祈求當地文風鼎盛之意!這些內涵之美,讓人見識到巧手精雕細琢的功夫,令人目眩神迷。
這些帶有祈福教化含意的藝術品,具有鄉土生活及傳統藝術文化的特色,我們可以多多接觸、欣賞與瞭解這處處充滿著歷史典故和藝術文化內涵的傳統建築裝飾藝術,領略「其圖必有意,其意必吉祥」的寓意。台灣廟宇精雕細琢、富麗堂皇而精采絕倫的藝術特色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工藝之美。
在廟宇藝術中,石雕工藝之美也引人入勝。這來自於先民虔誠的宗教信仰,把最好的都供奉給神明,所以廟宇石雕都相當精美。透過石雕不朽的特性,以及浮雕畫像的敘述能力,一幅連接一幅的石刻壁畫,不但傳承忠孝節義的歷史故事,也娓娓道來神祈靈驗的神聖事蹟,彷彿史詩石雕一般,從而莊嚴福興宮的神聖場域,豐富信徒的精神世界。
來到福興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龍柱。神靈瑞獸來自於人們幻想的神話傳說,經過時間的演變後,與宗教思想結合,再受到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響,使其轉化為具有特殊之異能,進而受到人們的信仰及崇拜。反映了民族文化中的信仰及對於國泰民安世界之企望。瞧瞧這栩栩如生的龍柱,盤繞著柱子,瞪著眼、張著嘴,露出威鋒之神韻,雕刻精緻,好像隨時都會飛起來似的, 這巧奪天工的石雕雕刻,精美絕倫,為廟宇增添了古韻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