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區位於臺灣西北部,地勢大部分為平坦的桃園台地及林口台地的一部份,兩台地接壤處坡度較陡,一般習稱為「虎頭山」。

第一章

小區故事多

        桃園,這座仍在持續發展的城市,人流、車流、新穎建築是我們每天生活常見的光景,有沒有覺得看似熟悉卻又感到陌生呢?瞭解我們生活的城市,就要從它誕生的地方作為探索的起點─桃園古城。

        你知道嗎?二百多年前這裡就有人聚居,因為商業繁榮,是當時台灣西部一個重要發展的商業地區,為維持繁榮穩定的生活,地方仕紳共同出資蓋起了城牆,所以它也是重要的軍事堡壘,裡面蘊藏著許多流傳百年的建築與迷人的古城故事!

        小朋友,隨時光旅行我們一起回到過去,共同走遊這座桃園古城,從中尋找歷史的蹤跡吧!

穿越古今

桃園古城故事多

        今桃園區曾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的勢力範圍,在那個時候這裡長滿茅草,葉子濃密如虎傷人,所以被稱作為「虎茅庄」(臺灣話:Hó͘-hm̂-chng)。大約清朝雍正、乾隆年間(西元17 世紀末)開始有( 大陸沿海的居民) 漢人移民進入,移民在此開發土地遍植桃樹;每到春天花期,一片粉紅色桃花搖曳、美不勝收,所以大家稱它為「桃仔園」。

        隨著移民與原住民們交易日盛,逐漸形成了公館頭街(現在民生路)及桃仔園街(現在中山路)所組成的茅草店舖街,這是桃園最早的市街。可惜西元1806 年(清朝嘉慶十一年)南崁、龜崙口(龜山)一帶,因為移民的族群不同,產生爭執,發生了漳泉械鬥,屬於漳州人群居的聚落‑桃仔園街遭波及,店屋大部分被破壞、焚毀,漳州人因而受到安全威脅;因此,於西元1809 年(清朝嘉慶十四年)沿著南崁溪、以現今景福宮為中心興建土城作為防禦,並設有東、西、南、北四座城門;每座城門附近也興建土地公廟,祈望保佑庇護居民,並在西元1834 年(清朝光道十四年)為了增加它的堅固性確保安全,於是居民仕紳集資將它翻新為石城。這是全台灣第一座由民間集資籌建的防禦性城堡,由此可知道,當時桃園古城的繁榮,地方因為經濟發達所帶來人民財富能力的雄厚,在當時的台灣是很難得的發展經驗。

根據1904 年之《臺灣堡圖.桃園街》如圖,當時的城牆已消失,僅有以虛線標示示意 位置︒(資料來源:臺灣堡圖影像檢索系統-台灣歷史文化地圖)

        然而,桃園古城門卻在西元1904 年(日治時期)因「市區改正」計畫全部被拆除。雖然四大古城門已不復見,但最早桃園古城週邊的土地公廟,現在的中和里北門「保德祠」、民生里東門「厚德福德宮」、南華里南門「鎮南宮」以及長美里西門「元德宮」、至今仍屹立不搖,守護居住在這片土地上的我們。這附近地區也有我們熟知的東門國小、南門國小、西門國小、北門國小,這些校名再次證明歷史的發展是綿延持續的進行著,都有它歷史脈絡的意義喔!

自然人文薈萃

傳統現代風華尋跡

        桃園區位於臺灣西北部,地勢大部分為平坦的桃園台地及林口台地的一部份,兩台地接壤處坡度較陡,一般習稱為「虎頭山」。境內有南崁溪及其支流茄苳溪,從東南方向西北方貫流,桃園十五街庄即群聚於此地發展。細讀桃園區的歷史發展脈絡,基本上是依循著「廟後商業、廟前行政、站後工業」的路線在穩定發展的。因此,以景福宮(大廟)為中心,四座城門土地公廟組成的軸線,沿著南崁溪發展的人文產業、商業活動及自然生態可說是十分豐富。

        四座城門土地公廟中,就屬中和里北門「保德祠」最為隱密,不好尋覓,位於大廟後方,而大廟後方的中正路曾是市區最熱鬧的地方,與博愛路交會的路段形成的大廟商圈,可說是桃園的西門町,這裡可是桃仔園建城後的商業活動起點呢!

        近年,南崁溪經過整治之後,河岸廣設綠地的同時,也將許多環境生態及保育常識規劃在裡面。南崁溪沿線設置桃園第一條水岸自行車道、南崁溪順水右岸公園、青溪彩虹橋及檜稽河濱公園等豐富的休閒設施應運而生,成為一處可以讓我們享有健康休閒、生態教育、環境保護的多功能遊憩水岸。

        一個充滿歷史、自然、人文薈萃之地,依著天時地利的優異條件靠著居民持續努力經營發展,使得桃園區成為目前桃園市的首善之區,值得我們好好深入去探索喔!

桃園古城與2009 年Google 航照圖之套疊圖 (版權為桃園農工所有)

第二章

永續生態

引言

        2015 年9 月「聯合國發展高峰會」(Rio+20) 簽署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議程,訂定了17 項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簡稱為SDGs),作為全球至2030 年間的永續發展指導原則,這個活動正式於2016 年1 月1 日啟動。

        針對《2030 年永續發展議程》,桃園市政府透過「地方自願檢視報告」(Vonluntary Local Review, VLR),大力推動「低碳綠色城市」,包括宜居城市、綠色運輸、綠色空間、綠色能源、綠色採購等政策,為市民打造美好且與世界接軌的桃花源,成為一個「友善共好、永續樂活」的城市。

SDGs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SDGs17 項永續發展目標

地理位置簡介

        在這永續、創新的風潮下對於桃園古城的文化流傳會有什麼影響?是加速沒落?或者是相得益彰,使得這在地文化能脫胎換骨、浴火重生呢?讓我們一起去深入探究,首先就讓我們從認識桃園古城的地理位置開始。

        桃園古城坐落於桃園台地中,小朋友,你知道什麼是「台地」嗎?

        答案是高而平坦的地形稱為台地。桃園市的面積中,有一半屬於台地地形,分屬桃園台地、林口台地與湖口台地,其中以桃園台地所佔的面積最大,由古石門溪( 現今大漢溪) 沖積而成,歷史上亦稱桃澗平原、桃澗平野。

        桃園台地因地勢較低、侵蝕少、地勢平坦,成為北部地區重要的稻米產地。然而桃園主要河川大漢溪因台北盆地地層斷層陷落而改向北流,造成桃園境內次要河川河道短促( 斷頭溪),遇大雨則洪水橫流;遇旱季則水枯細流,因此早期的人們為了農田灌溉方便,闢築了許多埤塘,這些埤塘整合水庫、河川與水圳所建構而成的人文自然地景,成為桃園市一大特色,不僅具有百年的歷史,也建構出桃園台地特殊的自然生態與生活文化。

南崁溪生態踏查

        那在桃園古城周遭有哪些自然環境生態可以讓我們去實地踏查呢?首要推薦的就是南崁溪,南崁溪也是上述桃園境內次要河川,舊名為「青溪」,總長30.73 公里,流域面積約有214.6 平方公里。南崁溪發源自林口台地的龜山區樂善里牛角坡,在大園區竹圍漁港北側海岸入海。流經龜山、桃園、蘆竹等三大區域,沿線有六座水岸公園賦予我們無須遠遊即能親水賞綠的美好確幸,實踐「友善共好、永續樂活」的生活態度。

河濱公園夜景
紅色LOVE 大型造景

        桃園市政府在實踐SDGs- 推動「低碳綠色城市」的目標下,進行南崁溪整治計畫,沿溪建立了六座水岸公園,其中北門古城附近的有南崁溪順水右岸公園,你可以從成功橋向下游出發至天助橋段,沿途有大型愛心球、幸福廣場、紅色LOVE 大型造景、四葉草涼亭、心鎖步道,以及鋼骨打造的青溪彩虹橋,夜幕低垂時的絢爛光影投影在河水上,浪漫打造超人氣的勝地,非常適合親子共遊。

        第二座水岸公園是檜稽河濱公園,位處桃園區三元街、天助橋旁,沿岸設置草皮、綠帶、休閒步道、自行車道,讓人可以一邊健走、追風,同時親近大自然。還可登上觀景平台欣賞水岸豐富生態,悠閒享受遼闊視野,是一條可以騎著自行車,悠遊自學的通道。

        在南崁溪的踏查中,還有哪些需要我們特別注意呢?在南崁溪整治計畫執行下,首先是沿途的自然生態變得更豐富,蟲鳴鳥叫都回來了,假日還可以看見許多人坐在岸邊釣魚呢!南崁溪沿岸可以發現豐富的生態物種,不計其數的動物有白鷺鷥、白頭翁、大捲尾、魚類、昆蟲等,其中最有趣的是「夜鷺」,夜鷺台語稱之為「暗光鳥」,但因體型太像企鵝而被民眾報警在南崁溪發現企鵝而聞名。南崁溪擁有美麗的河岸景致,在悉心整治下營造出桃園最美的河川步道,也是民眾散步、騎腳踏車運動的好地方。

台灣藍鵲
夜鷺
五色鳥

虎頭山公園生態踏查

        俗話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除了低碳永續的南崁溪自然生態外,沿著三民路前進還可以到達虎頭山公園,公園座落於桃園市郊臨南崁溪處,區內規劃虎頭山、楓樹坑二大遊憩系統、三大登山系統,虎頭山公園成為北台灣重要的都會公園。

        虎頭山公園鄰近桃園市區,地勢居高臨下,為城市景觀保留了豐沛綠意,而享有「桃園後花園」的美譽。公園內規劃有多條步道系統,除了園區的人行步道外,另外完整規劃出七條環狀登山步道,讓遊客更容易探訪虎頭山的美景全貌。公園內除了自然生態環境,還有一些人文設施,如忠烈祠、孔廟、森林學堂等,更讓虎頭山公園深具人文氣息。

        山頂植被以「五節芒」最具優勢,秋末時芒花翻飛的景象也吸引了許多人前往欣賞,看到這裡小朋友有沒有心動,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假日就可以請爸爸媽媽帶你一同走一趟探古究今之旅。

桃園地景藝術節

        這幾年更隨著桃園地景藝術節的推動,以無圍牆美術館突破藝術藩籬,增加了民眾與藝術的親近與互動。藉由「移動」的特性,喚起地方意識。由桃園土地長出來的地景藝術節,2022 年首次在桃園區展出,以省思的態度,提出「都會綠洲,親山近水」的策展主軸。尊重自然生態平衡及其適切的美,並以藝術為體、科技為用,多元維度的藝術創作,融入在地生態與人文美學,帶領我們感受都會裡的自然。新舊融合、多元文化、族群流動等城市特性。

探古究今

永續共榮

        此刻的我們,群聚在新建的城市地景中,從時間的軸線回看見地景的紋理與縱深,是歷史也是當下。

        小朋友,桃園作為全臺灣最年輕的直轄市,在近幾年的快速發展與變遷中,我們期待落實「友善共好、永續樂活」城市發展的願景,在繁榮生活的經濟發展的同時,考量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經濟永續、環境永續與社會永續的平衡點上,建構具包容、安全、韌性及永續特質的桃園都會城市。我們身處於這山明水秀的桃園市,除了課堂上的學習外,更要踏出校園,進入大自然的學習殿堂,體認生態與人文發展間的平衡與永續該如何繼續前進,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精神,進而對接聯合國展永續目標SDGs11 永續城鎮(Sustainable Cities and Communities) 的理想實現。

第三章

產業觀光

走訪古城常民生活空間(觀光遊憩篇)

        今天的桃園區舊稱「桃園街仔」,在過去是北台灣遠近馳名的繁榮街坊,在民國60 年以前,每逢節慶時間,新民街上總是上湧著滿滿人潮,素有「桃園第一街」之稱號,它也是早期桃園居民採買民生物品重要地方。新民街又稱新民老街,全長共265 公尺,擁有著180 餘年的歷史,過去新民市場存在時,這裡聚集了許多民生用品店家以及攤販。

        新民街東西兩側分別有武廟(關帝廟)、文廟(文昌宮)二間歷史廟宇,街內座落七戶百年古厝於其中,可說是桃園區的發展重點。新民街緊鄰桃園大廟景福宮,從中正路劃分為東西二段,東段除了原本的老店外,目前新開設多家流行服飾等個性商店,西段仍保有舊有的米店、嫁妝店等傳統店鋪,昔日「桃園第一街」的繁華榮景,早已隨著市區商業重心的移轉,漸趨於平淡。但這裡仍然是許多土生土長桃園人甜蜜的回憶。

新民街位置圖
張松麥芽糖招標寫著百年歷史

        新民街上,目前還存在一間擁有150 年歷史的百年老店「張松麥芽糖」,第四代傳人張琮翔,承襲曾祖父傳承下來的傳統工法,堅持傳統、不懼繁複步驟製作傳統口味的麥芽糖,所生產的麥芽糖用炭火熬煮呈琥珀色,甜而不膩,還帶有濃郁的麥芽香氣,據說還有食療功效。

        位於新民街上有一座楊氏家廟,興建於民國7 年,為日據時代的街屋,融合西洋與日式風格,是桃園區碩果僅存的磚造立面街屋。該建物原是私家祠堂,目前已荒廢,無人使用。楊氏家廟於西元2015 年曾被提報文化資產,因所有權人產權問題,不同意列入歷史建築,因此尚未登入歷史古蹟群中,目前暫時圍上鐵皮,由文化資產委員會以「列冊」方式定期會勘,我們期待這所碩果僅存、深俱傳統常民生活街屋特色建築,可以整修後早日呈現在我們面前。

牆面寫著楊氏家廟字樣
楊氏家廟已經用鐵皮圍起

        昔日「桃園第一街」的繁華榮景,因早期發生火災、加上南門市場興起、中正路及中山路拓寬、市區商業重心的移轉而逐漸沉靜下來。

        民國96 年,新民街進行整建計畫,將原有的柏油路整建成人行步道磚,店面招牌也為求一致性而重新設計,於東西側入口處裝置意象,各半邊鐵門,代表著「開門請進,歡迎光臨」之含意,讓這處傳統市集仍然可以繼續滿足昔日老桃園人的回憶。

桃園文昌宮

        舊名桃園文昌廟、駕鰲樓,建立於1867 年,但因早期築物失修未妥善管理,目前並不具古蹟資格。

        新民街東西二側,連接的是東門溪徒步區與文昌公園。東門溪徒步街又稱「東門形象商圈」,由東門溪加蓋而成,提供市民一個休閒遊憩的地方。文昌公園所在地為早期文昌閣和南側桃園城城牆之間軍隊的馬廄,後來在日治時期,桃園廳將馬廄連同附近土地一起開闢為公園;西元1909 年10 月開園,為桃竹苗地區最早設立之公園,為當時桃園市區唯一的休閒去處,也是鄰近地區國小徒步遠足的好地方,目前文昌公園經過整修後,有彩虹步道可供運動,營造開闊明亮的空間,並增建地下室停車場,有效改善附近停車位不足的問題。

        大廟後的舊永和市場,始於日治時期,市集已有逾百年歷史,是現今桃園人常去採買年貨的地點;此處,歷經過二次改建,最後一次改建成市場大樓後,為永和市場迎來最熱鬧的時期,除一般商家外,另有電影院、西餐廳,但隨著建築物老舊及預定捷運站的規劃建置,百年市場正式走入歷史,並於2021年5 月正式拆除,未來這裡將是美麗的捷運綠線G08 站,原有攤商遷至位於三民路及三元街口的新永和市場。

東門溪徒步街 資料來源:桃園市桃園區公所網站
舊永和市場 資料來源:聯合新聞網2021.05.05
桃園關帝廟

        又稱桃園「武廟」,系供奉關聖帝君為主神,建於西元1841 年,百年古廟,於民國85 年修建。

        舊永和市場對面的「中崎本舖」, 由江再盛先生於於民國20 年創立,迄今已有90 餘年歷史,除了店裡最知名的鎮店三寶「布丁蛋糕」、「蜂蜜蛋糕」、「蒸發蛋糕」之外,還有各式各樣的中西糕點,從傳統的麵茶麻荖、年節供品紅龜粿及時下流行的慕斯蛋糕、Q 心月餅等,近年來也推出中、西式囍餅等,口味絕佳深受大家的喜愛。

        大廟旁新設立的「桃仔園舊城導覽中心」,前身為「桃園大廟口派出所」,過去曾作為清朝保甲制度與日治時代派出所使用,民國106 年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展開修復活動再利用,於民國111 年4 月正式成立,讓大家更認識桃園古城歷史,感受其魅力。

第四章

人文古蹟

走訪桃園古城

北門土地公廟- 保德祠

        在第一章我們提到先民來到昔時虎茅庄( 今桃園區) 開墾,為了保護共同墾荒同伴身家安全沿著南崁溪、以現今景福宮為中心興建土城,同時在東、西、南、北方向設了四座城門,方便出入及維護安全。

        每座城門附近興建起我們熟悉的東門國小、西門國小、南門國小及北門國小,這是深深具有歷史開發意義的四間地方小學,而城門附近也各自興建了土地公廟,祈望保佑庇護居民。其中「保德祠」就是位處當時北城門的福德正神,小朋友!我們先一起來探索北城門的守護神- 保德祠吧!

保德祠的歷史沿革

        二百多年前,大廟商圈曾是桃園區最熱鬧的地方,可說是桃園的西門町,而位於舊永和市場裡面的北門「保德祠」,可是隱身鬧區的信仰中心呢!

        據該廟管理委員會稱該土地祠的古物有一塊清朝嘉慶元年(西元1796 年)所遺留之木條(供桌上之木條,現已遺失),證明此土地廟在清嘉慶元年以前即有,距今已有200 多年歷史。

        住在保德祠對面保壽藥局的邱芳雄爺爺表示:桃園移墾之先民由於早期均是務農,而永和市場附近都是種菜的菜園,早年為祈求風調雨順,而供奉石刻土地公神像,祈求辛苦的耕作能有收穫,被稱為「大菜園底土地公」。

        民國57 年(西元1968),李太平先生將小土地公廟改建為較大之土地公廟,歷經多年地方人士協調,民國62 年(西元1973),由楊坤儀先生擔任重建主任委員,動工重建土地公廟,並將原來座向由東北向改為西北向,於民國65 年竣工落成,民國74 年再次整修成現今廟貌。

        保德祠目前的主委李麗鳳女士秉持父親李太平先生虔誠奉祀土地公的心,於是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都很平安,香火非常鼎盛,非常值得繼續傳承。

最親民的福德正神

        福德正神或稱土地公,土地公是管理土地之神。民間以其造福鄉里,德澤萬民,所以尊稱為「福德正神」。

        保德祠的土地公和藹的長者風範、親切的笑容、厚實可靠的身軀⋯⋯,是人們心目中「福慧」與「德行」的表率,是最親民、最和善,樂善好施、有求必應的地方守護神。

廟宇工藝

        土地公的基層神明身分也反映在廟的建築上,特色就是不豪華也沒有會關上的廟門,方便信眾隨時入廟傾訴,保德祠的建築就是如此簡單而古樸。

        傳統尊位在龍邊、卑位在虎邊,因此牌匾是由右邊往左邊寫,這可從保德祠建築工藝中看出。

1. 牌匾:

        保德祠保存整修最早之木匾為歲次己丑年(民國38年)、丁亥年(民國36 年)二年代。

2. 對聯:

        上聯是:「保滿財盈兆吉祥」、下聯是:「德家萬戶運隆昌」。

3. 石獅:

        龍邊雄獅玩弄繡球,虎邊雌獅抱著小幼獅,生動靈氣、造型活潑。

4. 石雕:

        石雕藝品採用神仙人物作為主題,展現傳統和吉祥意象。

信仰與生活:

        百姓往往藉著土地公廟祭祀而增進彼此情感聯繫,為讓其彼此更加互助聯誼,往往會成立以祭祀主神為名的神明會。保德祠目前有六結土地公會,每結會員約30 ~ 40 名會員,六結會員共有約260 人。

        在農曆每個月的月初及月中,有所謂的「做牙」,民眾往往會準備祭祀牲禮敬奉土地公,同時將供奉食品和員工分享「打牙祭」,這種豐富的人情味,凝聚了老闆和員工的感情,共同為目標而努力。而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為土地公生日、八月十五日為反清復明紀念日( 註1),這兩天前後可說是各地土地公廟最熱鬧的日子,各廟幾乎會舉辦盛大祭典及演戲活動,這種敬天又重視人與人之間情感聯誼的活動,可說是在一個地方開發中最具有深刻意義的祭典活動,而且持續保留沿用至今。

        我們走訪了桃園街仔,麥芽糖、中崎蛋糕的香氣還在嘴邊,見證文武廟、楊氏家廟和「保德祠」的歷史,小朋友!希望你也能擔任小小導覽員,讓家人朋友也能好好認識桃園區的文史。

360環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