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原野,種下歷史痕跡。園屋內人聲冉冉,迴盪著、生聲不息。

第一章 復興概覽

  復興區是桃園境內主要的山地區域,春季角板山(Pyasan)賞梅花及櫻花、夏季盛產拉拉山水蜜桃、秋季黃澄澄的甜柿,以及冬季供應高山蔬菜,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由於受到地殼變動,地層抬升及河流下切的影響,復興區有發達的河階地形,觀光資源豐富多元,是旅遊的熱門地點。
  復興區是全桃園市人口最少的鄉鎮,族群三分之二都是泰雅族原住民,展現濃厚部落風情,讓我們一起走進原鄉,學習用泰雅族人的視角看世界,深度體驗山林絕景。

Pyasan 的由來

  復興區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早期人們為了樟樹、檜木或是煤炭前來開發,光緒十二年(西元 1886 年)劉銘傳巡撫經過此地見大嵙崁溪(現在的大漢溪)對岸河階地形如三角板,就取名為角板山。
  但其實這裡早就有當地原住民泰雅族所取的名字- Pyasan(比雅山),意思是物品交易的場所。早期居住於高山上的泰雅族人因這裡是與漢人開墾交匯的地方,會抓取獵物或山產來此地交換生活用品,所以才有了這個名字。到了民國光復後設鄉,稱為角板鄉,直到民國 43 年,改名復興鄉,民國 103 年 12 月 25 日桃園市升格為直轄市, 改制為復興區。

高山風情在復興

  小朋友,桃園市復興區是個非常特別的地方喔!作為桃園境內主要的山地區域,群山環繞、溪水潺潺的美景是我們復興區人熟悉的家鄉。春季角板山(Pyasan)賞梅花及櫻花、夏季盛產拉拉山水蜜桃、秋季黃澄澄的甜柿,以及冬季供應高山蔬菜,觀光資源豐富多元,一年四季遊客絡繹不絕。
  溪口臺地是大漢溪流經角板山南面,河道急遽轉彎形成的三角形河階,河階有四層河階,上兩層為梯田、下兩層為草坪,第三層還有小公園,是地理教學的最佳戶外場域。由於受到地殼變動,地層抬升及河流下切的影響,復興區有發達的河階地形,在河床硬岩形成許多瀑布與急流,大漢溪河川地形多變化,尤其是北部橫貫公路沿線風景頗負盛名,觀光景點多,是旅遊的熱門地點。

13-0002
圖13-2◆ 大漢溪河川地形多變化,是地理教學的最佳戶外場域,此圖為角板山河階及溪口吊橋(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桃園唯一山地原住民區域

  桃園市原住民族人口數居全國第二位,僅次花蓮縣。為臺灣西部原住民族移民人口最多的城市,大多為從事營造業、農林漁牧業、服務業等高勞力密集勞工。現今平地原住民族人數已多過復興區原住民族人數,但是復興區土地面積卻占桃園市三分之一強,且是全市人口最少的鄉鎮,而族群三分之二都是泰雅族原住民,展現濃厚部落風情,讓我們一起走進原鄉,學習用泰雅族人的視角看世界,深度體驗山林絕景。

經典打卡景點

  在復興區頗負盛名的觀光景點,包括:自然生態探索的三民蝙蝠洞、霞雲的東眼山、義盛的小烏來;族群歷史記憶的大豹群故事館、泰雅部落圖騰與基國派教堂;觀光休閒商圈的溫泉會館、角板山市集、天幕廣場,以及全臺知名最長懸索橋:新溪口吊橋、羅浮雙橋,電影賽德克巴萊取景的義興吊橋等,這些都是前山很受歡迎的旅遊地區。
  另外,位在中山地區的羅馬公路,沿著石門水庫湖光山色是著名的自行車、重機訪遊朝聖路線。然而,後山更有野溪溫泉、拉拉山巨木區,讓人尋幽訪勝;尤其在春季櫻花綻放時節,北橫櫻花山中秘境悠然美景,更是美不勝收,每每造成觀光的熱潮。

13-0003
圖13-3◆ 大豹群故事館踏查(圖片來源:賴鈺筑)
13-0004
圖13-4◆ 復興區春櫻盛況(圖片來源:楊銀萍)

原民文化

  泰雅族是臺灣原住民中族群和地盤都十分強大的一個族群,泰雅族的歌舞、民俗生活等,在在都典藏著濃厚的人文氣息,在每年的泰雅日會舉辦祖靈祭(也稱感恩祭 Smyus),耆老們考究傳統儀式,透過祭品準備,祈求祖先持續保佑族人耕作狩獵豐收。  
  復興區分為三民里、澤仁里、霞雲里、義盛里、羅浮里、奎輝里、長興 里、高義里、三光里及華陵里,又依原住民族委員會核定復興區部落共計 58 個,各部落古地名的命名由來皆有其歷史、環境脈絡, 例如: 巴陵【Balung】,意思 是「橫倒路間的大樹 」;優霞雲【Yawhbun】意為「兩溪會合處的平坦地」; 喜龍【Silong】」在族語中為「小溪水流緩慢, 到低漥處形成池塘」;小烏來【Rahu’】是瀑布之意;庫志【Qus】山間峽谷較為隱密之地; 嘎拉賀【Qrahu】有很多、很大的意思,皆符合當地的地形、地貌。

13-0005
圖13-5◆ 桃園市復興區古地名地圖(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原住民族行政局)

農特產品

  復興區以山為屏,居民大多務農,生產以高經濟價值的高冷蔬菜、水蜜桃、甜柿、柑橘、椴木香菇、高山茶、咖啡、綠竹、桂竹筍和花卉為主,原住民在地原生野菜、馬告(山胡椒)原味料理,鮮味無比! 簡單質樸的生活與環境,好山好水的無汙染土地,讓復興區的農產品享譽全國。

13-0006
13-0007
13-0008

圖13-6圖13-7圖13-8◆ 復興區農特產品(圖片來源:薛詩騰)

第二章 半天走讀

  復興區結合在地豐沛的山林物產及泰雅文化, 營造觀光魅力,吸引青年留返鄉及就業新創,帶動地方產業升級與轉型。休閒農業帶動了農業品牌化、高值化,讓農業與觀光產業結合,帶動群聚效應,展現農業魅力。
  桃園市政府自 104 年起積極推動劃定休閒農業區, 目前復興區已完成劃定的是「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 以「打造台七公路桃花源,建立農遊樂活農村」為目標, 形塑產業聚落,促進永續發展,到這裡一遊,可以進行農事體驗,採買特色農特產品,進行場域農遊,參與農村再生特色活動,是旅遊新亮點。

13-0009

一、休閒農場路線

13-0010

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枕頭山魅力商圈→中興花卉農場

(一)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

  在復興區三民里有一個由在地特色業者們所組成的「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休閒農業區的範圍遍布以「水流東」地區為中心的大三民地區,正對石門水庫、三面環山,是前往北橫公路、羅馬公路、拉拉山等觀光地的必經之地。以「打造台七公路桃花源,建立農遊樂活農村」為目標,共同推廣在地農產品、景點、美食……等,例如: 綠竹筍、聖誕紅、多肉植物、園藝花卉、香菇……這些農特產品都可以在這裡找到。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共規畫為三個大區,分別為「綠竹筍生產區、花卉及多肉植物栽培區、森林農遊賞景區」,利用區內的農產品、生產場域及農業體驗活動結合豐富的自然景觀、環境生態和文化資源。營造大三民地區成為健康及永續的休閒農業環境,成為本地居民與外地訪客都能優游期間的美麗桃花源。
  這裡四季都會推廣不同的主題活動,像是最浪漫的「繡球花季」, 繡球花象徵「團聚、美滿、永恆」,在地農民各式品種及顏色的繡球花落地種植,遊客漫步山間小徑間,四周環繞有藍、有紫、有紅、有綠……一簇一簇被山景的墨綠襯托著令人目眩神迷的花卉地景,這裡可是北臺灣最大宗的繡球花產區呢!來到這裡,不只可賞花,透過農戶與商家的串聯整合,打造多條旅遊路線,由在地導覽員帶領,優遊本區能一次網羅農事體驗、輕旅行、裝置藝術等遊程,讓造訪民眾體驗到各面向的復興,身心靈都能獲得滿足。小朋友們,是不是開始等不及要出發踏青了呢?

13-0011
圖13-11◆ 台七桃花源休閒農業區茶園景觀(圖片來源: 周黃亦柔)
13-0012
圖13-12◆ 感受繡球花季的浪漫氛圍(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二)中興花卉農場

  為什麼在復興區會有這麼多的花卉、植栽呀?讓我們來認識位於大窩路的中興花卉農場! 當地的海拔約 300 公尺,氣候溫和, 山邊日夜溫差大,夏日的午後常有雷陣雨,日照充足,較大的氣溫變化最適合植栽的生長!農場於民國 72 年從事花卉園藝栽培至今,民國 85 年成功培育繡球花,起因是農場主人參觀了日本九州繡球花公園後,許下「一直想要有個繡球花園」的心願,終於在三民里落腳完成夢想!積極培育適合在臺灣栽種的繡球花苗。也是促成繡球花提前花季開花的農場,「過年期間就能看到繡球花盛開」,百花齊放的農場是一幅多麼動人的花景!復興區因而被稱為「臺灣繡球花故鄉」。
  農場以栽培聖誕紅聞名,園內有紅、粉紅甚至是黃色的聖誕紅。也因疫情期間盛行養療育的多肉植物,園區內種植了 10 萬多盆仙人掌及多肉植物,琳琅滿目、大大小小的種類更多達 500 種,宛如走進一處多肉大觀園,巡遊其中,會發現植物奇形怪狀的造型和向陽的個性。農場內寬敞舒適的空間發展了各式手作DIY 的體驗課程,如:多肉組盆與體驗花飾技巧- 挑選高低不同的植物後,開啟與多肉們的親密接觸,用手摸摸土感受大地的芬芳氣息,並以個人巧思進行創意組盆,了解多肉植物生長特性、種植注意事項,並體會創作時的療癒樂趣,農業成為永續發展的綠色產業,讓我們一起來體驗當綠手指的樂趣!

13-0013
圖13-13◆ 中興花卉農場之聖誕紅(圖片來源:溫惠珍)
13-0014
圖13-14◆ 中興花卉農場之多肉植物(圖片來源:謝伊婷)

(三)枕頭山魅力商圈

  枕頭山是舊時的古戰場,因為可控制附近各臺地上的聚落,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是攸關部落生存的山頭。為什麼會命名為枕頭山呢?是因為山峰的峰頂相連平緩,而四面均為陡降的地形,遠望看起來像顆「枕頭」。
  這個地區先後曾經發生過兩次泰雅族的戰役:清朝時期的大嵙崁之役與日據時期的枕頭山之役,往日的戰爭場景與痕跡早已被時間擦拭,現今的枕頭山發展出了登山步道與商圈,山頂現今有雨量觀測站, 砲臺遺跡亦已不復見,空留歷史事蹟,供後人追思緬懷,順著階梯步道而行,沿途是一片翠綠的桂竹林及孟宗竹林,微風陣陣吹拂,清涼無比,山上還能俯瞰石門水庫景緻。
  魅力商圈由許多店家集合而成,帶動當地發展,是北橫沿線最大市集,原本位在後段轉彎處,稱之為「大灣市集」,後來遷至於此, 販賣著在地的蔬菜、水果與各式的二級加工特產一年四季供應源源不絕,當然也少不了在地美食攤販、餐廳與伴手禮店啦!規模雖然不大, 但應有盡有,開車開累了,下車呼吸一下新鮮空氣,坐下來吃吃復興區的溪產、野菜,或是香菇、竹筍料理等在地美食,逛逛復興區地產型的特色伴手禮,都是不錯的選擇。

13-0015
圖13-15◆ 順著枕頭山步道行走,沿途是一片翠綠的桂竹林及孟宗竹林(圖片來源: 周黃亦柔)
13-0016
圖13-16◆ 應有盡有的枕頭山商圈(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二、竹林秘境路線

13-0017

小烏來天空步道→天空繩橋→龍鳳瀑布→舊水圳古道→義興吊橋→泰雅溫泉公園

(一)小烏來天空步道

  小烏來天空步道位於桃園市復興區,為了實現旅客漫步在雲端的夢想,桃園市政府耗資新臺幣 800 萬元、在盡量不破壞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打造此座天空步道,後來更被民眾票選為全臺最浪漫景點。建築師們利用堅固的建材穩固強化玻璃的建築結構,伸出 11 公尺的廊道懸掛在小烏來瀑布上方,是臺灣唯一可直接在瀑布上方俯瞰的懸空步道。人們只要站上距離瀑布底 70 公尺高的玻璃平臺上,就能俯瞰欣賞小烏來溪谷的秀麗美景及氣勢磅礡的瀑布景觀,仔細找找還能觀看到磅礡壯觀的溪水在陽光照射下呈現出彩虹光影,超廣角視野觀看 360 度的環景,視覺聽覺沒有極限,就像漫步在雲端。欣賞美景的同時,還能膽量大挑戰,站上高透明平臺直擊瀑布俯衝的震撼;這頓大自然的饗宴,充滿負離子與芬多精,使人神清氣爽沉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

13-0018
圖13-18◆ 小烏來天空步道被民眾票選為全臺最浪漫景點(圖片來源:李睿宸)
13-0019
圖13-19◆ 氣勢磅礡的小烏來瀑布(圖片來源:李睿宸)

  步道旁還有一位非常著名的石頭爺爺,叫做「風動石」,是數千萬年前火山噴發的凝灰角礫岩,高 5 公尺、重 50 噸的巨石,因底部支撐面積僅 0.5 平方公尺卻能傾斜懸立在陡峭的河岸邊,狀似搖搖欲墜卻又聞風不動,類似不倒翁,給人風吹則石動搖搖欲墜的感覺,但又不會跌落溪床,有「鬼石」之稱, 在地形學稱之為「平衡石」,令人驚嘆大自然的神奇。但受風化、颱風曾造成溪水暴漲影響,目前風動石的位置,是在經歷 921 地震、納莉颱風的影響,因豎立點岩盤長期風化下,在在民國 102 年 7 月風動石不敵蘇力颱風豪雨掏蝕,被洪水沖倒滾落溪床, 從原本站姿變成了臥姿,使風動石由河床斜坡滑落到宇內溪中。

13-0020
圖13-20◆ 風動石原先的站姿(圖片來源:許民陽教授提供)
13-0021
圖13-21◆ 有「鬼石」之稱的風動石(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二)天空繩橋

  天空繩橋,是採用踏板底部固定於鋼索方式,以大量繩索編織而成的「繩橋」,全長 70 公尺、高 50 公尺,結構設計強度規劃為可承載 120 噸重量,並在橋的兩側安裝抗風主索,以避免強風讓繩索過於蛇行搖晃。看起來呈現微笑曲線,走起來跟一般繩橋不一樣,很像讓整座繩橋就像懸在半空中,相對於天空步道的主索是在上方,天空繩橋的主索則是安裝在步道的下方,再加上遊客步伐的共震效益,讓吊橋一路走來感覺格外搖晃,堪稱是目前全臺灣最長的繩橋之一,吊橋整個就像是懸在空中,與周邊環境相互結合,低調地矗立在蓊鬱的森林之中,高掛在溪川之上,走上去之後搖搖晃晃的感覺彷彿擺盪在山谷之間,讓人感到緊張刺激,像在空中探險,一邊可以欣賞壯麗的峽谷之美,一邊也能遠觀翠綠山林與龍鳳瀑布。2015 年開放給大家行走。但因為橋寬窄小,僅僅一公尺左右,所以只能單向行走,順著步道出口可以從和平吊橋繞回原點。

13-0022
圖13-22◆ 天空繩橋是目前全臺灣最長的繩橋之一(圖片來源:李睿宸)

(三)龍鳳瀑布

  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中,瀑布總是一個令人驚嘆的景觀,它們代表著水的生命力和地球的美麗。談到壯觀的瀑布時,就不得不提到龍鳳瀑布。在穿過林蔭及吊橋後,有觀景臺可以一次看到兩條瀑布,上層為龍谷瀑布,下層為鳳谷瀑布,在和平吊橋的觀景臺,可以看到龍鳳瀑布的全景,大家可不能錯過喔!瀑布水流不大,瀑水如絲唯美, 涓涓細流顯得幽然典雅,青山秀水的景緻保留了森林的原始感,有種來到世外桃源的感覺。龍鳳瀑布雖然瀑水量少,但源自於南插天山的原始林滲泉,循流槽濺而下,化作負離子在溪谷間盤旋,仍令人感到心曠神怡。也有人為了親眼目睹瀑布全貌及到瀑布下的深潭玩耍,會在這裡挑戰溪降活動喔!

13-0023
圖13-23◆ 龍鳳瀑布上層為龍谷瀑布,下層有圓谷瀑布(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四)舊水圳古道

  舊水圳的水源引自龍谷瀑布,水圳沿著山路到達義興吊橋,靠著吊橋兩側懸掛鐵管,穿過寬達 206 公尺的大漢溪之後, 利用高低位差水壓將水送上羅浮河階灌溉梯田,連接下宇內及大利幹部落至義興吊橋,記錄了早期居民飲水灌溉與梯田耕作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歷史紀錄。古道提供了許多徒步和探險的機會,讓遊客可以近距離欣賞大自然的美麗。兩旁桂竹蒼翠,據說竹子生長迅速,竹林造林保育推行,造就今日復興鄉地區大片竹林,砍伐之後可做竹器、竹編或造紙材料,具有相當的經濟價值,而野生動植物種類繁多,為生態學家和自然愛好者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研究場所。隨著現代交通工具的興起,舊水圳古道的交通功能已經大大減弱,但它的文化和歷史價值依然閃耀著。

13-0024
圖13-24◆ 桂竹蒼翠的舊水圳古道(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五)義興吊橋

  義興吊橋建於民國 55 年,是桃園唯一的水管橋,原本是為了引水灌溉而附設水管,民國 102 年經過整修後,在橋上行走的人數從單次 10 人提升至 100 人,是電影賽德克巴萊「馬赫坡社吊橋」拍攝場景。它跨在兩座山峰之間,連接了山谷兩側的部落。吊橋由強大的鋼索構成,支撐走道、確保穩固性,讓大家可以安全穿越。走道上還鋪有木質地板,提供了安全且令人愉悅的行走體驗。
  義興吊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尋找美景和刺激。這裡可以徒步旅行,拍攝照片,或只是沉浸在大自然中。周邊地區還有壯觀的山脈、清澈的溪流,可以欣賞到令人屏息的美景,就像漫步在空中樹林一樣!

13-0025
圖13-25◆ 義興吊橋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遊客前來尋找美景和刺激(圖片來源:李睿宸)

(六)泰雅溫泉公園

  這是桃園第一座引進碳酸氫鈉泉的公園,碳酸氫鈉具有美白軟化膚質的效果。園區外設有免費泡腳區,使各地前來的人們在寒冷的冬天療癒身心,平靜心靈。園區內有露天的溫泉池,冷泉、熱泉、兒童戲水池,大人小孩的需求一次滿足。
  經過一陣心靈洗滌的放鬆,絕不能錯過的就是美食的進補。園區外有許多泰雅族文化傳統美食餐廳、攤販,可以與當地居民互動,了解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文化傳承。能夠讓你更深入地了解當地社區,並增進對這個地方的認識,一同創造美好回憶!

13-0026
13-0027

圖13-26圖13-27◆ 泰雅溫泉公園是桃園第一座引進碳酸氫鈉泉的公園(圖片來源:李睿宸)

第三章 一日走讀

  北橫沿途觀光旅遊資源豐富,沿線美不勝收,山明水秀的風光是北臺灣重要的觀光亮點及寶庫,擁有仙境般自然景觀、豐富泰雅部落文化與工藝特色以及四季不同農特產品,是遊客親近山林、洗滌塵囂的最佳選擇。

13-0028

一、泰雅獵人路線

13-0029

嘎色鬧部落竹林生態體驗→泰雅文化體驗→泰雅傳統美食 DIY

(一)嘎色鬧部落

  桃園復興區的嘎色鬧部落【Ksunu】,源於泰雅語的「Qus」, 意指「異地移居」,同時也有「最角落的地方」、「芬芳、雲霧所在、榕樹、暫時居住的地方」等意思。部落裡可以見到很多蜻蜓布置裝飾, 原因除了這裡是蜻蜓數量和品種豐富多元的地方,也是神給遷徙時的泰雅族人恩典之地,如「蜻蜓」逐水繁衍其後代佇築於此與大地共存。這是唯一經過復興區奎輝里卻看不到的聚落,因位居於海拔七百到八百公尺之間,群山環繞、多雲多霧的最角落之處,就連同為復興區的泰雅族人,也未必知道有嘎色鬧這個部落。

13-0030
圖13-30◆ 入山時會先用植物標示路徑方向(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這裡曾在民國 104 年 8 月蘇迪勒颱風過境時,豐沛雨量造成奎輝溪上游多處坡地坍塌造成溪道堵塞。一個月後,午後雷陣雨再次造成上游崩塌,導致部落上游的堰塞湖潰堤,一時間大量土石沖刷而下, 造成部落七鄰Lcing(蜻蜓)聚落房屋及道路受損,所幸無人員傷亡。災後,部落居民利用堆放的土石、夯實填平,開始發展露營區,加上既有的農特產品-例如:火龍果、生薑、椴木香菇、五月桃、橘子等, 部落的生態導覽結合泰雅獵人文化體驗,從變動中看到部落的韌性。公部門也在災後強化部落的水利和道路等基礎建設,以「減災、防災、避災」為目標,採取「不離村、不離鄉」方式,逐步穩健發展在地產業, 並以部落共識為核心,強韌社會網絡、信任與共存共榮。
  被群山環繞的部落,放眼望去鬱鬱蔥蔥,滿是連綿相疊的天然林相。林業資源是嘎色鬧部落最重要的資產之一,主要以桂竹與柳杉為主,這些地方更是部落傳承狩獵與文化的場域。嘎色鬧居民原以農業
(火耕地)為主,漁獵、採集為輔,火耕地栽植旱稻(pagaymma)、 小米(trakis)、甘藷(ngahi)、芋頭(sehuy)、玉米(qetun) 及一些果樹及蔬菜、豆類。
  今天就將自己化身成一名帥氣或是美麗的泰雅族人,來體驗一日泰雅族生活吧!首先,會有入山祈福(行前教育)儀式,接著我們要前往狩獵步道,認識山林生態、部落獵人的智慧,成功通過考驗,就能體驗泰雅族的成年加冕-文面。

(二)竹林生態體驗

  來到步道路口,泰雅勇士告訴我們入山要注意的事項,以及如何利用現有的花草做標記,這樣才能讓後面的獵人知道要前往的方向。嘎色鬧「箭竹林步道」是在地居民親手利用環境生態資源打造出來,擁有最具泰雅山林智慧的學習場域,這條步道總長約 2.5 公里,含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植物,像是大片的野生姑婆芋,可以摺成帽子來擋雨,也可以當作喝水的容器;也可能會有虎頭蜂窩,整個山區布置成狩獵體驗園區,將以前族人的獵場重現,所以沿途要注意安全,不能擅自行動。在步道行走過程中可以看到獵人依照地形捕捉不同動物的手工製陷阱,如何利用大自然的槓桿原理來捕捉獵物,這也是獵人智慧的傳承。在這鬱鬱蔥蔥的森林裡體驗生態步道,真的是最棒的自然課。如果想要成為一位智勇雙全的泰雅族人,一定要用心學習藏在山林的謀生智慧!

13-0031
圖13-31◆ 泰雅獵人解說陷阱設置(圖片來源:謝依婷)

(三)泰雅傳統美食

  以前的祖先靠著上山打獵維生,打獵一趟可能要在山上過夜 5 至 7 天以上,身上根本無法帶太重的食物,祖先運用山林的智慧創造出既輕便又不會破壞山林環境的傳統美食,以自然採集蔬果為主,食材料理方式多以清燙或是火烤,充分讓食材本身的原味展現出來,味道雖然簡單、不花俏,但卻樸實、自然。

1. 傳統美食「香蕉糕」

  以前的祖先靠著上山打獵維生,打獵一趟可能要在山上過夜 5 至 7 天以上,身上根本無法帶太重的食物,祖先運用山林的智慧創造出既輕便又不會破壞山林環境的傳統美食,以自然採集蔬果為主,食材料理方式多以清燙或是火烤,充分讓食材本身的原味展現出來,味道雖然簡單、不花俏,但卻樸實、自然。

13-0032
圖13-32◆ 製作泰雅傳統美食「香蕉糕」(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2. 傳統美食「竹筒飯」

  以前的祖先靠著上山打獵維生,打獵一趟可能要在山上過夜 5 至 7 天以上,身上根本無法帶太重的食物,祖先運用山林的智慧創造出既輕便又不會破壞山林環境的傳統美食,以自然採集蔬果為主,食材料理方式多以清燙或是火烤,充分讓食材本身的原味展現出來,味道雖然簡單、不花俏,但卻樸實、自然。

13-0033
圖13-33◆ 蒸好之竹筒飯(圖片來源:賴鈺筑)

3. 風味餐

體驗完泰雅獵人在箭竹林步道奔走狩獵的過程後,想必肚子也開始在咕嚕咕嚕叫了,接下來一同來品嘗泰雅族人的風味佳餚吧!
泰雅族的特色風味有:刺蔥木瓜雞湯、涼拌綠竹、馬告豬肉及花生搗麻糬。
刺蔥及馬告(山胡椒)為泰雅族主要的食材調味或佐料,而桂竹與泰雅族生活關係密切,可食用也可以當作建材,泰雅族搗麻糬是用杵與臼捶打而成,早期只有豐收、迎賓或是結婚等重要時刻才會有,也代表藉由族人共同努力,才有甜美的果實可享用,於是打麻糬慶祝。

13-0034
圖13-34◆ 烤馬告山豬肉(圖片來源:霞雲國小)
13-0035
圖13-35◆ 蒸好的香蕉糕(圖片來源:謝伊婷)
13-0036
圖13-36◆ 搗麻糬(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四)泰雅文化體驗

  泰雅族勇士身上的族服都是由家裡的女性用織布機編織而成,其中顏色的部分是用森林中最天然的薯榔來進行衣服的染色,把採集的薯榔洗乾淨切塊之後,放入鍋子中加入適當的水進行煮滾,在等待薯榔煮滾的同時,將染布摺出要染的花紋、用線固定好並用清水浸濕,薯榔煮滾後放入鍋中進行 30 分鐘的悶煮,再從鍋中拿出將捆線拆開進行布料的清洗及晾曬,自己製作薯榔的染布就完成囉!
  在等待染布悶煮的過程, 同時也可以製作串珠口罩鍊條, 部落居民把傳統串珠結合在口罩鍊條上,完成之後,走在路上絕對會成為大家注視的焦點, 因為自己串的口罩鍊條是最能表現出個人特色的作品唷!

13-0037
圖13-37◆ 薯榔染布(圖片來源:謝伊婷)
13-0038
圖13-38◆ 製作串珠口罩鍊條(圖片來源:合瓦艾 ‧ 達告)

二、森呼吸路線

13-0039

拉拉山巨木區→加拉教堂→巴陵鐵塔→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一)拉拉山巨木區

  「拉拉」出自泰雅語「R’ra」,是「登高眺望、守望的動作」,另一說則有「美麗」、「讚嘆的」之意。泰雅族將此地命名為「Balung」,為「檜木」或「巨大的倒木」之意,即「巨木成群的地方」,後來政府改名為「巴陵」。一說係指本區為族人眺望獵物、防禦外敵之處所,亦有族人來到此地感到讚嘆、美好之意, 皆足以顯現本區具有豐富的檜木與生態資源。
  民國 62 年文化大學周彥輝教授在桃園市復興區與新北市烏來區的交界發現了大片的拉拉山神木林,舊名「達觀山自然保護區」,由於全世界檜木分布只有在北美、日本及臺灣的雲霧帶才會有,因此,拉拉山的檜木森林十分珍貴,屬於國有林自然保護區,是臺灣令人驚嘆的自然奇觀。這個區域以其壯觀的古老樹木和豐富多樣的生態而聞名,吸引著眾多遊客和自然愛好者前來一探究竟。
  此地位處中海拔霧林帶, 終年雲霧繚繞,加上動植物生態資源豐富,前身為不收費參觀的保護區,不過在地居民卻希望它轉型成森林遊樂區,透過收取門票、政府挹注經費,改善年久失修的設施,於是在民國 112 年核定成為第 19 個國家森林遊樂區-「拉拉山國家森林遊樂區」,以減法設計整修了園區景觀,拆除不必要的人工設施,在不打擾森林持續生長的狀態下,保留針闊葉樹混淆林之原始生態林相,完整保育千百年自然環境造就的珍貴檜木巨木群。這是首個由在地部落與政府共同發起推動的國家森林遊樂區,而地方部落參與了遊樂區規劃,並且共同管理,未來可望帶動地方觀光旅遊產業的蓬勃發展,也與市府推動的國家風景特定區計畫相結合,將提升觀光旅遊的環境與服務品質,打造國際級的觀光亮點。

13-0040
圖13-40◆ 拉拉山 5 號巨木(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13-0041
圖13-41◆ 拉拉山 4 號巨木(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在這座全臺灣面積最大的紅檜森林裡,目前園區內規劃了 4 條巨木群步道觀賞路線,並有不同時間長短可自由選擇。通過樹林、山區和河流,讓遊客能夠親身體驗壯麗的森林環境。步道標示清晰,適合各種年齡和體能水平的遊客。尤其全新登場的巨木步道都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手作步道方式修築而成,鋪設後更能與環境融合,走起來更加舒適,方便民眾近距離觀賞其中的 24 棵紅檜、臺灣扁柏形成的北臺灣最壯觀巨木群。站在有逾千百年歷史的老樹前,人類顯得尤其渺小,敬畏之心也油然而生。
  目前園區內已使用最先進的科技鑑定巨木群樹齡,測量完成的巨木有 24 株,分別為 23 棵紅檜、1 棵扁柏,樹齡測量則委託嘉義大學研究團隊到園區內盤點巨木群,統計出有多達 5 株千年以上巨木,其中園區內樹齡最高的拉拉山 24 號紅檜是由 4 株紅檜合併的巨木,樹齡高達 1,495 年;原先樹齡最大的 5 號巨木被記錄為 2,800 年,但後來發現 5 號巨木是由 3 株紅檜合併而成,經新型科學調查後,將樹齡下修為 848 年;另原估算為 2,700 年的 21 號紅檜巨木則是由 8 株合併而成,也將樹齡下修為 1,069 年。18 號巨木樹圍達 19.2 公尺最粗壯;9 號則是難得一見的扁柏巨木,母樹雖已枯死,子樹(二代木) 卻欣欣向榮,頗有世代綿延之意。

13-0042
13-0043
圖13-43◆ 巴崚國小師生於巴福越嶺古道縱走(圖片來源:陳子安)

  整區森林海拔介於 1,400 公尺至 1,900 公尺之間,年平均溫度約攝氏 16 度,年總降雨量 2,800 公厘,相對濕度約 90%,全年陰雨或雲霧瀰漫之日數較多,即便盛夏也透心涼,是「北臺灣森林浴最佳的地方」,享有「北臺灣氧氣最多的地方」的美譽,也是全臺灣可與阿里山齊名的巨木保護區。步道最高點「達觀亭」之間的叉路可通往新北市第一高峰-塔曼山,西側附近還有一條著名的巴福越嶺古道,全長 17 公里, 中途可登拉拉山,該區屬插天山自然保留區,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遊客如需要進行環境教育或學術研究者,但須事先申請始可進入。
  園區內林種豐富,有臺灣鐵杉、山毛櫸、赤柯、白花八角、大葉楠、山櫻花、臺灣杜鵑、青楓、楓香、霧社木薑子、臺灣冬青、豬腳楠等,是研究植物生態的最佳去處。其中青楓、紅榨楓、山毛櫸等變色葉木,每當深秋,綠葉轉黃、轉紅,別富詩意。
  山中更有 137 種臺灣特有種。苔蘚、地衣、附生植物等相當繁盛,步道旁小花小草盛開時,更是熱鬧非凡,留心觀察或許還能找到晶瑩剔透的水晶蘭!有文獻或紀錄的哺乳動物則包含臺灣黑熊、臺灣野山羊、黃喉貂及食蟹獴等 16 科 27 種,鳥類包括熊鷹、黃山雀、赤腹山雀、臺灣藍鵲、黃腹琉璃、臺灣畫眉等 32 科 85 種幸運的話,還會和藍腹鷳、臺灣獼猴、山羌等野生動物不期而遇,還有觀霧山椒魚等 4 科 9 種兩棲類動物。此山亦是北臺灣知名的昆蟲觀賞地點,是北部中海拔山區極具代表性的森林生態系。
除了森林浴之外,6 ~ 8 月更是品嚐水蜜桃的好時機,春有櫻花秋賞楓,夏有涼風冬偶雪,拉拉山上多神木,四季皆是好時節。無論您是自然愛好者、攝影師,或者只是想享受寧靜的環境,這個地方都值得一遊。

(二)加拉教會

  「台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加拉教會」位於拉拉山上上巴陵的卡拉部落, 是卡拉部落的最大地標、知名景點。加拉教會建於1992 年, 高 60 公 尺、寬 40 公尺,船型的外觀就像行駛於海上的方舟, 以聖經中的諾亞方舟為設計雛形打造的船型教會, 座落於深山中的船型教會讓人有種聖潔的感覺。教會的船頭向上舉起,頂上有一個十字架,十架前有一隻飛翔的鴿子(鴿子象徵聖靈),教堂前方設有廣場,可舉辦活動、小農市集;走進堂內,二樓會堂能容納約 400 人, 講臺為百合造型,後方設有餐廳、圓桌會議室,以及 8 間可接待約 50 名外賓的大通舖。

13-0044
圖13-44◆ 加拉教會是卡拉部落最大的地標

(三)巴陵鐵塔

  巴陵鐵塔位於巴崚國小的上方,是復興區公所斥資 1,300 餘萬元基於當地民眾安全及防災需求新建的防災基地臺暨廣播器鐵塔,用於防災害訊息傳遞使用。興建在海拔 1,314 公尺處,其高度代表著「一生一世」的意涵,吸引了許多網紅網美、情侶等來拍照打卡,在此留下誓約與回憶。特別的是巴陵鐵塔現址曾是日本人戒備森嚴的巴陵山馬崙砲臺,是日據時期重要的戰略位置,曾發生過多起泰雅族英勇抗日事蹟,也是日軍當時為監控、鎮壓泰雅族族人所設置的砲臺,對當地原住民也有特別的意義。
  鐵塔加上塔尖的避雷針,其高度共 29.5 公尺,約 10 層樓高,鐵塔上的菱形設計,代表泰雅族祖靈之眼「菱形編織」設計,象徵祖靈守護後山 10 多個部落,除照耀族人外,更是代表和平、自由、勤奮及不忘歷史故事;所搭配的五彩 LED 光雕色彩柔和,只在固定時間點亮,讓後山觀光除了觀星,也有夜遊亮點,活絡觀光產業。雖然巴陵鐵塔的建築曾飽受爭議,然而在夜幕下閃爍的鐵塔確實耀眼。是美是醜,是突兀是多餘,留待大家來拉拉山順道親眼體驗。

13-0045
圖13-45◆ 日軍當時為監控、鎮壓泰雅族族人所設置的砲臺
13-0046
圖13-46◆ 興建在海拔 1,314 公尺處的巴陵鐵塔

(四)巴陵古道生態園區

  巴陵古道原本是當時泰雅族人在山區所興建的道路,不同於環山而行的古道,而是循著山陵線一路直上,深入林間,多是濃密原始的闊葉林,還有華香樹、巴陵石竹、血藤,以及垂掛樹身的樊尼蘭等植物。曾經隨著時代變遷而逐漸荒廢,現今保留了古道遺跡重整,串連巴陵大橋到拉拉山服務中心,循線設立棧道與繩橋,步道多以高架棧道方式搭建,儘可能保護生物棲地,並將巴陵一帶的地形地貌縮影在蝴蝶館、甲蟲館、闊葉林館及地質館中展示多樣的標本類型與生態解說,是個深度體驗山林、寓教於樂的好地方。
  從遊客中心步行約五分鐘,就可抵達蝴蝶館,這裡展示了北橫最具代表性的蝴蝶與昆蟲標本,還有一隻全臺最大的大紫蛺蝶模型;每年的三到五月間,就是拉拉山賞蝶的最佳時節。利用閒置涼亭重新改造的甲蟲館,最適合親子同遊,一次飽覽拉拉山的甲蟲世界。另外,還有介紹拉拉山原始森林面貌的闊葉林館,以及展示特有地質景觀的解說館,讓遊客透過展館的介紹,了解拉拉山生態資源特色,進而珍惜保護這片綠色資產。

13-0047
圖13-47◆ 蝴蝶館展示了北橫最具代表性的蝴蝶與昆蟲標本

  穿越館舍後,沿著步道下行可抵觀景臺,登上平臺登高遠眺,開闊的視野可將同時巴陵大橋與巴陵橋兩座新舊大橋盡收眼底,向下還可以俯瞰玉峰溪和三光溪在巴陵橋附近會合為大漢溪;有一處「三龜戲水」,是說大漢溪上游河道曲折繞行群山之間,形成曲流山腳,自高處往下看,彷彿三隻烏龜探頭出來戲水,極富曲折之美。若是想要親臨感受橋身之美,可沿著「飛鼠廊道」可一路通行往下至巴陵大橋, 近距離欣賞這座巴陵地區的新地標。
  最後沿著「飛鼠廊道」來到巴陵古道底部端,富含泰雅文化的巴陵一、二號隧道,隧道內有展示原住民日常生活作息意象圖畫,還有山地部落蔬菜、水果及山地野生動物(如臺灣黑熊、山豬等)的雕塑, 一號隧道口左側保存了一支近 10 公尺高的「巴壟紀念柱」,是日治時期巴壟鐵線橋的遺跡。值得一提的草本植物是開出五瓣紫色小花、花邊成齒狀碎邊的臺灣原生種-本地特有的巴陵石竹。據說早在唐朝已入畫,西方則用於教堂裝飾,希臘文指神聖美好之花。
  巴陵古道的全長 1.28 公里,海拔落差約 110 公尺,在幽靜的步道內融入了當地的自然景觀,最特殊的是高懸於樹林間、長 12 公尺的「生態探索繩橋」,走在可容一人通過的森林吊橋上,能夠近距離觀察樹冠層生態,體驗風在腳下的臨空感受;行走在繩橋間也可向下窺探宛若遊龍般在林間交織穿梭的血藤,使用不同的視角觀察樹林, 將有不同的發現!

13-0048
圖13-48◆ 由巴陵古道觀景臺附近,向下還可以俯瞰玉峰溪和三光溪(下方較小者)在巴陵橋附近會合為大漢溪(圖片來源:許民陽教授提供)
13-0049
圖13-49◆ 巴陵一、二號隧道內展示泰雅族原住民日常生活作息意象圖畫
13-0050
圖13-50◆ 巴陵古道生態園區之生態探索繩橋

第四章 秘境探奇

  桃園復興區境內多山,享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而處處可見山林美景,更隱藏著不少秘境!讓我們造訪最易親近的磅礡瀑布,探索山間神秘而美麗的「Gaga」身影, 勇闖山林深處的洞穴,走進世外桃源,讓我們一起看見這些秘境的無窮魅力!

13-0051

一、鐵木瀑布

  鐵木瀑布位於桃園復興區霞雲里,海拔高度約 600 公尺,相傳是為了紀念第一個發現這個瀑布的頭目而命名,瀑布位處於庫志溪上, 也稱為庫志瀑布,又名優霞雲瀑布,優霞雲(Yawhbun)為泰雅族語 諧音,意即兩溪匯流的平坦地,有「孕育生命搖籃」的意涵。
  雖然位處復興區深山間,從步道入口到達瀑布點,步行不用 3 分鐘,不需要跋山就能涉水,輕鬆抵達傳說中的仙境~瀑布雖不高,但氣勢相當磅礡,從層岩上谷口飛流傾瀉而下的瀑水,水流強勁,岩壁峻峭,讓人有身處大峽谷之感,近距離感受澎湃水量的震撼力,搭配瀑下靜謐的碧藍池潭,享受滿滿的負離子!

13-0052
圖13-52◆ 「孕育生命搖籃」-鐵木瀑布(圖片來源:李睿宸)

二、嘎嘎生態池

  從鐵木瀑布再往前走約 10 分鐘,就能抵達有臺版迷你九寨溝之稱的嘎嘎生態池,因每到夜晚總響起青蛙此起彼落的嘎嘎聲而得名, 池內野薑花、香蒲、輪傘草、銅錢草等水生植物以及微生物所形成的夢幻水色,美得令人著迷!
  水源來自地下湧泉或雨水,所以會隨著季節有滿水與枯水的區分。夢幻藍綠色的水質非常清澈,藻類、水草都一清二楚,還帶有漸層色,有著宇宙星雲、星團之感,雖然名稱不是很吸引人,但是實際上看真的像森林裡的綠寶石一樣,令人驚艷萬分,然而,當地的泰雅耆老卻流傳著一個古老傳說:
  「魔鬼藏在池塘裡,不見底的藍綠色池水,會『復活』的水草, 神秘鳥獸出沒,無比魅惑,有著祖靈守護的瀑布,心存敬畏讓你全身而退。」
  看似靜謐的生態池其實是個熱鬧的小型生態鏈,保留自然原貌的生態池,擁有蛙類、爬蟲類、鳥類等多樣物種,能觀察多樣化的水生物,在初夏時更有一閃一閃亮晶晶的螢火蟲!宛如小型伊甸園,閃閃惹人愛!

13-0053
圖13-53◆ 夢幻藍綠色的嘎嘎生態池(圖片來源:謝伊婷)

三、三民蝙蝠洞

  隱藏於桃園三民溪谷內,有一處充滿著神祕氛圍 、經長時間由三民溪河水在單側河岸侵蝕形成的深邃河蝕凹壁、別有洞天的的巨大岩洞,據說曾經是蝙蝠棲息之地,留下許多橢圓且密集的蝙蝠洞而得名,是桃園山區熱門瀑布之一,蝙蝠洞景緻幽美,因洞穴上方有兩股清泉瀑流入潭,一大一小的瀑布於枯水期可見涓涓細水緩緩流入水潭,豐水期可見壯麗瀑布沿石壁奔瀉,所以也有水簾洞之說。
  蝙蝠洞為寬敞的半月形溪谷地形,洞口高約 20 公尺,寬約 50 公尺,深約 20 公尺,可容納到 1,000 人,彷彿就像一個小型演唱會場!走進洞內可以欣賞鋪張了神秘色彩的巨石岩壁,岩石嶙峋濕滑長滿青苔,岩洞頂部深處則有蝙蝠棲息;現今洞內的地面滿布紅土,便是當時蝙蝠遺留下的糞便所堆積而成的,可想見當時成千上萬隻蝙蝠棲息之盛況,更添幾許神祕氣氛。
  三民蝙蝠洞全線坡度平緩且鋪設石磚,沿著溪谷小徑前行,遠遠就聽到了流水聲迴盪,一路綠樹成蔭,可以大口吸收森林裡的芬多精, 欣賞沿途豐富的自然生態,唯美的大自然景觀,適合炎熱的夏季到此一遊。此外靠近蝙蝠洞周邊的森林浴休閒步道,更是來到此處不可錯過獨特體驗哦!

13-0054
圖13-54◆ 枯水期的蝙蝠洞(圖片來源:周黃亦柔)

四、觀音洞瀑布步道

  觀音洞步道全長約 2.02 公里,單程約 1 小時。步道沿三民溪上游溪谷而設,全線樹木蒼鬱、林相優美、綠意盎然,彷彿是走入山林秘境般的令人驚喜,是一條生態豐富的原始森林小徑;依山區地形闢設,高低起伏、時緩時陡,有木棧道、石板路、碎石泥土路等。步道南口是秋山清泉岩觀音洞,是一處自然形成的岩洞,可眺望山景。
  途中有休息平臺,可以見到因長期河流侵蝕作用,岩壁沖刷出深溝流槽,溪水自陡峭岩壁傾瀉而下,彷若一座天然溜滑梯的觀音洞瀑布。由高往下俯視瀑布,瀑泉下有一處經水力衝擊岩床而形成的圓形壺穴,有如一口深井,還有超軟 Q 會嚇人一跳小吊橋等景點,生態豐富的林間,不時也能觀賞到各式蕨類、蛇木,可以邊走邊認識植物百科上的各類植物,而且群蝶蛾、蜻蜓飛舞現蹤, 相當令人驚喜!
  此兩條步道沿著復興區三民溪而行,觀旅局在 2022 年斥資將兩條步道徹底整修和串聯,無論是自步道北口蝙蝠洞出發,或是從南口的觀音洞出發,兩者皆可。
  步道曲折,起起伏伏,在綠意無限的途中欣賞小橋流水,讓我們走入大自然,來場森林浴吧!

13-0055
圖13-55◆ 彷若一座天然溜滑梯的觀音洞瀑布(圖片來源:謝伊婷)

電子書

學習任務

read-7-m

成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