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原野,種下歷史痕跡。園屋內人聲冉冉,迴盪著、生聲不息。

第一章 龍潭概覽

  從四年級在地化「品桃園」的課程,到五年級「賞桃園」的課程,相信大家對龍潭區的自然生態、觀光產業及人文古蹟等都有相當的認識,接著我們要規劃實地走讀的課程,請大家跟著我們一起探究龍潭地區從水文到聚落的發展歷程,陂塘水圳、天然溪流,再到挑水古道等,皆為形塑龍潭水織聚落的重要元素,我們也在不同型態的水文中,看出「水」在龍潭地區的重要性,地方聚落、經濟產業與文化地景,皆因水而落地生根。不管是天然的水資源,或是人為的水利設施,這些水文系統不僅為土地提供重要的灌溉水源,同時也建構出獨特的人文地景。

水文環境相互交纖

  桃園臺地過去因河川襲奪作用改道之後,導致斷頭的荒川型溪流出現,先民拓墾時挖鑿緩坡土石建置埤塘,儲蓄雨水,充分利用地形完成埤塘水圳設施,提供灌溉與民生所需用水。陳正祥教授在《臺灣地誌》書中提到,日本時代桃園的埤塘多達 8,846 口,面積高達 8,990 公頃,故有「千塘之鄉」、「千陂縣」的美名。直到民國 53 年石門水庫竣工後,埤塘數量銳減,灌溉功能陡降,逐漸轉型作為休閒觀光、公園綠地使用。
  目前龍潭區境內埤塘現存約有 280 口,大部分不屬石門水利系統,保有原始形態與設施,原生生態資源豐富及水利文化資產值得探索保存。
 龍潭為古石門溪沖積扇頂端,由於古新店溪上游溪流向源侵蝕、襲奪,加上地層變動,導致桃園臺地群的河川溪流短淺,變成「荒溪型河川」,而大漢溪、老街溪、茄苳溪、霄裡溪、牛欄河、打鐵坑流域分布直接影響了聚落發展,龍潭是桃園眾多溪流的發源地,河川溪流大多呈現由龍潭向外輻射的水文分布。

12-0002

圖12-2◆ 桃園擁有千塘之鄉美名(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12-0003
圖12-3◆ 龍潭地區水文系統分佈圖

地方聚落發展

  早期先民的拓荒開墾、築陂蓄水的聚落形成,再到山區的挑水灌溉與貨物交易,隨著埤圳與水利設施的串聯引導,龍潭從原本荒涼貧瘠的之地,逐漸轉變為魚米之鄉,不僅讓地方農業經濟的蓬勃發展,也促使地方姓氏家族的開枝散葉,地方文人的人才興旺,龍潭地區因水而匯集於此, 因水而遍地開花。

12-0004
圖12-4◆ 龍潭大池為龍潭區聚落核心 (圖片來源:Flickr,S.R.G -msucoo93 攝影)

  自水源頭起,沿著大漢溪水路貿易起家的三坑仔、大平聚落,帶動經濟作物與民生用品的交易買賣,此區我們將其劃分為三坑仔區; 而一旁丘陵山區下蘊含著三角林、十一份、大鐵坑地區重要的上游水源,並經由燈潭河等溪流、溝圳與龍潭埤塘的水文交匯,灌溉了下游的烏樹林、黃泥塘、八張犁、淮子埔、九座寮等聚落,而龍潭陂也成為聚落核心並與周圍散村相繼發展,此區我們將其劃分為龍潭陂區; 龍潭茶葉故鄉的銅鑼灣、三洽水,在古道的開闢下先民以挑水灌溉茶園與旱地,再經由古道將貨物搬運下山,此區我們將其劃分為銅鑼圈區,這三區皆顯示出水文在龍潭地方發展史中,佔有不可忽略的歷史地位,以及地方聚落與水文網絡的緊密關係。

12-0005
圖12-5◆ 依循水文脈絡,將龍潭劃分為三個分區
12-0006
圖12-6◆ 燈潭河是老街溪在龍潭區的一段
12-0007
圖12-7◆ 小粗坑古道是日據時期順著小粗坑溪闢建的牛車道(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崇文尚古,燈潭攬勝

        受惠於現代水利工程,現今龍潭區的水源已變得穩定且便於取得,然而觀察區內文化資產及文史景點的分布,我們仍可清楚看見過去「水織聚落」的痕跡。人們尋水灌溉,依水而居,到後來的建陂蓄水、行水貿易、飲水日常,水文故事編織成一段不可忽視的龍潭地方發展史。
       本課程於此三分區中規劃半日走讀及一日悠遊的旅遊行程,加上秘境探奇的旅遊私房菜單,終以回首龍潭的學習任務,期望大家藉由實際探訪各景點來瞭解龍潭地區的文化資產、水圳埤塘等場域,並將文化資產保存的涵養潛移默化至生活中,進而更加崇文尚古,更享受燈潭攬勝之美。

第二章 半天走讀

  親愛的小朋友,假日期間你都從事那些休閒活動呢? 會不會和家人一起到戶外旅遊呢?龍潭是一個風光明媚、人文薈萃的好地方,不僅可以讓你感受到悠閒美麗的自然風光,品嘗美味的特產,更能一窺龍潭水文與聚落的歷史與文化。別猶豫,快和家人來體驗龍潭的半天走讀之旅, 透過豐富的行程,一同感受龍潭之美,也為自己和家人編織一次難忘的親子回憶吧!

12-0008

一、文學之旅

12-0009

龍潭武德殿→龍潭國小日式宿舍→龍潭聖蹟亭

(一)龍潭武德殿

  武德殿是日治時期的歷史見證,當時臺灣興建武德殿超過 70 座,光復後多已不存,桃園地區僅剩大溪與龍潭兩處。龍潭武德殿是日本社殿式樣建築,採取「仿柱樑式框架牆身立面」,整體為和洋混合風格,格局方整,屋頂為日式「入母屋造」。因武道 活動的功能及社殿建築的特色,基座抬高是武德殿建築特有的設計,基礎設置彈簧與擴音甕,加強武道進行中聲音共鳴、彰顯武者氣勢。

12-0010
圖12-10◆ 和洋混合風格的龍潭武德殿

(二)龍潭國小日式宿舍

  《魯冰花》是臺灣知名作家鍾肇政的成名作,鍾老正是在龍潭國小 11 號日式宿舍振筆疾書。龍潭國小前身為明治 41 年(1908 年)設立的龍潭陂公學校,宿舍興建時間從大正 8 年(1919 年) 至昭和 13 年(1938 年)。民國 39 年(1946 年) 鍾肇政任教於龍潭國小,民國 49 年(1956 年)起,鍾肇政全家安居住於此;11 年間,鍾肇政在宿舍裡的一方小桌寫成《魯冰花》和《濁流三部曲》。
  龍潭國小日式宿舍於民國 101 年登錄歷史建築,並結合龍潭武德殿及周邊空間整體規劃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以文學串連龍潭地景, 結合藝文展覽活動、講座等,賦予場域空間嶄新的活力。

12-0011
12-0012

圖12-11圖12-12◆ 龍潭國小日式宿舍於民國 101 年結合龍潭武德殿及周邊空間,整體規劃為「鍾肇政文學生活園區」(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三)龍潭聖蹟亭

  聖蹟亭又稱惜字亭、敬字亭,看似金爐,卻是用來焚燒字紙,以崇敬倉頡與文昌帝君。龍潭的聖蹟亭創建於西元 1875 年,目前所見的龍潭聖蹟亭外觀,為日治時期 1925 年所重修,是目前國內保持最好、規模最大的敬字亭,並於民國 74 年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從平面圖來看,聖蹟亭整體的格局呈現凸字形,左右對稱,空間布局採三進庭園的方式。第一進視野遼闊,往裡望可見四個門柱尖、兩個筆柱尖和一個亭頂葫蘆尖。第二進有優美的雲牆,兩旁聳立石筆,增加視覺上的穩定與崇高感,格局更開闊。第三進為主體,首先是置放香爐與祭品的祭檯和供檯,再來是方型底座,上有方壇,聖蹟亭安坐方壇上。聖蹟 亭的爐體由下而上,分別象徵八卦、四象、六氣。下層中央有代表文風的浮雕「麟吐玉書」, 兩側也有仁獸浮雕。

12-0013
圖12-13◆ 龍潭聖蹟亭創建於西元 1875 年,是目前國內保持最好、規模最大的敬字亭
12-0014
圖12-14◆ 龍潭聖蹟亭格局平面圖

二、懷古之旅

12-0015

三坑老街→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大平紅橋

(一)三坑老街

  「三坑老街」屬清代傳統步廊式街屋,雖短短百米,卻是北臺灣較早、保留較完整的傳統客家聚落。街屋本體的牆身材料為「土埆」, 屋身構架為「硬山擱檁」:屋頂木構架上的桁檁直接擱在山牆上,乃街屋常見的一種構架方式;步廊間的石雕柱礎呈現樸實的風格。三坑子是龍潭最早的聚落,人稱「龍潭第一街」。
  三坑老街以永福宮為聚落的核心,老街呈現外窄內寬的型態,這種狹窄而曲折的巷弄格局,是客家庄的獨特特色之一。踏入三坑老街,便可發現「黑白洗」,形式為小溝渠上架著幾塊石板,是早期居民晨曦黃昏洗滌衣物的場所。
  老街上的「川盛信記商店」建於清乾隆至咸豐年間,老招牌上還寫著日文的櫻花啤酒(サクラビール)字樣,2003 年登錄為桃園市定歷史建築。
  老街走到底,就是三坑老街聚落的核心- 永福宮,建於乾隆 56 年,目前主祀堯、禹、舜三官大帝,也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坐落於永福宮後方田野間的「青錢第」,為一傳統客家建築,建於 1895 年。由來在於屋主張姓的祖先為當地商人,於飢荒時私自發行「青錢」做為脤災之 用,因為「青錢」非常有信用,到哪裡都可以對換,因此皇帝嘉許他的善舉,賜與「青錢第」之封號。

(二)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三坑生態公園在日據時代曾是繁忙的渡船頭,後因桃園大圳的修建,將大漢溪的水引去灌溉,水位降低無法行船,和大溪老街下方的碼頭一樣,導致水運的沒落。後來重新設計規劃,以保留原始生態為主要概念,引入石門大圳的水源,進行周邊植栽綠化,打造成為波光瀲灩、蓊鬱青翠的自然生態公園。
  三坑生態公園緊鄰大漢溪畔,全區皆可讓雨水自然的滲入土壤內,而生態池周邊以原素材卵石打造,並注入源源不絕的地下水與山泉水,來保持池水的清澈;防護堤岸則以經過防腐處理的木樁加強維
護,提供鳥類暫棲休息之所;水潭禁止垂釣也讓湖內生態豐富,日落時分更顯得景色清幽迷人;沿著木棧步道漫步湖岸,可近距離欣賞湖光山色、觀察鳥類生態,結合自然生態與休憩娛樂功能。而公園的後方則連接知名的三坑鐵馬道,全長 6 公里的自行車道,坡度適中,適合大小朋友一同來騎乘遊賞。

12-0020
圖12-20◆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湖邊美景(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12-0021
圖12-21◆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地景藝術(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三)大平紅橋

  順著三坑鐵馬道可以直接騎到曾被票選為全國歷史百大建築的大平紅橋,大平紅橋是臺灣少數尚存的紅磚橋之一、往昔大平村與三坑子的聯絡孔道,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當地人稱「紅橋」。這座橋樑建於西元 1923 年,由大平、三坑里民發起興建,在庄役場(區公所)的補助配合鄉民捐款,以及日本人捐贈之下,由大倉組營造場負責興建,採用與桃園大圳工事相同的清水磚為材料建造而成。橋身長約十餘公尺,跨越打鐵坑溪,曾是大平里民對外的主要聯絡道,共設有五座橋拱,造型優雅,迄今依然完整如初。目前大平紅橋附近已規劃為親水公園, 是休閒的好去處。

12-0022
圖12-22◆ 大平紅橋的造型典雅(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12-0023
圖12-23◆ 曾被票選為全國歷史百大建築的大平紅橋

三、茶金之旅

12-0024

福源茶廠→和窯文創園區→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一)百年茶廠-福源茶廠

  桃園龍潭因紅土土質與氣候適合種植茶樹,茶園甚為普遍,特別是高原里與三水里一代更是茶園綿密,歷經臺灣製茶興衰的龍潭曾有數百家茶廠林立,知名茶飲品牌的日式綠茶更以龍潭在地的福源茶廠出品的茶為主要茶葉來源,如今僅存的茶廠屈指可數。
  1949 年福源創辦人就地取材興建茶廠,以機械化方式量產,現今廠內仍可見骨董級的歐洲機具運轉,福源茶廠走過南糖北茶的歲月,見證了臺灣茶葉的興盛沒落,不只延續百年茶香,更奮力推廣好茶文化。

12-0025
圖12-25◆ 延續百年茶香的福源茶廠(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二)和窯文創園區

  和窯文創園區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日治時期。當時,一家名為和窯的陶瓷工廠,使用當地的火山土製作產品,並供應給當地和全國各地的市場。後來,隨著時代變遷,陶瓷產業受到衝擊,和窯也逐漸式微。直到近年來,桃園市政府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並重新改造和窯,園區內保留了日治時期的磚造建築群,透過整修再利用,是一座以陶藝、文創、藝術、茶文化、窯烤麵包及咖啡為主軸的文創園區,重現當地工藝文化風貌,也成為龍潭區的重要觀光資源之一。

12-0026
圖12-26◆ 和窯文創園區以陶藝、文創、藝術、茶文化為主軸(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12-0027
圖12-27◆ 重現了當地工藝文化的風貌(圖片來源:和窯文創園區)

(三)臺灣客家茶文化館

  臺灣茶產業盛於19世紀中期後,「福爾摩沙茶」、蔗糖與樟腦並列為「臺灣三寶」,對經濟發展及社會穩定具重大意義。但近年來隨著社會工業化與時代遷移,國際競爭與國內產業政策影響,使得茶區與茶農漸漸由外銷轉為自產自銷,但也因此研發出許多在地特色茶與比賽茶,逐漸形成桃竹苗地區各地方特色茶。
  臺灣客家茶文化館位於以茶為本的桃園龍潭區, 在國道三號高原交流道旁。館內除了講述臺灣茶產業歷史的時代劇-公視《茶金》的特展之外,館內最大亮點「六國茶室」,直接將英國、土耳其、德國、臺灣、印度、日本飲茶風格搬入,讓民眾得以一窺世界各國飲茶風景。

第三章 一日走讀

  記得嗎?在第一季的「台灣微笑護照」所舉辦網路票選活動中,臺灣人最心儀的微笑之鄉,龍潭榮獲第三名! 可以於 319 鄉中脫穎而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是時候來認識龍潭了!這將會是一趟開心之旅,歡迎來認識龍潭的美景,感受埤塘、茶香的悠閒之情吧!

12-0032

一、走讀埤塘GO有趣

12-0033

石門水庫→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一)石門水庫一甲子

  由於現代國家對於水庫的需要,造成了全球超過 3 千萬人的「水庫移民」。1964 年竣工之石門水庫也不例外,蓄水範圍連跨今之新竹縣關西鎮和桃園市的龍潭、大溪與復興等行政區。淹沒區為兩岸海拔高度 250 公尺以下的土地,有山、有水、有人、有村、有魚、有蝦、有作物及有房屋等,根據《石門水庫建設誌》記載,政府為了建設石門水庫徵收了 416 戶閩客及泰雅等族群世居的家園。

12-0034

圖12-34◆ 沒入石門水庫的大漢溪河階,原為泰雅族家園(圖片來源: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臺灣舊照片資料庫數位影像)

12-0035
圖12-35◆ 觀音大潭石門水庫泰雅族移民新村舊照片(圖片來源:吳雪梅女士提供)

  1959 年至 1961 年間,閩客分四批遷移至觀音、大園等地,而 82 戶的泰雅族人,是在 1963 年蓄水前才匆促遷至大溪中庄移民新村。未料,不及四個月,葛樂禮颱風,雨量驚人,沖毀房舍,狼狽逃難,於 1964 年再遷桃園觀音大潭新村,因附近「高銀化工廠」排放鎘污染,流進家園田產,於 1987 年開始第三次陸續遷移,散處各地, 不再集居。

12-0036
圖12-36◆ 為彰顯石門水庫移民新村歷史,至今仍保留牌樓入口意象(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記憶庫)

  當石門水庫造福社會的同時,淹沒了許多先民的家園及部落,今日飲用便利潔淨的自來水時,對於非自願、被迫遷移的「水庫移民」應懷抱感恩之心,得來不易的水資源,怎能不好好珍惜呢?

  石門水庫於民國53 年正式完工,至今年(113 年)剛好滿60 歲。石門水庫位於大漢溪中游段,橫跨龍潭、大溪及復興三區,因為溪水出口處的峽谷兩岸有雙峰對峙,狀如石門而得名。石門水庫壩高 133 公尺,溢洪道有六座閘門,設後池堰、發電廠、石門大圳及環湖道路, 是東南亞最大水利工程之一。
  石門水庫的興建緣起,最主要是因為大漢溪上游陡峻無比,沒辦法涵蓄水源,下游地區常有水旱之苦;政府為解決民困,興修水利。民國四十五年七月展開興建工作,於五十三年六月完工,歷經八年時間。水庫總長度為 16.5 公里,滿水位面積八平方公里,有效蓄水量約二億四千萬立方公尺,為一多目標水利工程,具灌溉、發電、給水、防洪、觀光等效益。近年來並著重水土保持,水質保護與環境保護工作,及繼續加強對遊客安全之適切經營。
  環湖步道擁有完整林相,春櫻夏桐秋楓冬梅,四季都是花季,自然生態相當完整,鳥類很多。水庫湖光山色,美不勝收,環湖公路及水庫大壩區是遊客們遊覽的重點,路旁有涼亭和公園供遊客駐足休息, 是適合全家大小休閒的最佳去處。
  早期以吃活魚聞名的石門水庫,近幾年增加了「楓半馬」和「熱氣球嘉年華」兩大旅遊熱門標籤,老景點有了新玩法,就等你一一來走讀。

(二)三坑自然生態公園

  在日據時期曾為渡船頭的三坑自然生態公園,後來因為桃園大圳的修建,將大漢溪的水引去灌溉, 水位降低而無法行船。後由營建署重新規劃設計,引入石門大圳的水源,改善周邊打造出豐富的水岸生態,現今成為旅遊放鬆的好去處。

12-0041
圖12-41◆ 翠綠山色倒映在湖心,步上木棧道靜賞這片如詩風景(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12-0042
圖12-42◆ 日落時分,景色清幽迷人(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三坑自然生態公園位在石門水庫大漢溪畔,占地約為 3.8 公頃,擁有廣大的生態湖及大草坪休憩區,綠意盎然的草皮使人心曠神怡,而最特別的是當陽光照射在湖面時,閃閃發光的景色讓人驚艷,公園內大量種植當地原生花草樹種,規劃有休憩涼亭、木拱橋、戲水渠道等設施。
  公園旁即為大漢溪堤坊,沿著石階登上河堤,可遠眺石門大壩與大漢溪的沿岸風光;公園的後方則連接知名的三坑鐵馬道,全長 6 公里的自行車道,坡度適中,適合大小朋友一同來騎乘遊賞, 盛夏時節可欣賞一望無際的綠油油稻田; 秋冬稻作收割後播種下波斯菊種子充當綠肥,成就了大片的波斯菊花海,感受數大便是美的震撼。

12-0043
圖12-43◆ 戲水、野餐,親子同遊 Happy Time 的最佳場所(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12-0044

圖12-43◆ 戲水、野餐,親子同遊 Happy Time 的最佳場所(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12-0045
圖12-44◆ 河堤上的 3D 彩繪,為無限風光的大漢溪旁添色不少(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

二、品茶賞花GO放鬆

  大北坑休閒農業區位於龍潭客庄重要茶區,山谷丘陵交錯茶園遍布,擁有豐富的自然生態、歷史人文建築及客語藝術磚牆,是體驗滿山好茶、慢活美學的好地方。

(一) 特色旅遊走讀:

  走讀客家文化:客家文學牆(客家童謠、俚語、歇後語及客家山歌等)、魯冰花裝置藝術(客家母親花的緣由)、產業意象客家伯公黃金蟬、客家伯公(伯公文化解說導覽)、江家百年古厝、客家泉水池等。

  品茶香:在地特產東方美人茶、農民創意農產品(茶香貢丸、果茶、美人豆干、綠茶酵素洗顏粉等。)

12-0050
12-0051

圖12-50圖12-51◆ 品茶香-在地特產東方美人茶、美人豆干(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農業局)

  走讀生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獨角仙觀察區(每年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斑蝶觀賞區(每年五月至十月)、螢火蟲觀賞區(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生態野溪公園、大北坑造林成果(從民國 83 年至今已種植 40 幾萬棵樹木, 面積多達 10 多公頃。)

12-0052
12-0053

圖12-52圖12-53◆ 走讀生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螢火蟲觀賞區(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觀光旅遊局、桃園市政府農業局)

(二) 戀戀魯冰花的輕旅行:

水土保持戶外教室→江家古厝→江申步道→ 生態野溪公園→三水茗園→客家文學牆

  走讀生態:水土保持戶外教室、獨角仙觀察區(每年六月中旬至七月中旬)、斑蝶觀賞區(每年五月至十月)、螢火蟲觀賞區(每年四月底至五月初)、生態野溪公園、大北坑造林成果(從民國 83 年至今已種植 40 幾萬棵樹木, 面積多達 10 多公頃。)

12-0055
12-0056

圖12-55◆ 魯冰花凋謝後提供大地養分,如同客家母親對家庭的奉獻與傳承,被視為「客家母親花」(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客家事務局)

第四章 秘境探奇

  你知道龍潭還有一些鮮為人知的秘境嗎? 以下推薦幾個景點,有空可以邀請家人一起尋奇,親身體驗這些秘境的迷人魅力吧!

12-0057

一、高原自行車道

  位於龍潭高原里的「環線自行車道」,全長大約 7 公里左右,由於路程平坦,非常適合親子闔家共享騎乘單車的樂趣。自行車道路線從渴望路開始,沿途行經開基大伯公、客家神學院、泥橋埤塘、三級古蹟江夏科文祖堂、市民農園、小人國主題樂園,騎乘單車悠遊其間, 可以欣賞明媚的茶園風光、古樸的歷史遺跡,十分愜意舒服。
  其中最令人驚豔的是隱藏在茶園中的鐵路,這是小人國遊樂園「環球小火車」的專屬鐵路平交道,運氣好的話,你可能會和小火車來個不期而遇。當清透的噹噹鐘聲響起,鮮豔色彩的彩繪小火車緩緩行駛綠油油的茶園之間,搭配後方的藍天白雲,一時片刻彷彿置身夢幻的童話世界,十分有趣。

12-0058
圖12-58◆ 龍潭高原里的「環線自行車道」可能會和小人國遊樂園「環球小火車」不期而遇

二、千層瀑布

  位於臺三乙大平老街對面龍潭大平里守望相助隊後方有個近兩年爆紅的景點-千層瀑布。這是一處能夠同時滿足玩水、戲魚、步道踏青的秘境。
  千層瀑布所在的清水坑溪又稱為打鐵坑溪,發源於石門山西側,向北流至打鐵坑,途經大平、三坑,最後於三坑自然生態公園附近注入大漢溪。清水坑溪從溪流源頭至大平紅橋,蜿蜒在青山與田野間,保有昔日農村景觀,沿途風光明媚。
  然而以往每每颱風過後,容易發生河岸崩塌、水流紊亂等問題。近年政府致力整治,為了減緩河道侵蝕而搭建階梯式跌水構造,讓水流緩慢流下,因此形成一層一層的小水瀑,於是網友給了「千層瀑布」的美名。
  順著階梯而下來到清水坑溪岸,這裡的溪水清淺又冰涼,特別適合小孩在這裡戲水,除了欣賞溪流緩緩流下像晶瑩剔透的水簾一般, 腳邊魚蝦穿梭隱現,也別有一番樂趣!沿岸綠意盎然、林蔭遮天,微風徐徐,讓人瞬間暑意全消,十分愜意喔!
  此外清水坑溪沿岸步道可以抵達大平紅橋、櫻花步道等景點,還能一睹當地特有的農村風貌-以卵石疊砌而成的「石磏仔」,感受先民生活的思古幽情,值得一遊。

12-0059
圖12-59◆ 千層瀑布是一處能夠同時滿足玩水、戲魚、步道踏青的秘境

三、小竹坑步道

  從石門水庫壩頂的依山閤後方鳥居進入狹窄的石階步道,拾級而上約五分鐘,眼前豁然開朗彷彿隱逸的桃花源境,扶疏樹林其下芳草鮮美, 而綠蔭掩映間隱藏一座白牆紅瓦的中式古樓臺- 同德漢威亭,這座造型特殊的涼亭,充滿古色古香的感覺,登上二樓,視野展望良好,可將石門水庫壩頂及壩底的後池堰一覽無遺。即使不登上涼亭,一旁樹林缺口也能坐擁石門水庫壯麗的湖光山色。這是登山客才知道的隱藏版秘境。
  離開涼亭繼續前行,林相優美,原始山徑平緩好走,中途的水潭為分岔點,左行通往關西石牛山,是近來流行的雙石縱走路線。若是親子同行,建議越過水潭續行小竹坑步道,沿著小粗坑溪澗走往石門山南端入口,再步行石門山主要步道返回依山閣,完成O形環狀走,總路程長約 5.6 公里,是一條非常優質的山林健行路線。

12-0060
圖12-60◆ 石門水庫壩頂的依山閤(圖片來源:桃園市龍潭區公所)
12-0061
圖12-61◆ 古色古香的同德漢威亭
12-0062
圖12-62◆ 坐擁石門水庫壯麗的湖光山色(圖片來源:Ken Marshall)

四、鄧雨賢臺灣音樂館

  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座落於龍潭區公所行政大樓後側。這座圖書館不僅是棟綠建築,同時兼具地景圖書館、智慧及全數位化圖書館等身分,而最特別的是,這裡還有一間「鄧雨賢臺灣音樂館」。
  鄧雨賢是平鎮、龍潭地區出身,他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在臺灣音樂發展史扮演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創作《四季紅》、《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都是最讓人耳熟能詳、最能代表臺灣這片土地的民族歌謠。
  這座「鄧雨賢臺灣音樂館」典藏著鄧雨賢的個人史料文物、音樂創作以及臺灣音樂史資料。一步入音樂館,鄧雨賢名作《四季紅》的旋律瞬間流洩,一旁「樂淘沙」互動式音頻圖像系統,透過精密的「克拉尼震盪器」,民眾可製作專屬的音頻沙畫。二樓的「潮流拼圖」讓民眾透過平板瀏覽臺灣民俗音樂,聆聽數位化的黑膠唱片。最有趣的是,這裡設置有錄音室,民眾可以進入錄音室戴上耳機,朝著專業的麥克風哼哼唱唱,製作屬於自己的數位專輯,體驗歌手在錄音室的臨場感覺。這麼有趣的音樂圖書館,具有寓教於樂的精神,相信絕對可以讓您收穫滿滿、流連忘返!

12-0063
圖12-63◆ 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先生
12-0064
圖12-64◆ 桃園市立圖書館龍潭分館不僅是棟綠建築,同時兼具地景圖書館、智慧及全數位化圖書館等身分(圖片來源:桃園市政府)
12-0065
圖12-65◆ 「鄧雨賢臺灣音樂館」讓民眾透過平板瀏覽臺灣民俗音樂, 聆聽數位化的黑膠唱片具有寓教於樂的精神

電子書

學習任務

read-10-m

成果影片