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是桃園最早發展的地方,位於大漢溪溪畔河階上,由於當時大漢溪水量豐沛,明清時期從淡水、大稻埕、艋舺來的運輸船可以抵達此地,西元1890 年更成了茶葉、樟腦、木材的集散地。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搭乘時光機.漫談大溪歷史

        同學們~ 身處在大溪的你~ 知不知道大溪發展的歷史呢?讓我們搭乘時光機,一起追朔大溪豐富精彩的發展史吧!

        大溪舊稱大姑陷,即原住民「Takahan」譯音而來,即“大水”的意思,後來漢人覺得“陷”字不好,改成「大姑崁」。在清同治四年( 西元1865 年),月眉地區的李騰芳先生中了舉人又把「大姑崁」改成「大科崁」,到了清光緒十二年(西元1886 年)劉銘傳先生在此地設「北區撫墾總局」,才正式定名為大嵙崁。日治大正9 年( 民國9 年;西元1920 年) 日據時代,日本人看見此地濱臨大漢溪,又把「大嵙崁」簡化成「大溪」沿用到今日。

美麗的牌樓立面。和平老街上的牌樓立面融合了巴洛克式繁飾的裝飾。 (拍攝者:麥桂齡,2022)

崁津歸帆.帆船進入大漢溪

        然而大溪是桃園最早發展的地方,位於大漢溪溪畔河階上,由於當時大漢溪水量豐沛,明清時期從淡水、大稻埕、艋舺來的運輸船可以抵達此地,西元1890 年更成了茶葉、樟腦、木材的集散地。『崁津歸帆』這意思是形容當時大溪繁華的風貌;而你也可以透過無限的想像力,想像昔日「崁津歸帆」的熱絡景象。

繁盛時期.商號商賈特色商店林立

        因為當時大漢溪的小帆船可以行駛到淡水河,並與大陸貿易興盛,所以造就了許多商號與商賈。日治大正時代正流行巴洛克建築風格,當你走在和平路、中山路等老街時,你會發現各商號建築物上牌樓立面融合了巴洛克式繁飾主義和閩南傳統裝飾圖案, 這些包括了希臘式山牆、羅馬式柱子和中國式的魚、蝙蝠、麒麟、鳳凰等祈求吉慶的圖案混合,形成了我們大溪專有的特色。

中山老街上的古建築屋頂採穹窿式凸出設計,是當時樟腦業與煤礦業鉅子簡阿牛的住所。(拍攝者:麥桂齡,2022)
開拓時期.大溪發展的先鋒者

        因為和平老街開發比較晚,所以老屋的保存狀況也較好,街上各式各樣的特色商店林立,十分熱鬧。

開拓時期.大溪發展的先鋒者

        談到大溪的發展史,就不得不提到李金興家族與林本源這兩大家族,因為他們對大溪的發展影響很深。因大漢溪河運便利,李金興船隊往返於艋舺( 萬華)、滬尾( 淡水) 之間,運出大溪盛產的樟腦、茶葉、木材,運回生活必需品。林本源家族為躲避漳泉械鬥,避禍於大溪,興建大宅“通議第”,並在大溪大量收買墾權,成為大租戶,並經營米、鹽、木材等運輸事業。

第二章

永續生態

地勢較低的古三峽溪向源頭襲奪切穿山谷,連接上河道已轉向西北方的古大漢溪。 參考大嵙崁3 萬年(陳柏志、麥桂齡/ 重新繪製)

        同學們搭乘時光機~ 我們來到了第二站,接著要來了解大溪區的永續生態部分。

        我們先從大溪區的地理環境開始了解,因為不同的地理環境會造就不同的聚落產生、經濟發展、人文生態及自然生態等,大家是不是很期待呢?

        大漢溪改道向北流入台北盆地後,桃園境內的河川,成了沒有源頭的斷頭溪。因此河道短,蓄水不足常有乾旱,或是無法疏洪造成淹水,先民為了儲水灌溉,滯洪防洪,以利民生,才有了構築陂塘創舉,這使得桃園有千塘之鄉的美稱。

大漢溪的前世今生.三層河階地形

        你們知道大漢溪河道演變的過程嗎? 原來河流也有「襲奪」這件事!

260 萬年前古大漢溪形成

        當時古大漢溪和古新店溪是獨立的兩條河,古大漢溪自石門(就是大約現在的石門水庫位置)向西直接入海。

50 萬年前台北盆地逐漸出現

        台北盆地漸漸形成,林口地區抬升為台地,台北陷落,大屯山火山噴發,台北盆地逐漸成形。

10 幾萬年前古大漢溪改道

        桃園古大漢溪經過多次改道,台北盆地的古三峽溪逐漸向源頭侵蝕,準備襲奪古大漢溪。現在的桃園台地的紅土層,便是古大漢溪多次改道時留下的沖積扇。

6 萬年前古三峽溪襲奪

        經過十萬年,地勢較低的古三峽溪向源頭襲奪切穿山谷,連接上河道已轉向西北方的古大漢溪成為淡水河的上游之一。

        同學們了解了古大漢溪的改道現象後,是不是覺得很有趣?開始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呢?

三層河階地形形成

        大溪附近年齡約有5 萬年的桃園台地,在古三峽溪襲奪大漢溪後,因大漢溪水量充沛,河道侵蝕基準開始下移,溪水急速下切,原有的河道成為較高的河階地,慢慢地大漢溪河階群逐漸形成。

大嵙崁河階地是指桃園市大溪區和龍潭區的部分區域,大嵙崁溪,即是今日大漢溪,河長135km,是淡水河上游三條河流之一。 參考大嵙崁3 萬年(吳彥霆、麥桂齡/ 重新繪製)
參考大嵙崁3 萬年(徐佳榕、麥桂齡/重新繪製)

        因為不同的地理環境會造就聚落產生、經濟發展、人文生態及自然環境生態等,讓我們來看看大嵙崁河階地上的生活吧!

第一階

        河階位置最高曾經煤礦發達,礦場在此設立宿舍,早期許多礦工定居於此,例如:三層。

第二階

        河階位置較高可避開河川氾濫,適宜民居,自然就成為最早開發繁華所在,例如:大溪、三坑。

第三階

        因為經過河流沖刷後堆積,土壤肥沃,適合耕種農作物,例如:順時埔、月眉。

水利工程.環境永續

        我們知道到水資源取得不易,為了水資源的各項需求,大漢溪上有許多水利設施,如集水功能的石門水庫,灌溉功能的石門大圳、桃園大圳,淨水功能的月眉人工溼地等。然而石門水庫、月眉人工溼地等水利設施,也造就了豐富的自然環境,蘊含豐富的自然生態。

石門水庫

        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分為大壩、溢洪道、排洪隧道、電廠、後池和後池堰以及石門大圳和桃園大圳進水口,具有灌溉、發電、給水、防洪和旅遊等功能。石門水庫風景區內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環湖道路上更是生態豐富。此區擁有完整的林相,自然生態相當完整,因此鳥類甚多,以低海拔鳥種為主,秋冬季鳥況最佳,是賞鳥人士的賞鳥區。除此之外,園區內的植物依照不同季節依序登場,有杜鵑、油桐花、楓葉、梅花等,一年四季精彩豐富。

石門水庫湖光山色,景色秀麗,生態豐富多元。(拍攝者:麥桂齡,2022)
月眉人工溼地生態公園(拍攝者: 華乃萱,2021)

月眉人工溼地生態公園

        這裡最主要是水利工程中用來淨化水質的濕地,依水質淨化順序依次為: 調整池- 沼澤濕地- 埤塘溼地-林澤濕地- 生態池。每天最大處裡污水量為9000 噸,水中污染物可減少60%,大幅提升當地生態棲地環境。同學們來一趟月眉人工溼地生態公園, 除了了解月眉人工溼地的重要功能之外,到了秋冬季節,你還會看見美麗的樹影倒映在池水中,宛如人間仙境。

大漢溪上的水利設施。參考大嵙崁3 萬年 (卓恩新、黃立安、麥桂齡/重新繪製)

人文歷史.生態古道

        大溪是淡水河上游大嵙崁溪流域的茶葉、樟腦、木材貨物集散地,因此與鄰近鄉鎮聚落往來頻繁;早期先民為了生計以及出入方便,披荊斬棘、歷經艱辛,打造出一條條便利的交通脈絡,成為當時大溪與桃、竹、苗地區交通要道,造就了大溪輝煌的黃金歲月。

        但自大漢溪航運沒落,交通重心也因新公路的開發建築,先民篳路藍縷開創知名的古道,逐漸被人遺忘。在大溪區公所努力重建下,重現當年的古道風情,沿途風景迷人,自然生態更是豐富。

        現在就讓我們跟隨先人的腳步,一同感受這些隱身在深谷山林中富含人文歷史生態的古道。

黃裳鳳蝶,珍貴稀有。大溪山林資源豐富,林間有各類蝴蝶的食草,孕育了許多珍貴的蝴蝶。(拍攝者:麥桂齡,2022)

打鐵寮古道

        打鐵寮古道位於大溪三層附近,是昔日大溪與復興巴陵之間往來的聯絡道路。打鐵寮古道可串連白石山、草嶺山、百吉隧道,是條相當熱門的步道。打鐵寮古道的有草嶺溪水相伴、原始林相保存良好,同學們可以走一趟充滿人文歷史的生態之旅。

百吉林蔭步道

        早在百吉隧道修築之前,大溪通往角板山、巴陵等復興山區大多是經由百吉步道( 舊名石龜坑古道),從清代到日據時期一直以來都是交通重要幹道。民國33 年隨著百吉隧道輕便鐵路通車,百吉林蔭步道不再扮演交通樞紐的角色。民國38 年起,慈湖列管為軍事管制區,從此讓這百吉步道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也因此讓此區域自然生態免於開發而被破壞。

        百吉步道不只是歷史人文精彩,自然生態更是多元豐富,其中有許多原生種動植物,同學們可以來尋訪黑翅螢、山窗螢,更可以跟常見的鳥種相見歡; 蜿蜒林徑中,還有許多的殼斗科植物向你招手,沿途有其他地方不易見到的台灣油點草,另外油桐花在每年花季五月雪灑落整座山林,更增添浪漫情懷。

台灣油點草,台灣特有種。是百合科油點草屬,為百吉林蔭步道沿途可見。(拍攝者:麥桂齡,2021)
殼斗科植物青剛櫟(拍攝者:麥桂齡,2021)

人文生態.老建築.木藝博物館.永續規劃

        同學們你們知道嗎? 大溪因為地理環境的優勢,大致發展於西元1813 年的大溪老城區,發展出獨有的文化記憶與生活型態;有清代的街屋建築,日治時期的牌樓、中正公園、宿舍群等,整個大溪儼然就是一座博物館,大溪老街週邊有大溪橋、李騰芳古宅、寺廟古蹟、武德殿文化古蹟及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等知名景點等待大家一起來探索。

藝師館,1941 年。為1941 年日本時代興建的雙併式單身警察宿舍,國民政府遷臺後,由於蔣中正總統於大溪設置行館,本宿舍改由其隨從俞濟昌先生一家居住。(拍攝者:麥桂齡,2022)

        然而,桃園市政府努力將地方文化的保存傳承及轉化發展,關鍵是「培育地方人才」及「建立聚集及連結人的永續基地」。正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 的第11 項永續市鎮的發展規劃,相信透過政府與大溪居民的努力下,大溪將會有更豐盛的面貌呈現。

六廿四故事館,大溪農會倉庫。原為歷史建築「大溪農會倉庫」,推動大溪社頭文化、 提升市指定無形文化資產「關聖帝君聖誕遶境慶典」的核心空間。(拍攝者: 曾勇誠、麥桂齡,2022)

第三章

產業觀光

自然資源豐富.造就早期的產業

        西元1860 年淡水河開港後,大溪又開始大量的種植茶樹,當時的大溪是大漢溪中游最大、也最深入內地的河港,大溪擁有樟樹、茶樹、木材等自然的資源與產物,大溪也成為桃園對外交易的重要地區。

大嵙崁河岸碼頭,古時大溪碼頭粗製茶裝載情景。(創作者:阮素芬。貢獻者:國立台 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茶樹

        大溪桃園台地表層的礫石已風化為鐵鋁化合物的紅土,含有豐富的的磷酸鹽,這樣的紅土非常適合種植茶樹,所以大溪早年曾大規模的種植茶樹。台灣農林公司經營的大溪老茶廠,建於民國15 年,日治時代為三井合名會社「日東紅茶」出產基地,於民國35 年改名為「大溪茶廠」,當時台茶非常興盛。

        目前成立為觀光工廠,保留過去製茶設備及歷史建築,同學們可以跟家人來看看這百年歷史建築的雋永風貌,感受其獨特的文化和價值。

大溪老茶廠,一座融合台、日風格的建築。 (拍攝者: 麥桂齡,2014)

煤礦

        大溪除了豆干、木藝聞名之外,原來早期礦產業也曾盛行一時。三峽大溪煤田號稱是臺灣第二大煤田,合併稱為「三峽大溪煤田」,橫跨三峽到大溪三層地區的煤田,是「臺煤」分佈最廣、最具代表性的煤系。

        大溪所產的煤礦,在民國50 至60 年代盛極一時,其中規模最大者為臺陽公司系統、簡阿牛建成商行的「建成炭坑」,以及美華里「順和煤礦」與永福里「正福煤礦」等。此外,早期的礦場老闆也回饋鄉里地方,包括大溪國小、永福國小及美華國小等,都有礦業支持的足跡,有機會可以聽聽當地耆老訴說當時的精采故事。

        大溪區因為自然地理環境的優勢,發展出許多特色產業,其中木器產業更為大溪歷史帶來輝煌的扉頁。

順和煤礦( 拍攝者:陳和志,2021)

木器產業.木藝崛起的時空背景

        大溪的木器產業始自河運興盛的時代,而當時的大溪是木材的集散地,當時的木器工藝早已聲名遠播。

        清治末期北臺灣首富林本源家族- 通議第遠從泉州禮聘匠師到大溪建造城堡式大宅第,為大溪帶來精緻木藝的師承,「阿番司」就是當年的泉州名師。

        當地因靠近山區,山上盛產檜木、肖楠、臺灣杉,在禁伐前居民利用容易取得的木材,且大溪區溫度濕度適合生漆、干漆塗裝木器,品質絕佳、美觀又耐久,結合大陸唐山師父的木器製作技術,發展出傳統神桌及傢俱。

        清光緒和日治時代,大溪河運之利與河運碼頭的繁榮讓商賈蓋起闊氣大宅,木器產業興盛,因此當時唐木家具的製造業逐漸成為大溪產業發展的主要行業。

        光復之後,50 到70 年代的經濟起飛和交通發達,帶動神桌、太師椅製造的全盛時期,以木傢俱、生活木器起家的大溪木藝,因而發展成以神桌聞名,樹立「北大溪、南鹿港」的神桌傳奇。

協大木器行木製傢俱(拍攝者: 麥桂齡,2022)

傳統工藝之展現

協大木器行

        走在和平老街上,同學們可以看見一間牌樓立面標示著「協大」的老店家,「協大」一名源自於大溪傳統木器木藝製作,由木工、鑿花及漆工等三種手工藝匠,同心協力才能完成。協大木器行由第二代李榮炳先生扭轉形勢,以精確的判斷力及行銷方式,加上資深匠師們分工合作,從傳統中走出創新,將「實木、榫接、傳統木藝」融入在設計之中,堅信創意能讓傳統再生,至今仍屹立在和平老街上,歷久不衰。協大木器行並於民國99 年登錄為桃園市傳統工藝大溪木器保存團體,特具保存傳統藝術的意義。

協大木器行(拍攝者: 麥桂齡,2022)

手工鑿花

        接下來要介紹的傳統工藝是手工鑿花,是一種強調裝飾性技藝的木雕工藝,常見於廟宇建築、神龕、門柱傢俱等,是以鏤空、浮雕、陰刻等方式呈現。鑿花主題常具有文化的底蘊,包含傳統典故的花草、龍鳳、瑞獸或是神話傳說、民間故事人物等。

        大溪還有一位「鑿花大師」林天生先生,他就是細木鑿花的傳統匠師,手工鑿花之所以珍貴是因為木雕的立體層次是很難用機器取代的。林天生先生的每件鑿花作品,都會先手繪草圖,再將拓稿放至木料上進行雕刻。這種雕刻手法需要很大的耐心,一刀一鑿間展現了精湛的傳統工藝手法,每一次的落槌雕琢都蘊含深厚的文化意涵。

        林天生先生於民國99 年以鑿花工藝獲登錄為桃園市傳統工藝大溪木雕之保存者。

「藝師館」中展示的傳統雕刻工具。(拍攝者: 麥桂齡,2022)
林照山先生龍形浮雕作品(拍攝者: 麥桂齡,2022)

大溪木職人

        雕刻與木工的工法細膩度,是截然不同的,就尺度上來說,木工比較注重作品的整體結構與平衡,而雕刻則是透過雕鑿過程中,將木頭刻劃出獨具美感特色的圖騰。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藝師館」,「木職人在大溪」之常設展有雕刻師林照山先生的作品,林先生非常擅於雕刻,從展覽的龍形浮雕作品中可見其工法的精湛與細膩。

        大溪各項傳統工藝真的非常精彩豐富,不禁讓人想深入了解! 在這時代的洪流之中,大溪木工藝不論傳統或是創新都非常豐富亮眼,大溪木藝匠人精神與技術仍然屹立不搖。

豆干

        大溪豆干之所以好吃,最大的原因在於水質,由於大溪擁有良好潔淨的水質,成為製作優良品質豆干的最佳基礎,採用天然泉水軟性的地下水,加以過濾後製作出來的豆干又嫩又Q,是大溪豆干成功的秘密武器之一。

         大溪黑豆干的起源有多說法:其中一種說法是由林絨先生從大陸帶過來的技術,林絨先生於民國初年由福建漳州移渡海來台,引進五香黑豆干的技術,主要是將紅糖煮焦成【糖烏】,加入香料用來滷豆干便成為有防腐作用,可以保存較久的五香黑豆干。萬里香豆干先祖- 江序食先生就是從大溪豆干創始人林絨老師傅手上傳承了製作豆干的技術,並流傳至今。

        大溪在清末以及民國初年,受大漢溪水運之便利,貿易發達商業繁榮。不過自從桃園大圳築成後,水流量銳減,船隻無法再停靠,因而散失內陸河港功能,迅速沒落,大批的青年子弟開始出外謀生,大溪豆干成為一種解思鄉愁的食物,外出時會帶大溪豆干出去,返鄉後也不忘帶大溪豆干返回工作地,無法返鄉者也會記得叫人帶大溪豆干聊慰思鄉之苦。 ( 桃園市大溪區歷史街訪再造協會資料)

萬里香豆干(拍攝者: 麥桂齡,2022)

        另一種說法是可追溯至1920 年代的黃屋(又稱黃大目)與黃邱露夫婦的大溪烏豆干創業史, 當時黃屋經營生意因為戰爭,家庭經濟面臨困難,妻子黃邱露才想做豆腐小本生意開點錢源,但早期所製造出來的豆腐、豆干容易腐敗不易久放,為了要使豆乾保存久將白豆干滷鹹後再以紅糖製成焦糖上色,沒想到受到當時大溪煤礦工人的青睞。現今生產大溪豆干的商號「黃日香」、「大房豆干」皆淵源於此。目前大溪豆干老牌的製作業者有:黃日香股份有限公司、大房豆干、黃大目食品廠、萬里香豆干及廖心蘭豆干。( 維基百科資料)

        光是豆干這個產業的由來就有多種說法,有機會同學們可以再更深入的探究。總而言之,因為當時的時空背景造就了豆干產業的發展,現在因為觀光發展興盛,讓大溪豆干成為來大溪旅遊必買的伴手禮,從豆干產業來認識大溪這也是一種很成功的行銷方式。

農特產品

        大溪的農產品則因天然的河階地形和肥沃土地,綠竹筍、韭菜等皆膾炙人口。

綠竹筍

      台灣綠竹筍北部產期為6 月中旬至7 月中旬及8 月下旬,綠竹筍味道清甜鮮美,含豐富的纖維質和少量的維他命C、B1、B2 及胡蘿蔔素。因生長在高溫高濕環境,需要以低溫保存以防止竹筍切面產生褐化及纖維化,保持風味及鮮甜度。

韭菜

        大溪區為台灣北部生產韭菜最主要的產區,韭菜是鐵和鉀的上等來源,亦含有胡蘿蔔素和維生素C,它所含的胡蘿蔔素僅次於胡蘿蔔,而它所含有的維他命C 也只僅次於菠菜。然而韭菜麵是萃取大溪韭菜精製而成,麵條口感Q 彈,帶有淡淡韭菜香氣,既營養又可口。

        到了九月韭菜花盛開時期,同學們可以到大溪區中新里瞧瞧佔地約400 公頃號稱「九月雪」的夢幻韭菜花田,景色美不勝收。

第四章

人文古蹟

古蹟探訪尋幽

李騰芳古宅

        「李騰芳古宅」又稱「李金興古厝」,桃園市唯一國定二級古蹟,於1860 年興建。李騰芳古宅整體建築細緻、優雅、規模大,屬於典型詔安客家建築,主建築的規模為兩堂四護龍,形勢完整。古宅格局並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包圍外亭的三合院,產生三合院結合四合院的特色。

齋明寺

        齋明寺為桃園市定古蹟,始建於西元1873 年,清道光年間,首任住持自南海普陀山請回觀世音菩薩像,展開了齋明寺的百年史頁。齋明寺座東北朝西南,原是一座單進兩護龍的三合院廟宇建築,後因空間需求增加,現況已成為單進四護龍形式。新增建的禪堂,於2012 年獲頒「臺灣建築獎」首獎。齋明寺的平面風格及廟貌與五股西雲寺頗為相似,有禪寺的風雅安寧之意,與一般建築大有不同。

「李騰芳古宅」又稱「李金興古厝」,桃園市唯一國定二級古蹟。(拍攝者:麥桂齡,2022)

桃園市蓮座山觀音寺

        蓮座山觀音寺為桃園市定古蹟,主祀觀音佛祖,附祀三官大帝,故稱「觀音寺」,又稱「觀音亭」。觀音寺座落在觀音山上,由「百步雲梯」拾階而上,穿過仿古的坊門方能到達,為一座坐東南朝西北的單殿式廟宇,寺前可俯瞰大嵙崁溪寬闊蜿蜒的河階,遠眺層疊起伏的山巒。正殿前的歇山重檐八柱拜亭,為觀音寺建築上的最大特色。

桃園市歷史建築

        漫遊在大溪老街上,可看見融合了巴洛克式和閩南傳統裝飾圖案的牌樓立面,其中有許多建築物因有歷史價值和別具特色,被列為桃園市的歷史建築。

        每個建築物的背後都有一段屬於自己家族的精彩故事,值得大家來細細品味。

大溪蘭室

        為大溪秀才仕紳呂鷹揚所建之三開間街屋,亦為臺灣知名畫家呂鐵州故居,具地方歷史文化價值。建物之紅磚與洗石子工藝等水準極高,內部捲棚頂及木作精美,富藝術價值。

        蘭室與大溪市街發展關係非常密切,建物原為三坎二落二過水一後院的格局,三坎為一個整體,11、13號之院落設施及建物舊構尚存,其本屬建築本體之一部分,應維持其完整性,以保存大溪街區代表性店屋及其地區性建造物之特色。

大溪建成商行

        建成商行是早年大溪地區樟腦業與煤礦業鉅子簡阿牛的住所,屋頂採穹窿式凸出設計,建築物有翼塔、雙柱式三開間,格局相當氣派雄偉。其中的串珠、算盤珠等圖樣,則是做生意的寓意。此牌樓建築與在楊梅富岡車站前呂家聲洋宅,是同一個師傅設計建造;在牌樓文字上,KEN SEI SHO CO 是日語發音的羅馬拼音,代表著建造的時代背景,而圓頂鱗片昔日原為黃銅板包飾異顯華貴,更是台灣民居街屋中少見之例。

大溪建成商行(拍攝者:麥桂齡,2022)

大溪歷史館

        同學們有聽過「無圍牆的博物館」嗎?「桃園市立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以大溪百年木藝為核心,結合大溪豐富的有形無形文化資產,透過社區營造,落實無圍牆博物館的理念。

大溪歷史館,歷史建築,大溪歷史館入口前介紹木博物館意象圖。(拍攝者:麥桂齡,2022。桃園市立大溪木藝博物館授權提供)

        在大溪的產業故事、歷史建築、木器工藝及社頭文化等,都豐富了博物館的文化內涵、承載著大溪人的生活記憶。如今規劃的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群,共計有十一座主要館舍,包含壹號館、武德殿、大溪歷史館、藝師館、李騰芳古宅、木家具館、木生活館、六廿四故事館、工藝交流館、工藝基地(含駐村空間)、鳳飛飛故事館。

大溪歷史館,歷史建築,建築推測建於西元 1937 至1940 年,為大溪百年警政宿舍群之一 部分。(拍攝者:麥桂齡,2022)

        除了十一座主要館舍之外,為了讓居民參與共學行動的精神,還有街角館及大溪生活展演等計畫,讓博物館持續在生活脈絡中發展。

        同學們一定要親自走訪一趟,感受一下大溪的文藝氣息。

街角館.下街四十番地工房

        在大溪老街漫步中時,發現一間別具特色的歷史建築,訪查之下才知道這是一座120 年歷史的傳統街屋,劉清剋先生說著外祖父輩們的傳統手工藝,有神像雕刻、墨繪、玻璃繪、紙紮、捏麵看牲等技藝。

下街四十番地老照片 (劉清剋先生提供)
下街四十番地工房外觀 (拍攝者:麥桂齡,2022)

         劉清剋先生目前仍傳承祖先神像雕刻及看牲捏麵等民間藝術,手藝之精湛不在話下。另外,更傳承上一代的文化記憶創作原木風車,象徵著「順風相送」有著祝福旅人一路平安的意涵。劉老師繼續用古老空間說故事,也將傳統技藝延續創生。

        同學們看完介紹,是不是也想走一趟街角館之一的下街四十番地工房呢?

劉清剋老師捏麵作品 (拍攝者:劉清剋)
劉清剋老師捏麵作品 (拍攝者:劉清剋)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