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竹區:土埆厝腳燒窯趣
蘆竹區早期可分為南崁、大竹與坑子三大生活圈的農村景象,到今日的城鄉發展,已經發展出各自的多元樣貌,讓我們帶著同學,一起來觀察蘆竹區的現代風華。
同學們,你知道嗎?早期的蘆竹,就是因為當地盛產蘆竹這樣的植物而聞名,蘆竹的莖部可作為編織建屋的材料,當地居民很聰明,就地取材,以蘆竹來蓋屋,因此才取名為「蘆竹厝」;雖然因時代變遷,現在已經很難在當地看到蘆竹,但是至今仍以當地早期居民住所「蘆竹厝」作為地名。後來民國9年(1920 年) 地名簡化時,改名為「蘆竹」,後來民國103 年因應桃園縣升格直轄市,改制為「蘆竹區」,沿用至今。
來來來,我們先帶同學來了解蘆竹區究竟在哪個位置,這樣故事才能繼續講下去喔。本區東與龜山區當鄰居,南與桃園區為界,西和大園區相連,北則接新北市林口區,西南部分地區與中壢區交界,西北部分地區濱臨台灣海峽,約有四公里長的海岸線,如果同學有空,可來這邊看看海,非常漂亮呢!
依據地勢的高低,由東北向西南緩慢傾斜延伸,大致上可區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蘆竹區的東北部,原本為林口台地的一部份,但是因長年受到南崁溪及其支流不斷的河水侵蝕,導致地勢起伏不平,把原本平坦的台地變成為現今所看到的丘陵地形;第二部分為蘆竹區的西南部,一眼望去都是平坦遼闊的農地,則是桃園台地的一部份。
早期的蘆竹,是個務農的純樸小村莊,四百年前到處都是荒地無人開墾,只有寥寥可數的原住民及荷蘭人居住。經明朝鄭成功來台後,漢人開始慢慢的移居此地開墾,後來因為清朝初年福建沿海一帶居民陸續來台定居從事墾殖,才奠定發展基礎。
今日的蘆竹已經不一樣囉,如果你登上附近山丘遠望,眼前所見,都是高樓大廈的景象,運氣好的時候,還可以看到遠方桃園機場飛機的起降,已經呈現出不同以往的鄉村風貌。
由於中山高速公路的南崁交流道設置於此,位於蘆竹區的核心位置,再加上鄰近桃園國際機場,使得蘆竹區成為交通樞紐的地位扶搖直上,不僅成為國際航空之重鎮,也成為貨運往來之要衝,地理環境的重要性不言可喻。
透過完善的規劃與建設與外在的便捷性,吸引了許多中大型企業紛紛到此駐點設廠;民生產業也隨之發展,使得蘆竹區的生活機能更加完備,也因此帶動地方的繁榮發展;外地人口不斷注入,其總人口數在短短的五年內,由六萬多人增加為十四萬多人,成長速度高居桃園市之冠,帶動本區經濟的加速成長與繁榮,說不定同學的長輩,也是像這樣搬家到桃園打拼的呢!
受惠於交流道出入口,交通相當便利,當同學從南崁交流道下來的時候,映入眼簾的就是大樓林立,台茂購物中心和特力屋商場提供購物需求,周圍土地密集開發,生活所需的機能完備,顯然具有都會國門的姿態。
種植出來的草花品質優良,市場占有率70%,位居全台之冠,素有「草花王國」的美譽,主要供應的對象就是我們鄰居- 大台北地區,舉凡各種節慶的會場、公園步道旁的花卉、著名觀光景點都會有我們種植的草花身影,以後同學跟家人出遊,不妨留意身旁美景,說不定就是我們蘆竹區所種植的草花喔!
蘆竹有三寶,草花、綠竹筍和蘆峰茶,然而其中的兩寶-綠竹筍和蘆峰茶就位於這個地區囉,自然生態資源與文化古蹟保存也都比較完整,被稱為「蘆竹區的後花園」。
今日就讓我們帶著同學,坐著桃園捷運,一起走進蘆竹區的後花園- 坑子地區瞧瞧,一邊沉浸在大自然氛圍裡,一邊細細品味著先民的鄉土風情吧,Let’s Go !
同學們,我們在社會課本上瞭解到臺灣的原住民平埔族,及早期漢人移民到臺灣打拼的辛苦,非常幸運的是我們居住的地區—蘆竹區,地方人士很努力的保留了祖先們奮鬥的足跡,也盡力維護生態環境,讓我們享有生活便利之餘,也能探索大自然的奧妙,並緬懷先祖的生活樣貌。現在,請帶著你的市民卡、帽子、望遠鏡等,背起小背包,讓我們來一趟人文古蹟與自然生態的走讀之旅!準備好了就出發囉!
「坑」是指台地經侵蝕後凹入的河谷地形,因為坑子里位於林口台地的山坡區,所以坑子里又常被叫「坑仔」。又因為閩南語的「坡」稱之為「崎」,是指由河谷往來台地坡度較陡的崖坡。所以你會發現坑子里的有些地名有「崎」這個特殊字,如:貓尾崎、赤尾崎、崎腳等,非常特別吧!早期,坑子里有凱達格蘭的平埔族在此生活;清初後,漢人移居開墾形成聚落,是當時桃園市唯一的村莊,加上坑子地區從民國50 年之後,就有三分之二的土地被列入保護區,少了現代工業化的污染,因此保留了很多古蹟和特有的生態環境,就讓我們跟著先人的足跡一探究竟吧!
貓尾崎的地名由來有人說因為這個地方的地形像貓的尾巴,加上是山坡地形,所以稱為「貓尾崎」。貓尾崎位於坑子里的東北部,很久以前有舊貓尾崎溪流過此地,但是原來的舊貓尾崎溪已經消失,只剩下舊河谷,河道也變成耕種的水田了,看來大自然也像孫悟空一樣,是會七十二變的呢!
貓尾崎步道位於貓尾崎地區的邱厝聚落中,進入步道之前,你可以看到一階階如梯田,錯落有致的茶園景觀,清芳的茶葉香,引導著我們踏入步道。貓尾崎步道全長約1.3 公里,是當地居民為了提升貓尾崎地區的觀光產業價值而自行修建的,里民還會熱心的擔任步道解說導覽的工作呢!
貓尾崎步道兩旁有許多臺灣原生樹種,如:楠樹、樟樹、流蘇、山紅柿、烏臼、九芎、桃金孃等。如果你是春天來拜訪的話,還有櫻花、桃花等春季限定美景可欣賞喔!更令人心動的是:如果你是個心細、有耐心、有運氣加持的觀察者,你就可以在路旁的小土洞裡,發現意想不到的幸運禮盒—穿山甲驚喜現身,所以這條步道又稱為「穿山甲步道」。
沿著貓尾崎步道漫步,除了各種稀有的動植物,還有幾間茅草屋頂的紅磚屋點綴在一片翠綠中,更有當地居民就地取材,用許多大圓礫石當成梯田、菜園的護坡,考量多孔隙生態棲地,兼具環境美學,先人的智慧是不是很厲害呢!遠方的菜田裡,有農民彎腰辛勤耕種;在路旁聞到蔬菜特有的清香氣味,原來是菜脯在屋前空地做著日光浴;轉個彎,又看到雞舍裡的小雞到處活蹦亂跳!眼前畫面彷彿置身在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世外桃源」,我們真的很幸福,能住在美麗的「桃園」,只花幾十分鐘便能遠離塵囂,感受恬靜氛圍!
赤塗崎是赤塗崎溪向源頭侵蝕林口台地而形成的山坡,因為山坡土質是顏色較深的紅土,因此又叫做「赤土崎」,這種紅土適合種茶,所以赤塗崎的山坡上滿是茶樹,更有製作茶葉的茶園,是鄰近市區的特別景觀呢!
田蔥不是蔥喔,是一種挺水性的水生植物,主要是生長在溼地的淺水邊,如果你運氣好,還可以欣賞到美麗的田蔥黃色小花呢。
在2001 年的娜莉風災後,台大城鄉研究所規劃了赤塗溪步道,由內政部營建署水土保持局為保有赤塗崎溪原始自然生態景觀的完整,避免原有生態遭受到破壞,特地採取自然工法施工,尊重生態環境多元性之下進行低度開發。走在赤塗溪步道,你可以一邊聽著潺潺流水聲,擔任伴奏的蟬聲、蛙鳴,一邊觀看赤塗崎溪中豐富的水中生態,步道兩旁也有眾多野生植物,仔細尋找,更可發現一些稀有昆蟲的身影。此外,赤塗崎生態園區裡,也種植許多罕見的植物,如全臺只有兩處有種植的水生植物—田蔥,所以可要把握機會,好好到此一遊!
坑子里社區發展協會經常性在赤塗崎定期舉辦研習活動,教導當地民眾如何保護赤塗崎溪和珍貴的生態環境,他們愛護鄉土的行動力令人敬佩,更棒的是:坑子里發展協會也不定期的對外舉辦赤塗崎生態園區的相關課程,想要報名的,手腳可要快一點喔!
日治時代,坑子里的山坡地種植很多相思樹,村民會將相思樹砍成一塊塊木柴,放進750 ~ 780 度高溫的土窯長時間悶燒,才可以碳化出烏黑的木炭;由於製作過程非常艱辛,所產出的木炭品質甚高,這種烏黑相思樹木炭相對珍貴被稱做「烏金」,是當地居民的重要收入來源。
經過時代演變,大多數人都使用瓦斯後,當地製作木炭的行業逐漸沒落。為了保存這項「燒木炭」的傳統技藝,頂社國小第九任校長李明宗先生號召七位手藝高超的阿公,重建兩座燒木炭的土窯,因此稱做「阿公木炭窯」,並以相思樹、龍眼樹等樹種燒製木炭,期望藉由燒製木炭的艱辛過程,體驗先民早期艱困的生活環境,而先民善用萬物、與環境共存共生的大智慧,也著實令人敬佩,值得我們學習。
因為早期坑子里種茶、從事農耕的農民及磚窯場的工人眾多,這些勞動者都需要戴斗笠遮陽,因此當地有數十戶從事手工編製斗笠的人家。但在磚窯場停工、茶園種植面積減少後,斗笠需求急遽減少,販賣手工斗笠再也無法維持家計後,編製斗笠的傳統技藝便面臨失傳的危機。
為了重振坑子村「美笠之鄉」的美名, 2000 年起,當地居民於社區的文化學院,設立傳統竹編班,邀請在地的竹編及斗笠師傅,教授學員斗笠編製技巧,並嘗試利用斗笠創作日常實用物品,希望能傳承編製斗笠的傳統手工藝。
不管是木炭窯或者是斗笠編製,都是阿公阿嬤們堅持傳承的理念,一步一腳印建立起來的心血結晶,他們非常歡迎大家能到當地參觀,但是因為阿公阿嬤們年事已高,所以大家如果想去參觀、實作的話,記得要先跟他們聯絡,你就能擁有最佳的臺灣傳統手藝實作體驗喔!
五酒桶山高約170 公尺,位在營盤里、山鼻里和外社里的交界。「五酒桶山」是山神喝了五桶酒,把自己喝得醉醺醺,所以叫做五酒桶山嗎?可不是這樣喔!那是因為明鄭時代,在地的五位蔡姓兄弟喜歡喝酒,大酒量的他們喝酒都用「桶」為計算單位,所以叫做「五酒桶山」;也有人說是因為五酒桶山裡有一座池塘,這裡的農民都會牽牛來這裡洗澡,所以叫這座山為「牛水桶山」,後來一傳三,三傳百,諧音的緣故,就稱做「五酒桶山」了。
五酒桶山步道,全長約4 公里,因為步道平緩易走,沿途綠樹成蔭、可供休憩的公設多,是很適合全家出遊的親山步道,因此向來是桃園市區人氣非常高的登山步道。五酒桶山步道由五條路線串連,可經過南崁山、五桶酒山、山鼻山、六福古道、福德古道、知性古道、環山步道、海山之路等,路線選擇眾多,大家可衡量個人體力再決定步行的路線,你準備好挑戰全部的路線了嗎?
五酒桶步道的入口有170 階的石階,原來這石階是熱心山友為了一般民眾可以舒適且安全的登山,因此出錢出力修建的,因此這長長卻平緩的石階被稱做「迎廣愛心階梯」,真是很感謝他們,讓年長的阿公阿嬤、幼小的弟弟妹妹們也可以輕易的上山踏青。
沿途上行,你可以登上155 公尺高的南崁山,山頂設有一個三等三角點,你可以拍下登頂照,證明自己是「健腳」一族喔!在這裡,你可以眺望臺灣海峽,將一望無際的海岸線納入眼底,也可以看到飛機頻繁起降的桃園機場,更可以看到高鐵快速奔馳而過,真的是很棒的景點吧!
之後繼續沿著六福步道往前走,經過忘憂亭後,沿途會有相當多的酒甕裝置藝術,接著你就會抵達五酒桶山的風景區休息處,這裡是多條步道路線的交會處,每條步道都各有特色,登山前沒有先做好旅遊功課的話,可是會讓你有選擇困難症,煩惱自己該走哪條路線好呢!
風景區休息處往右連接知性步道,再連接福德古道,途中會經過福德宮與一段松林小徑,沿途平緩好走,是男女老幼皆適合健行的路線;如果你想挑戰自己的腳力的話,則可以往左走向環山步道和海山之路,途中你會經過崙頭土地公廟,這裡有奇特的「廟中廟」景觀,非常值得一訪喔!順路而上,便到五酒桶山的最高處—山鼻山,在這裡你可以眺望桃園市區、竹圍海岸線;在秋高氣爽之際,站在山頂放眼望去,一大片隨風搖曳的雪白芒花海,更是你不可錯過的美景!
此外,早期的五酒桶山是領角鴞(中小型貓頭鷹)、大冠鷲的棲息地,但棲息地遭受破壞後,翎角鴞的數量便逐年減少,還好有熱心的志工推動翎角鴞的復育工作,直至近年,我們才能在五酒桶山又看到翎角鴞的身影。志工們更在翎角鴞最常出沒的海山之路,沿途打造了許多大小不一的貓頭鷹石頭彩繪,增添步道的趣味性之餘,也希望可以喚醒人們對翎角鴞的生態保育觀念。
近年來除了復育工作有成,整個五酒桶山步道區也因為樹蔭成林,所以鳥群會在此棲息。除了翎角鴞,你還可以在這邊看到臺灣藍鵲、小彎嘴畫眉等臺灣特有鳥種,也有白頭鵯、煙腹毛腳燕、暗綠繡眼鳥、黑卷尾等鳥類的身影,五酒桶山步道區儼然成為賞鳥愛好者的好去處。在我們拜訪這些鳥朋友時,記得要腳步放輕,輕聲細語,架起你的望遠鏡,遠遠的看著牠們就好,千萬不要打擾這群可愛的鳥朋友們喔!
蘆竹區的步道不僅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其中更蘊含了先民的生活智慧,值得我們用心感受與保護,正符合聯合國在2015 年提出了「2030 永續發展議程」,研議出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 的第11項永續城鄉及第15 項保育陸域生態的核心概念,因此我們在享受科技時代的便利性之餘,現在就必須採取行動,更應該盡力保護這些動植物的「家」不受外界的干擾與污染,這是大家都要努力的課題,就讓我們一起加油保護牠們吧!
蘆竹種茶的歷史可以從西元1895 年開始說起。那時候的臺灣由日本統治,非常重視「茶」文化的日本人,鼓勵農家學習種茶、製茶的技術。「Formosa Tea」曾是臺灣享譽國際的驕傲,茶葉又號稱「茶金」,茶葉竟然跟黃金在大眾心中的地位同等重要,甚至更為珍貴,你知道為什麼嗎?那是因為種植茶葉需要特殊的地理環境,又要細心照料,才能產出高品質的茶葉,那蘆竹區有何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能產出高品質的茶葉?因為坑子村位在氣候溫和有雲霧的林口台地,且土壤排水性良好,是生產茶葉的好地方,所以自日治時代開始製茶。
民國78 年成立了「蘆竹鄉茶葉產銷班」後,便有系統的生產茶葉,所產茶葉更被前總統李登輝先生讚許茶香清新脫俗,甘醇生津,並命名為「蘆峰烏龍茶」。蘆竹生產的茶葉竟然是與李前總統有命名淵源的「總統茶」,真是對在地人莫大的肯定啊!
坑子村內的山坡上,處處可見茶樹層層落落、井然有序的美麗茶園景觀,栽培的茶葉品種也非常多樣化,有烏龍、金萱、翠玉、四季春、青心大冇等五個品種。
蘆竹區內最富古趣、保留閩南農村文化的地區,區內除了景色宜人茶園茶廠,也有自然生態多樣的休閒農場。為了推廣茶葉文化,規劃了茶園體驗課程,希望能讓民眾對茶園中採茶、製茶過程與茶葉品質有更完整的認識,這段「有滋有味、清香迷人」,既可觀賞美景,又可品嚐美食的茶園與農園之旅要開始囉!
竹峰茶園是傳承四代的百年茶園,茶園主人秉持敬天愛地的精神,採用自然農法栽種茶葉,從種植、製作、銷售等都一手包辦,近年來更採用古法融合創新方式,開發許多特色茶品,如:相思炭焙茶、梔子花烏龍茶、酸柑茶等,在茶園主人的努力與堅持下,茶園得以保留茶園美麗的景觀,又能創新各種新茶品,因而獲獎無數,茶園主人曾獲「十大傑出農民」表揚,茶園也榮獲2021 五星級製茶廠、2016 亮點茶莊等殊榮。茶廠的獨創商品—相思炭焙茶與梔子花烏龍茶,更入選「桃園市金牌好禮」,是自用送人兩相宜,不可錯過的伴手禮呢!
竹峰茗茶是臺灣北部相當知名的茶園,因而總會吸引各地遊客甚至是外國朋友慕名而至!茶園秉持臺灣人熱情好客的純樸本性,只要來客到訪,一進門就是「奉茶」,讓你可以坐在木桌、木椅佈置而成的舒適空間,聞著茶葉和木頭特有的清香味,細細品嚐著茶葉初嚐微苦、入口回甘的竹峰茶,真可讓人忘憂解勞呢!
在農閒時節,茶園主人還會親自泡茶與你品茗一番,從臺灣數百年來的茶葉史、竹峰茶園的製茶故事,說到聞茶、泡茶、品茶的小技巧;從用在地的相思木烘焙茶葉,讓茶葉能除了迷人的清香味之外,多了一股木炭烘焙後的特殊火香味,再說到梔子花與烏龍茶混合捻揉的花香茶品。希望除了能保留老一輩懷念的傳統茶香之外,也能以創新茶品吸引年輕人一品茶葉的絕妙滋味,讓「茶香」能成為臺灣世世代代人的共同記憶。
茶廠除了製茶、茶種的解說外,還有許多茶葉相關的體驗課程,如:茶凍DIY、客家擂茶、品茶課程、茶香風味餐等。除此之外,更有茶園周遭自然步道探幽、客家植物染DIY、傳統閩南土埆厝解說等豐富課程可供選擇,真是假日休閒的好去處。
從茶園主人的言談與茶園體驗課程中,不難體會茶園主人視茶葉為珍寶、希望推廣製茶產業的苦心。因為茶園的主業是在製茶,所以在農忙時刻,茶園只提供泡茶、銷售商品,上述的茶葉體驗課程要提早一個星期預約,才能讓茶園準備好迎接貴客。
此外,竹峰茶園的主人堅持用「自然農法」栽種茶葉,使用自然農法的農民要花費更多心力照顧嬌貴的茶葉,產量反而會減少,那麼請你想想看,為什麼茶園主人還要堅持使用「自然農法」這種吃力不討好的栽種方法呢?
新星製茶廠是蘆竹區老字號的茶園之一,已經經營了一甲子,目前傳承至第二代,同樣是自產自銷,所生產的茶品有:金萱、翠玉、烏龍、青茶、東方美人茶、紅茶等,產品經過產銷履歷認證,參加桃園市、蘆竹鄉等地區的製茶競賽都榮獲佳績,值得一品。
除了主要的製茶產業外,新星製茶廠也不定期舉辦製茶體驗營與茶園之旅,或是配合桃園市的推廣行程,舉辦二天一夜的製茶體驗活動,課程內容豐富,非常歡迎各地的愛茶人士來「找茶」呢!
茶葉是臺灣數百年來的重要農產品,為了讓茶葉產業能永續發展,在年輕人的飲食中也能佔有一席之地,因此茶園主人努力改變,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進入茶香世界,那你認為茶園主人做了哪些改變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如果你是茶園主人,你又會做哪些創新行為來吸引男女老少共享茶葉之美呢?
蘆竹區的「蘆峰烏龍茶」享譽海內外,更令人佩服的是:茶園主人那份愛茶、希望傳承「茶道」的初心,如此這麼知性、感性與樂趣兼具的茶園之旅,是不是很吸引人呢!如果你想更了解家鄉的茶葉產業,不妨邀請家人、朋友一同到茶園,深入了解最有香味的家鄉特色產業,等你前來探訪喔!
坑子溪流經坑子溪休閒農業區,此區位於蘆竹區的坑子里和外社里,居民生產茶葉、甘藍、竹筍、稻米、萵苣、園藝花卉等多樣性農產品。因其鄰近臺北市、新北市與桃園市等三大都會區,且有機場捷運與國道經過其間,交通便捷,因此成為典型的「都市農業」地區,為都市居民提供新鮮、安全的農產品,還有豐富的綠地環境與優美生態景觀。
雖然鄰近都會區,但坑子溪休閒農業區占地廣闊,仍保有水田、茶園、竹林、丘陵、埤塘等農村景觀,且種植野薑花、臺灣天仙果(羊奶頭)、姚金釀、樟樹、茄苳樹、刺蔥等本土原生種植物,隨著季節變換,更可以觀賞到春季的櫻花、四月的油桐花、秋冬的落羽松景色等季節限定美景。
因為本區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及古早農村文化景觀,加上區域內擁有德馨堂、道貫堂、藍東山宅、土埆厝等閩南式傳統建築,在現代休閒農業的熱潮下,區域內有小木屋休閒農場、千郁休閒農場、桃蘆坑休閒農場等小型休閒農場,提供一般民眾茶葉製作、稻米種植、採摘竹筍、昆蟲生態導覽、穿山甲夜觀等多元化行程,希望大小朋友們都能擁有最佳的農村慢活體驗。
雖然休閒農場的設立可以提供都會區民眾體驗農村生活,但希望農場主人可以善盡「生產者的責任」,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的核心精神,秉持綠色經濟、永續生產模式的理念,對土地及自然環境無害、生態系統保育無虞的方式經營農場,切不可短視近利,對生態環境造成傷害。此外,身為消費者的我們也要盡到「消費者的責任」,選擇能永續管理自然資源的優質休閒農場進行消費行為,期望創造生產者與消費者雙贏的局面。
你想了解阿公阿嬤時代的生活樣貌嗎? 那麼搭乘桃園機捷來到A11 站的坑口站,離此不遠的「坑口彩繪村」,能讓你坐著時光機來一趟民國五十、六十年代的農村生活之旅。
坑口彩繪村是利用坑口里在地的鄉村景色,並在當地建築物外牆上彩繪早期的農村風情,讓人置身其中,就能感受到濃濃的「農村古早味」。坑口彩繪村以地理位置分為誠聖宮週區、彩繪二巷區、永純化工區和海山路沿線等四大區域。在開始參觀之前要提醒大家,因為此地多數為民宅,所以在參觀時可不能大聲喧嘩或跑進住宅內,要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喔!
從誠聖宮開始旅程,沿途漫步,你會看到滿滿懷舊風的彩繪牆面:水牛犁田的農忙時節、雞鴨在牛車旁啄食、販賣「膨風茶」和麵食的攤車、在古早「水拹仔」(tsuí-hia̍p-á,手動汲水幫浦)旁洗衣的婦人、有舊式鐵馬和汽水鐵招牌的柑仔店(kám-á-tiàm,雜貨店)、有阿嬤時代的木頭櫥櫃、籠床(lâng-sn̂g,蒸籠)和大灶(tuā-tsàu)的灶跤(tsàu-kha,廚房)……。透過這些生動的彩繪,早期的農村景象歷歷在目,讓我們彷彿走入了時光隧道,回到了那純樸悠閒的農村生活。
特別之處在於坑口彩繪村的彩繪牆面可不是簡單的平面拍攝而已,更多的是互動式的裝置藝術,讓你能發揮拍照創意呢!拉著從牆面伸出的掛繩,讓你感覺就像拉著水牛耕田一般,和旁邊栩栩如生的水牛雕像來一張雙人耕田趣味照,豈不樂哉!或者是蹲在牆角,扭開牆面上的水龍頭洗手,水彷彿流瀉在下面的立體彩繪木桶內,可以進行二次利用,感受古早人珍惜水資源的心意;又或者是跟竹林下的2 隻熊貓裝置藝術一起稍做休息;拐個彎,還會有大片的農田或是小巧的雞舍與你不期而遇呢!
不管是懷舊的農村一角,還是趣味的互動式彩繪牆面,你一定能在彩繪村內找到你最喜愛的角落,快來坑口彩繪村拍一張古早味照片與大家分享吧!
早期,外社里的農民會挑著扁擔,將農作物辛苦的運送至桃園市中心和現今的林口、新莊等地販賣。而在日治時期,「桃崁輕便鐵道株式會社」(桃園客運公司前身)興建數個輕便車站,途經途經南崁、山腳等站,而以外社輕便車站為終點站。有了輕便車站後,運輸方式便改以鐵道運輸搭配人力運送農作物,是當時重要的交通工具。
現今的車站原址外有象徵蘆竹區的百合花裝置藝術,更棒的是鐵軌上有需人工踩踏才能運行的小小軌道車,讓你能踩著輕便車順著軌道前行,觀賞沿途的生態池和花廊隧道的美景!
蘆竹區的觀光產業資源豐富,區域內有營盤坑古道、大古山步道、五酒桶山步道、後面坑步道、羊稠坑步道、貓尾崎自然步道、赤塗崎溪步道等多條步道可以踏青;亦有觀光茶園、坑子溪休閒農業區、赤塗溪生態園區等豐富的動植物生態可親近;更有彩繪村、輕便車站、文化古蹟等先民的足跡可供探尋。但希望你在尋幽訪勝途中,能開啟「無痕模式」,做到保持距離且輕聲細語的觀賞動植物、勿隨意餵食野生動物、保持當地的原始樣貌,勿帶走花草石頭古物、勿留下任何使用物品等事項,做一個尊重且友善環境的拜訪者!
從鄭氏時代到清朝時期,再到日治時期、民國時期,藉著傳統建築、音樂戲曲、器物使用等,讓我們得以一窺早期臺灣先民奮鬥的足跡。本區作為桃園區最早發展的地區之一,因此保留不少閩南式傳統建築古厝,等著我們挖掘它獨特的魅力,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歷史,尋幽訪勝吧!
蘆竹德馨堂位於南山路上,興建於西元1898 年,正處清朝年間,擁有百年的歷史,為蘆竹區少數保存良好的閩南式傳統民居,除了作為陳氏家族紀念來台先人的祭祀中心,更被桃園市政府定為三級古蹟。
蘆竹德馨堂屬於燕尾式清代建築,擁有北台灣少見的燕尾形屋脊,做工相當精緻細膩,而臺灣民間傳說:燕尾只有官方或中舉人之家族才能使用,就算是臺灣首富,也不能隨便興建,可是會違反當時的體制呢!
德馨堂的堂前為門樓,中堂擺置祖先牌位,外牆磚造為土埆,訴說陳氏家族淵遠流長的來臺史蹟,也是閩南先民唐山過臺灣的縮影,傳承祖籍的居住空間、生活文化與民間信仰,更是反映了宗族深遠的親情。
蘆竹德馨堂早年作為住宅,榮列古蹟後仍保留昔日生活樣貌,近年來除了作為宗祠中心,也是舉辦藝文活動、推動社區營造的優良場域,大大活絡了古蹟空間的運用。
什麼是土埆厝呢?它是傳統的房屋建築,早年因為物資缺乏,蓋房子時直接就地取材,利用雜草以及牛糞混入泥土,並經由日曬後製成了「土埆」,在外面塗上石灰及紅土做為牆壁,搭建而成的房子。
土埆厝位於桃園市蘆竹區坑子村頂社國小對面,坑子村為了保存即將失傳的古老建築,因此仿造古人重建土埆厝,希望後代的子孫都能一睹前人智慧的風采,屋內也陳設迷你土埆厝和古早農具,供人參觀及認識更多鄉土文情。
如果碰巧經過這裡的話,你能不能認出這是曾經的名人故居呢?
藍東山宅為清朝四品官藍東山的舊居,是藍氏渡台後四世祖煥章公獲欽賜四品軍功後,在社底所建造的官第。
建築形式為三合院的形式,屋齡已經超過百年歷史,房舍本身翻修多次,外形仍保留古宅樣貌,但門旁的對聯以及門上的匾額都隨著歷史流逝漸漸消失,屋脊兩端塑也建有「燕尾」,這種建築在清代是只有官員的房屋才能擁有的特徵呢!
古厝於本區留存之宅數最多且規模相當大,共分為三間,分別為省吾居、道宗堂、道貫堂,當中省吾居歷史最悠久,歷時約一百年,其餘兩間於六十多年建立完成,均為該區域保存最完善的古厝群。
貓尾崎曾氏源自福建泉州府南安縣,八世祖先篡公於乾隆年間隻身來台,於大坪頂苦柃林耕作定居,十世祖金桃公於光緒年間分支於坑子村貓尾崎地區,委託匠師李金木建造祖厝。
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謀事有沒有不盡心盡力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誠信之處?師長傳授的功課有沒有復習?」,古厝分別以曾子所言各作為三間古厝的名稱,做為訓戒及期勉後世子孫向上,所興建而成之古厝。
1. 「省吾居」村民稱「頂曾祖厝」,在院門門楣上書「芝田耕雨」,芝田是傳說中仙人種靈芝的地方,耕雨則是在雨中耕作。因位於視野開闊,滿山翠綠的林口台地上,因此在門楣上書寫相當具有意境的提詞,彷彿真的能看見仙人在仙境耕作的模樣。而後世兄弟分產後,則在貓尾崎鄰近區域另建「省三居」、「省躬居」。
2. 「道貫堂」村民稱「中曾祖厝」,院門門楣上書「薰風南來」,意思是溫和的風可以消除心中的煩惱,使人心情舒暢。古厝外觀富麗堂皇,前有稻田,後有果園,視野開闊,小溪蜿蜒流過,在美麗的風景中可以讓人放鬆身心,將煩惱一掃而空。
3. 「道宗堂」村民稱「下曾祖厝」,院門門楣書「遠紹南豐」,意思是承襲遙遠古人的意志,使收獲豐盛。建造前,原落在面對池塘的小山丘上,後來小山丘的土石填入池塘後,才建造此宅,目前宅前填平的池塘已是一片竹林,與外界隔離頗為寧靜。
從明末開始,我們的祖先在臺灣篳路藍縷,努力開墾,在上述的建築古蹟中,我們可看到平民的「土埆厝」,也有大家族的古厝群,更有功成名就後興建的官第,你最喜歡哪種建築呢?從這些建築,請你想想看先民的生活樣貌應該是如何?這些建築又分別代表先民的哪些思想與建築智慧呢?參觀後,記得跟同學、家人分享討論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