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原野,種下歷史痕跡。園屋內人聲冉冉,迴盪著、生聲不息。

第一章 楊梅概覽

        楊梅位處桃園市西南部,楊梅區舊名「楊梅壢」( 客家話:Yòng-mòi-lak),「壢」在客家語裡是「臺地間的河谷低地」的意思,清代漢人先後移民到這裡,看到滿山遍野都是野生的楊梅樹,風景美麗宜人,所以把這裡稱為楊梅壢,而楊梅樹成為楊梅區的「區樹」。
       楊梅境內的南北地貌大有不同,在地的客家文化及信仰淵源深長,且自成一格,更主掌臺灣茶葉的專業試驗、研究與栽培,快來楊梅品嘗秀才茶、2 號仙草、楊農米這些當地特有的農特產品,一探楊梅趣!

  楊梅區輪廓略成長方形,東西距大於南北距,約略有三分之一的邊界與新竹縣接壤;東與平鎮區、龍潭區連接, 北邊與中壢區、新屋區銜接,西與新竹縣湖口鄉交界,南與新竹縣新埔鎮接壤。楊梅全區面積 89.12 平方公里,行政區域所轄 41 里,主要居住聚落集中在埔心、楊梅、富岡、高山頂四大區域。

05-0002

南北地形大不同

  楊梅區境內南北地貌不同,北部是兩塊向北緩降的單面山臺地,高山頂在東, 長岡嶺在西,其間有個缺口,重要河川社子溪由此向北流向新屋區,注入臺灣海峽。臺地靠南的邊緣較陡,頂上頗為平坦,平均海拔約為 200 公尺左右。中部是一塊略呈東南-西北向的長形盆地,楊梅市街位在中央偏東;南部是店子湖臺地, 與龍潭區和新竹縣新埔鎮的臺地地形相接,平均海拔在 300 公尺以上。

05-0003
圖5-3◆ 楊梅區內的北部是緩降的單面山臺地, 南部與龍潭區和新竹的臺地地形相接, 平均海拔超過 300 公尺(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地理資訊服務網)

斷層帶穿越

05-0004
圖5-4◆ 楊梅斷層,又名湖口斷層,在楊梅谷地與湖口臺地間形成明顯的線狀崖( 圖片來源: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中心 )
  楊梅構造就是楊梅斷層,又稱湖口斷層,由平鎮東方向西南西延伸至老湖口,由南北兩條斷層及中間的地塹所組成,北側沿伯公岡臺地的斷崖約高 50 公尺,南側沿湖口臺地斷崖約高 57 公尺。高速公路沿兩斷層間較低的地塹開闢,車行至埔心,楊梅至湖口,左右兩側的崖就是斷層崖。

發展史

05-0005
圖5-5◆ 知名的五楊高架便是取名自五股-楊梅區段,有效紓解了北臺灣的車潮(圖片來源:總統府)

  清康熙時就有移民進入楊梅壢,至乾隆年間大規模開發。民國 9 年時改為楊梅庄,光復後改為楊梅鎮,而後於民國 99 年 6 月突破 15 萬人達到升市門檻, 奉核於 99 年 8 月 1 日改制為楊梅市,103 年 12 月 25 日改制為楊梅區。
  自古以來,楊梅一直都是北臺灣的交通要衝,鐵公路交通均十分便利,光緒十八年六月(1892 年 7 月),鐵路已從桃仔園延伸到今天的中壢與楊梅,並隨即通車使用。1929 年,鐵路改道並鋪設複線,於是便將楊梅車站往北遷移到現在的新街。
  交通則有縱貫公路、縱貫鐵路、中山高速公路等貫穿本區,楊梅交流道與幼獅交流道分設在鐵路兩旁,又有楊梅、埔心、富岡、新富等 4 個火車站,交通極為便利,東西向快速道路及五楊高架交流道建成後,交通更為便捷。

客家文化及信仰

05-0006
圖5-6◆ 義民祭典是客家族群信仰的一大盛事,歷史淵源悠久,同時也是臺灣重要文化資產(圖片來源:文化部)

  楊梅區居民多為客家族群,而這些客家人之所以選擇此地落腳,可追溯至清高宗乾隆年間,從廣東嘉應州來臺灣的「諸協和」墾業,篳路藍縷地開墾楊梅, 並在此落地生根。經過世代繁衍,開枝散葉,傳統的客家文化始終自成一格。
  宗教信仰是民眾心靈生活的依據,客家族群祭拜的神祇有義民爺、三山國王、三官大帝、媽祖、伯公等。其中「伯公」(福德正神)在客家聚落裡,因農業為主
的生活型態而顯得相當普遍,是客家人精神寄託所在,幾乎每一個客家村落都有護佑村民的伯公。
  此外,在客家人心目中,義民爺的地位神聖而崇高。義民爺廟自清朝道光 15 年( 西元1835 年)舉辦公祭,至今已有 160 餘年。從桃竹苗地區各鄉鎮的 15 大庄慶讚中元的祭典中, 可以感受到客家族群對義民爺的尊崇與信仰。義民祭典已成為北臺灣客家族群最大的信仰盛事。

溪流與水圳

  楊梅雖然有諸多支流組成的社子溪,因為地形限制,水系無法相互連結。百年前,先民來到桃園臺地拓墾,為解決臺地灌溉用水不足的問題,廣闢埤塘以儲存水源。桃園臺地曾經遍佈大小萬餘口的埤塘,先民也曾開闢一些小型的水圳系統以灌溉農田。以埤塘儲存雨水,猶如看天吃飯,水源並不穩定。後來桃園發生嚴重旱災, 促使了桃園大圳的興建,而後歷經八年才告完工,大圳灌溉二萬二千多頃田地,也使灌溉區的稻米生產由每年一穫增加為二穫。
  民國 42 年,桃園面臨嚴重的乾旱,水源不足,農田被迫休耕,促使了石門水庫的興建。民國 45 年動工,歷經八年,終於完工,同時建構了石門大圳灌溉系統。石門水庫的完工也使桃園大圳獲得了更穩定的水源,同時能夠支援湖口的光復圳, 擴大了農業灌溉的面積。

05-0007
圖5-7◆ 石門大圳灌溉區域為龍潭、平鎮、楊梅、湖口等較高海拔的內陸鄉鎮,是與楊梅人生活習習相關的圳道(圖片來源:農田水利署桃園管理處)

茶研之地

  茶香四溢的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舊稱茶葉改良場)總場位於桃園市楊梅區埔心地區,佔地廿公頃,綠油油的茶樹星羅棋布,是臺灣茶葉主要栽培中心,掌理臺灣茶葉的試驗研究、示範觀摩、推廣教育,以及農民資訊服務、茶農推廣教育訓練等工作。研究設備與農場設施規劃完善,是臺灣唯一的茶葉試驗研究專業機構,更在世界各產茶區及茶葉重要消費國家享有盛名。
  楊梅為山坡地形,地勢較低的地方為水田,較高的地方,則多為旱田茶園,因土壤偏酸不利耕種,於是茶葉便成了楊梅區坡地農產物的大宗。設置在農業部茶及飲料改良場總場內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位於矮坪茶園,全園依照坡度與高度分成三個不同的區域,海拔最低是緩坡區,其次為陡坡地,最高為平臺區。
  來到這裡除了可感受到改良茶葉的用心之外,還可吸收到各種水土保持知識,在自然感性的環境中薰陶出知性的氣息。為了發展觀光、吸引遊客,未來的農業部茶及飲料改良場總場可望興建一座茶業博物館,將全臺各地的名茶, 依不同產地與茶品分門別類向國內外遊客推廣,更進而帶動當地產業的繁榮。

05-0008

圖5-8◆ 改良場建議茶園在寒冬時可採取灑水防護法來防止低溫寒害(圖片來源: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

多元的農特產品 

  楊梅地區生產農特產品多元,孕育出獨具特色的楊梅農業:楊梅區丘陵山坡地,包括秀才窩、矮坪仔及高山頂一帶生產茶葉,品質優良,滋味甘醇;相傳清朝時楊梅出了三位秀才,茶農為促銷楊梅茶葉,西元 1996 年將其命名為「秀才茶」。
  楊梅農會推動水稻、蔬菜、果樹、花卉、茶葉、仙草、畜牧的農業產銷班,其中仙草更是主力,除造成轟動的仙草花節外,仙草系列產品也相當熱銷;楊梅所種植的桃園 2 號仙草,經過萎凋、裁切、殺菁、揉捻、成型、乾燥過程,所以喝起來就跟茶葉一樣,用沖泡就可以喝到消暑解熱、清涼降火,甘醇可口的仙草茶!
  楊梅區東流里無汙染水源及農地,栽種單一稻米品種臺梗 9 號,由楊梅農會自行生產製造白米,命名為「楊農米」。臺梗 9 號穀粒飽滿,粒型整齊,糙米外觀品質良好,米粒透明、黏性佳、口感好,受到消費者喜愛。

05-0009
圖5-9◆ 清涼降火、香氣清新的仙草茶
05-0010
圖5-10◆ 穀粒飽滿、品質良好的楊農米

第二章 半天走讀

  親愛的同學們,假日時你有什麼休閒活動?你是不是喜歡和家人一起出門走走,做個輕旅行呢?楊梅是一個充滿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的地方,感受悠閒的鄉村氣息,可以學習到許多關於楊梅的歷史和文化外,還可以享受到好吃的餐點。
  快和家人來一趟楊梅半日遊吧!這將是一次難忘的旅行,讓你感受到楊梅的無窮魅力!

05-0011

一、埔心之旅

05-0012
埔心故事館→埔心昊天宮→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總場→石門大圳綠色廊道→埔心火車站

(一)埔心火車站

  埔心車站設於1900 年,曾稱為「平鎮車站」,1920 年更名為「平鎮驛」, 直到 1955 年,為避免混淆及配合本地地名由草湳坡改為埔心里,順勢改名為「埔心車站」。原建於 1985 年的舊站房,也在 2002 年改建成跨站式站房。

(二)埔心故事館

  見證楊梅埔心百年發展的埔心故事館是三連幢的日式員工宿舍,歷經製茶試驗場、平鎮茶葉試驗場及茶葉改良場的變革,一直是茶葉試驗單位重要研究人員與主管的宿舍,為「安平鎮製茶試驗場」原址唯一保留建築,也是所屬宿舍群中年代最古老的一棟。建於 1907 年,2014 年公告為歷史建築。
  重新整建後,在古色古香的故事館園區,可以從展示區的文物、照片, 了解臺灣茶葉歷史、文化,以及埔心發展故事,了解埔心有鐵道、工業、眷村及古戰場的多元面貌,讓遊客對這裡的印象不僅是歷史建物,更是保存地方記憶的地方。另外,在側邊建有新館,新館內設有茶學講堂,以教育訓練與創作為主,並設置小型品茗區及茶圖書展示。
  埔心地區在日治時期為茶產地重鎮,設立茶業改良場,透過製茶技術與設備,帶動茶產業蓬勃發展,不僅是臺灣現代化製茶工業的起源,也是第一批外銷茶葉的開端。因此透過埔心故事館不僅可以了解當年茶葉的相關背景, 也可以認識埔心的發展歷程。

05-0013

圖5-13◆ 埔心故事館的外觀古色古香

05-0014

圖5-14◆ 埔心故事館裡的內部陳設展示小型品茗區及茶圖書展示

05-0015

圖5-15◆ 埔心故事館裡的內部陳設展示小型品茗區及茶圖書展示

(三)埔心昊天宮

  埔心昊天宮於民國 65 年 3 月 8 日, 向新竹天公壇恭請玉皇上帝設立神壇奉祀,之後眾神威靈顯赫,信徒日增,香火十分鼎盛。
  昊天宮採現代化建築,配合舊式宮殿格局,規格典雅宏偉,氣派莊嚴肅穆,建立三樓之巍峨宮殿。廟中主奉玉皇大帝, 陪奉有關聖帝君、天上聖母、昊天至尊、觀音菩薩等。
  參觀時除了可以解說客家信仰的重點,並可由三樓近距離參觀廟頂上剪黏及交趾陶裝飾。參觀前可先電話詢問廟方工作人員,會有專人進行解說。

05-0016
圖5-16◆ 昊天宮外觀規格典雅宏偉,氣派莊嚴肅穆
05-0017
圖5-17◆ 廟頂上剪黏及交趾陶裝飾

(四)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總場

  位於埔心地區,茶香四溢的農業部茶及飲料作物改良場總場,已建置超過百年歷史(1903 年至今),佔地廿公頃,綠油油的茶樹星羅棋布, 是臺灣茶葉主要栽培中心,也是臺灣唯一的茶葉試驗研究專業機構。掌理臺灣茶葉的試驗研究、示範觀摩、推廣教育,以及農民資訊服務、茶農推廣教育訓練等工作。
  沿著山坡地形往上走,除可見配合各項水土保持措施所種植的茶樹外,兩旁還有多樣的樹種、花草,來到最上層,視野廣闊,可實際體會到桃園的臺地地形。平時,這裡更是附近居民休閒遊憩的好地方, 觀察動植物、吸收芬多精……,來到這裡除可感受到改良茶葉的用心外,還可吸收到各種水土保持知識,在自然感性的環境中薰陶出知性的氣息。

05-0018
圖5-18◆ 設置在茶業改良場內的水土保持戶外教室( 圖片來源:地理教室,無國界 )
05-0019
圖5-19◆ 來一趟改良場,可感受茶農改良茶葉的用心、嗅聞芳香四溢的茶葉香

(五)石門大圳綠色廊道

  石門大圳綠色廊道是由平鎮石門大圳步道延伸,全長大約 1 公里,沿著圳道所設置的防汛道路,原是石門農田水利會人員巡防、維護、檢修的用路,近年來結合休閒觀光而發展成自行車步道,成為當地居民運動休閒的好去處。
  沿此綠色廊道,除可見兩旁豐富的自然生態,還能看到搭配茶業文化的採茶姑娘雕塑、茶壺造型的石桌椅,甚至在沿途步道上,也處處可見和埔心發展史相關的安平鎮庄村徽、車站郵戳、萍蓬草等石塊拼貼,及供民眾休息的石椅, 適合和家人、三五好友到此走走,增進情感交流。
  來到廊道尾端,更設有自行車牽引道連結至中庸路,避開中興路上的多車路段,騎自行車的民眾能更安全舒適的騎乘。

05-0020
圖5-20◆ 石門大圳綠色廊道
05-0021
圖5-21◆ 石門大圳兩側建構的步道十分適合休閒健行和騎乘鐵馬(圖片來源:農田水利署)

二、步道踏查之旅

05-0022
保甲古道→東森山林步道→普勒小姐柴燒工坊

(一)保甲古道

  保甲古道又名為「挑擔古道」,昔日楊梅老坑地區還沒有對外聯絡道路的時候,是挑夫來往新埔、大溪的必經要道。清代地方組織制度,以十戶為一甲,十甲為一保,當造橋鋪路需要人力時,就每戶出一位人力組成無給職的工班,所興建的道路即稱為「保甲路」。古道全長原有 20 公里,但年久失修,後經里居民努力,承襲傳統先民的方式,徒手完成修復 750 公尺長的保甲古道。
  步道上的圓卵石就地取材於「老坑溪」, 中央鋪設大石、兩側鋪設小石固定,步道兩側還有傳統客家聚落以就地取材的石料堆砌出的「石駁坎」,或做為矮牆、或作為田坎的護岸,每塊石頭都被 5 ~ 6 塊的石頭給包圍,是穩固的梅花砌造型。走訪在僻靜的古道上,還可以感受茶園、苦茶油樹的濃濃綠意。而隨著五月的到來,老莊路沿途可遠眺滿山遍野的油桐花,也能飽覽山林間的雪白浪漫。

05-0023
圖5-23◆ 傳統客家聚落堆砌出的石駁坎,其梅花砌造型也是一大特色
05-0024

圖5-245◆ 保甲古道上的圓卵石就地取材於老坑溪(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05-0025

圖5-25◆ 保甲古道上的圓卵石就地取材於老坑溪(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二)普勒小姐柴燒工坊

座落在老坑溪旁、隱身在楊梅郊區半山腰上的「普勒小姐」窯烤麵包,是桃園人口耳相傳最難買到的麵包!一週只營業三天,一天只有開店三小時,若不是預定好的客人,來到這裡只能聞香了。
「普勒小姐」經營的背後有一個孝順的故事:家中姊妹各自嫁到外地,為了陪父親渡過晚年,相約每週三天回娘家與父親共享天倫之樂,而「普勒小姐」店名源自希臘神話,因為思念母親而以之為名。
這一座小而美的森林麵包店,已經悄悄在楊梅地區經營 13 個年頭,除了窯烤麵包,這裡還有一片自然農園,栽種有機無毒的蔬果, 與麵包結合。在特定的季節,普勒爸爸會製作「客家酸柑茶」,用自家種植的虎頭柑釀入在地茶葉,經過反覆的工序,蒸、曬、綁、壓、烘、再存放數年才算完成,在陽光曝曬下,散發出清香柑橘香氣,也是楊梅半山腰上獨特的風味。
近年來楊梅樹日益稀少,但在普勒爸爸的農園裡, 還種植著原生種及改良品種的楊梅樹,每年端午節前後正是楊梅果樹的產季,但是因為楊梅果樹一年僅一收、產季只有三個星期,所以紅豔欲滴的楊梅鮮果,真可說是山嵐間的嬌客啊!
這間麵包工坊傳遞的不僅僅是窯烤麵包的飄香,更蘊含楊梅在地文化精神,走一趟普勒小姐柴燒工坊,聽聽普勒爸爸說說故事吧!楊梅地方風情盡在其中。

05-0026

圖5-26◆ 普勒小姐柴燒工坊是利用傳統烤窯燒柴方式來烘烤麵包

05-0027

圖5-27◆ 普勒小姐柴燒工坊是利用傳統烤窯燒柴方式來烘烤麵包

05-0028

圖5-28◆ 普勒小姐柴燒工坊座位區(圖片來源:普勒小姐柴燒工坊)

第三章 一日走讀

  假日的時光真是太寶貴了!如果你有時間,一定要來一趟楊梅一日遊!
  這會是一趟精采的旅程,讓我們一起認識楊梅的美景,感受茶香古道、春日櫻花林及漫天油桐花小徑的無限好風光;更可以在富岡地區感受老街的歷史、公園的活力及埤塘的風光喔!

05-0029

一、生態景觀之旅

05-0030
四章堂→秀才登山步道→小楊梅步道→樟樹伯公→驛品香生態農園→八方園(百年客家三合院古厝)→楊梅故事館

(一)日式風格的四章堂

  「四章堂」位於楊梅區秀才窩大平山下,為祖籍嘉應州梅縣的傅氏家族之公廳,取名「四章堂」是為紀念 1776 年(乾隆 41 年)榮章、麒章、麟章、發章等四兄弟渡海來臺墾拓落戶的事蹟。
  建於日治後期於 1938 年(昭和 13 年)落成。它沒有運用傳統的閩粵宮廟建築樣式,而採用當時盛行的鋼筋混凝土,模仿日本傳統的木構造社殿建築樣式建築。整體為鋼筋混凝土構造,歇山式屋頂, 鋪葺綠色日本瓦,外牆採用洗石子裝修,柱樑結構外露,正門上方嵌有日式風格的過樑,同時圍牆大門門柱亦頗具特色。
  「四章堂」以不同於以往的建材,呈現出傳統的一字型建築,是一座傳統又具世代特色的宗祠建築,目前整體外觀都保存地十分完好。

05-0031
圖5-31◆ 轉入秀才路的小巷內,可以看到這棟特別的建築-四章堂

(二)秀才登山步道

  這是一條海拔不到 400 公尺,坡道平緩又能輕鬆感受登高快感、賞四季不同景色、老少咸宜的步道, 步道沿途可觀賞茶園風光、農田景致、櫻花樹林、秋芒紛飛等景色,也可就近觀察昆蟲、鳥類與野草野花,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
  秀才登山步道有 3 個涼亭-暮色亭、茗想亭、秀才亭,4 個平臺-春草平臺、綠能平臺、林蔭平臺和樹林平臺,3 個步道-蕨影步道、秋芒步道、小楊梅步道。在每個涼亭平臺處都有一些秀才小典故;讓遊客在爬山走步道,賞芒草、茶園風光外,增添不少樂趣與知識。
  遊客可從秀才路 845 巷進入,循著天德堂方向前行, 從木造牌樓登 497 階的「楊梅天梯」往上,沿途欣賞「蕨影步道」兩旁的蕨類,攻頂上太平山(大平山)頂的「綠能平臺」,在此可鳥瞰整個楊梅市區、新埔市區和中山高速公路,晴天無雲時遠眺觀音海域,甚至可看到發電的大風車。

05-0032
圖5-32◆ 五月時可欣賞滿開的油桐花(圖片來源:瑞塘國小)
05-0033
圖5-33◆ 可以依照個人身體狀況與時間選擇走紅色路線或棕色路線(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05-0034
圖5-34◆ 步道至高點可鳥瞰整個楊梅、新埔市區(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三)小楊梅步道

  小楊梅步道由桃市府水務局規劃,將楊梅秀才路 769 巷至校前路自來水加壓站區域附近,沿著社子溪水岸興建的其中一段路改成沿產業道路施作步道,耗費千萬經費打造,沿途有豐富生態景觀,包括潭蛙、獨角仙、烏鴉鳳蝶、苦茶樹和濕地松等。
  步道總長約 810 公尺,寬度約 2 至 2.5 公尺,具有透水性、排水效果的混泥土步道。設計因應現況坡度及線型,左右兩道為可供農用機具通過的運輸道,中間平緩段採植草磚、轉彎段採全鋪面、陡坡段採階梯式,讓生態更友善、行走更安全、爬坡更舒適,並在出入口設置告示牌,打造休憩景點,並可通往楊梅觀光茶園、秀才步道,相當便利。
  楊梅多丘陵和高臺地,是諸多河川的源地,而以社子溪為最大,可說是楊梅人的生命之河。楊梅溪是社子溪三源中最多名稱的一條,其支流有大平溪、東流溪和瓦窯溪,而以東流溪為最長。東流溪上游有稱為秀才窩溪者, 其流域多屬秀才里,我們今天所走的秀才登山步道、小楊梅步道等都屬於其流域範圍。

05-0035
圖5-35◆ 跟著小楊梅步道導覽走,探訪豐富生態景觀(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05-0036
圖5-36◆ 步道總長約 810 公尺,設計因應現況坡度及線型(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水務局)

(四)樟樹伯公

  是桃園市目前年代最久的老樹,根據 2006 年時專家依樹圍 6.7 公尺推算,樹齡約為 750 歲,已於當年 10 月由桃園縣政府農業局列為珍貴樹木第78 號。
  地方耆老口耳相傳說,老樟樹下有一土地公廟,廟前香爐有一壓艙石碑,刻有「洪武二年」(西元1369 年)字樣,距今(西元2023 年)約六百五十年。一般而言,應先有百年老樹,樹蔭夠大後才建廟。如依石碑建造時間推斷的話,樹齡約為 750 歲,與專家依樹圍推斷之樹齡相當。
  長在民宅附近七百多年的老樟樹實在難得,目前雖有部分樹幹中空,但仍枝繁葉茂,樹幹胸圍持續增長中,值得將老樹列為古蹟予以保護。

05-0037
圖5-37◆ 應先有百年老樹才建廟,由此推斷永寧里老樟樹已有700 多歲(圖片來源:台灣寺廟 – 古蹟人文)
05-0038
圖5-38◆ 楊梅永寧里老樟樹地點:楊梅區永寧里 1 鄰小楊梅 5 號(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五)驛品香生態農園

  八方園雖是一家客家餐館,但保留古色古香的三合院建築,前方綠意盎然的草皮,更提供了孩子嬉戲的空間。
  「江夏堂」是黃姓家族的堂號,以房屋格局來看,江夏堂是屬於一座雙護龍的三合院,廳堂供奉祖先牌位。在過去,江夏堂又有「千頃第」的稱號,原因是從小楊梅沿著楊梅溪一帶到楊梅市街,一路上都是黃家的土地,黃家子弟外出都不必踏到別人的土地。
  八方園也是一家網路評價極高的客家美食餐廳,餐廳內部也搭配了傳統的木桌椅及客家花布及擺設,是適合親子一同探訪的好去處。

05-0040
圖5-40◆ 八方園客家餐館建築外型古色古香(圖片來源:八方園客家餐館)

(六)古色古香八方園

  地處山坡地保育區,全場面積約 1.5 公頃,周圍自然環境保持良好。園區以生態工法施作,提供各種生物最佳的棲息場所,有著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包括:各類植物(如原生植物、水生植物、食草植物及蜜源植物)、各種昆蟲(如甲蟲、蝴蝶、蛾類、蜻蜓)、青蛙、蛇、鳥類等。躺在草地上, 看著藍天白雲,欣賞花草樹木、蝴蝶翩翩飛舞,聽鳥叫蟲鳴,讓人不自覺放鬆心情、緩解壓力。

05-0039
圖5-39◆ 以生態工法施作的驛品香生態農園(圖片來源:驛品香生態農園)

(七)楊梅故事園區

  是桃園市目前年代最久的老樹,根據 2006 年時專家依樹圍 6.7 公尺推算,樹齡約為 750 歲,已於當年 10 月由桃園縣政府農業局列為珍貴樹木第78 號。
  地方耆老口耳相傳說,老樟樹下有一土地公廟,廟前香爐有一壓艙石碑,刻有「洪武二年」(西元1369 年)字樣,距今(西元2023 年)約六百五十年。一般而言,應先有百年老樹,樹蔭夠大後才建廟。如依石碑建造時間推斷的話,樹齡約為 750 歲,與專家依樹圍推斷之樹齡相當。
  長在民宅附近七百多年的老樟樹實在難得,目前雖有部分樹幹中空,但仍枝繁葉茂,樹幹胸圍持續增長中,值得將老樹列為古蹟予以保護。

05-0041
圖5-41◆ 楊梅故事園區的三棟建物記錄了獨有的在地文化
05-0042

圖5-42◆ 西照閣常有各式藝術展覽活動

二、富岡之旅

05-0043
三連陂→富岡老街→富岡火車站→富岡故事館→富岡運動公園

(一)三連陂

  三連陂的名稱來自於三個埤塘連在一起的形狀,這些埤塘是過去供應灌溉用水的水源,也是桃園千塘之鄉的一部分。
  2018 年桃園地景藝術節時,三連陂設置了一件高達近九米的白鷺鷥造型藝術裝置,名為「粼粼波光、翩翩白影」。這件作品以不鏽鋼圓管為主體,鏤空的架構設計可以無畏強風,保有空間的穿透性與視覺的輕盈感。
  三連陂的另一個特色是夕陽美景,每當黃昏時分,夕陽西下與白鷺鷥合而為一,形成一幅美不勝收的畫面。白鷺鷥裝置藝術也會在夜晚點亮燈光,成為黑暗中的明亮焦點。

05-0044
圖5-44◆ 2018年桃園地景藝術節作品:粼粼波光、翩翩白影

(二)富岡老街

  富岡老街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街區,因為日治時期縱貫鐵路的開通而發展成為商業中心。富岡老街上除了磚砌房屋、紅磚、拱廊外,最著名的是呂家聲古屋,它是一棟二層樓高的洋樓,具有巴洛克風格的古老建築,由日治時期楊梅壢區長呂家聲所建,於 1929 年完工。呂家聲古屋外觀華麗細緻,內部裝飾豪華精緻,是富岡老街的代表建築,也是桃園市歷史建築十景之一。
  富岡老街不僅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也有許多美食和特產,例如富岡米粉、富岡醬油、富岡豆腐、富岡麵線等。可以在這裡欣賞古樸的建築風情, 感受歷史的氛圍,品嘗地道的美食,用一小時,體驗富岡人的生活。
  老街裡最有代表性的是信義飲食店,是日治昭和時期創立的富岡在地老字號知名飯館,早年以一道炒粉腸立足桃園富岡小鎮,目前已經傳承到第四代,是名符其實的百年老店,來這用餐要慢慢品嚐,沒有高級餐廳的豪華裝潢,卻有濃濃客家小城的樸實感受。

05-0045
圖5-45◆ 富岡老街洋樓的細緻雕紋(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05-0046
圖5-46◆ 呂家聲古屋外觀具有巴洛克風格
05-0047
圖5-47◆ 信義飲食店是老街裡最有代表性的百年老店,已傳承四代

(三)富岡火車站

  充滿童趣與藝術的富岡火車站,其前身是伯公岡驛,於 1929 年建設完成。1955 年時,伯公岡驛改名為富岡車站,據傳,因「伯公岡」三個字的客語聽起來,發音有點接近「剝光光」而改名為「富岡」。
  車站周圍有用塗鴉方式呈現出影子的造景,進入車站的階梯上有蒸氣火車頭與電聯火車頭的彩繪,有著新舊火車的對比,十分有趣!在月臺裡有童話般的鉛筆椅子與可愛公仔,穿越站內天橋有如走過夢幻的光影隧道。富岡火車站是融合了歷史、文化和藝術的景點,是一個必訪之處,可以停留半小時走訪。
  富岡火車站旁有著改建自米糧老倉庫的富岡故事館,除了入內參觀,館外有富岡意象與歡樂師生雕像的裝置藝術, 不妨順道拍照留念喔!

05-0048
圖5-48◆ 富岡火車站月臺裝置藝術
05-0049
圖5-49◆ 富岡火車站內符應「伯公岡」的伯公意象裝置藝術牆

(四)富岡運動公園

  公園的入口處有一個由不鏽鋼鍛造的大型雕塑,名為「健康之環」,是2023 年桃園地景藝術節的作品之一。是由臺灣藝術家姜憲明所創作的,他以跑步、足球、直排輪、棒球等常見的運動類型,以及親子遊戲、休閒活動的圖騰,鏤刻組合於不鏽鋼環上;搭配老街、犁田、蒸汽火車等富岡特色元素的地坪,傳達運動公園以全民休閒健康為主的理念。
  富岡運動公園擁有寬闊的綠地, 公園內設有多個運動場地,包括籃球場、網球場等,使得運動愛好者可以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公園還設有兒童遊樂區,有各種遊戲設施,人工草皮的山丘上有磨石子溜滑梯和攀爬設施, 下方有沙坑和搖搖馬,是一大片共融式遊戲區,讓孩子們娛樂並放鬆。

05-0050
圖5-50◆ 富岡運動公園-健康之環(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05-0051
圖5-51◆ 富岡運動公園設有各種遊戲設施(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第四章 秘境探奇

  你知道楊梅也有一些秘境令人留連忘返嗎?楊梅有跟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歷史有關的小香港、如同九份高低起伏的秘境、社子溪起源溪流的起點、踩著紅土自然探險的福人步道、紀錄楊梅開墾的鄭大模植物園、臺灣歷史漢原分界的土牛溝……
  這幾個秘境你認識幾個?有空可以來一趟秘境尋奇喔!

05-0052

一、楊梅小香港

  沿著新農街鱗比節次的高樓走進 501 巷,鑽進隆隆火車聲的鐵路,沿路便是青翠的稻田,對面的山坡看見兩個小小的村落,猶如一個城市的落寞邊境。
  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的臺灣,有許多由義士聚落。而這兩個村落的起源可追溯至民國 43 年因韓戰被俘的中共軍士選擇投奔臺灣,在月眉山腳下形成兩個擁擠的眷村聚落;再加上高山頂上住有步兵師、裝甲騎兵營,為了因應駐守士兵休假時的需要,慢慢發展一些經濟活動,隨著山坡興建,因此有「小九份」的稱號。
  實地到訪時,會發現小香港的地址為「月眉山下 8 號」,同時有很多分號,住宅區中心有一小路,走在小徑上感覺很像進入時光隧道。
  靠近怡仁醫院的聚落是小上海,其右邊靠近高速公路的是小香港,而串起左右兩端的小上海及小香港的一百公尺長的月眉步道,當時也串起了兩個村落的生活的悲歡與驚喜。

05-0053
圖5-53◆ 小香港步道
05-0054
圖5-54◆ 從小香港眺望楊梅市區

二、食水坑步道

  楊梅在清初屬於竹北堡。從淡水縣進入新竹縣所見第一道河流,就稱它為頭重溪,同時也是沿溪的村落名。出水的山谷叫食水坑,泉水清澈且豐富,據說埔心一帶早年常受旱害,居民紛紛到此汲水食用,乃得此名。客語中食水即為吃水,是水源之意,食水坑就是指當地頭重溪源頭的谷低地,為昔日矮坪子居民取水之山徑。
  食水坑山登山口,地址為瑞坪路 576 巷,這條步道位於食水坑山,因食水坑溪而得名。這裡是指當地頭重溪源頭的谷低地海拔約 100 公尺,因食水坑溪而得名,又稱食水坑古道。
  這條步道的高點,可遠眺桃園復興插天山系,如北插天山,南插天山,卡保山等。步道環境優美,食水坑溪經過整建,河床鋪以卵石,河堤旁更建有美麗的鵝卵石駁崁,深具客家庄特色。
  這裡的一大特色為裝設有不少之十二生肖石椅,相當可愛。食水坑步道大部分皆為柏油路面,坡度平緩好走,而且幾乎沒有車輛經過,不用擔心危險。

05-0055
圖5-55◆ 食水坑步道的高點可遠眺桃園復興插天山系(圖片來源:Saiyan Broly)

三、福人步道

  福人登山步道位於桃園楊梅市的南側, 在揚昇高爾夫球與老莊路之間的狹長丘陵地,海拔約 240 至 360 公尺之間,是社子溪和老坑溪的分界。這山區原屬軍事管制區。1949 年開放之後,經熱心人士認養策畫,如今已是一條充滿野趣的森林小徑,適合闔家健行路線。登山口位於福人路,故被稱為「福人步道」。
  福人步道仍保有自然本色,全線都是質樸的泥土路小徑,沒有太多的人工設施,可說是楊梅近郊最為吸引人的一條登山步道。臺北都會近郊的山林步道, 大多已被石階或石板步道所取代,已漸漸少有像楊梅福人步道這種純泥土路的自然步道。中間交錯著多條岔路,沿途林相較無差異性,像是行走在一座野外迷宮當中,迂迴遊走頗有樂趣。沿途的林木以相思、樟樹、楠木等雜樹林為主, 也有不少油桐樹,因此福人步道也是楊梅近郊的賞桐景點之一。

05-0056
圖5-56◆ 走在福人步道像是行走在野外迷宮(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四、鄭大模植物園步道

  進入園區,一眼就望見鄭大模公祠堂的巨石,在祠堂旁牆上的故事大致上就是訴說唐山過臺灣的歷史,時間最早可追溯到清康熙年間相當醒目。
 鄭大模公祠堂,又稱為道東堂(雙堂屋),建於西元 1912 年,為墾拓楊梅的鄭大模後人所建,屬客家「二堂四橫屋」格局,建築比例優美、左右對稱; 據文化部公告資料,因前後兩落堂屋而稱為「雙堂屋」,佔地 5000 多坪,大宅後方有大片防風林,前方有水池,屬「士大夫」布局的建築。
  鄭大模植物園步道,位於桃園楊梅隘口寮地區,以低衝擊與多保留林相的方式開發,同時與臺北植物園合作,移植楊梅樹、栓皮櫟、流蘇及槲櫟,加上原有臺灣油杉、濕地松,肖楠等,林相非常豐富,由市府闢建生態步道供民眾踏青健行。
  附近新梅五街可見到三七圳北圳的取水口。乾隆八年曾坤茂來臺開圳,因曾茂公一生未婚, 他過世後,灌溉區的居民商議分八大庄,每年一庄輪流擲筶當爐主,將曾茂公及其唐山過臺灣所揹來的三界爺香爐,請回家俸祀,形成「溪南溪北八本簿平安戲」的祭祀與組織。

05-0057
圖5-57◆ 鄭大模公祠堂的巨石(圖片來源:鄭大模公祠堂)

五、土牛溝

  楊梅區青山二街 321 巷是目前可以找到全臺土牛溝殘跡保存最為完整的地方。土牛溝楊梅段座落在永平里永平工商東北側與「楊梅市第四公墓」附近山坡上,長約 100 公尺,溝寬與溝深一般在 3 公尺左右。溝壁歷歷可見卵石與紅土相嵌,保留形貌完整。由於深藏樹林內,長久以來當地居民都認為這只是一小段排水山溝,並未察覺這是一段極具歷史價值之土牛溝遺跡。   土牛溝又稱「土牛」或「土牛紅線」,為清康熙 61 年(1722)朱一貴事件後由官府劃定,目的是避免漢人與原住民聯合反清,或是雙方為墾地發生流血衝突而設的界線,初時立碑為界,後來演變成挖溝。挖溝前先立石,繼而挖出深溝,一旁堆高溝土成界,由於成堆的溝土形似牛背,故稱「土牛溝」。   這條界線最初南起屏東枋寮,北至基隆獅球嶺,界線以西的居民為漢族及歸化的熟番(平埔族)。到了乾隆年間,土牛溝演變為劃分漢民、平埔族與原住民的界線,主要目的為防止漢番衝突。土牛溝是早期漢人開拓的重要證據, 是臺灣特殊的人文景觀界線。
05-0058
圖5-58◆ 土牛溝是臺灣特殊的人文景觀界線(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05-0059
圖5-59◆ 清代土牛溝尺寸還原圖(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文化局)

電子書

學習任務

read-9-m

成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