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區-景福宮
現在的桃園市桃園區、八德區在清乾隆初年是由客籍墾首薛啟隆和平埔族人所開發。和今天我們看到的高樓大廈櫛比鱗次、車水馬龍又現代化的桃園區很不一樣,如果我們回到二百多年前的清朝時代,這兒到處都是比人還高的茅草。鋒利的茅草一望無際,讓經過的人們往往被割得滿身傷,像碰到老虎一樣。因此,當時的桃園被稱作「虎茅庄」,後有移民在此種植桃樹,逐漸成林,而改稱「桃仔園」。
各位小朋友,桃園是我們的家鄉,家鄉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地方。對於家鄉,我們總有一份親切而難忘的感受。
市區婦產科醫院的醫生,可能是第一個迎接你來到這個世界的人。學校對面早餐店裡,有每天和我們親切打招呼的老闆; 亭仔腳(騎樓)賣飯糰、潤餅的老奶奶,熱騰騰的飯糰、潤餅包著滿滿的愛心;家鄉裡有我們親愛的同學和朋友,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都生活在這裡。夏天去玩水的民族公園、哥哥姐姐大考前認真拜拜的文昌廟、放學時走過的南門市場、東門街、大廟口……。
我們桃園人在這裡生活了好久好久。你知道在爸爸媽媽小時候,桃園是什麼樣子?在更久更久以前,我們的祖先,他們是怎麼樣在一整片渾身割人的茅草中建立了我們安身立命的家園?
我們的家鄉桃園區,位於桃園市的北邊,位置接近新北市,是台灣南北交通的必經之地,因此成為桃園市最繁華的地方,也是市政府的所在。
大部分小朋友的祖先都是在二、三百年前, 鄭成功時代或清朝時期,從大陸沿海地區渡過「黑水溝」(臺灣海峽)來台灣的渡海移民,所以台灣有很多崇拜航海之神媽祖的信仰。到了進入台地開墾的時期,由於桃園台地上,時而大水時而乾旱,瘴癘瘟疫橫行,為了求取五穀豐收與身心健康,除了開鑿水圳與埤塘調節供水外,很多人就會祭拜最親切的守護神土地公,有一句閩南諺語說「田頭水尾土地公」。
過去我們桃園有非常多的土地公廟,一直到現在,在商圈林立的街頭巷尾,我們還是可以看到很多古老的土地公廟,桃園區更是全台灣土地公廟密度最高的地區,可說是土地公的城市。
除此之外,在祖先們落地生根之後,來自各個不同地區的人們(移民),就會將原來老家的守護神帶在身邊祭拜,例如: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拜廣澤尊王、清水祖師、客家人與潮州人拜三山國王……等。而早期來到桃園開墾的先民大部分是漳州人,所以在當年最熱鬧的桃園街庄上,以漳州人為主的先民就把家鄉的守護神—開漳聖王,供奉來桃園祭拜,也把桃園開埠港口南崁港的玄壇元帥也一同迎奉於廟內,就是我們今天最主要將介紹的「大廟」—「景褔宮」。
假日小朋友們和爸爸媽媽來一趟桃園古城小旅行,可以從火車站前古老的景褔宮出發,慈祥濟世的媽祖信仰慈護宮、忠義武勇的關帝聖君武廟、威鎮廣澤鎮撫宮、文風頂盛的文昌廟和孔廟、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的鴻福寺、東西南北門的褔德正神土地公廟、忠烈祠、佛教蓮社……等。
手裡拎著老餅鋪著名的麻粩米粩,香甜軟糯甜滋滋,紅胖胖帶來福壽的麵龜、糯米龜都是流傳百年的好滋味!廟口街旁的鴨肉湯、甜不辣(天ぷら)是爺爺奶奶大手牽著小手,帶著我們品嘗的好味道!
食物總是承載著一代代人的回憶,也標記著我們桃園豐富的多元族群色彩,無論是古早的漢移民點心、台日混血的甜不辣(天ぷら)小吃、還是在今日,隨著新住民的腳步,充滿著異國風情的後火車站生活圈。
今日,在桃園,無論是原住民、新住民、漳州人、泉州人, 我們都是桃園人。
讓我們透過認識桃園市的三級古蹟-『景褔宮』,承先啓後、穿梭古今來追思想像二百多年前的老桃園,了解先民如何在艱苦的大自然中用雙手開創天地,不畏困難與挑戰的桃園開發史。
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 年)來臺灣採硫磺的郁永河先生,在他所寫的「裨海紀遊」書中,對當時的臺灣有生動的描寫:『平原一望,罔非茂草,勁者覆頂,弱者蔽肩, 車馳其中,如在地底,草梢割面破項,蚊蚋蒼蠅吮咂肌體,如飢鷹餓虎,撲逐不去』, 在相隔四十年後的乾隆二年( 西元1737 年),客籍的大墾戶薛啓隆來到桃園時( 那時叫虎茅莊), 他所看到的景像,應該和郁永河當年相去不遠。
現在的桃園市桃園區、八德區在清乾隆初年是由客籍墾首薛啟隆和平埔族人所開發。和今天我們看到的高樓大廈櫛比鱗次、車水馬龍又現代化的桃園區很不一樣,如果我們回到二百多年前的清朝時代,這兒到處都是比人還高的茅草。鋒利的茅草一望無際,讓經過的人們往往被割得滿身傷,像碰到老虎一樣。因此,當時的桃園被稱作「虎茅庄」,有移民在此種植桃樹,逐漸成林,而改稱「桃仔園」。
開墾荒地是一件辛苦又危險的工作,很多人水土不服生病死掉,或者為了土地水權的紛爭,來自不同故鄉的人,常常會有暴力或自相殘殺的行為。因而許多民眾透過信仰拜拜以求平安保佑。即使是現在科學發達的時代,宗教仍然是人類很重要的文化成就,它給人希望和心靈的安定,更何況是在以前生活如此艱難的時代。
墾首薛啟隆捐田產二十甲餘倡議建廟,在乾隆十年(西元1745 年)草創開漳聖王廟在庄心。
到了嘉慶年間,在南崁與龜崙口一帶爆發多次漳泉械鬥, 死傷無數,因此百姓發起建築「桃園城」。又因為地方上常常發生「瘟疫」,很多人不明原因的生病死掉,百姓們苦不堪言。以前的人因為醫療不發達,碰到這樣的事情無能為力,只能求神明保佑。而後到了嘉慶十六年(西元1811 年),經過將近七十年的廟宇也變得老舊,於是地方上的熱心民眾和士紳簡岳等人募款在桃園城中心點重建,直到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 年)完工,擴建為有前、中、後三殿的規模的大廟,在落成大典盛大邀請當時的官員蒞臨,像淡水同知薛志亮、噶瑪蘭通判翟淦……等,從現仍高掛於廟內「赫聲濯靈」、「德遍群黎」、「明赫感應」等三方古老的匾額可以看得出來,大廟的興建為當時地方一大盛事。
兩百年多來我們桃園人的大廟—「景福宮」香火鼎盛,一直是桃園人的信仰中心,更是劃分東門、西門、南門、北門; 頂街與下街的城區發展中心,而大廟本身重要的歷史意義及對古文物的保存,更讓它在民國74 年(西元1985 年)時就獲得內政部審定為「台閩地區第三級古蹟」,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的保護。
桃園市位於北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交通往來的中繼站,原來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南崁四社(南崁、龜崙、坑仔、霄裡) 與泰雅族大嵙崁群生活的場域。依據史料記載在明鄭時期有謝姓人家溯南崁溪而上,進入現在桃園區一帶,而到清朝康熙年間有閩人陸續進入本地從事小規模開墾。乾隆二年(西元1737 年),薛啟隆取得福建省官署之許可,由臺南登陸,北上開墾「虎茅庄」,其進墾的路線順著南崁溪向東南擴展,拓墾範圍,以今日桃園市街為中心,東始於龜崙嶺(今龜山區), 西達崁仔腳(今中壢區中原、內壢、內定里),南至霄裡(今八德區霄裡、竹園、龍友里),北至南崁(今蘆竹區錦興、南崁、五福、內厝、山鼻等里),大約包括現今整個桃園市區及上述四個鄰近鄉鎮的部分區域。
我們現在看到的桃園區,約在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 年) 左右逐漸形成。桃園最早的市街是從十五街庄福德祠到草店尾福德祠間的草店尾街(中山路)以及公館頭街(民生路)所組成的T 字形街道聚落,是當時桃園最熱鬧繁華的地區。
嘉慶十一年(西元1806 年)的械鬥中受到破壞,所以才有漳人在嘉慶十四年(西元1809 年)在周圍建土堡保衛家園之舉,並新建街道— 中南街(中正路),景福宮在嘉慶十八年(西元1813 年)的重建,就在此最熱鬧的街上 。
下圖是日治時期桃仔園及桃園街的區域圖,景福宮當時屬於桃澗堡桃園街,其位置就坐落於圖中標示桃園街的「園」字上方一帶有廟的標示圖案。由當時的地圖可見,桃園街外的各庄仍是多為田園草地的鄉村景象。
各位小朋友,我們桃園大廟—景福宮,對桃園的文教也是很有貢獻的。在西元1895 年因為「馬關條約」簽訂,臺灣成了日本的海外殖民地。
日本人以景福宮內的部分空間成立了「臺北國語傳習所桃仔園分教場」,長達四年的時間都借景福宮的空間來上課。
後來,景福宮廟方出售廟產二十甲,捐出來建築「桃仔園公學校」,也就是現今「桃園國民小學」的前身。在日治時期的兒童教育有三種,「小學校」、「公學校」、「蕃童教育所」,當時的小學校是日本孩子讀的、臺灣和原住民的小朋友則是讀公學校和蕃童教育所。以現在的眼光看來,小朋友可能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學校還要有分別呢?歷史是一條悠遠的長河,自由和平等也不是一蹴可幾的喔!而後,在西元1923 年,景褔宮配合日本大正時代的「市街改正」計畫,往後遷建到現在中山路與中正路交叉口的位置。
日治時期的桃仔園在戰後定名為「桃園市」, 桃園升格為直轄市後,改稱「桃園區」,景福宮的位置就在桃園市桃園區中正路208 號。位於火車站前的中正路上,人口稠密加上交通便利,遇到節慶的日子,廟前廣場車水馬龍,廟內摩肩接踵,熱鬧非常。
為了方便人們拜拜,通常廟裡都會有主祀和配祀的神明,這樣一來,便可以在同一座廟內祭拜不同的神明,省去奔波的辛苦。在景福宮內,正殿主祀開漳聖王,並合祀玄壇元帥,龍邊(左龕)奉祀觀世音菩薩,虎邊(右龕)奉祀天上聖毋。
開漳聖王陳元光,又被稱為聖王公、陳聖王。是漳州人的守護神。生於西元657 年的七世紀中國唐朝時代,小時候就展現他的穎慧才情,出身軍人世家, 是一名武將,不到二十歲時就展現領兵才華。當時帶兵屯墾福建南部一帶,並於西元686 年上疏獲准增開漳州漳浦郡,為建立漳州的首任刺史,率眾在漳州墾拓,有「開漳」之功。由於他勤政愛民,得到漳州人的景仰,因此被漳州人當守護神膜拜,每年農曆二月十五日是其聖誕,而故鄉的信仰也隨著移民的腳步來到台灣。
素有「桃園大廟」美稱的景福宮,歷經數代的擴修建,今日所見的廟宇建築是日治大正12 年(西元1923 年)所重建, 但廟內仍保存著許多清代古匾與古物。
獅子不是中國本土的物種。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石獅不僅有不同的時代特點,還有明顯的地域特色。總體上,北方的石獅子外觀大器,雕琢質樸;南方的石獅更為生動靈氣,造型活潑,雕飾也較多,放在門口左側的雄獅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繡球或者兩前爪之間放一個繡球;門口右側雌獅則雕成前爪撫摸幼獅或者兩前爪之間臥一幼獅。小獅子也不僅在母獅手掌下,有的爬上獅背,活潑可愛。
石獅與門枕石功能一樣,是鞏固門框的構件,在傳統建築中,被視為守護神獸,負有看守門戶,趨吉辟凶的重責大任。
廟門口石獅有分性別嗎?
答:有的,小朋友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其中一隻獅子的腳下有可愛的小獅在探頭探腦呢!那就代表牠是母的喔!
是繪於中國住宅和道教寺廟大門處的神像,亦見於朝鮮、日本、越南,主要貼在大門或後門,佛教道教寺廟也會在山門處設有門神塑像。通常為威武之神祇可能成為門神。民間傳說最廣的是左右門分別是秦叔寶與尉遲恭。早期的門神是以桃木雕塑而成,並且將其懸掛於門上。古代的門戶大都是雙門為主,所以門神大都是以雙數為主。相傳,早期的兩尊門神分別是神荼與鬱壘,這兩尊神明是由玉皇上帝指派的守門侍者,他們會將害人或是騷擾百姓的魑魅魍魎收服後,丟到深山中讓猛獸啃食。於是鬼怪們看到這兩尊守門神後,便都望風而逃,不敢再騷擾或是禍害百姓。隨著時代的前進,皇宮、寺廟和民宅開始將有名的文臣武將也尊奉為門神。
文官門神也有祈褔門神之稱,文門神主要就是「文官」、「太監」和「宮娥」三大類型, 文門神種類雖多,但意思大多是加官、晉祿、添福、添壽… 等, 根據文門神手中所捧的物品取個吉祥的意思例如:手捧香爐、如意、石榴,有「獻香進福」、「平安如意」與「長壽多子」的寓意。
三川殿中港間大門上的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是民國74 年,近代廟宇彩繪名師李登勝的精采之作,門神的眼神靈活, 不管從那個角度看,彷彿隨觀者移動。
我們桃園大廟景福宮還保留了不少從清朝時期留下來的古文物喔!找一找除了照片中的這對石柱,還有哪兒還可以找到嘉慶十八年的石柱呢?
景福宮在殿外和正殿各有配置一對龍柱,以八角柱頭承接, 上刻捐獻者芳名,龍身頭下尾上形成連續的S 狀,龍柱下段雕海浪、水族及鯉躍龍門。在正殿簷下的八角蟠龍柱,很像清末龍柱常見的風格,龍身浮突於八角柱身,突起達15 公分以上,並且露出空隙,使得整根龍柱具有強烈的曲線,雕工生動傳神,十分具有生命力。
景褔宮中的石柱除了龍柱外, 在三川殿後有一對「剔地起突」高浮雕的雕花柱,石柱上下端各雕鳳凰一隻,柱身盤繞著一株粗大的臘梅樹,樹上棲息千姿百態的各種鳥類,遇有數十隻小鳥穿梭牡丹花叢中。這個「百鳥朝鳯柱」是民國50 年重修時由臺北大稻埕名匠張木成所作。小朋友, 仔細觀察, 上頭有「林和靖詠梅」、「周敦頤愛蓮」人物雕飾, 畫面充滿質樸祥和的氣氛。
景福宮大門兩側四方形石窗內,以透雕手法雕出「人物帶騎」的封神演義故事,故事採上、中、下三層分段舖述, 讓不同的場景密佈方格內,使故事具有連續性,藉此也能夠增加結構強度,避免鏤空太多而崩斷喔!
在傳統建築的立面牆,匠師們通常將它擬人化分成數段, 由上到下依次為「水車堵」、「頂堵」、「身堵」、「腰堵」、「裙堵」、「櫃臺腳」等。
「御路」是廟宇在正殿臺基正中央,與地面之間為方便神轎出入而設的斜坡石塊,又稱「御階」、「龍陛」、「斜魁」。圖為現存之景福宮「飛龍在天」高浮雕雲龍御路。
御路兩側「花磚」又稱「彩瓷面磚」,為西元1920 年代日治時期的西式建材,是當年歐洲藝術潮流下的產物,在今天的西班牙、葡萄牙街上還是隨處可見,是反應時代性的優雅美麗裝飾。
景福宮每年有三大重要祭典,分別為農曆正月十七日舉行的進香繞境活動、農曆二月十五日開漳聖王聖誕時舉辦的大型祭典、以及每年農曆七月的中元普度祭典,近年也新增成年禮、拜月老求姻緣等信仰文化活動。
農曆二月十五日為開漳聖王聖誕,轄境十五街庄內桃園、蘆竹、八德等地的宗親與社團,會先後演戲慶祝千秋,各地信眾遠道前來進香,祝壽者數以萬計,舉行祝壽法會、分贈壽桃、分享福食。廟埕廣場表演歌仔戲、布袋戲,熱鬧滾滾。盛況連綿到三月初,「桃園大拜拜」正是景福宮的盛大祭典。
景福宮慶讚中元的活動非常熱鬧,每年中元節都會舉行盛大普度儀式「慶讚中元」。景福宮中元普度祭祀圈有十五大街庄活動,從七月一日開鬼門到七月底關鬼門為期一整個月,重頭戲為農曆七月十四日晚上的水燈排遊街及放水燈,除了傳統各姓氏宗親社團的水燈豎排,市府、議會、公所,桃園區各里長也會有壯觀的水燈排車。水燈排車遶境市區,行經景福宮時會將水燈排高高豎起向神明致意,其中近九層樓高度的水燈豎牌最為壯觀。
包括桃園街、大樹林庄、大檜溪庄、小檜溪庄、水汴頭庄、埔仔庄、北門埔仔庄、中路庄、茄苳溪庄、山仔頂庄、小大湳仔庄、大湳仔庄、新中福庄、新庄仔庄、大竹圍庄等,即今之桃園區全境及八德區、蘆竹區部份村里。
景福宮自完工以來,每逢丑年(牛年)擇日啟建五朝建醮,每逢未年(羊年) 擇日啟建五朝圓醮,也就是每六年舉辦為期五天的平安醮,藉此還願酬神、鎮災植福,這是最有歷史的建醮活動。祈求風調雨順、降賜禎祥。這時往往整個祭祀圈範圍的人們都會跟著吃素五天,市場裡也不會販賣肉類等葷食,以求國泰民安。在老師小時候,小學生們的午餐在那五天也會跟著出現五天的蔬食喔!
所謂「醮」,古時候的原始意義是「祭神」, 那什麼是「五朝清醮」呢?有ㄧ說是 ” 為期五天祈福求地方平安的醮典”, 以祭期的長短, 顯示其規模的大小,舉行一天的醮稱一朝醮, 二天稱二朝,三天稱三朝,最多可達四十九朝之久。
『 歡鑼喜鼓咚得隆咚鏘,鈸鐃穿雲霄,盤柱青龍探頭望,石獅笑張嘴,紅燭火檀香燒,菩薩滿身香,祈祝年冬收成好,遊子都平安 』
1980 年代發行的民歌「廟會」,生動而傳神的刻畫了熱鬧的寺廟活動與居民日常。以廟宇為中心的祭祀圈組織、廟宇建造、祭典活動都影響民間生活甚鉅,兼具常民社會各種在文化、政治、經濟、社交、教育、娛樂……等功能。以往農業時代能夠停工休息的時間,即農曆新年節日和地方廟宇的神誕慶典, 當祭典來臨時,每戶除了捐錢做「神明戲」來熱鬧鄉里外,也要設宴請客和鄰鄉親友溝通感情,鑼鼓喧天熱鬧非凡,而離鄉在外就學、就業的子弟,也可藉此機會撥空返鄉團聚幫忙,聯絡家族情感、擁有共同記憶、更凝聚了地方上團結的向心力。
在景褔宮的右方護室內,是北管樂社「鈞天社」的排練場。桃園在清道光年間民生日漸富庶,人們開始有餘暇從事休閒娛樂組織樂社。沿襲至今,在節慶或迎神賽會時,經常會有演出,高亢的嗩吶一開演,喧天價響熱鬧非凡。
就在車水馬龍的桃園站前商圈旁,我們一轉身走入時光隧道,歡迎大家一同走訪舊城區的老桃園。從桃園國小(桃園公學校)出發,經過文昌廟,到達我們的目的地—景福宮,在香煙裊裊中,細細品味老建築裡的時光軌跡與民俗信仰。廟左側的大廟口派出所現為「桃園街舊城故事館」,可以讓所有的市民朋友們更瞭解桃園過去的點點滴滴。
走出故事館左轉中山路,江再盛老先生創立於民國20 年的「中崎本鋪」,古早味的「蒸發蛋糕」、「布丁蛋糕」是桃園人記憶中的好味道。
這一段街屋式的樓房,少數還可見當年大正時代市街改正留下的日洋巴洛克式建築裝飾的痕跡。沿路上密度頗高的香燭店、繡莊標誌著當年各類店鋪林立,男女老少穿梭的熱鬧景象,街區廟宇林立、香火鼎盛,在中山路2 號的「桃園十五街庄福德宮」,所供奉的土地公是桃園區的「開基土地公」, 就祭祀歷史來說可算是桃園區最古老的土地公廟。附近的文昌廟、鴻福寺、鎮撫宮、武廟(關帝廟)、慈護宮,皆是從古到今、護鄉佑民的信仰中心。
大廟口派出所為昭和2 年(西元1927 年) 創建的「警察官吏派出所」,一樓為派出所, 二樓為保甲聯合會議室,結合「日治時代派出所」與「清朝保甲制度」的雙重特色,106 年由文化局登錄為歷史建築,現在由市政府規畫為「桃園街舊城故事館」,是見證桃仔園歷史的重要文化地標。
折返回到有「桃園第一街」之稱的新民街,彎進博愛路69 巷,也是有名的長美巷。走進這條清代巷弄,紅磚牆中的陳舊磚門樓就是歷經了兩百多年歲月,仍舊守衛著庭院的「僯竹居」。這棟磚造的閩式院落,也是自清代桃仔園城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建築,這是連桃園人都不見得知道的私人建築。在日本接收臺灣戰役中,僯竹居可是赫赫有名。甲午戰後,日本派遣皇叔-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近衛師團來台接收,由澳底登陸後,一路挺進到桃仔園。西元1895 年7 月26 日下午,日軍在桃園字武陵31 番地(現在的成功路和朝陽街口附近)打起帳幕,讓能久親王休息,並接見桃仔園的紳商代表:顏清亮、簡朗山、林芳、劉達仁等人。並且於同日前往位於桃園街長美132 番地的蔡宅宿營。蔡路曾任桃園街長,此宅後來曾權充官署使用。
桃園景福宮位於桃園市中心,正對中正路的圓環上,前埕牌樓是民國50 年建造,之後數次整修,而面開三間的前殿, 正面多為大正14 年(民國14 年)的石雕作品,正殿空間寬敞內奉『開漳聖王』與『玄壇元帥』,寶像碩大,神龕鏤雕精美為其主要特點。
景福宮內現在還有許多嘉慶十八年流傳至今的石柱匾額, 包括噶瑪蘭通判翟淦敬題的『明赫感應』、福建台澎掛印總兵官阿勒精阿巴圖魯武隆阿敬題的『赫聲濯靈』、署淡水同知薛志亮敬書的「保我黎民」…等都是當時官方民間共襄盛舉的見證,而其中「慈祥濟世」是最古老的匾額。左右廂房雖已改為水泥,但石柱仍為嘉慶十八年癸酉所立喔!走一趟景福宮,除了可以見到這些歷史建築,那雄偉的外觀,美麗的燕尾,屋簷下精巧可愛的裝飾,還有走進正殿裏頭,抬頭上望繁複細膩的大木結構,隨處可見傳統建築之美。此外,廟裏虔敬祝禱的人們,裊裊的青煙,擲筊和求籤的聲音,交織出溫柔敦厚的庶民生活場景。
我們現在看到的景福宮為兩殿式格局,主建築乃是日治大正12 年(1923) 年桃園實施「市街改正」,廟宇後退讓路, 桃園街街長簡朗山獲推選主持重建。
景福宮佔地面積約六佰坪,建地面積約二五三坪,平面佈局為「兩殿兩護室」形式,兩殿即三川殿及正殿,左右護室即左右兩廳,護室正立面為「歇山重簷」龍虎廳形式,廟宇門面因此更具規模及氣勢。
按古時候的興建房屋的規制,天子帝后闢五間,諸侯大夫能闢三門,平民百姓只闢一門,景福宮三川殿面寬三開間,進深三間,前面留出步口廊,又留後步口,三川殿左右兩側另增建龍、虎門,從正面看好像坐擁五門,正是彰顯「聖王」的崇高, 亦合於「大廟」該有的殊榮。
景福宮的廟前埕正前方為民國五十年興建的仿木作水泥牌樓,而在牌樓到前殿間為前埕,埕內有一蟠龍噴水池,四週由矮欄環繞,並設四面圓洞牌樓門, 門名似是沿用道光年間桃園古城的四座城門命名。
景福宮三川殿屋頂為當時著名漳派匠師陳應彬最拿手的「假四垂」屋頂形製,線條優美,比例適中,莊重秀麗,為其他廟宇「假四垂」望塵莫及。正立面左右龍虎門屋頂做「歇山重簷」, 三座屋頂巍然並立,更增廟宇雄偉氣勢。寺廟屋頂最引人注目的地方,還有屋頂的各種裝飾和傳統工藝作品,例如主脊兩端曲線流暢的燕尾,有如振翅欲飛;還有各種繁複華麗的剪黏、泥塑及具功能性的滴水和瓦當。
在西元1923 年,由桃園街街長簡朗山主持的那次重建, 是特地從板橋外員山庄( 現在的新北市中和區) 重金禮聘當時非常有名的寺廟修建專家陳應彬總體設計。採「前後對場」,前殿為新莊吳海同匠師,正殿為陳應彬之子陳己元施作。景福宮前後殿因是匠師對場互相較勁所建造,在強大的競技壓力下,匠師們於是盡其所能的展現他們的才華。在吳海同所作的三川殿,在樑架上因此到處佈滿了精雕細琢的木雕,簷口下一長排造形各不相同的「吊筒」,包括白菜、花籃、宮燈十四個,非常壯觀。而吊筒上方外側的豎材,則雕成仙翁、仙女、人物坐騎、武將對打……等,非常生動精采; 在吊筒後方簷下的看架,有成十字形雙向疊組的螭虎栱,以螭虎爬上滑下呈現出綿延之態,是少見的溜金斗栱,非常華麗耀眼。在這兒,我們簡單的和大家介紹其中三種常見的廟宇木雕裝飾,它們在金碧輝煌的裝飾之外,其實在力學的架構下,也有分擔木構支撐、穩固結構的重要實用性喔!
吊筒也稱作「垂花」,是懸吊在樑下的短柱,找一找此處十四組不同型態的吊筒有「鏤空雕法」的竹編花籃、串珠花籃;還有線條曲折柔美的倒墜蓮花、牡丹、白菜……等。
景福宮步口兩邊通樑上雕刻象形斗座,是圓雕工法雕作, 雕工精巧、細緻,負重架勢有力。長長的象鼻捲牡丹花,頸上繫玉磬,上面還雕了封神榜人物配飾。「象」諧音「祥」, 「牡丹」象徵榮華富貴,有寓意「吉祥富貴」的意思。
托木也稱為「插角」、「雀替」,景福宮內三川殿內的「鰲魚」造形托木,龍頭魚身,龍眼明亮傳神,虯鬃發揚,「鰲魚」在傳統建築裝飾中除有防火的用意外,也有「獨佔鰲頭」、「魚躍龍門」的吉祥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