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鎮人大部分來自於廣東客家移民,語言風俗係屬客家系統,因此平鎮被稱為「客家庄」,而麒麟這個吉祥物也格外受到客家人所崇拜。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我們的家鄉平鎮區位於桃園市的中央偏南,外形輪廓很像時時回頭看顧全體市民的「回首麒麟」,意喻著吉祥和瑞、太平豐饒。我們的先民大部分來自於廣東客家移民,語言風俗係屬客家系統,因此平鎮被稱為「客家庄」,而麒麟這個吉祥物也格外受到客家人所崇拜。

漫談平鎮.暢懷古趣

        讓我們打開一百多年前的歷史,重現這場蜷曲在歷史卷軸的事件,為了要拉近這段陌生且遙遠的距離,請小朋友跟著圖文線索,一起進入精彩的故事之旅。

        清初先民在開墾茄苳溪兩側土地時,為了防禦、守望之便,所建的聚落分為東勢、西勢、南勢、北勢各庄。而平鎮處於中壢、桃仔園的重要交通要衝,盜匪頻傳,當地人為維護經商旅客、行人的安全,在要衝之處設置多處的守望台,日夜有人觀察路況;當時介於掌路寮、望路寮之間的西勢地區( 今平鎮區平鎮里一帶),因為連年瘟疫猖獗,地名字音不雅,就改稱為安平鎮,有「望鄉平安」之意。在日本統治時期,就將安平鎮簡化為「平鎮」。

桃仔園

        清乾隆二年客家籍移民以薛啟隆為首,拓墾南崁至霄裡、龜崙嶺至崁子腳一帶,墾區內遍植桃樹,乃稱此為「桃仔園」,此後逐步形成市集,稱為桃仔園。

        清末甲午戰爭戰敗,中國割讓臺灣給日本,順勢點燃日軍與臺灣地方械鬥的開端。日軍部隊從現今新北市的澳底登陸,進行「南進計畫」,臺灣義民軍為了捍衛鄉里與日軍爆發多場戰爭。其中最有名的戰爭是1895 年的「乙未戰爭」,它可是當時臺灣戰役裡,戰鬥地域最廣,時間維持最長,參與人數最多,死傷人數最嚴重的一次戰役。那時先民胡嘉猷在瓦窯湖一帶起義,並將槍械彈藥運回自家的安平庄( 安平鎮虎頭岡山下)夥房藏放,以此作為抵抗日軍的根據地。後來日軍從中壢兩度攻打安平鎮夥房,結果被義軍擊退,日軍在糧道受阻情況下,將軍隊退回中壢。重整後的日軍,針對夥房堡壘發動重砲強擊,使得民生水井崩壞壅塞,無法供應飲水,日軍便成功佔領安平鎮。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這段地方歷史,平鎮區公所及客家事務局合力舉辦「乙未客家戰役文化季- 平鎮戰役」,期望透過活動認識先民的努力與犧牲。於平鎮區復旦路的「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就是為了紀念當時的戰役所設立。

靜觀蛻變.拾古惜今

自然環境

        平鎮的地形是屬於緩傾斜的臺地,地質方面主要為紅土及礫土所構成。由於水源取得不易,成為桃園臺地最晚開發的地區。農業水利系統因昔日大漢溪被襲奪,向北流入臺北盆地,導致水源短缺,墾民為了解決用水問題,藉由興建埤塘,開鑿桃園大圳、石門大圳,提供農田灌溉使用,解決民生用水。目前老街溪及新街溪兩條小溪貫穿切過平鎮臺地,本區的環境保護局為了維護民生用水及農工業用水資源的品質,針對這兩條河川水質進行嚴密監控,使得水資源的永續與環境生態得以生機蓬勃。

交通便捷

        平鎮地區地處桃園核心位置, 北臨中壢區, 西鄰楊梅區,東鄰大溪區,東北連八德區,南接龍潭區,地勢平坦,鐵路公路交通便捷。大眾捷運系統的航空城捷運線便利運輸,全面提升大眾生活機能。另外,東西向快速道路、外環道路等公路運輸,是強化地方建設的有效開發,是無縫接軌的運輸服務,如此均衡的城鄉發展,讓座落在此地的平鎮工業區產業發展相當活躍,形成科技產業創新群聚現象,使得平鎮地區儼然成為擁有自然綠地、生活機能健全與經貿發展共榮共展的生活圈。

        用心閱覽平鎮的文化傳承與現今風華,一步一腳印,你將感染萬種風情的客家庄,讓我們一起擁抱這塊平易近人的美麗家園。

第二章

永續生態

埤塘之美

▲ 埤塘有蓄水、灌溉、防洪、養殖等功能;同時兼具生物性、水文性、教育性、遊憩休閒與觀光。

水水綠廊.「騎」蹟之旅

        當飛機緩緩降落桃園國際機場,星羅棋布在桃園臺地上的埤塘像一面面閃閃發亮的鏡子,這些埤塘與桃園大圳、石門大圳、水庫、大漢溪串成如蜘蛛網般的灌溉系統,形成「水水桃園」。

        桃園屬臨山面海的臺地地形,溪流短促,水源少,缺乏灌溉之利,先民發揮智慧,克服各種艱難的地理條件,循著地勢開鑿大量水圳與埤塘,解決水源短缺問題,因此,桃園有「千塘之鄉」的美稱。

        目前平鎮區仍保留完整的就是八角塘,八角塘因護岸曲折成八個大彎曲而得名。是安平鎮之役乙未戰爭時,日軍在此挖掘抵禦義軍的大壕溝,戰後,當地農民以土石做壩、堵水成灌溉大埤塘,潤澤附近千畝良田。

台灣萍蓬草

        台灣的特有種,一年四季都開花,被稱為客家女孩的傳情草; 具有淨化水質、穩定坡堤、減緩埤塘水分蒸散,維持生態平衡等功能。以前分布在台灣中、北部低海拔沼澤或水池中,因都市建設開發,埤塘大量減少,萍蓬草快速消失,已瀕臨絕種;目前除人工復育外,現今只能在桃園龍潭、平鎮、楊梅交界一帶的少數埤塘仍有原生族群。

        沿著老街溪自行車步道,還有別具特色的景點,那就是伯公潭,早年先民感念農作物豐收,傳說是因為土地公顯靈庇祐,因此在弧形水道邊建造廣仁宮、圓墩伯公、福潭宮三座土地公廟,附近還有一座伯公潭橋,是平鎮目前保留最完整的紅磚拱橋。

        石門大圳及其支渠是平鎮區主要的水源,這些水圳渠道如同人體微血管般,使土地獲得滋潤、稻苗欣欣向榮,圳旁的帶狀空間闢建為步道、自行車道提供民眾休閒遊憩,領略水圳風情與步道之美。

▲ 石門農田水利會灌區範圍圖( 引自經濟部水利署北區水資源局)

田園采風.精緻農業

        平鎮擁有多處田園自然景觀,沿著老街溪自行車步道,處處可見稻田綿延不絕美景,傳統農業隨著時代變遷而轉型,朝向精緻農業發展,強調沒有農藥污染的有機農業成為現代的主流趨勢,在平鎮農會輔導與推廣下,福田農場經營芽菜培育,擁有全台首座全自動化有機豌豆苗生產設備,享譽國內外。

自然淨化.資源循環

        緊鄰平鎮區的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是全台第一座以河川為主題的環境教育場域,位於老街溪旁見證了河川整治的過程。在新勢公園的地基下方設置的「礫間接觸曝氣氧化水質淨化場」是採用自然生物分解的生態工法,在地底截流處理生活汙水然後引進老街溪河水一同淨化,再將處理過的水源排入公園的生態景觀池和水生植物觀察區,同時降低老街溪流經平鎮、中壢市區河段之污染。公園內設置「礫間水質淨場地下觀察廊道」,與河川教育中心相連接,是提供學校與社區民眾一個寓教於樂的生態教育體驗場所。

環教紮根.永續未來

        氣候變遷、環境污染、資源耗竭,這些全球性的議題深深影響著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聯合國在2015 年提出了「2030永續發展議程」,研議出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Development Goals,SDGs),擬定全球共同實踐的理想及抱負,預計在2030 年藉由全球夥伴的共同努力,對於《地球永續發展》與《人類未來福祉》能有更積極且具體的成效。

        小朋友,讓我們透過永續城鎮Action~ 走讀、思考、行動,構築生態永續的平鎮。

▲ 資料來源:United Nations;本研究再製

第三章

產業觀光

        這個單元要談談平鎮的產業和觀光,我們平鎮地區的經濟發展脈絡與桃園市的經濟發展並行,又與臺灣經濟發展的脈動有著緊密的關係。

產業發展.智慧經濟

        平鎮地區從農業經濟翻轉成都會型城市,有三個重要時期:清領時期、日據時期、桃園航空城與平鎮商業發展期。

清領時期的經濟發展

        平鎮地區以農業為主要的經濟活動,居民在平鎮緩斜的丘陵地上種植茶葉。利用桃園紅土良好蓄水特性,挖築埤塘蓄水灌溉農田,並養殖的魚產,這些都是當時的經濟來源。

日治時期的經濟發展

        日本治臺初期是以「工業日本,農業臺灣」為基本政策,以臺灣農產品供應日本境內,直到日本與中國武力衝突時,日本政府才開始進行臺灣本島的工業發展。平鎮地區所屬的中壢郡在日據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日本人在此鋪設電燈、電話線、聯外道路等基礎建設息息相關。

       當時的商業活動有茶葉工廠、炭窯、磚瓦窯、土礱間,但是隨著現代化科技的進步,這四項產業都已式微,卻是平鎮地區讓人緬懷過去先民拚經濟的蓽路藍縷,以下讓我們來了解這些產業:

茶葉工廠

        明治36 年(1903 年)於桃園廳草湳坡(今平鎮區)設置製茶試驗場,日治時代中後期,茶業市場需求量大,農民紛紛改作茶園,茶葉主要分布於雙連坡、山仔頂、東勢、社子以及部份安平鎮與北勢庄。

炭窯

        早期沒電燒窯,居民利用砂土堆置成大型土坵,將有黏性的紅土混著稻草,利用牛踏方式製作成泥團再做成泥磚後,疊砌圍繞覆蓋在沙土坵上方,完成再將裡頭沙子取出,築成如防空洞般的室內空間,接著利用烘烤,讓泥磚變硬晶化後即成炭窯。

磚瓦窯場

        日治初期平鎮地區共計有8 座磚瓦窯場,其中有4 座磚廠、4 座瓦廠,分布於北勢庄、安平鎮庄與雙連坡庄。當時比較有名的磚瓦窯廠有:黃家瓦窯廠(安平鎮庄)、劉家瓦窯廠(八角塘,安平鎮庄)是平鎮、中壢地區重要的瓦窯廠,主要生產高經濟的日本黑瓦。

土礱間

        「土礱」是早期農村常見的碾米石臼。日據時期桃園大圳開通後,民間礱間的數量大增,農家以「礱」來碾磨,使胚米與稻穀外殼分離,再用風鼓(鼓風扇)吹去稻殼粗糠,留下白米。

        從上述的發展過程中,平鎮有埤塘、水圳及良好的環境條件,為桃園的農業大鎮,當地所產的秈香米、麒麟米是優質的好食米;在鎮興里與金雞湖一帶,以青心烏龍為主的金壺茶是復興平鎮的茶產業,所以平鎮被稱為「茶米之鄉」。

桃園航空城與平鎮商業發展期

        1976 年中壢工業區設立,1979 年桃園國際機場啟航,平鎮地區的經濟活動由農業經濟轉向商業經濟。桃園航空城加速產業國際化無形中帶動平鎮產業發展,為當地產業挹注新能量。

平鎮工業區

        民國60 ~ 69 年十大建設工程,因交通建設開發,桃園成為全臺工業科技大城,產值全臺之冠,因此平鎮區的工業發展順勢成長。我們平鎮工業區屬於綜合型的工業區,早期以紡織、化工、金屬機械等傳統產業占多數。現階段以創造經濟動能的資訊、電子等科技產業,整合5G、AI、物聯網等,創新能量的產業研發為重點,讓產業活動更加活絡。

        桃園航空城計畫促使工業區轉型發展,平鎮工業區因就業機會增多,人口移入,增加經濟效益擴大等諸多利益而蛻變,造福人民;相對的弊端也不少,如排放廢水、廢氣、廢料汙染,嚴重影響空氣品質和居民生活。目前政府積極採取「經濟發展兼顧環境保護」的政策,希望能提高防汙技術,將工業升級做到終結環境汙染。

        「桃園航空城計畫」建立機場與地方的共榮關係,啟動在地經濟,發展智慧機場、智慧城市與智慧產業,以及高附加價值的航太、國際物流、生科、智慧車輛及綠能等重點產業,加速平鎮工業區整體產業發展,打造完整的產業鏈。

觀光遊憩.行家帶路

        近期觀光產業被視為最重要的產業,發展觀光產業,將帶來經濟繁榮及增加就業機會,同時幫助各地區活動在地經濟。平鎮地勢除山仔頂和雙連里部分地區為較高臺地外,其他都是落差不大的平地,適合發展休閒生活觀光產業,促進地方發展,創造地方財富。

平鎮景物特色

河川圳道美

        河川圳道是知性的觀光資源目前平鎮區最具有觀光效益的河川圳道有:老街溪、新街溪與石門大圳。這些河川圳道豐富了旅遊的面向,也為城市休憩生活帶來許多改變,讓民眾在繁忙的都會區中也能在綠意盎然的親水步道中放鬆身心。

1. 老街溪步道:

        起點在平鎮區八字圳水岸公園,終點環北路老街溪橋,交通來往相當方便。從平鎮三崇橋出發,可連接平鎮八角塘、伯公潭、中壢舊社與平鎮新勢公園、河川教育中心,一路沿著溪畔步道漫步,兼具觀景、休閒功能。

2. 石門大圳:

        為平鎮綠色廊道,以「一廊道一特色」的理念,打造「流蘇」、「相思樹」、「仙丹花」、「櫻花」四條步道,以供人行及自行車使用,逐步建構平鎮市的環狀自行車系統。

★ 社子支渠流蘇步道:

圳道旁邊的田園風光,與每年3 ~ 4月間盛開的白色流蘇花,相襯如畫!

★ 平鎮江相思樹步道:

石門大圳此段的水深且急,翻騰洶湧,有如大河。圳道左岸波上有一片相思樹林,林相豐饒、平緩好走,沿途綠意盎然,5 月末,金黃色的小花綴滿樹梢,微風拂過,落英繽紛,隨水漂流,景緻美不勝收。

★ 鎮興段仙丹花步道:

      從圳道入口進入欣賞欒樹、仙丹花之美。走上步道觀景台,居高臨下平鎮、中壢景色一覽無遺,當年胡嘉猷率眾抗日的安平鎮戰場。

★ 過嶺支渠櫻花步道:

        步道保留有原生樹木並加種臺灣原生種山櫻、臺灣欒樹、光臘樹等;圳道景觀是平鎮最值得驕傲的風景線,或步行,或騎鐵馬,都令人心曠神怡。

祠廟老屋多

        平鎮地區的褒忠祠是歷史古廟,建築規模相當完整。平鎮的福德祠相當多,每個伯公祠都檀香裊裊,寓存著人們的虔敬和祈求。如許家老屋於189 年前從廣東省遷移至過嶺時興建,至今老屋建築仍保留完整樣貌,目前這座老屋為許家宗祠之所在;水汴頭伯公又稱劉屋伯公是劉家於日據時代所砌,農民為祈求伯公庇佑溪水平靜、作物豐收,以三塊約50 公分高的石頭堆砌伯公廟,是最早的客家土地公模樣。

▲ 水頭公
▲ 田頭公
▲ 埤塘公
▲ 茶園公

族群風采盛

        1949 年國民政府在龍岡地區興建許多眷村,境外移入人口大增,1960 年本地農戶紛紛釋出農地,工商業急速發展,人口增加更多。近年來平鎮工業區引進許多外籍勞工,加上新移民增加,使得平鎮充滿多元族群文化。例如山仔頂工業區內進駐不少泰國、菲律賓等國的外籍勞工,因此,山仔頂地區陸續出現泰式料理餐廳及商店;平鎮眷村也有不少雲南、緬甸等外地文化,當地民俗色彩濃厚的龍岡的米干節,融合雲南習俗「火把節」及泰國節慶「潑水節」,讓民眾感受異國文化嘉年華,融合地方節慶與特色文化。

主題公園密

        平鎮公園特別多,對當今民俗文化保存、環保教育宣導,具有傳承推廣的意義。

1. 1895 乙未保台紀念公園:

桃園地區經歷的戰場為乙未戰爭的第二階段,當時日本人攻佔桃園、新竹等地,一群客家義勇軍在平鎮、龍潭等地伏擊日軍。為紀念這群義勇軍,乙未公園融合了客家人抗日的英勇事跡與水圳文化。

公園內採不落柱環形跨橋設計,「乙未之環」內側的清水模紀念牆及半月型鏡面水池,紀念過往客家人保護家園的團結心,圓形水池寓意著原住民、客家及閩南人各民族團結抵禦外侮,及桃園千埤之鄉的美稱。流經園區內的「石門大圳過嶺支渠」,以生態工法造景,建造生物棲息的淺水道,此處並種植竹林叢,呼應1895 年戰役中,保有墾民善用竹子作為屏障的記憶。夜晚時客家藍染光雕夜色也是公園亮點。

綜觀公園的整體設計,和在地信仰的褒忠祠相互呼應,處處透露著平鎮在地歷史、文化及人文特色風貌。

2. 新勢公園:

新勢公園是南桃園休憩的新地標位於平鎮區與中壢區之間,附近有老街溪河川教育中心、南區青年活動中心集合了景觀綠化、運動休閒、教育於一體的多功能公園。

3. 特色主題公園:

如新富里的老樹公園,以老樹做為主景,其中以榕樹、九重葛為公園中最老的樹種;金星里的漢口公園、天津公園屬於環保公園,公園植栽綠覆,強調空氣品質淨化,增加民眾親近綠地的機會;南平里的民俗文化公園,規劃二十四節氣步道與融合客家、閩南、新住民文化的節慶主題廣場,帶來獨具特色的民俗景觀;鑊篤陂塘生態公園有廣闊的陂塘水岸及自然景色,以及大型地景樹藤水管溜滑梯,原為南勢釣魚池,外觀像又圓又深的大鍋,客語「WO dǔ」即有鍋底之意,有豐富的生態系是親子共遊的好去處。

        無論是選擇民俗和文創的深度旅遊,或是慢活步調的微旅遊,都屬於低碳和綠色永續的旅遊,此種觀光需求型態頗受民眾歡迎。平鎮區藉著觀光產業發展來督促當地經濟、社會、文化與環境的品質,活化居民生活。綜觀平鎮地區的發展,它保留傳統精華,創新智慧規劃歡迎大家來加入玩轉平鎮的行列,細察平鎮的與眾不同。

第四章

人文古蹟

人文鄉土.詠賞典藏

        平鎮地區早期為先民開墾拓荒的重要據點,直至日據時期,平鎮地區包含八保庄(雙連陂庄、廣興庄、北勢庄、社子庄、東勢庄、南勢庄、安平鎮庄、山仔頂庄)的地界成形,逐漸建立各自的宗教信仰中心及廟宇,有許多別具文化意義的「歷史建築」,是一個有著深厚人文底蘊的地方,值得我們一同探訪,如:褒忠祠為先民禦敵、保衛家園的重要精神象徵;百年祠堂-賦梅第、植槐堂,老藥鋪- 黃復興號,都是具有客家特色的建築風采與文化內涵。

褒忠祠

        褒忠祠信仰的由來是清朝時期客家人為了保護家園,於是聯合閩南人及平埔原住民,共同組成義民軍,與清廷政府一起對抗林爽文各地的叛軍。其主要供奉對抗叛軍時所犧牲的二百多位義民。乾隆53 年,鄉民在義民墓前興建義民廟奉祀英靈,後來併合祀三山護國王、觀音佛祖、福德正神等神明,還呈請乾隆皇帝御題「褒忠」並改為「褒忠祠」,成為全國義民廟中最早為義民爺塑造聖像的廟宇。殿內兩壁嵌上咸豐年間留下的石碑,足以見證平鎮區第一古廟的重要文化資產。

植槐堂

        是當地望族王家家族宗祠。王氏家族於1725 年渡海來臺於1851 年開始興建祖祠,其祖先於庭中植有槐樹而得名「植槐堂」,因槐樹有三棵,又名為「三槐第」,屬二進式五護左二右三四合院,屋前是一片稻田,稻埕前有個小半月池,除了有風水的考量,亦可養鴨、養魚及提供居家用水、排水、救火之便;屋後種植高高的竹林,堂頂屋脊上建有形同冠帽的燕尾五對;據說是因為王氏祖先於漢朝為五經博士,這是整個建築最大的特色;堂頂最高處有福祿壽三仙雙排面向內外,在國內不多見,是地方具指標性的公廳建築,迄今已有164 年歷史,期間經過數次大規模整修,都是沿用客家寺廟建築規制。直至今日,平鎮區內共有三棟王氏家族宗祠,兩棟名為「植槐堂」,一棟名為「三槐第」。

植槐堂天公爐放置在外面是客家建築特色
植槐堂前庭的半月形水池,有聚氣納財的風水設置

賦梅第

        在平鎮,宋氏是大家族,他們來自廣東梅縣,於清乾隆年間(1744 年)宋富麟、宋來高率領家族渡海到平鎮地區,建立家業,最初聚落名稱為廣興庄,意指來自廣東的興盛家族,後來家族日益龐大,便更名為宋屋庄。以務農為主的宋屋庄打造八字圳灌溉農田,是當時桃園第一條由民間開鑿的水圳。

        宋屋庄保留許多老屋,以宋氏祠堂「賦梅第」為代表。賦梅第源自於唐朝宰相宋璟寫的《梅花賦》,外觀是合院型的傳統建築。大門口對聯寫著「賦肇三公渡虎家聲綿淡北,梅開五福占鰲世澤振瀛東。」是紀念宋家先祖造福一方、聲威遠播。

        再聊聊祭祀,客家人將祭祀用的天公爐設在戶外,是因為他們認為天在外面,而閩南人是將天公爐懸掛在正廳梁上。另外,祭拜土地龍神是客家人獨有的特色,龍神是表示引自山川風水龍脈,將龍神請入,可以振守家門、保佑子孫。小朋友,你的家是否有供俸祖先祭拜的廳堂,你了解多少有關家中祠堂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走入賦梅第,見識他們的文化、信仰與建築特色吧!

千頃第「黃復興號」

        一起去探訪鎮鏞路上的客庄人文吧!

        在田園綠野間,有一座客家瓦屋座落其中,它是早年桃竹苗地區知名老字號中藥商千頃第「黃復興號」。

        「千頃第」是堂號,起建於日治時期(1935 年)是一座逐年建成的客家三合院大瓦屋。門樓對聯:「千里青山朝甲第,頃連綠水繞華扉」,形容著家業興旺、家園之美,意味著黃復興之胸懷大志,好比千頃土地。

黃復興-號商號由來

源於黃氏先輩因吸食鴉片,以致敗壞家業,後輩黃金龍力圖振作,志在復興黃氏家業,成為藥材批發商,因而取名「黃復興號」。

        「黃復興號」創建於日治時期(1946 年),由三排房子構成「ㄇ」字形,三面屋宇環繞,面對大坑缺溪水流,形成前圳後溪環抱建築,全屋由磚瓦砌成,樑柱木作結構採手工卡榫,不用一根釘子,手工藝精緻。「黃復興號」早期是桃竹苗地區最主要的兩大中藥盤商之一,保持傳統製藥手法,利用門前溪流浸泡藥材,前庭曬藥,當你行經黃復興藥號還可聞到藥草味。黃氏後輩為推廣中藥文化與知識,在「千頃第」前的田地,栽種一些中藥草,以介紹中藥材從種植生長到完成製藥的完整過程,並於老屋內成立「台灣客家中藥生態博物館」。

        人文鄉土詠賞典藏,小朋友,邀請你與我們一起去感受平鎮自然景觀的四季之美、人文歷史的蛻變與傳承、生態保育的永續發展。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