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區青山二街 321 巷是目前可以找到全臺土牛溝殘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土牛溝楊梅段座落在永平里永平工商東北側與「楊梅市第四公墓」附近山坡上,長約 100 公尺,溝寬與溝深一般在 3 公尺左右。溝壁歷歷可見卵石與紅土相嵌,保留形貌完整。由於深藏樹林內,長久以來當地居民都認為這只是一小段排水山溝,並未察覺這是一段極具歷史價值之土牛溝遺跡。
土牛溝又稱「土牛」或「土牛紅線」,為清康熙 61 年(1722)朱一貴事件後由官府劃定,目的是避免漢人與原住民聯合反清,或是雙方為墾地發生流血衝突而設的界線,初時立碑為界,後來演變成挖溝。挖溝前先立石,繼而挖出深溝,一旁堆高溝土成界,由於成堆的溝土形似牛背,故稱「土牛溝」。
這條界線最初南起屏東枋寮,北至基隆獅球嶺,界線以西的居民為漢族及歸化的熟番(平埔族)。到了乾隆年間,土牛溝演變為劃分漢民、平埔族與原住民的界線,主要目的為防止漢番衝突。土牛溝是早期漢人開拓的重要證據, 是臺灣特殊的人文景觀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